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0 青春底色┃经商成功热心公益,成立知青慈善协会 王湘知:帮扶“老战友”铭记芳华岁月

在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岁月里,纯真的他们尝遍了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留下了烈火青春的底色。从20世纪60年代中叶到70年代中叶,湖南全省先后共有4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无数年轻人用汗水和泪水,浇灌着脚下这片热土,为共和国的腾飞插上了一双坚实的翅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知青已经逐渐淡化成为一个越来越遥远的名词。然而,作为当年充满抱负与梦想,轰轰烈烈去上山下乡的亲历者,那一段劳累艰辛的农村生活,给他们留下了热血与浪漫的永恒回忆。

20世纪60年代,湖南省共有1万余名知识青年下放到益阳市沅江市,王湘知作为其中一员,经历了7年的知青时光,留下了青春的足迹。2016年他组织知青群体,成立了长沙市湘知公益慈善促进会,目前湘知公益已有会员1200多人,募集善款100多万元。“生命不息,冲锋不止,我希望在关爱困难知青以及其他社会困难群体的爱心路上走得更远。”王湘知说。


青春底色┃经商成功热心公益,成立知青慈善协会 王湘知:帮扶“老战友”铭记芳华岁月

湘知公益发起人:王湘知(中)、杨鸣秋(右一)。


7年知青岁月:

“它是岁月馈赠给我的奖励”

王湘知,1948年生于长沙,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做了几年冷库搬运工、工厂焊接工等临时工。1968年12月,王湘知带着17岁的妹妹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一起来到益阳市沅江市泗湖山镇洞庭红公社旗北大队第5生产队插队落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逐渐学起了犁耕耙耖。

知青们来到洞庭红村,发现全村都没有电,只能点菜油灯;没有砖,只能用泥巴和芦苇建房屋。“村里没有那么多居住的地方,大家只能自己建住所。因为靠近湖泊有大量的芦苇,我们将芦苇收割回来后晒干,捆扎成束,并将成捆的芦苇编织、重叠捆扎,再弯曲形成拱形,芦苇拱形两端再插入泥土,用泥巴、牛粪将一列列的拱形芦苇捆稳固成型,就形成了芦苇屋。”王湘知回忆道。

在生产队插队落户的7年里,王湘知先后下过农田,放过猪羊,喂过牛马,当过代课老师,做过“赤脚医生”。“知青们把城市文明,先进生活方式,特别是文化,带到了农村。”王湘知记得,那时乡村条件差,教师不足,知青就当起代课老师,还给农民开起夜校,办起学习班。“农民非常清苦,生活拮据又缺医少药,我想着我读过书,学点医术或许能帮到他们。”抱着这样的想法,王湘知买了本《赤脚医生手册》用来自学,就这样,他成了村民口中的“知青大夫”。

农村的物质生活艰苦,精神生活贫乏,最重要的娱乐方式就是唱歌了。“我们每天凌晨4时起床干活,下午5时收工,夜幕降临时,知青们三三两两地散坐在湖边乘凉、聊天、唱歌。每天晚上,我们悠扬嘹亮的歌声,总能吸引许多当地居民前来围观欣赏。”王湘知在沅江度过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从青涩逐渐走向成熟,“本以为过去这么多年,那些记忆已经模糊,没想到回忆的时候,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甚至能清楚记得很多细节,它是岁月的馈赠,我无怨无悔。”


青春底色┃经商成功热心公益,成立知青慈善协会 王湘知:帮扶“老战友”铭记芳华岁月

原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为湘知公益题字:“湘知公益,尽心尽力”。


经商成功不忘初心

用慈善回馈社会

1975年12月,王湘知从沅江回到长沙,接力父亲的岗位,来到了长沙市煤炭公司节煤办公室工作。随着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的繁荣,他决定告别安逸的生活。1982年,他从公司辞职,下海经商,办过工厂、开过商店,曾是长沙城最早的万元户之一,几经起落后离湘赴京,成为最早的“北漂”,最后在房地产投资开发领域逐渐站稳脚跟,目前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

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王湘知常怀感恩之心,乐于做慈善,一直秉承着“做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的信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便以“吴法寻”为名,向一名危难者伸出援手,捐款400元。当时他身上仅有420元。此事被湖南的媒体作了连续报道,呼吁读者帮助寻找,但直到现在,还没人知道“吴法寻”便是王湘知。

看到当年在沅江帮助过他的农民老夫妇生活困难,王湘知二话不说,把老夫妇接到长沙,安排在公司守工程部,“我每个月给他们开2000元的工资,名义上是在守工程部,其实也不需要他们做事,只要东西不丢就可以了,我也是想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好心人生活能够好一点。”

成立以扶助贫病知青为主的社会团体

2013年,王湘知在搜集当年同批下乡知青的信息时,无意间发现了湖南知青网,发现了杨鸣秋、刘永茂等老知青组织成立的湖南知青互助爱心团队,他被团队“帮扶困难知青”的宗旨所打动,马上加入并拿出3万元作为团队活动经费。

2016年,原爱心团队成员成立了长沙市湘知公益慈善促进会,这是一个以扶助贫病知青为主的社会团体。“知青是与共和国共患难、同创改革开放辉煌的一代,无数年轻人将自己的人生和命运融入新中国发展历程,与祖国同频共振,共谋发展,不断成长。他们曾为事业、家庭奋斗拼搏,也经历了下岗、失业等困惑迷茫。而如今,他们大多垂垂老矣,面临贫病交加、子女孤弱的生存困境,湘知公益便是为这些人而诞生而存在而发展的。”湘知公益慈善促进会会长杨鸣秋介绍道。

“在知青这个大集体里,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首先成员们从并不丰厚的退休金中挤出点钱,之后将捐款范围扩大到知青、网友等社会各界人士。”王湘知说。在湘知公益刚成立时,仅有会员200余人,募集善款不足20万元。2017年已有会员700多人,募集善款50余万元。目前,有会员1200余人,募集善款突破100万,先后慰问了1000余位困难知青。


青春底色┃经商成功热心公益,成立知青慈善协会 王湘知:帮扶“老战友”铭记芳华岁月

王湘祺在湘知公益成立庆典上发言。


王湘知的儿子王湘祺深受父亲影响,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也做起了公益,主动担任了湘知公益的法人代表兼秘书长,“小时候,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知青、慈善以及家乡。我也会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公益事业。”王湘祺说。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的初心是帮助青年时同居一屋、共处一地的知青伙伴。大家都是纯粹义工,只想尽点小力气,在晚年做点善事,金钱和名利与我们没有关系了。再过两年,我真的要退休了,去岳麓山上闭关几个月,写一本知青回忆录!对于公益慈善,我希望成为家里的传统,子子辈辈一直传承下去。”王湘知满怀憧憬地说。


▌文:金鹰报·新湖南社区频道见习记者 李祯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