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馬服君趙奢只贏了秦國一次,就能炫耀一輩子?

小5小8


趙奢這個人雖然有一個知名度極高的兒子,但是他本身在趙國的知名度也不低,他本身屬於趙國的著名的稅收官員,向來以奉公守法聞名於世,當年甚至膽敢利用平原君這樣的世家立威——連殺平原君家九個管事。

他這麼做從而確立了自己在收稅方面的權威,其他世家大族一看他連平原君家的九個管事都宰了,自己掂量自己也不至於和平原君相提並論,那麼也就老老實實的交稅了。

當然了,不得不提一嘴事後有關怎麼平息平原君的怒火的 ,趙奢這個人在連續殺了九名管事之後,的確遭到了威脅和報復,不過趙奢卻敏銳的指出了平原君的問題,趙奢展示了強大的心理分析手段和說服技巧,,一下子就把本來怒氣衝衝想要乾死趙奢的平原君說的心花怒放,乃至於反過來拼了命的也要向趙王介紹一下自己這位剛剛認識的一連殺了自家九位管事的稅官。

趙王在聽說了這傢伙的嘴炮技術之後,也對平原君的建議很感興趣,於是趙奢交了好運,一下子就鳥槍換炮成為了趙王親自任用的掌管全國的賦稅的大官,趙奢成為了這樣的大官後,整個全國賦稅那收的確實比以前要多得多了,原因也比較簡單,那就是那些世家大族不敢瞞報了。

做稅官都做的這麼厲害的趙奢,做了將軍之後那就更加厲害了——閼與破秦的勝仗就是他打的,這場戰爭鑄就了趙奢在趙國的特殊名聲,可以說,趙奢一輩子就打了這麼一場大戰,一下子甚至就被推進了名將的序列,那麼為什麼這麼一場打勝秦軍的戰役就變成了趙奢的封神之戰呢?

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既然這一場大戰之後趙奢就可以炫耀一輩子,那麼按照常理推斷,這場大戰必然有其特殊的地方,我們來詳細的看一看這場大戰的情況——當時的虎狼之國秦國發兵進攻倒黴的韓國,秦軍進攻時候的氣勢很強,把韓國嚇得不輕,於是火速求救於趙國,而當時的趙國由於長期沒有看到勝利的戰役,士氣比較低下,趙王的本意其實還是很願意去救援的,但是一問下屬,下屬倆當時名將,一個廉頗,一個樂乘,都直接一口回絕,嫌棄去援救韓國這件事得不償失且路途太遠。

這就讓趙王內心很不爽了,這個時候,趙奢這個主管稅收的臣子投其所好,主動請纓,這就很讓趙王內心愉悅了,並且這個趙奢還很霸氣的來了一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理論,這更是給了趙王一針強心劑,於是趙王大喜過望,立刻扔掉了那倆大呼小叫說打不得的名將,任命趙奢出征。

由於戰場選在秦軍軍隊駐紮的閼與,所以此戰又稱之為閼與之戰。此戰的過程其實並不複雜,趙奢在戰役過程裡面大玩特玩心理戰術,假裝優待秦國使者,詭辯自己不會支援韓國,然後利用自己編造的謊言使得秦軍沒有防範,然後自己帶著軍隊日夜兼程趕到目的地進行佈防和搶佔制高點,等到秦軍來到的時候就以逸待勞狠狠地教訓了秦軍,看到趙軍打得起勁,一直龜縮防禦的韓國軍隊也就嗷嗷的撲上來加入了痛打秦軍的隊伍,秦軍最後不支,死傷逃散居然過半,大敗而歸。這種酣暢淋漓的勝仗證明了趙王的眼光又提升了趙國 的士氣,此後,趙奢直接與廉頗、藺相如職位相同,平起平坐。

說到底,之所以這場大勝利可以讓趙奢吹一輩子或者說炫耀一輩子,主要還是因為名將同行襯托之下,以及趙奢善於把握人心的心理分析得當,使得這一場大戰之後,趙奢就成為了趙王心裡的頭號名將了,整個官僚生涯直接一步到位,當然理所應當可以炫耀一輩子了。


