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荀彧為什麼會幫曹操?

七巷7720


荀彧,字文若,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年少有名,南陽名士何顒見之驚歎:“此子有王佐之才!”漢元年,荀彧被舉孝廉,任守宮令,但不滿董卓的專橫跋扈,棄官歸鄉,帶領族人遷往。也曾輾轉冀州,被袁紹奉為上賓,但他認為袁紹最終不能成大事,遂離袁奔曹,曹操大悅,稱其為“吾之子房”。此後荀彧一直跟著曹操身邊出謀劃策,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後來曹操贈送了一個空著的食盒給了荀彧,荀彧明白曹操想告訴他要“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但為了不違揹他自己的遺願,最終服毒自盡。荀彧一心向漢,輔佐曹操的主要目的是想是匡扶漢室,劉備打的旗號也是漢獻帝的“皇叔”,兩人本應該是最佳的合作搭檔,可為什麼荀彧不投奔劉備?

首先得從荀彧的家世說起,荀彧出身潁川荀氏,荀子之後,祖父荀淑號為“神君”,以品行高潔著稱,荀彧的父輩有兄弟八人,被稱為“八龍”,甚至他的兄弟孩子都在曹魏集團頗有建樹。魏晉時期,整個中原世族最有影響力的,要數潁川荀氏。在東漢末年門閥家族利益高於一切的理念裡面,其實皇權的地位並不是特別的突出。與其說荀彧為了漢朝協助曹操,不如說在眾多豪強中,旬氏一族認為曹操具有稱霸天下的實力,所以荀家會幫助曹操。

荀彧曾被舉孝廉,入漢朝為官,自然認為自己是漢臣,在扳倒董卓上出過一份力,棄袁投曹,是他認為曹操比袁紹更能興復漢室,與他抱著同樣想法的人不少,因此曹操的勢力集團中也有不少忠漢的老臣,他們想借曹操之手“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有一個鮮明的例子便是:建安元年(196),漢獻帝從長安返回洛陽,在要不要奉迎天子的問題上,曹操集團內部發生了爭執,多數人不同意迎接獻帝,畢竟就是個“拖油瓶”,但在荀彧的建議下,曹操將漢獻帝接到自己的身邊,這也符合了曹操早期“匡扶漢室”的志向。

但或許連荀彧也沒有預料得到,隨著魏國的擴張,曹操的勢力集團分為了三部分:一部分是曹氏與夏侯氏為首的,堅持擁立曹操稱帝,想要推翻漢室;第二部分是堅持興復漢室,忠於漢朝大於曹操的漢室舊臣,荀彧就在其中,還有一部分眼看復漢無望,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只得明哲保身,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的。曹操加封魏王已是大勢所趨,然而這個時候荀彧竟敢站出來公然反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惹怒了曹操,此時此刻,對漢室的忠心大於了家族的利益,錦上添花固然可喜,但荀彧卻遵循本心,就算最後自盡或許有的也只是理想與現實衝突的無奈,絕無後悔。

和曹操相比,劉備打著皇叔的旗號起事,在平民百姓中也許具有號召力,但是矗立百年的門閥氏族對之嗤之以鼻,屬於有空名而無實力,加之蜀漢偏安一隅,比不上處於中原的曹魏,並不被其看好。所以,即便劉備打著漢室正統的旗號,可終歸正統的皇帝在曹操手裡,荀彧也不得不為曹魏謀劃。

“士為知己者死”,荀彧棄袁奔曹操,是因為與袁紹相比,曹操更能實現他“興復漢室”的期望,雖然最後曹操違背了當初的志向,但如果荀彧因此又棄曹奔劉,和“三姓家奴”一般的呂布不是一樣嗎?不僅會被劉曹集團的人不齒,更可能被天下人唾棄,這樣的一個罵名是誰都不想去背的。因此,他只能繼續選擇曹操作為自己價值目標的實現者,其表面上是忠於曹操,但內心卻是為了“漢祚”,可謂是用心良苦。


鄧海春


荀彧對曹操一統北方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但是在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時,他覲言曹操不應該如此,曹操並沒允納,最後荀彧鬱鬱而終。荀彧心中想的是匡扶漢室,劉備打的旗號也是中山靖王之後,兩人本應該是合作的最佳拍檔,可為什麼荀彧不與劉備合作,反而選擇了曹操呢?

