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荀彧为什么会帮曹操?

七巷7720


荀彧,字文若,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年少有名,南阳名士何颙见之惊叹:“此子有王佐之才!”汉元年,荀彧被举孝廉,任守宫令,但不满董卓的专横跋扈,弃官归乡,带领族人迁往。也曾辗转冀州,被袁绍奉为上宾,但他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遂离袁奔曹,曹操大悦,称其为“吾之子房”。此后荀彧一直跟着曹操身边出谋划策,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后来曹操赠送了一个空着的食盒给了荀彧,荀彧明白曹操想告诉他要“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但为了不违背他自己的遗愿,最终服毒自尽。荀彧一心向汉,辅佐曹操的主要目的是想是匡扶汉室,刘备打的旗号也是汉献帝的“皇叔”,两人本应该是最佳的合作搭档,可为什么荀彧不投奔刘备?

首先得从荀彧的家世说起,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祖父荀淑号为“神君”,以品行高洁著称,荀彧的父辈有兄弟八人,被称为“八龙”,甚至他的兄弟孩子都在曹魏集团颇有建树。魏晋时期,整个中原世族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颍川荀氏。在东汉末年门阀家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里面,其实皇权的地位并不是特别的突出。与其说荀彧为了汉朝协助曹操,不如说在众多豪强中,旬氏一族认为曹操具有称霸天下的实力,所以荀家会帮助曹操。

荀彧曾被举孝廉,入汉朝为官,自然认为自己是汉臣,在扳倒董卓上出过一份力,弃袁投曹,是他认为曹操比袁绍更能兴复汉室,与他抱着同样想法的人不少,因此曹操的势力集团中也有不少忠汉的老臣,他们想借曹操之手“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有一个鲜明的例子便是:建安元年(196),汉献帝从长安返回洛阳,在要不要奉迎天子的问题上,曹操集团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毕竟就是个“拖油瓶”,但在荀彧的建议下,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自己的身边,这也符合了曹操早期“匡扶汉室”的志向。

但或许连荀彧也没有预料得到,随着魏国的扩张,曹操的势力集团分为了三部分:一部分是曹氏与夏侯氏为首的,坚持拥立曹操称帝,想要推翻汉室;第二部分是坚持兴复汉室,忠于汉朝大于曹操的汉室旧臣,荀彧就在其中,还有一部分眼看复汉无望,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只得明哲保身,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曹操加封魏王已是大势所趋,然而这个时候荀彧竟敢站出来公然反对: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惹怒了曹操,此时此刻,对汉室的忠心大于了家族的利益,锦上添花固然可喜,但荀彧却遵循本心,就算最后自尽或许有的也只是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无奈,绝无后悔。

和曹操相比,刘备打着皇叔的旗号起事,在平民百姓中也许具有号召力,但是矗立百年的门阀氏族对之嗤之以鼻,属于有空名而无实力,加之蜀汉偏安一隅,比不上处于中原的曹魏,并不被其看好。所以,即便刘备打着汉室正统的旗号,可终归正统的皇帝在曹操手里,荀彧也不得不为曹魏谋划。

“士为知己者死”,荀彧弃袁奔曹操,是因为与袁绍相比,曹操更能实现他“兴复汉室”的期望,虽然最后曹操违背了当初的志向,但如果荀彧因此又弃曹奔刘,和“三姓家奴”一般的吕布不是一样吗?不仅会被刘曹集团的人不齿,更可能被天下人唾弃,这样的一个骂名是谁都不想去背的。因此,他只能继续选择曹操作为自己价值目标的实现者,其表面上是忠于曹操,但内心却是为了“汉祚”,可谓是用心良苦。


邓海春


荀彧对曹操一统北方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但是在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时,他觐言曹操不应该如此,曹操并没允纳,最后荀彧郁郁而终。荀彧心中想的是匡扶汉室,刘备打的旗号也是中山靖王之后,两人本应该是合作的最佳拍档,可为什么荀彧不与刘备合作,反而选择了曹操呢?

