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山東省滕州市崗上遺址華夏族發源地

崗上遺址是大汶口文化

崗上遺址位於滕州市東沙河街道陳崗村東北,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有高臺地,小漷河由南向北經過遺址的東、北兩側,呈半環繞之勢,因分佈在崗上村而得名。崗上遺址是大汶口文化最初發現地點,現為全國級文物保護單位。

崗上遺址上迄北辛文化,活動於大汶口文化時期,延續至龍山文化,直至到階級社會,延續2000多年。此次崗上遺址的勘探工作僅僅是一個開始,但通過短暫的工作,從遺蹟的面積、城壕城牆圍成的面積看,考古工作者認為,崗上遺址無疑是大汶口文化魯中南地區的中心聚落。

山東省滕州市崗上遺址華夏族發源地


1、遺址文化堆積較單純,以

大汶口文化遭存為絕大多數。

東西最長近1000,南北最寬約

600米,總面積約65萬平方米。

2、發現城址外圍的城牆及內側

城牆。圍成的面積近40萬平方米

寬11-40米。最深2.8米。 緊

接城牆內側,發現夯土城境,寬度在10-18米之間,包含物極少,層次

不甚清楚,但質地堅硬,有比較明確的城牆及走向,另外,西城牆有一處不連續現象,缺口寬7米左右,通過探溝1發掘,城址的時代應為大汶口文化晚期。

山東省滕州市崗上遺址華夏族發源地


3、關於遺址功能分區,從目前的勘探情況看,人類活動主要集中在遺

址東半部,西部較少。發現三處墓地,兩處位於城內,一處位於城外。

居住址分佈於塞地內側,靠近小潮河的臺地邊緣。居住址發現有夯土

基槽,平面近長方形,東西長12,南北寬4米,性質需速一步確認。

4、崗上遭垃大汶口文化喊灶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喊址。

從遺址面積、城址面積及出土的玉器看,崗上遺址無疑

是魯中南地區的中心聚落。

日本學者加藤鷹一郎,在系統研

山東省滕州市崗上遺址華夏族發源地


山東省滕州市崗上遺址華夏族發源地


山東省滕州市崗上遺址華夏族發源地


山東省滕州市崗上遺址華夏族發源地


山東省滕州市崗上遺址華夏族發源地

究中國的《山海經》後認為,根據中國的考古大發現,可以確定,中國山東的大汶口文化屬於華夏民族的發源地文化,其中太陽神鳥文化是證據,證明華夏民族崇拜太陽,上古時期,中原華夏族是從中國的山東西遷到今天的河南陝西一代。

太陽紋在中國的浙江、陝西、雲南、廣西、四川、河南、山東等地均有發現。由於黃河流域被稱為華夏族的搖籃,因此,我們把研究重點放在黃河流域。

當時黃河流域在東、西方分別存在著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這兩個平行發展的文化圈。中原地區已發現太陽紋的有:陝西華縣、鄭州大河村和洛陽王灣等;山東則有:泰安大汶口、崗上遺址,莒縣陵陽河與大朱村、諸城前寨、鄒縣野店、蘇北大墩子、連雲港將軍崖、乳山南北斜山等遺址。

因此,無論就質量或數量方面,中原地區的太陽紋遠不如東方。因此可以說東方是華夏族的真正發祥地,尤其是泰山之陽的汶泗流域。

正如有的中國學者指出的:"位於魯中南丘陵西南部邊沿的大汶口早期遺址多而集中,遺存物豐富,並具有與北辛文化的承襲關係,說明這一地區是這一文化的原生地和中心區域。"華夏族正是源於這一核心地區。

根據考古發掘報告,中國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的太陽紋多而典型,是華夏族的重要遺址。其太陽紋稱為圓點紋、同心圓紋、渦紋或硃色圖象等。

說"象花朵形";劉夫德釋:"應是一烏載日的形象",它同華縣護泉村出土的太陽鳥形象性質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前者為仰視圖,後者為側視圖。這即是古書記載的三足烏、金烏、陽烏、朱雀,實則太陽神鳥也。

在讀音方面,應讀華,即華夏之華。因為,它與金文(如克鼎、華季盨、邾公華鼎等)的"華"字字形十分接近。不過,經過千百年的流傳為了書寫的方便,中間的太陽圓形不見了,下面又出腳,但經過分析比較,還是可以肯定它就是代表崇拜太陽神,並以太陽族自命的華族的族徽。

它出於泰山之陽決不是偶然的,說明包括中國山東大汶口一帶的汶泗流域正是華夏民族的最早發祥地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