無筆


秦國八萬大軍進攻趙國閼與。趙惠文王問了廉頗能否戰勝秦軍。廉頗稱,閼與地形狹窄,不利於大軍展開。他只有五成把握,沒有勝算。

趙王又問樂乘,樂乘的觀點與廉頗一樣。

若依廉頗、樂乘的觀點。趙國就要把閼與拱手送給秦軍。

趙王不甘心,又問趙奢。趙奢稱,閼與地形狹窄,與趙軍不利,與秦軍同樣不利。在狹窄地形作戰,就好比兩隻老鼠在小通道里打架,雙方都無法迂迴,任何戰術計謀都用不上。只有硬碰硬。哪支軍隊戰鬥力更勇敢,戰鬥力更強。哪支軍隊就能獲勝。


最後趙王任命趙奢為主將,救援閼與。在閼與之戰中,趙奢全殲秦軍,斬首八萬。而趙軍傷亡不大。(這說明趙軍的戰鬥力遠高於秦軍)


秦國為報仇閼與之戰失利之仇,不久後大舉進攻趙國幾地,廉頗帥軍救援,再次大破秦軍。

趙奢消滅的八萬大軍,不是戰力平平的燕軍,而是天下無敵的勁旅秦國銳士。更不是袁崇煥在寧遠大捷中,消滅了幾百人敵軍,而是殲敵八萬。

就連廉頗都沒有勝算。建議放棄閼與,趙奢領兵,完勝秦軍。雖然只有一仗,卻是三十六計都無法用上的硬仗。當然能讓趙奢吹一輩子的。


楊朱學派


這個問題有意思。

趙奢一戰成名,不僅僅是炫耀一輩子,更是光耀史冊。在此之前,史書只有記載一次趙奢指揮的戰役,是公元前280年伐齊之戰,是役趙奢率部奪取麥丘。那麼為什麼閼與之戰那麼重要呢?因為這是秦趙之間一次大規模的交鋒。秦軍參戰人數是多少,史料沒有寫;但是趙國參戰人數是可以查到的。在《戰國策》中有一段趙奢與田單的對話,明確趙軍參戰人數是在10萬-20萬之間。那麼可想秦軍之人數,恐怕也有10萬左右,這個戰役規模是很大的。

下面我來略說一下閼與之役的全過程。

1、閼與戰役之緣起

根據《戰國策》中的記載,閼與之役的直接原因,是秦、趙兩國之間一次土地交換風波所引發的。

秦國在公元前282年及281年間,曾兩度進攻趙國,佔領了藺、離石、祁三城。後來兩國在澠池之會上達成和解,進入一段和平期。這時趙國就提出來,用焦、黎、牛孤三城來交換被佔領的藺、離石、祁三城。秦昭王一看,三城換三城,公平交易,便答應了。趙國接收了三城後,卻遲遲不把另三城移交給秦國。

就在這個時候,華陽戰役爆發,秦、趙的和平協議實際上已經失效,兩國軍事衝突再起,趙惠文王更加不想把三城交出去了。秦昭王很生氣,這筆交易沒做成,白虧了三城。他便派公子繒到趙國,要求趙王履行交換協議,把焦、黎、牛孤三城交割給秦方。趙惠文王卻耍起無賴,拒不交割。公子繒傻了眼,空手回去交差。

秦昭王勃然大怒,決意發動戰爭,指揮攻趙秦軍將領是中更胡陽。胡陽是秦國的一名客卿,他本是衛國人,在華陽之戰中,曾經作為白起的副手參與指揮,戰後被授於中更軍爵,在秦二十等爵中列第十三級,被視為秦國軍界的後起之秀。

公元前270年,即秦昭王三十七年、趙惠文王二十九年,胡陽借道韓國上黨,進圍趙國的險要之地閼與城,閼與之役拉開序幕。

2、趙奢臨危受命

秦軍包圍閼與後,趙惠文王緊急召見文武大臣,商討對策。趙王詢問救援閼與事宜,廉頗、樂乘等將領均表示:閼與距邯鄲遙遠,而且道路險阻,難以救援。但是趙奢表示不同意,他說:“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將勇者勝。”狹路相逢勇者勝,關鍵是看誰更勇敢。於是趙惠文王任命趙奢為援軍總司令,率部救援閼與城。

然而大軍剛離開邯鄲城三十里,就停下來不走了。趙奢還發布了一條嚴厲的命令:“有敢進諫者,斬。”

為阻擊趙國援軍,秦軍統帥胡陽分兵駐紮在武安以西。武安距閼與約二百里,跟邯鄲城約七十里。胡陽駐軍於此,也有伺機窺視邯鄲之意。武安是邯鄲西部門戶,胡陽故意命令秦軍搖旗吶喊,敲鑼打鼓,演習操練,擺出進攻的架式。

