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0 青春底色┃經商成功熱心公益,成立知青慈善協會 王湘知:幫扶“老戰友”銘記芳華歲月

在上山下鄉接受再教育的歲月裡,純真的他們嚐遍了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留下了烈火青春的底色。從20世紀60年代中葉到70年代中葉,湖南全省先後共有40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無數年輕人用汗水和淚水,澆灌著腳下這片熱土,為共和國的騰飛插上了一雙堅實的翅膀。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知青已經逐漸淡化成為一個越來越遙遠的名詞。然而,作為當年充滿抱負與夢想,轟轟烈烈去上山下鄉的親歷者,那一段勞累艱辛的農村生活,給他們留下了熱血與浪漫的永恆回憶。

20世紀60年代,湖南省共有1萬餘名知識青年下放到益陽市沅江市,王湘知作為其中一員,經歷了7年的知青時光,留下了青春的足跡。2016年他組織知青群體,成立了長沙市湘知公益慈善促進會,目前湘知公益已有會員1200多人,募集善款100多萬元。“生命不息,衝鋒不止,我希望在關愛睏難知青以及其他社會困難群體的愛心路上走得更遠。”王湘知說。


青春底色┃經商成功熱心公益,成立知青慈善協會 王湘知:幫扶“老戰友”銘記芳華歲月

湘知公益發起人:王湘知(中)、楊鳴秋(右一)。


7年知青歲月:

“它是歲月饋贈給我的獎勵”

王湘知,1948年生於長沙,初中畢業後,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做了幾年冷庫搬運工、工廠焊接工等臨時工。1968年12月,王湘知帶著17歲的妹妹響應國家“上山下鄉”的號召,一起來到益陽市沅江市泗湖山鎮洞庭紅公社旗北大隊第5生產隊插隊落戶,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逐漸學起了犁耕耙耖。

知青們來到洞庭紅村,發現全村都沒有電,只能點菜油燈;沒有磚,只能用泥巴和蘆葦建房屋。“村裡沒有那麼多居住的地方,大家只能自己建住所。因為靠近湖泊有大量的蘆葦,我們將蘆葦收割回來後曬乾,捆紮成束,並將成捆的蘆葦編織、重疊捆紮,再彎曲形成拱形,蘆葦拱形兩端再插入泥土,用泥巴、牛糞將一列列的拱形蘆葦捆穩固成型,就形成了蘆葦屋。”王湘知回憶道。

在生產隊插隊落戶的7年裡,王湘知先後下過農田,放過豬羊,餵過牛馬,當過代課老師,做過“赤腳醫生”。“知青們把城市文明,先進生活方式,特別是文化,帶到了農村。”王湘知記得,那時鄉村條件差,教師不足,知青就當起代課老師,還給農民開起夜校,辦起學習班。“農民非常清苦,生活拮据又缺醫少藥,我想著我讀過書,學點醫術或許能幫到他們。”抱著這樣的想法,王湘知買了本《赤腳醫生手冊》用來自學,就這樣,他成了村民口中的“知青大夫”。

農村的物質生活艱苦,精神生活貧乏,最重要的娛樂方式就是唱歌了。“我們每天凌晨4時起床幹活,下午5時收工,夜幕降臨時,知青們三三兩兩地散坐在湖邊乘涼、聊天、唱歌。每天晚上,我們悠揚嘹亮的歌聲,總能吸引許多當地居民前來圍觀欣賞。”王湘知在沅江度過了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從青澀逐漸走向成熟,“本以為過去這麼多年,那些記憶已經模糊,沒想到回憶的時候,一幕幕彷彿就發生在昨天,我甚至能清楚記得很多細節,它是歲月的饋贈,我無怨無悔。”


青春底色┃經商成功熱心公益,成立知青慈善協會 王湘知:幫扶“老戰友”銘記芳華歲月

原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為湘知公益題字:“湘知公益,盡心盡力”。


經商成功不忘初心

用慈善回饋社會

1975年12月,王湘知從沅江回到長沙,接力父親的崗位,來到了長沙市煤炭公司節煤辦公室工作。隨著改革開放時期市場經濟的繁榮,他決定告別安逸的生活。1982年,他從公司辭職,下海經商,辦過工廠、開過商店,曾是長沙城最早的萬元戶之一,幾經起落後離湘赴京,成為最早的“北漂”,最後在房地產投資開發領域逐漸站穩腳跟,目前是一家房地產公司的總經理。

作為一名成功的商人,王湘知常懷感恩之心,樂於做慈善,一直秉承著“做好事容易,做一輩子好事難”的信念。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他便以“吳法尋”為名,向一名危難者伸出援手,捐款400元。當時他身上僅有420元。此事被湖南的媒體作了連續報道,呼籲讀者幫助尋找,但直到現在,還沒人知道“吳法尋”便是王湘知。

看到當年在沅江幫助過他的農民老夫婦生活困難,王湘知二話不說,把老夫婦接到長沙,安排在公司守工程部,“我每個月給他們開2000元的工資,名義上是在守工程部,其實也不需要他們做事,只要東西不丟就可以了,我也是想盡自己最大努力讓好心人生活能夠好一點。”

成立以扶助貧病知青為主的社會團體

2013年,王湘知在蒐集當年同批下鄉知青的信息時,無意間發現了湖南知青網,發現了楊鳴秋、劉永茂等老知青組織成立的湖南知青互助愛心團隊,他被團隊“幫扶困難知青”的宗旨所打動,馬上加入並拿出3萬元作為團隊活動經費。

2016年,原愛心團隊成員成立了長沙市湘知公益慈善促進會,這是一個以扶助貧病知青為主的社會團體。“知青是與共和國共患難、同創改革開放輝煌的一代,無數年輕人將自己的人生和命運融入新中國發展歷程,與祖國同頻共振,共謀發展,不斷成長。他們曾為事業、家庭奮鬥拼搏,也經歷了下崗、失業等困惑迷茫。而如今,他們大多垂垂老矣,面臨貧病交加、子女孤弱的生存困境,湘知公益便是為這些人而誕生而存在而發展的。”湘知公益慈善促進會會長楊鳴秋介紹道。

“在知青這個大集體裡,大家相互鼓勵,相互幫助。首先成員們從並不豐厚的退休金中擠出點錢,之後將捐款範圍擴大到知青、網友等社會各界人士。”王湘知說。在湘知公益剛成立時,僅有會員200餘人,募集善款不足20萬元。2017年已有會員700多人,募集善款50餘萬元。目前,有會員1200餘人,募集善款突破100萬,先後慰問了1000餘位困難知青。


青春底色┃經商成功熱心公益,成立知青慈善協會 王湘知:幫扶“老戰友”銘記芳華歲月

王湘祺在湘知公益成立慶典上發言。


王湘知的兒子王湘祺深受父親影響,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後也做起了公益,主動擔任了湘知公益的法人代表兼秘書長,“小時候,父親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知青、慈善以及家鄉。我也會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做好公益事業。”王湘祺說。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的初心是幫助青年時同居一屋、共處一地的知青夥伴。大家都是純粹義工,只想盡點小力氣,在晚年做點善事,金錢和名利與我們沒有關係了。再過兩年,我真的要退休了,去嶽麓山上閉關幾個月,寫一本知青回憶錄!對於公益慈善,我希望成為家裡的傳統,子子輩輩一直傳承下去。”王湘知滿懷憧憬地說。


▌文:金鷹報·新湖南社區頻道見習記者 李禎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