公元190年,曹操幹了一件讓世人覺得他忠於漢室的事件。當時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而關東聯軍懼怕董卓精銳的涼州軍的戰力,無人敢向關西推進,全都屯兵酸棗一帶。而曹操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應趁機與之決戰,遂獨自引軍西進,但是曹操因兵力不足而敗。後撤兵回酸棗時,曹操還進言應該再次作戰,可無人聽從。曹操這般行為感動了袁紹的一個謀士,那就是荀彧,荀彧以匡扶漢室以己任,看到曹操如此賣力地討伐董卓,對於漢室的忠心比袁紹要真實多了,且曹操野心沒有膨脹,荀彧自然是想歸附曹操。而當時的劉備,依附公孫瓚,只是小小的平原相,實力過於弱小,且沒有做出任何效忠漢室的表現,只有空口號,相比於曹操顯得微不足道,所以荀彧放棄劉備,選擇了曹操。

就算劉備後面逐漸擴大勢力,手下兵多將廣,佔據荊州並攻打益州,可以做到在群雄中有話語權,但是荀彧已在曹操陣營效勞多年,也不可能再次投奔劉備,失掉自己的名節。曹操以為荀彧可以為自己謀天下,荀彧以為曹操可以匡扶漢室,但是他們沒有看透各自的小心思。當曹操都野心一步步顯露出來時,荀彧覺得匡扶漢室無望,抱負得不到實現,便鬱鬱而終。

以前一直搞不懂荀彧,既然一心向漢,甚至可以為了忠於漢室而去死!為何偏偏又選擇輔助曹操?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後來才發現荀彧才是真正的大智、大賢。

野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因為環境逐漸培養起來的,曹操就是如此,甚至袁紹、袁術等也是如此。起初大家都忠於漢室,但隨著漢室朝廷的逐漸衰落,地方割據勢力逐漸強大,那份取而代之的野心就逐漸萌芽,甚至連劉備也是如此。面對漢室的衰落,荀彧並沒有像王允、袁隗、董承等愚忠、死忠,而是類似於曲線救國的意思,選擇輔助割據勢力以實現匡扶漢室的目的。

起初荀彧選擇了袁紹,後來發現袁紹難成大器,所以才轉投曹操。那一年是191你,荀彧才29歲。那一年劉備還在基層工作,還一無所有。後來荀彧認識劉備的時候,曹操已經很強大了,而且其野心還沒有擴大。直到後來,曹操統一了整個北方,曹操從司空到丞相,再到魏王,曹操野心逐漸外漏出來。但此時的天下大勢已歸於曹操,即使荀彧對曹操諸多不滿也改變不了大局了,也不能去改變。因為荀彧知道漢室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倘若曹操出事了,中原大地又將會掀起另一場血雨腥風,剛剛平定的北方地區又將大亂,受苦的還是人民。他也知道即使是劉備,恐怕也會和曹操一樣。最終,面對時局的無奈,荀彧選擇了堅持自己的信念


Kaiser凱撒


荀彧作為鐵桿兒的忠漢派,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他會去盡心輔佐漢賊曹操,而不是一心想中興大漢的劉備呢?關於這個問題,本人看過很多回答,不是按照《三國演義》的情節去推論回答,就是回答不到點上。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以上這個問題,首先是因為我們一般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小說畢竟是小說,會帶有很強烈的人物反差。再有就是我們習慣以結果論過程,認為只要結果是這樣的,那麼他努力的過程也是奔著這個方向去做的。這種觀點是帶有主觀臆斷的,不是以科學的態度,嚴謹的邏輯去探討歷史問題的。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依據史料來回答這個問題。


先來看看曹操的早期經歷。

公元174年,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經司馬防(司馬懿的父親)舉薦為洛陽北都尉,棒殺了當時皇帝最寵信的大宦官蹇碩的叔叔蹇圖,此事在整個洛陽城引起了軒然大波。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討伐穎川一帶的黃巾軍。後因公被任命為濟南相,在任上整治貪官汙吏,肅清邪亂之事。曹操認為黃巾之亂爆發的原因之一,就是由於百姓太過迷信鬼神之說,便下令拆毀祠廟。使得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公元187年,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人,謀劃廢掉漢靈帝,擁立合肥侯。找曹操過來商量廢立大事,被曹操一口否決。