當一名軍侯進言救援武安城,趙奢以違反軍令為由,將其斬首。趙奢不僅不走,還開始增築堡壘,這更讓人看不懂了。秦軍總司令胡陽確實也深感納悶,他感到有必要派一名間諜去刺探個究竟。趙奢對來者的目的心知肚明,可是偏偏裝聾作啞,還請他吃飯,上的都是好酒好菜,吃飽喝足後才送他離去。

間諜回去向胡陽報告說,趙奢膽小怕事,無勇也無謀,就是個混飯吃的官僚罷了。胡陽果然中計,遂把主力悉數調回閼與,全力攻城。

這時距離趙奢出兵已經過去二十八天了,秦軍顯然已放鬆警惕。趙奢下令全軍打點行裝,捲起甲衣武器,快速向閼與挺進。經過兩天一夜的急行軍,抵達距離閼與五十里遠的地方,安營紮寨。

3、兩軍相遇勇者勝

秦軍總司令胡陽聞訊大驚,想趁趙軍奢立足未穩之時發動攻擊。秦軍來勢洶洶,當時趙軍有一名軍士,名叫許歷,他求見趙奢,要發表意見。趙奢之前頒佈禁止進言的軍令,是要用來迷惑秦軍,現在目的已經達到,自然不需要假戲真做。

許歷提出兩點意見:其一,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其二,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

趙奢採納其建議,馬上派一萬人馬迅速佔據北山,嚴陣以待。果然如許歷所料,北山的爭奪成為戰役成敗的關鍵。秦軍抵達後,發現北山已被趙軍佔領,只得發兵進攻。趙軍已佔據有利地形,挫敗了秦軍的企圖。而在這個時候,趙奢的大軍全面展開反攻。秦、趙兵團皆為天下最精銳的部隊,正如趙奢所說的,狹路相逢勇者勝。趙軍是反侵略的一方,從將軍到士兵,同仇敵愾,士氣旺盛,而且在天時地利上也佔有優勢。這一戰的結果,秦軍大敗!胡陽垂頭喪氣,無力再戰,只得從閼與城下撤軍,趙奢的軍事行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閼與之戰是商鞅變法以來,秦軍遭到最大的敗仗。在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把六國的史書都燒了,趙奢指揮的這次戰役戰果有多大,找不到具體數據。但可以肯定的是秦軍傷亡慘重,秦國人的作戰是相當堅強的,倘若不是被重創,是不會輕易退兵的。趙奢憑此一役,成為趙國最著名的一位將領。這一戰也可以看出趙奢的軍事指揮藝術:首先他利用秦軍傲慢的心態,故意示弱於敵,營造膽怯畏戰的假象;其次,採取反間計,成功地欺騙秦軍總司令胡陽;其三,一旦下定作戰心,兵貴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亂敵軍的軍事部署;其四,充分利用天時地利,發揚勇敢精神,最終在一場狹路相逢的戰鬥中打敗對手。



回望五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守護大中華縱橫捭闔的血脈精魂。歡迎關注“君山話史”。


君山話史


這場戰役對誰來說,贏了都能炫耀一輩子。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點是當時秦強趙弱,以弱勝強就很不容易了;第二點是當時趙國名將廉頗和樂乘沒有敢接這場戰役,趙奢接了,高下立判;第三點是,在這場戰役中,趙奢用了很多奇謀,符合中國古代軍事案例。

秦強趙弱局面下的閼與之戰

閼與之戰發生在秦昭襄王執政前期,秦國軍政都在魏冉的手中,當時魏冉採取的是逐步蠶食的擴張策略,連續對三晉進行打擊,當時的秦國因為重用白起在軍事上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先後擊敗各國,尤其是對魏國和楚國的削弱,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局面。

在當時的局面下,已經沒有敢和秦國叫板的國家了,趙國雖然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也使得趙國國力達到巔峰時期,但是跟秦國做對比還是相差很多。

公元前273年秦國尋找藉口開始對趙國進行軍事打擊,並且派大軍包圍了閼與,當時趙國還是有一定的軍事實力的,因此趙惠文王並不敢於受到秦國的欺辱,絕對與秦軍進行一次戰爭來打擊秦國東出的囂張氣焰。