公元190年,曹操干了一件让世人觉得他忠于汉室的事件。当时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而关东联军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军的战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全都屯兵酸枣一带。而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但是曹操因兵力不足而败。后撤兵回酸枣时,曹操还进言应该再次作战,可无人听从。曹操这般行为感动了袁绍的一个谋士,那就是荀彧,荀彧以匡扶汉室以己任,看到曹操如此卖力地讨伐董卓,对于汉室的忠心比袁绍要真实多了,且曹操野心没有膨胀,荀彧自然是想归附曹操。而当时的刘备,依附公孙瓒,只是小小的平原相,实力过于弱小,且没有做出任何效忠汉室的表现,只有空口号,相比于曹操显得微不足道,所以荀彧放弃刘备,选择了曹操。

就算刘备后面逐渐扩大势力,手下兵多将广,占据荆州并攻打益州,可以做到在群雄中有话语权,但是荀彧已在曹操阵营效劳多年,也不可能再次投奔刘备,失掉自己的名节。曹操以为荀彧可以为自己谋天下,荀彧以为曹操可以匡扶汉室,但是他们没有看透各自的小心思。当曹操都野心一步步显露出来时,荀彧觉得匡扶汉室无望,抱负得不到实现,便郁郁而终。

以前一直搞不懂荀彧,既然一心向汉,甚至可以为了忠于汉室而去死!为何偏偏又选择辅助曹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后来才发现荀彧才是真正的大智、大贤。

野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因为环境逐渐培养起来的,曹操就是如此,甚至袁绍、袁术等也是如此。起初大家都忠于汉室,但随着汉室朝廷的逐渐衰落,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强大,那份取而代之的野心就逐渐萌芽,甚至连刘备也是如此。面对汉室的衰落,荀彧并没有像王允、袁隗、董承等愚忠、死忠,而是类似于曲线救国的意思,选择辅助割据势力以实现匡扶汉室的目的。

起初荀彧选择了袁绍,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器,所以才转投曹操。那一年是191你,荀彧才29岁。那一年刘备还在基层工作,还一无所有。后来荀彧认识刘备的时候,曹操已经很强大了,而且其野心还没有扩大。直到后来,曹操统一了整个北方,曹操从司空到丞相,再到魏王,曹操野心逐渐外漏出来。但此时的天下大势已归于曹操,即使荀彧对曹操诸多不满也改变不了大局了,也不能去改变。因为荀彧知道汉室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倘若曹操出事了,中原大地又将会掀起另一场血雨腥风,刚刚平定的北方地区又将大乱,受苦的还是人民。他也知道即使是刘备,恐怕也会和曹操一样。最终,面对时局的无奈,荀彧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


Kaiser凯撒


荀彧作为铁杆儿的忠汉派,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去尽心辅佐汉贼曹操,而不是一心想中兴大汉的刘备呢?关于这个问题,本人看过很多回答,不是按照《三国演义》的情节去推论回答,就是回答不到点上。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这个问题,首先是因为我们一般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太大,小说毕竟是小说,会带有很强烈的人物反差。再有就是我们习惯以结果论过程,认为只要结果是这样的,那么他努力的过程也是奔着这个方向去做的。这种观点是带有主观臆断的,不是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逻辑去探讨历史问题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依据史料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来看看曹操的早期经历。

公元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经司马防(司马懿的父亲)举荐为洛阳北都尉,棒杀了当时皇帝最宠信的大宦官蹇硕的叔叔蹇图,此事在整个洛阳城引起了轩然大波。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讨伐颖川一带的黄巾军。后因公被任命为济南相,在任上整治贪官污吏,肃清邪乱之事。曹操认为黄巾之乱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百姓太过迷信鬼神之说,便下令拆毁祠庙。使得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公元187年,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人,谋划废掉汉灵帝,拥立合肥侯。找曹操过来商量废立大事,被曹操一口否决。