公元189年—190年,董卓掌權後想拉攏曹操,任命曹操為驍騎校尉,但曹操不願與董卓同流合汙。便逃歸鄉里,散盡家財,首倡義兵討伐董卓。然而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都是想借這個機會起兵反抗朝廷,爭奪自己的利益。沒人願意去和董卓硬碰硬。曹操卻不顧生死,帶著自己新招募的幾千兵馬與董卓對抗,結果寡不敵眾,大敗而歸。

公元191年,袁紹與韓馥謀劃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時,又找去曹操商量,結果曹操再一次嚴正拒絕,他認為:“皇帝方才年幼,並沒有什麼罪過,天下大亂是因為皇帝身邊的奸臣掌權,現在要做的是該如何除掉皇帝身邊的奸臣,而不是連皇帝一塊廢掉。況且廢立皇帝是天下最不詳的事,沒有伊尹、霍光那樣的威望和能力是無法成功的,就憑袁紹和韓馥根就做不成這事”。後來,袁紹和韓馥也以失敗告終。


公元196年,曹操迎奉天子到許昌,漢獻帝劉協至此不在流離失所。東漢宗廟社稷始立,朝中的政治環境得到改善,在州郡設置天官,興修水利,募民屯田。曹操有了政治威望,經濟基礎,自然也不缺少文臣武將。便對不臣服東漢王朝的地方諸侯開始四處征伐,各個擊破。

從曹操的早年經歷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是一個不畏強權,立志報國的熱血青年,他想要憑藉一己之力,拯救整個大漢王朝,雖然起初由於得罪權貴,四處碰壁,半生潦倒,但是經過曹操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開闢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們再縱觀各路諸侯,沒有一個是真心為國效力的。不是想篡漢自立,就是想裂土封王。當初,荀彧在袁紹手下任職時,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才果斷離開的。其實荀彧離開袁紹最重要的原因是袁紹有不臣之心。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紹、韓馥以商議,認為獻帝年齡幼小,被董卓所控制,又遠在長安,不知生死。想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作為忠漢派的荀彧毅然離袁紹而去,投奔時任東郡太守的曹操。

而此時的劉備到底是什麼情況呢?我們先來看看在荀彧投靠曹操之前,劉備的早期經歷。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因鎮壓黃巾起義有功被封為安喜縣尉。

公元189年,大將軍何進派毋丘毅到丹陽一帶募兵,劉備在途中加入,因打敗下邳盜賊立功,被任命為下密縣令。不久又投靠公孫瓚,被任命為別部司馬。

公元191年,劉備與青州刺史田楷共同對抗袁紹,劉備又因功被任命為平原縣令。後來北海相孔融被黃巾軍所攻,派遣太史慈向劉備求救。劉備居然驚奇的說到:“孔北海竟然知道天下還有個劉備呢。”便即刻發兵去救孔融。可見劉備此時卻是沒什麼名氣。荀彧也正是這一年投靠曹操的,所以本人懷疑此時荀彧可能都不知道天下還有劉備這一號人物,何談輔佐劉備呢?

我們熟知的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都是《三國演義》杜撰的,就連在討伐董卓的行動中,也沒有看到劉備的身影。此時的劉備應該是在公孫瓚手下任職,公孫瓚同樣也沒有參加過討董戰爭。所以荀彧不會選擇輔佐劉備是理所當然的。

反觀曹操早期的表現,棒殺蹇圖、肅清汙吏、首倡義兵、反對王芬、韓馥和袁紹廢立皇帝等事件,無不體現出了曹操不畏權貴,勇於奮鬥,為國為民的精神。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所以荀彧選擇曹操是順理成章的。