在這樣的局勢下,趙奢掛帥出征取得勝利,並不狠容易,是一次重要的以弱勝強的戰役。

廉頗、樂乘不敢打的戰役,趙奢敢打

當然不止是因為這場戰役趙奢贏了強秦,很重要的一點是,趙國名將廉頗和樂乘都沒敢打這場戰役,而趙奢卻做了。

趙惠文王時期,趙國有名將廉頗和樂乘等人,在有戰事的情況下,趙惠文王肯定先要詢問廉頗和樂乘。

當時閼與地勢複雜,道路狹隘,並不十分容易去救援,況且當時秦軍打仗普遍採取圍點打援的戰術,在包圍閼與的同時,早就在外圍修築了軍事壁壘,這個時候趙軍的進攻就是仰攻了,在戰國冷兵器時代,仰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在當時那樣的複雜地形上,想要打破秦軍的阻擊線然後去救援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趙惠文王問廉頗可以去救援嗎?廉頗一針見血的表示: “路遠,且艱險狹窄,很難援救。”

廉頗本身就以守城而出名,其實並不擅長打攻堅戰,趙惠文王見廉頗不行,就詢問樂乘,樂乘也和廉頗一個看法,認為這場戰役趙軍想要救援很麻煩。

只有趙奢對趙惠文王說:“道遠地險路狹,就譬如兩隻老鼠在洞裡爭鬥,勇猛者必勝。”因此,趙惠文王就派趙奢前去打這場戰,結果是趙奢打贏了。

廉頗被公認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後人在回憶這場戰役的時候,都會說,廉頗都不敢打的仗,趙奢不但敢打,而且還打贏了。

趙奢以奇謀取勝,符合中國古代軍事胃口

有意思的是,閼與之戰後,趙奢的那番“道遠地險路狹,就譬如兩隻老鼠在洞裡爭鬥,勇猛者必勝。”被解釋為,狹路相逢勇者勝,一直作為中國軍事教育的標誌性宣傳用語。

然而真實的歷史上,趙奢是跟趙惠文王吹完之後,憑藉計謀取勝的而並非狹路相逢勇者勝。

趙奢出發,離開邯鄲三十里的時候就開始紮營,本來是一場急切的救援,趙奢硬是穩穩的停留了28天,哪有一點要勇者勝的樣子。

秦國間諜潛入趙軍營地,趙奢就上演了一出大戲,假意趙軍不想救援閼與,等到釋放完煙霧彈後,秦軍中技,為了擴大戰果而離開險峻的山地。

正在此時,趙軍火速進軍佔領山地險要位置,跟秦軍來一個互換位置,在這樣的情況下,秦軍選擇仰攻趙奢,最後的結果就是“秦兵後至,爭山不得上,趙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秦軍解而走,遂解閼與之圍而歸。”

可以看出,趙奢壓根就騙了趙惠文王,他的勇者勝理論實際上就是扯淡,真正使得趙奢贏得這場戰役還是計謀,趙奢隱蔽作戰企圖,麻痺敵人,促其驕傲輕敵,爾後出其不意,突然發動攻擊,以及搶先佔領要地。

中國古代講究出奇制勝,趙奢在這場戰役中幾乎是表現了個遍,以如此計謀,如果趙奢不是打了這一場仗,或許戰國就是五大名將了。

正是因為就打了這一場仗,所以吹噓也只能吹噓這一場。


史論縱橫


這個提問很有意思!的確,馬服君趙奢一輩子只打了這麼一次仗,卻贏得了較高的聲譽,究竟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

馬服君趙奢劇照

(一)閼與之戰勝之不易的因素。《史記》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對閼與之戰講述比較詳細,從中可以看出趙奢打勝這一仗的確值得驕傲。一是強敵作背書。戰國中晚期,秦國國力迅速坐大,秦軍銳不可擋,收巴蜀、滅義渠、佔楚都、打得魏韓無還手之力。面對強敵能夠戰而勝之,值得人們高看一眼。二是名將作陪襯。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趙王決定是否救韓時專門徵求其意見,廉頗認為“道遠險狹,難救”。趙王又徵求另一個將領樂乘的意見,樂乘的答覆與廉頗相同。最後趙王不得已才啟用稅務官員趙奢領的救韓。三是謀略用得奇。秦軍伐韓,軍於閼與,對趙軍來說是以逸待勞。趙軍救韓,“道遠險狹”,不佔地利條件。趙奢依靠謀略麻痺秦軍,然後出其不意急行軍兩天一夜趕到,令秦軍措手不及,從而奪得先機。