公元189年—190年,董卓掌权后想拉拢曹操,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但曹操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便逃归乡里,散尽家财,首倡义兵讨伐董卓。然而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都是想借这个机会起兵反抗朝廷,争夺自己的利益。没人愿意去和董卓硬碰硬。曹操却不顾生死,带着自己新招募的几千兵马与董卓对抗,结果寡不敌众,大败而归。

公元191年,袁绍与韩馥谋划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时,又找去曹操商量,结果曹操再一次严正拒绝,他认为:“皇帝方才年幼,并没有什么罪过,天下大乱是因为皇帝身边的奸臣掌权,现在要做的是该如何除掉皇帝身边的奸臣,而不是连皇帝一块废掉。况且废立皇帝是天下最不详的事,没有伊尹、霍光那样的威望和能力是无法成功的,就凭袁绍和韩馥根就做不成这事”。后来,袁绍和韩馥也以失败告终。


公元196年,曹操迎奉天子到许昌,汉献帝刘协至此不在流离失所。东汉宗庙社稷始立,朝中的政治环境得到改善,在州郡设置天官,兴修水利,募民屯田。曹操有了政治威望,经济基础,自然也不缺少文臣武将。便对不臣服东汉王朝的地方诸侯开始四处征伐,各个击破。

从曹操的早年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不畏强权,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他想要凭借一己之力,拯救整个大汉王朝,虽然起初由于得罪权贵,四处碰壁,半生潦倒,但是经过曹操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们再纵观各路诸侯,没有一个是真心为国效力的。不是想篡汉自立,就是想裂土封王。当初,荀彧在袁绍手下任职时,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才果断离开的。其实荀彧离开袁绍最重要的原因是袁绍有不臣之心。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韩馥以商议,认为献帝年龄幼小,被董卓所控制,又远在长安,不知生死。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作为忠汉派的荀彧毅然离袁绍而去,投奔时任东郡太守的曹操。

而此时的刘备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先来看看在荀彧投靠曹操之前,刘备的早期经历。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尉。

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派毋丘毅到丹阳一带募兵,刘备在途中加入,因打败下邳盗贼立功,被任命为下密县令。不久又投靠公孙瓒,被任命为别部司马。

公元191年,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共同对抗袁绍,刘备又因功被任命为平原县令。后来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所攻,派遣太史慈向刘备求救。刘备居然惊奇的说到:“孔北海竟然知道天下还有个刘备呢。”便即刻发兵去救孔融。可见刘备此时却是没什么名气。荀彧也正是这一年投靠曹操的,所以本人怀疑此时荀彧可能都不知道天下还有刘备这一号人物,何谈辅佐刘备呢?

我们熟知的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都是《三国演义》杜撰的,就连在讨伐董卓的行动中,也没有看到刘备的身影。此时的刘备应该是在公孙瓒手下任职,公孙瓒同样也没有参加过讨董战争。所以荀彧不会选择辅佐刘备是理所当然的。

反观曹操早期的表现,棒杀蹇图、肃清污吏、首倡义兵、反对王芬、韩馥和袁绍废立皇帝等事件,无不体现出了曹操不畏权贵,勇于奋斗,为国为民的精神。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所以荀彧选择曹操是顺理成章的。

然而天意弄人,就在曹操官渡之战大胜袁绍后,野心开始逐渐膨胀。曹操不再满足于做一个东汉朝廷的司空。接着就是罢三公自立丞相,然后是魏公,魏王,甚至还想着改朝换代。

曹操与荀彧起初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他们凭借着满腔热血除暴安良,为了把大汉王朝建立成一个高效廉洁的太平国家,而不断努力奋斗。眼看胜利在望之际,曹操在巨大的权力面前,背离了自己的初衷。这是荀彧所不能忍受的。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阻止曹操做任何事,自己昔日拼命辅佐的战友,如今却成了大汉王朝的掘墓人。此时的荀彧要想活下去,只能是陪着曹操一起改变初衷,但是他做不到,他对大汉王朝的忠心至死都没有改变。这就是荀彧的高尚之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不只是诸葛亮的代名词,荀彧也当之无愧。