然而天意弄人,就在曹操官渡之戰大勝袁紹後,野心開始逐漸膨脹。曹操不再滿足於做一個東漢朝廷的司空。接著就是罷三公自立丞相,然後是魏公,魏王,甚至還想著改朝換代。

曹操與荀彧起初有著共同的理想和目標,他們憑藉著滿腔熱血除暴安良,為了把大漢王朝建立成一個高效廉潔的太平國家,而不斷努力奮鬥。眼看勝利在望之際,曹操在巨大的權力面前,背離了自己的初衷。這是荀彧所不能忍受的。他知道自己已經無法阻止曹操做任何事,自己昔日拼命輔佐的戰友,如今卻成了大漢王朝的掘墓人。此時的荀彧要想活下去,只能是陪著曹操一起改變初衷,但是他做不到,他對大漢王朝的忠心至死都沒有改變。這就是荀彧的高尚之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不只是諸葛亮的代名詞,荀彧也當之無愧。



龍舞


在討論之前的話題的時候,我們說過,野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因為環境逐漸培養起來的,曹操就是如此,甚至袁紹、袁術等也是如此。起初大家都忠於漢室,但隨著漢室朝廷的逐漸衰落,地方割據勢力逐漸強大,那份取而代之的野心就逐漸萌芽,甚至連劉備也是如此。

面對漢室的衰落,荀彧並沒有像王允、袁隗、董承等愚忠、死忠,而是類似於曲線救國的意思,選擇輔助割據勢力以實現匡扶漢室的目的。



起初荀彧選擇了袁紹,後來發現袁紹難成大器,所以才轉投曹操。那一年是191你,荀彧才29歲。那一年劉備還在基層工作,還一無所有。後來荀彧認識劉備的時候,曹操已經很強大了,而且其野心還沒有擴大。直到後來,曹操統一了整個北方,曹操從司空到丞相,再到魏王,曹操野心逐漸外漏出來。但此時的天下大勢已歸於曹操,即使荀彧對曹操諸多不滿也改變不了大局了,也不能去改變。因為荀彧知道漢室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倘若曹操出事了,中原大地又將會掀起另一場血雨腥風,剛剛平定的北方地區又將大亂,受苦的還是人民。他也知道即使是劉備,恐怕也會和曹操一樣。最終,面對時局的無奈,荀彧選擇了堅持自己的信念.......



左將軍


《三國演義》裡荀彧一心匡扶漢室,為什不去輔佐劉備,而是跑去輔佐曹操?這麼說吧,一心匡扶漢室的荀彧的確是沒有去幫助劉備,但他也的的確確沒有去幫助曹操!

為什麼不去扶助劉備,原因有這麼幾個:

其一,劉備集團以及劉備後來創立的蜀漢政權從來都不是漢室正統。曹丕篡漢前,漢獻帝雖然是空殼一個,他人家畢竟是正宗漢家天子。曹丕稱帝之後,雖然演義裡將其醜化為篡位,但不論實力也好,還是形式也好,曹魏政權都是從漢朝那裡正式繼承而來。不論民間人士怎麼摸黑,曹魏都是王朝傳承的正朔所在。

其二,劉備在益州稱帝,是自己給自己加冕,沒有法理授權,頂多算一個割據皇帝。實力離統一華夏還差的遠。

其三,劉備雖稱皇室子弟,但那也是幾百年前的遠方親戚,可信度不高,很難考證。即使是真,天下劉姓皇族也多如牛毛,並不稀罕!

再說他為什麼不幫曹操?荀彧名為助曹,實際上還是在助漢!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王而為其所忌,傳說被曹操贈一空盒子,寓意無祿可享,兩者分道揚鑣!也就是說荀彧在幫助曹操時,曹操還沒有稱魏王,而至多是大漢丞相之職。這個時候,荀彧幫助曹操也是在幫助大漢,兩者的奮鬥目標一致。而到了曹操企圖稱魏王,表露出篡漢的意圖時,荀彧果斷的跟曹操決裂。所以,荀彧至始至終是漢臣,是在為大漢效忠,而非為曹操盡力!