廉頗劇照

(二)趙國人國危思良將的因素。閼與之戰後幾十年間,秦國一家獨大、一統天下的趨勢已經明顯。在秦趙兩國之間,長平之戰秦軍大勝,一舉殲滅趙國四十多萬軍隊。其後,雖然趙國在邯鄲保衛戰等戰役中取得過一些勝利,但已是國運不再、岌岌可危。國危思良將,在國家朝不保夕的情況下,人們稱頌、懷念趙奢是必然的。唐朝王昌齡“但使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宋朝李清照“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寫的就是這種情懷。

趙奢之子趙括劇照

(三)美化趙國王室形象的因素。通觀《史記》,對秦國和山東六國的態度是不同的。《史記》中並沒有點名趙奢的身世,但仔細尋思,趙奢姓趙,應為趙王宗室成員。趙奢當田部吏時,因為平原君家不繳租稅,敢於一次殺掉平原君家的九個辦事人員。在那個年代他敢這麼做,足見其身世和勢力不一般。趙奢只打了一次仗,打勝秦軍後趙王就封他為馬服君。如果趙奢不是趙王宗室,讓廉頗、藺相如、李牧等人情何以堪?長平之戰後,令趙王飽受非議的是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將,將趙奢抬得高一些、再高一些,也可從一定程度上模糊趙王用人不明的過失。因為趙括他爹,只是一個稅務官員就能夠打贏廉頗等名將不敢打的仗,作為飽讀兵書的趙括似乎應該也能夠完成廉頗所不能完成的任務。否則,長平之戰中用趙括換下廉頗,趙王豈不成了誤國昏君。


戰漢古玉


趙奢不是炫耀 一輩子,而是可以炫耀兩輩子。

如果不是他取得了閼與之戰的這次勝利,他的兒子趙括不會被趙王那麼信任,正是由於趙奢一戰成名,才讓趙王認為將門出虎子,大膽啟用趙括。

那麼,趙奢這次對秦勝利有多麼輝煌,竟然讓趙王如此厚待呢?

閼與之戰大約發生於長平之戰的10年前,秦軍當時正在攻打韓國,假如這次戰爭秦軍獲勝,韓國將會提前10年失去上黨地區(閼與在上黨正北),而秦趙之間的大戰也將會提前10年。

其實,面對虎狼之師秦國,很少有將領敢於臨危受命,尤其對那些名將來講,沒有必勝把握的時候往往選擇迴避,來保全自己不敗的神話。所以,當趙王決定救援閼與的時候,廉頗和樂乘都表示,閼與路途遠,道路狹窄驚險,不能救援。(道遠險狹,難救

這就是我為什麼鄙視廉頗的地方,作為當時趙國地位最高的軍事統帥,戰國十大名將之一,在面對唇亡齒寒的閼與之戰時,竟然選擇避戰自保。當然,這也能看出救援閼與的難度之大,已經超過了廉頗的能力範圍。

但是,閼與又不能不救,如果閼與被秦軍佔領,趙國將要直面秦軍兵鋒。於是,趙王找到趙奢問了同樣的話。趙奢認為,狹路相逢勇者勝,趙軍有能力打敗秦軍解閼與之圍。(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於是,趙奢被任命為三軍統帥馳援閼與。

可以說,趙奢自率軍出征的時候,就面臨了兩個結果。一,凱旋歸來,榮譽加身,成為地位不低於廉頗的軍事統帥。二,大敗而回,一世英名盡毀,接受軍事法庭的審判。

趙奢真是很了不起,憑著自己出色的指揮能力,大敗秦軍,解了閼與之圍。這不僅證明趙奢的軍事指揮能力要超過廉頗和樂乘,更表示了為維護趙國安全敢於向敵亮劍的勇氣和忠心。可以說,趙奢已經是趙王心目中最中意的將領。雖然此後趙王封趙奢為馬服君,級別和廉頗一樣,但在趙王心中,趙奢比沽名釣譽的廉頗不知道要高出幾個檔次。

所以,趙奢雖然是一戰成名,這一戰的意義卻非同凡響,甚至可以說是檢驗趙國將領的試金石。

另外,因為這次趙國大勝,讓秦國改變了戰略進攻方向,開始將主力用來攻打魏國,解除了秦國對趙國的威脅。

正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趙奢一戰成名,此後也無仗可打。直到趙奢去世後,秦國才再次大舉進攻韓國,奪取了野王,並意圖吞併上黨。而上黨百姓不願意歸順秦國,轉投了趙國,由此引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


歷史風暴


為啥趙奢就能一戰成名?