龙舞


在讨论之前的话题的时候,我们说过,野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因为环境逐渐培养起来的,曹操就是如此,甚至袁绍、袁术等也是如此。起初大家都忠于汉室,但随着汉室朝廷的逐渐衰落,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强大,那份取而代之的野心就逐渐萌芽,甚至连刘备也是如此。

面对汉室的衰落,荀彧并没有像王允、袁隗、董承等愚忠、死忠,而是类似于曲线救国的意思,选择辅助割据势力以实现匡扶汉室的目的。



起初荀彧选择了袁绍,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器,所以才转投曹操。那一年是191你,荀彧才29岁。那一年刘备还在基层工作,还一无所有。后来荀彧认识刘备的时候,曹操已经很强大了,而且其野心还没有扩大。直到后来,曹操统一了整个北方,曹操从司空到丞相,再到魏王,曹操野心逐渐外漏出来。但此时的天下大势已归于曹操,即使荀彧对曹操诸多不满也改变不了大局了,也不能去改变。因为荀彧知道汉室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倘若曹操出事了,中原大地又将会掀起另一场血雨腥风,刚刚平定的北方地区又将大乱,受苦的还是人民。他也知道即使是刘备,恐怕也会和曹操一样。最终,面对时局的无奈,荀彧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



左将军


《三国演义》里荀彧一心匡扶汉室,为什不去辅佐刘备,而是跑去辅佐曹操?这么说吧,一心匡扶汉室的荀彧的确是没有去帮助刘备,但他也的的确确没有去帮助曹操!

为什么不去扶助刘备,原因有这么几个:

其一,刘备集团以及刘备后来创立的蜀汉政权从来都不是汉室正统。曹丕篡汉前,汉献帝虽然是空壳一个,他人家毕竟是正宗汉家天子。曹丕称帝之后,虽然演义里将其丑化为篡位,但不论实力也好,还是形式也好,曹魏政权都是从汉朝那里正式继承而来。不论民间人士怎么摸黑,曹魏都是王朝传承的正朔所在。

其二,刘备在益州称帝,是自己给自己加冕,没有法理授权,顶多算一个割据皇帝。实力离统一华夏还差的远。

其三,刘备虽称皇室子弟,但那也是几百年前的远方亲戚,可信度不高,很难考证。即使是真,天下刘姓皇族也多如牛毛,并不稀罕!

再说他为什么不帮曹操?荀彧名为助曹,实际上还是在助汉!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王而为其所忌,传说被曹操赠一空盒子,寓意无禄可享,两者分道扬镳!也就是说荀彧在帮助曹操时,曹操还没有称魏王,而至多是大汉丞相之职。这个时候,荀彧帮助曹操也是在帮助大汉,两者的奋斗目标一致。而到了曹操企图称魏王,表露出篡汉的意图时,荀彧果断的跟曹操决裂。所以,荀彧至始至终是汉臣,是在为大汉效忠,而非为曹操尽力!

传说曹操称魏王前,送给了荀彧一个空盒子,荀彧接到这个盒子后便说:“荀彧今日终无汉禄可食。”其妻十分不解,问荀彧何出此言。荀彧缓缓解释道:”空者,无物也,不见容也。盒者,何也“。其寓意就是”即不见容,何(盒)能留你“,其妻听罢痛哭,荀彧便服毒自尽,保住了自己汉臣的身份,尽了自己汉臣的本分。



周周说古今


荀彧为什么不跟着刘备打天下呢?我认为:

第一,曹操前期也是要光复汉室的,至少临死前也没有称帝(魏武帝追封的),曹操也是尽心尽力的保护汉献帝的,荀彧所以要和曹操一起了。

第二,荀彧是在初平二年,即191年投奔曹操的。我们看看那个时候的刘备。刘备那时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袁绍也是这一年从韩馥手中哄来了冀州】,因为有功,所以做了平原县县令。后来才升到了平原国相。平原是个比较小的地方【夹在冀州和兖州之间】。陶谦把徐州交给刘备,还是三四年后的事情。

第三,那个时候的汉朝君主是献帝,刘备只是个远亲,不能因为他姓刘,就好像他是正统。姓刘的人多了去了,刘表啊,刘璋啊,甚至是袁绍举兵要立的刘虞,这么多,难道都要一一投靠吗?很明显,荀彧的眼中只认准了献帝一人而已。





小史微课堂


荀彧出身宦门,举孝廉入仕,任守宫令,因董卓乱政弃职,避兵乱迁冀州,袁绍敬为上宾,以袁绍难成大事,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任别部司马。

荀彧很少随军征战,时常留守后方筹备后勤给养,处理军政要务,使曹操无后顾之忧。先后为曹操举荐人才,钟繇.荀攸,戏志才.郭嘉.陈群.杜畿.司马懿等名士。

荀彧投奔曹操时,曹操的地盘也就许昌附近,势力小,以奉天子,令诸侯的政治策略,开始东征西讨,那时曹操虽然不是很强,但是却是有名的忠臣,散家产募兵,讨伐董卓,拯救汉室,荀彧正是仰慕曹操忠心汉室,匡扶正义,有济世安国的雄才大略,才追随扶佐,旨在匡扶汉室。而此时的刘备不过是一个投机倒把,四处流窜的小股军阀头子,虽有名气传扬,但沒有发展势力的条件机会,整天游弋在军阀诸侯间投机,好多优秀人才对刘备这个无立足之地的游侠很不屑。更谈不上扶佐追随。

正史的曹操是当时名存实亡乐汉政的合法代表人物,象刘备,孙权如不听曹操调遣,即是背判朝廷,将受讨伐。

可以说这么说,当时不受朝迋节制的诸侯军阀,都是乱臣贼子,刘备的合法认可,是唐玄宗时期开始的。演义的出世,把曹操与刘备的位置翻了个个.,刘成合法,曹却成非法。

所以一心匡扶汉室的荀彧,肯定扶佐奉天子的曹操,不会扶佐只有皇族身份名头的刘备。


厚土高天识君


荀彧,是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谋士,曾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荀彧在晚年因为反对曹操称魏王而遭到贬职,最终忧郁成病而亡。因为此刻,荀彧还是心向大汉的,既然他心向大汉,为什么却去辅佐曹操而不去帮助刘备呢?


因为荀彧在投靠曹操候刘备还只是个平原令。两个人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苟彧是颖川名士,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之后,长得一表人材。年轻时举孝廉为官。董卓之乱时辞官回乡,后避乱举族迁往冀州。袁绍敬其为上宾。但荀彧经过观察袁绍并不是成大事的人,于是在初平二年(212年丿投奔了还是刚刚起步时的曹操。曹操大喜称"我之子房”。

这个时候刘备才从平原令升至平原国相。在当时群雄割据时代,连个地盘都没有,只有个汉室宗亲的牌孑根本没什么用处。当时大汉立国四百多年了,刘邦的子孙有几十万人。冀州刘虞,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才是当朝皇室宗亲。

苟彧是当时的战略家看到曹操非常有发展前途才扶佐他成就一翻事业。刘备真正成气侯是在208年赤壁之战之后的事情。苟彧己在曹操手下做尚书令十八年矣!