傳說曹操稱魏王前,送給了荀彧一個空盒子,荀彧接到這個盒子後便說:“荀彧今日終無漢祿可食。”其妻十分不解,問荀彧何出此言。荀彧緩緩解釋道:”空者,無物也,不見容也。盒者,何也“。其寓意就是”即不見容,何(盒)能留你“,其妻聽罷痛哭,荀彧便服毒自盡,保住了自己漢臣的身份,盡了自己漢臣的本分。



週週說古今


荀彧為什麼不跟著劉備打天下呢?我認為:

第一,曹操前期也是要光復漢室的,至少臨死前也沒有稱帝(魏武帝追封的),曹操也是盡心盡力的保護漢獻帝的,荀彧所以要和曹操一起了。

第二,荀彧是在初平二年,即191年投奔曹操的。我們看看那個時候的劉備。劉備那時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抗冀州牧袁紹【袁紹也是這一年從韓馥手中哄來了冀州】,因為有功,所以做了平原縣縣令。後來才升到了平原國相。平原是個比較小的地方【夾在冀州和兗州之間】。陶謙把徐州交給劉備,還是三四年後的事情。

第三,那個時候的漢朝君主是獻帝,劉備只是個遠親,不能因為他姓劉,就好像他是正統。姓劉的人多了去了,劉表啊,劉璋啊,甚至是袁紹舉兵要立的劉虞,這麼多,難道都要一一投靠嗎?很明顯,荀彧的眼中只認準了獻帝一人而已。





小史微課堂


荀彧出身宦門,舉孝廉入仕,任守宮令,因董卓亂政棄職,避兵亂遷冀州,袁紹敬為上賓,以袁紹難成大事,於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離開袁紹投奔曹操,任別部司馬。

荀彧很少隨軍征戰,時常留守後方籌備後勤給養,處理軍政要務,使曹操無後顧之憂。先後為曹操舉薦人才,鍾繇.荀攸,戲志才.郭嘉.陳群.杜畿.司馬懿等名士。

荀彧投奔曹操時,曹操的地盤也就許昌附近,勢力小,以奉天子,令諸侯的政治策略,開始東征西討,那時曹操雖然不是很強,但是卻是有名的忠臣,散家產募兵,討伐董卓,拯救漢室,荀彧正是仰慕曹操忠心漢室,匡扶正義,有濟世安國的雄才大略,才追隨扶佐,旨在匡扶漢室。而此時的劉備不過是一個投機倒把,四處流竄的小股軍閥頭子,雖有名氣傳揚,但沒有發展勢力的條件機會,整天遊弋在軍閥諸侯間投機,好多優秀人才對劉備這個無立足之地的遊俠很不屑。更談不上扶佐追隨。

正史的曹操是當時名存實亡樂漢政的合法代表人物,象劉備,孫權如不聽曹操調遣,即是背判朝廷,將受討伐。

可以說這麼說,當時不受朝迋節制的諸侯軍閥,都是亂臣賊子,劉備的合法認可,是唐玄宗時期開始的。演義的出世,把曹操與劉備的位置翻了個個.,劉成合法,曹卻成非法。

所以一心匡扶漢室的荀彧,肯定扶佐奉天子的曹操,不會扶佐只有皇族身份名頭的劉備。


厚土高天識君


荀彧,是三國時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謀士,曾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汗馬功勞。荀彧在晚年因為反對曹操稱魏王而遭到貶職,最終憂鬱成病而亡。因為此刻,荀彧還是心向大漢的,既然他心向大漢,為什麼卻去輔佐曹操而不去幫助劉備呢?


因為荀彧在投靠曹操候劉備還只是個平原令。兩個人不在一個水平線上。苟彧是穎川名士,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之後,長得一表人材。年輕時舉孝廉為官。董卓之亂時辭官回鄉,後避亂舉族遷往冀州。袁紹敬其為上賓。但荀彧經過觀察袁紹並不是成大事的人,於是在初平二年(212年丿投奔了還是剛剛起步時的曹操。曹操大喜稱"我之子房”。

這個時候劉備才從平原令升至平原國相。在當時群雄割據時代,連個地盤都沒有,只有個漢室宗親的牌孑根本沒什麼用處。當時大漢立國四百多年了,劉邦的子孫有幾十萬人。冀州劉虞,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才是當朝皇室宗親。

苟彧是當時的戰略家看到曹操非常有發展前途才扶佐他成就一翻事業。劉備真正成氣侯是在208年赤壁之戰之後的事情。苟彧己在曹操手下做尚書令十八年矣!


