12.07 【芦山地方志-纪实】汪成文‖亲历大川蝶变三级跳

亲历大川蝶变三级跳

汪成文

大川地处芦山县北部,是最偏远的山区小场镇,地广人稀。新中国成立前,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生活穷困,医疗缺乏,教育滞后。当年曾是南下红军开辟的川康临时根据地,是“天芦战役”的战略支撑地。当年大川人民同其他老区人民一样,为红军长征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南下红军北上长征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和地方反动势力又疯狂的鱼肉大川人民,大川人民又重新回到水深火热之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70年间,大川镇的发展变化历经三级跳跃,实现了步步攀高、华丽蝶变!


【芦山地方志-纪实】汪成文‖亲历大川蝶变三级跳

  • 第一跳:在曲折坎坷中艰难前行

新中国成立前,大川人民处在烟患、匪祸、疾病、贫穷的旋涡中,生活举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肃清匪祸,禁绝鸦片,革除陋习,发展生产,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后来的人民公社。党和政府始终带领人民发展生产,这当中尽管有天灾人祸,毕竟社会生产一步一步向前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场洪水冲到大川场的上场口,滚滚洪水严重威胁到场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那时对付洪水的唯一办法是扎笼子,用竹条编成直径1米,长4至6米的竹笼,放到河堤决口,把石块填进笼子里,由若干块笼子堆积起来就成了防洪河堤。这是不能抵御大洪水的,它没有牢固的基础。1964年,为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县人民政府划拔了一些资金,帮助大川场搬迁,在短暂的两个月内,大川场镇上的住户全部搬离,分散安置到附近生产队里。自此曾有小成都之称的大川场消失了。


【芦山地方志-纪实】汪成文‖亲历大川蝶变三级跳

1973年,公路由中林通到大川。大川与外界的连接通道打通了,结束了人负马驮的物资流通时代。从此,山间不再有急促的马蹄声、马帮的响铃声了,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喇叭声和发动机的轰鸣声。这些声音在宛延盘旋、清绝空旷的山间公路上悠长洄荡,织成了一曲曲娓娓动听的天籁交响乐!自那以后,一些笨重的机器、设备可以运进山来了,山乡的水电开发由此起步,由最初的水轮泵发电至几百千瓦的小水电站建成,山村的夜晚亮起了夜明珠,山里人第一次享受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幸福生活。

这一时期,大川的文化教育随之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当时大川两所公办小学校办起了戴帽初中班,偏远山村的农家子弟实现了就近接受初中教育的梦想。此外,还有10多所民办小学挑起了基础教育的重担,山里娃在家门口就可上学。那时,虽然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但毕竟实现了寒门子弟人人皆可上学读书的千年夙愿,这在过去只能是黄梁一梦。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时。当时,大川开天辟地出了几个大专生和10多个中专生,崇山峻岭中终于飞出了一群金凤凰!

还值得一书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大兴改土之风。这一时期,每逢冬春农闲季节,上千劳动大军便涌入大川河滩,向恶劣环境宣战。人们肩挑背负,手刨沙石,平整河滩,修筑河堤。背运了成千上万吨泥土铺设河滩,造出了几百亩良田,修成了近千米河防大堤,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人们用勤劳的双手不断改造自然,不断创造幸福。


【芦山地方志-纪实】汪成文‖亲历大川蝶变三级跳

  • 第二跳: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川镇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由基本温饱型向小康富裕型迈进。大川场因避洪水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被拆迁了的场镇,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重建了,搬离的农户大多又回来了,渐渐的又恢复了集市贸易。

在此期间,随着“快南路”和大川至大邑公路的修通, 昔日的单行泥石公路由1条变成了3条。至此,大川的交通才真正“通”了,东连邛崃接成都,北通大邑,南达县城。大川的“川”字这才有了名符其实之义,而连接这个“川”字的是飞仙阁石拱桥。


【芦山地方志-纪实】汪成文‖亲历大川蝶变三级跳

大川最具优势的是水力资源。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水电开发大见成效,先是小水电开发,大多引山溪水沟的水,利用其高落差的能量发电,投资小,见效快。10余年间修起了20多座几十、几百、几千千瓦的私营小水电站。国企(大川公司)投巨资对大川河上游进行了水电梯级开发,修建了5座中型电站,就像一根葫芦藤结出一串葫芦瓜。水电资源的开发每年为财政增加了不菲的税收,并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大川经济的一根重要支柱。高大的铁塔,飞天的钢线把大川河几十个电站的强大电流送出大川,充足的电力进入井邑内外千家万户,万家灯火把小镇的夜晚照耀得如同白昼。


【芦山地方志-纪实】汪成文‖亲历大川蝶变三级跳

  • 第三跳:在浴火重生中华丽蝶变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大川因与汶川仅一山之隔,相距不过40余里,在此次地震中受到重创。时隔不到5年,2013年4月20日,又突发“4·20”芦山强烈地震,大川处处废墟累累、遍体鳞伤。两次灾害接踵而至,大川儿女越挫越勇!全镇人民仰承党之隆恩,八方大爱,众志成城,浴火重生,从悲壮走向豪迈,从危难走向蝶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芦山地方志-纪实】汪成文‖亲历大川蝶变三级跳

首先,出川的道路由泥泞溜滑,坑洼不平,颠簸不堪的泥石路变成了水泥硬化公路,并且实现了通村、通组、通户。水泥硬化路通到大山深处的南天门,通到高入云端的草坪山。大川场镇上由没有桥到有4座公路桥,2座观光索桥,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安全出行。4座公路桥中尤数杨开村镜月桥雄浑大气,势若长虹。桥长约15O米,宽16米,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杨坎门,一头挑着皂角湾,这里成了大川农家乐最大的游客接待地,一次可接待2000余人,成了最宜人居的幸福新农村。此前大川河水每年总要吞噬一两条人命的悲剧从此结束了。


【芦山地方志-纪实】汪成文‖亲历大川蝶变三级跳

其次,人们的居住环境大大改善,幸福指数大大攀升。家家户户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用上了水冲厕所。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农家乐比比皆是,长长的西岭大道上星级酒店有20余家。暑夏一到,城里老头老太带着孙儿孙女到大川来消夏,每逢周末,上班族也是携家带口前来纳凉逍遥。大街上人如流水,车似马龙。傍晚时分十里长堤上游人三五成群,摩肩接踵,沐浴着习习凉风,谈笑风生。如果是赶场天,街上更是拥挤不通。山货老腊肉,时令鲜蔬菜是游人最抢手的货物……

我与祖国同成长,亲历家乡三级跳。历经70年沧桑巨变,一个曾经消失20余年的小乡场,而今成了一个繁华的大集镇。一个地处深山的僻壤穷乡,现在却是游客如织的AAAA级旅游景区。一个曾经在避风雨、求温饱路上踽踽趋步的偏僻山村,如今正大步流星、奔向小康!祈愿祖国更强盛,家乡明天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