所以荀彧的选择并没有错,但思想上于腐朽保守,人家都四处立帝称王,他的心境仍然停留在兴汉理念,未免有点刻舟求剑,更不符合曹操的心思,一个空盒子也向荀彧示意了汉朝的名存实亡空壳子,语带双关,若荀彧过于执着于汉朝自然也失去合作意义,荀彧这么聪明的人又怎能看不出利害所在,无奈自己心系汉室难为水,最终还是选择自杀,其实曹操是有让他选择的意思,换句话说:“荀彧想活命也不难。”但这是荀彧个人的原则性问题,谁也无法改变他的立场!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刘备真的就能代表汉吗?当然不能,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三国时期的好汉们,都喜欢给自己找个很牛的背景,刘备也不例外,他给自己找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背景,可以为自己找来人脉和一些便利,有不少人因为刘备这个汉室的旗号才来投靠,这一点荀彧很清楚,他是忠于汉室,可并不是忠于拿汉室当幌子的人。


独秀文苑


没错,荀彧是心向汉室的,那么谁代表汉室呢?唯有汉献帝,汉献帝在哪里,哪里就是汉室,荀彧要忠于汉室,就得和汉献帝在一起。

荀彧是在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的那一年,被举为孝廉,又在同一年董卓惑乱朝纲时弃官回家,乱世之中荀彧为了家族生存,需要寻找一个明主,可是在公元190年的时候,放眼天下,谁才是乱世明主呢?谁才是符合荀彧心向汉室的主公?荀彧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这一年,关东州郡十一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同时还有河内太守王匡、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后将军袁术、奋威将军曹操、长沙太守孙坚、冀州牧韩馥。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有幽州牧刘虞、降虏校尉公孙瓒、徐州牧陶谦、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等等,荀彧要投靠谁呢?谁才能匡扶汉室呢?



荀彧首先投靠的是同乡人冀州牧韩馥,可他刚到冀州时,韩馥已经被袁绍取代,荀彧的弟弟荀谌及同郡的老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但荀彧发现袁绍并非明主,因此离开,为什么荀彧觉得袁绍不是明主呢?

因为当时袁绍的政治主张是另立皇帝,废除董卓立的汉献帝刘协,改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袁绍如此做法,和董卓又有什么区别呢?皇帝代表着一国之根本,岂能随便废立,另立皇帝等于动摇国本,袁绍的政治主张与荀彧的政治理想相差甚远,因此荀彧选择离开。



荀彧离开了袁绍,就选择了曹操,为什么选择曹操,因为曹操这个人与其它的诸侯不一般,其它的诸侯在忙着抢地盘,争利益的时候,曹操在不顾个人安危的讨伐国贼董卓,公元191年的曹操,算是天下少有的贤臣,以匡扶汉室为已任的代表。

为什么这么说?

十一路关东诸侯联合讨伐董卓,除了孙坚之外,只有曹操不顾个人安危,发兵攻打董卓,差一点就丢了性命,反观其它诸侯,天天设置酒会,分取利益和地盘,这样一比较,唯有曹操是匡扶汉室的代表。



荀彧被举为孝廉的那一年,曹操是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两人同朝为官,估计也认识。再往前,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不畏强权,敢于对犯法的宦官家属动手,这叫鼎公执法。曹操任议郎时,不惧压力,敢于为前朝正直大臣窦武、陈番翻案,这叫直言纳谏。

曹操的种种言行,显然得到了荀彧的耳闻并赞赏,但荀彧投靠曹操最重要的目的还是---迎回汉献帝,重振汉威。



而这一点曹操听从了,不但听从了,而且对待汉献帝的态度毕恭毕敬,跟和平时期臣子对待皇帝的态度没什么两样,这才是荀彧最赞赏的地方。

迎回汉献帝之后,荀彧才有施展理想的地方,从此之后,曹操在外征战,荀彧在朝堂上主事,曹操主外,荀彧主内,为了共同的理想---匡扶汉室而努力。



至于刘备,公元190年到191年,刘备还在青州平原郡的平原县做县令,一个县的县令,小的不能再小的官吏,跟上面的十几路诸侯是无法相比的,也没有多少人认识刘备,这个时候的荀彧根本就看不到刘备,或者说根本就不认识刘备。