所以荀彧的選擇並沒有錯,但思想上於腐朽保守,人家都四處立帝稱王,他的心境仍然停留在興漢理念,未免有點刻舟求劍,更不符合曹操的心思,一個空盒子也向荀彧示意了漢朝的名存實亡空殼子,語帶雙關,若荀彧過於執著於漢朝自然也失去合作意義,荀彧這麼聰明的人又怎能看不出利害所在,無奈自己心繫漢室難為水,最終還是選擇自殺,其實曹操是有讓他選擇的意思,換句話說:“荀彧想活命也不難。”但這是荀彧個人的原則性問題,誰也無法改變他的立場!


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劉備真的就能代表漢嗎?當然不能,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三國時期的好漢們,都喜歡給自己找個很牛的背景,劉備也不例外,他給自己找了一個非常有利的背景,可以為自己找來人脈和一些便利,有不少人因為劉備這個漢室的旗號才來投靠,這一點荀彧很清楚,他是忠於漢室,可並不是忠於拿漢室當幌子的人。


獨秀文苑


沒錯,荀彧是心向漢室的,那麼誰代表漢室呢?唯有漢獻帝,漢獻帝在哪裡,哪裡就是漢室,荀彧要忠於漢室,就得和漢獻帝在一起。

荀彧是在董卓廢漢少帝立漢獻帝的那一年,被舉為孝廉,又在同一年董卓惑亂朝綱時棄官回家,亂世之中荀彧為了家族生存,需要尋找一個明主,可是在公元190年的時候,放眼天下,誰才是亂世明主呢?誰才是符合荀彧心向漢室的主公?荀彧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這一年,關東州郡十一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推舉袁紹為盟主,同時還有河內太守王匡、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後將軍袁術、奮威將軍曹操、長沙太守孫堅、冀州牧韓馥。

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參與討伐董卓的諸侯,有幽州牧劉虞、降虜校尉公孫瓚、徐州牧陶謙、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焉等等,荀彧要投靠誰呢?誰才能匡扶漢室呢?



荀彧首先投靠的是同鄉人冀州牧韓馥,可他剛到冀州時,韓馥已經被袁紹取代,荀彧的弟弟荀諶及同郡的老鄉辛評、郭圖都在袁紹手下,但荀彧發現袁紹並非明主,因此離開,為什麼荀彧覺得袁紹不是明主呢?

因為當時袁紹的政治主張是另立皇帝,廢除董卓立的漢獻帝劉協,改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袁紹如此做法,和董卓又有什麼區別呢?皇帝代表著一國之根本,豈能隨便廢立,另立皇帝等於動搖國本,袁紹的政治主張與荀彧的政治理想相差甚遠,因此荀彧選擇離開。



荀彧離開了袁紹,就選擇了曹操,為什麼選擇曹操,因為曹操這個人與其它的諸侯不一般,其它的諸侯在忙著搶地盤,爭利益的時候,曹操在不顧個人安危的討伐國賊董卓,公元191年的曹操,算是天下少有的賢臣,以匡扶漢室為已任的代表。

為什麼這麼說?

十一路關東諸侯聯合討伐董卓,除了孫堅之外,只有曹操不顧個人安危,發兵攻打董卓,差一點就丟了性命,反觀其它諸侯,天天設置酒會,分取利益和地盤,這樣一比較,唯有曹操是匡扶漢室的代表。



荀彧被舉為孝廉的那一年,曹操是西園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兩人同朝為官,估計也認識。再往前,曹操任洛陽北部尉時不畏強權,敢於對犯法的宦官家屬動手,這叫鼎公執法。曹操任議郎時,不懼壓力,敢於為前朝正直大臣竇武、陳番翻案,這叫直言納諫。

曹操的種種言行,顯然得到了荀彧的耳聞並讚賞,但荀彧投靠曹操最重要的目的還是---迎回漢獻帝,重振漢威。



而這一點曹操聽從了,不但聽從了,而且對待漢獻帝的態度畢恭畢敬,跟和平時期臣子對待皇帝的態度沒什麼兩樣,這才是荀彧最讚賞的地方。

迎回漢獻帝之後,荀彧才有施展理想的地方,從此之後,曹操在外征戰,荀彧在朝堂上主事,曹操主外,荀彧主內,為了共同的理想---匡扶漢室而努力。



至於劉備,公元190年到191年,劉備還在青州平原郡的平原縣做縣令,一個縣的縣令,小的不能再小的官吏,跟上面的十幾路諸侯是無法相比的,也沒有多少人認識劉備,這個時候的荀彧根本就看不到劉備,或者說根本就不認識劉備。

至於說荀彧後來為什麼不投靠劉備呢?比如說劉備打下荊州後,開始有地盤,原因很簡單啊,漢獻帝在曹操那裡,漢獻帝才是正宗的漢室,也是東漢帝國名正言順的皇帝,有著名正言順的皇帝不投靠,去投靠劉備,荀彧又不是傻子。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無論是小說還是正史,荀彧毫無疑問是一心忠於漢室的文臣。那麼荀彧身為漢臣,又一心向漢,甚至後期面對曹操的野心,不惜撕破臉皮。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那麼當初他為何不輔佐劉備,反而給曹操出謀劃策呢?

首先,在荀彧眼裡,劉備根本就不算是正統,當今漢朝天下雖然衰落破敗,但是正統只有劉協。劉備這一支早在多少年前就退出權力中心了,如此看來,劉備和其他割據一方的諸侯沒什麼區別。就是趁著天下大亂想要自立為王的亂臣賊子,至少荀彧是這樣認為的,所以荀彧只服務於劉協所在的政府。

不然的話,像劉璋、劉表、 劉焉哪個不是皇室宗親,荀彧也不是一個都沒去投奔?

既然劉協所在勢力是正規勢力,而曹操又是這股勢力中的實際控制者。曹操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個人魅力都要勝於劉備,況且曹操最初的心思也是匡扶漢室。荀彧輔佐曹操前期是非常成功的,眼瞅著代表漢室的曹操異軍突起,平定了多方的諸侯。後面曹操彰顯狼子野心我們暫且不談,至少在荀彧看來,曹操向劉協稱臣遠遠比劉備自立山頭要正統的多。

當然荀彧後來和曹操決裂了,正是因為曹操在權力的漩渦中沒有把握住自己的初心。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沒有曹操所代表的漢朝集團東征西戰,稱王稱帝公開叫板劉協的人早就一大把了。

其次,劉備雖然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但是他這個宗族關係和當時的劉表、劉璋想比,那簡直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遠親。荀彧就算是有遠見看穿了曹操的野心,忠於漢室的他也會去輔佐劉表、劉璋,而不是選擇劉備。有人可能會說劉表、劉璋難成大器,輔佐也沒什麼結果,荀彧當然也知道劉表和劉璋不行,更知道劉協也不太行。所以他才找曹操來一起服務漢室,相比於劉表、劉璋,劉協這個名正言順的皇帝,豈不是更能代表大漢。

再看劉備發家起勢前的立場,根本就不堅定,在公孫瓚家裡呆過、袁紹家呆過、袁術家呆過、還跟著劉表混過,後來還把劉璋連窩端了,自己佔下了。這樣一個人就算最後一統天下了,哪還有劉協的事,肯定自己當皇帝了。

最後時間上也不允許,荀彧配合曹操平定半邊天了,劉備還是個讓人攆著跑的破落戶呢。荀彧心哪有那麼大,去賭劉備能成大業?上文也提到了荀彧和曹操脾氣相投,曹操的能力的確也大於劉備,所以荀彧更不可能去輔佐劉備了。

其實,荀彧和曹操最後的衝突放到他和劉備身上也同樣適用,忠於劉協的荀彧無論是輔佐曹操還是輔佐劉備,下場都是亡國之臣。看看荀彧死前的朝廷生態,誰眼裡還有劉協,丞相曹操說什麼就是什麼。假如他輔佐劉備得了天下,朝廷之上何嘗不是眼裡只有劉備。

所以荀彧這位真漢臣註定了是一個悲劇角色,我們以一個後人的視角去看荀彧的一生,就像一個矛盾體。曲線救國的過程就是自己給自己挖坑,不過人家最後都已經以死明志,我們也只能為其嘆息了。在歷史的洪流中荀彧和諸葛亮一樣,都無法逆天而行,只能盡人力,毫無疑問荀彧的死,是他最後能為自己心中的漢,所做的唯一的事。

一聲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