至于说荀彧后来为什么不投靠刘备呢?比如说刘备打下荆州后,开始有地盘,原因很简单啊,汉献帝在曹操那里,汉献帝才是正宗的汉室,也是东汉帝国名正言顺的皇帝,有着名正言顺的皇帝不投靠,去投靠刘备,荀彧又不是傻子。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无论是小说还是正史,荀彧毫无疑问是一心忠于汉室的文臣。那么荀彧身为汉臣,又一心向汉,甚至后期面对曹操的野心,不惜撕破脸皮。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那么当初他为何不辅佐刘备,反而给曹操出谋划策呢?

首先,在荀彧眼里,刘备根本就不算是正统,当今汉朝天下虽然衰落破败,但是正统只有刘协。刘备这一支早在多少年前就退出权力中心了,如此看来,刘备和其他割据一方的诸侯没什么区别。就是趁着天下大乱想要自立为王的乱臣贼子,至少荀彧是这样认为的,所以荀彧只服务于刘协所在的政府。

不然的话,像刘璋、刘表、 刘焉哪个不是皇室宗亲,荀彧也不是一个都没去投奔?

既然刘协所在势力是正规势力,而曹操又是这股势力中的实际控制者。曹操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个人魅力都要胜于刘备,况且曹操最初的心思也是匡扶汉室。荀彧辅佐曹操前期是非常成功的,眼瞅着代表汉室的曹操异军突起,平定了多方的诸侯。后面曹操彰显狼子野心我们暂且不谈,至少在荀彧看来,曹操向刘协称臣远远比刘备自立山头要正统的多。

当然荀彧后来和曹操决裂了,正是因为曹操在权力的漩涡中没有把握住自己的初心。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曹操所代表的汉朝集团东征西战,称王称帝公开叫板刘协的人早就一大把了。

其次,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是他这个宗族关系和当时的刘表、刘璋想比,那简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荀彧就算是有远见看穿了曹操的野心,忠于汉室的他也会去辅佐刘表、刘璋,而不是选择刘备。有人可能会说刘表、刘璋难成大器,辅佐也没什么结果,荀彧当然也知道刘表和刘璋不行,更知道刘协也不太行。所以他才找曹操来一起服务汉室,相比于刘表、刘璋,刘协这个名正言顺的皇帝,岂不是更能代表大汉。

再看刘备发家起势前的立场,根本就不坚定,在公孙瓒家里呆过、袁绍家呆过、袁术家呆过、还跟着刘表混过,后来还把刘璋连窝端了,自己占下了。这样一个人就算最后一统天下了,哪还有刘协的事,肯定自己当皇帝了。

最后时间上也不允许,荀彧配合曹操平定半边天了,刘备还是个让人撵着跑的破落户呢。荀彧心哪有那么大,去赌刘备能成大业?上文也提到了荀彧和曹操脾气相投,曹操的能力的确也大于刘备,所以荀彧更不可能去辅佐刘备了。

其实,荀彧和曹操最后的冲突放到他和刘备身上也同样适用,忠于刘协的荀彧无论是辅佐曹操还是辅佐刘备,下场都是亡国之臣。看看荀彧死前的朝廷生态,谁眼里还有刘协,丞相曹操说什么就是什么。假如他辅佐刘备得了天下,朝廷之上何尝不是眼里只有刘备。

所以荀彧这位真汉臣注定了是一个悲剧角色,我们以一个后人的视角去看荀彧的一生,就像一个矛盾体。曲线救国的过程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不过人家最后都已经以死明志,我们也只能为其叹息了。在历史的洪流中荀彧和诸葛亮一样,都无法逆天而行,只能尽人力,毫无疑问荀彧的死,是他最后能为自己心中的汉,所做的唯一的事。

一声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