原因有三:

一、文官轉武,敢為人先。

趙惠文王時,趙奢初做趙國的田部吏(徵收田賦的小官),收租稅,執法無私,因說服平原原君按規矩交稅而得到他的賞識,被舉薦為治理全國賦稅的總管。

就是這樣一個稅務官,之前並沒有豐富的軍事經驗,卻在國家危難之時,敢於挺身而出。

趙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70年,秦軍攻打韓國,派重兵圍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惠文王急召名將廉頗商議,問閼與“可救不?”廉頗回答:“道遠險狹,難救。”(《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又召問樂乘,樂乘所答與廉頗一樣。

兩位名臣宿將,都認為閼與隔都城太遠,道路危阻綿長,很難救援。

趙惠文王不甘心,就又召來趙奢問計。趙奢回答說:“這段路險阻綿長沒錯,(要去救援)就好比兩隻老鼠在洞裡爭鬥,那將是驍勇者勝利。”

趙惠文王一聽,很合心意,就立馬任命趙奢為大將,率軍去救援。

趙奢一介文官,卻有勇氣有底氣接受經驗豐富的名將們不看好的重任,實在是敢為人先。而趙惠文王,也真當得上是果決。

二、紀律嚴明,約束有方。

也許是趙奢的稅賦管理方法給了他觸類旁通的作法,他擔任稅務官時,不畏強權,平原君家的稅賦都讓他順利收了回來,可見得他做事很有一套,紀律執行是很嚴厲的。

當他率領軍隊離開邯鄲三十里,就在軍中下令說:“有誰拿軍事上的事情來勸說的就處死。”然後為隱蔽作戰意圖,他就地駐紮。而秦軍一部分駐紮在武安西面,每日擊鼓吶喊訓練軍隊,誘惑趙軍進攻武安,武安的屋瓦全給吶喊聲震動了。軍中有個偵察人員說趕快救援武安,趙奢立即把他殺了。此後軍隊上下,無一不聽命行事。

三、出奇制勝,重挫強秦。

趙奢駐屯28天之久,卻始終閉營不出,繼續增強營壘防禦,造成趙軍怯弱,唯保邯鄲假象。秦派間諜潛入趙營探聽虛實,趙奢佯作不知,令屬下讓其任意活動,並放歸秦營,以麻痺秦軍。秦間諜把趙軍情況告於胡陽。胡陽大喜,認為閼與即可攻取,放鬆了對趙援軍的戒備。

趙奢遂率全軍偃旗息鼓,疾馳兩天一夜,趕到距閼與城50裡處築壘設營。秦軍攻閼與不克,突聞趙援兵到來,倉促分兵迎擊。趙奢採納軍士許歷建議,發兵萬人搶佔閼與北山高地。秦軍後到,攻山不下。趙奢乘勢,居高臨下,猛擊秦軍。閼與守軍也出城配合。秦軍不支,死傷逃散過半,大敗而歸,閼與之圍遂解。

趙奢這一戰,可謂是“閃電戰”,趁秦不備,打了對手個措手不及。這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遭遇的第一場敗仗,趙奢由此一戰成名。

綜上所述,趙奢的閼與之戰,有其出奇制勝、以弱勝強的亮點,更有他一個文官敢為人先的傳奇,因而,趙奢的這場戰役獲得了更多的讚譽。但其中值得稱道的是,魏惠文王的敢於放手任用也是先決條件之一。


錢多多讀文史


趙奢的成名作是閼與之戰,這一戰廉頗和樂乘都沒有把握打,但趙奢卻讓秦國損兵折將,元氣大傷。

趙奢為將,比其他將領更有國家戰略眼光,當然他是個很低調穩重的人,並沒有炫耀自己的戰績,而且他不看好兒子趙括的紙上談兵。趙奢原本是趙國的一個徵收田租的小吏,在收租稅的時候,遇到平原君家不肯繳稅(這本是個常態),趙奢依法處置了平原君家的九個管事之人,趙勝震怒,欲殺死趙奢,趙奢就說了自己的理由,大意就是國有國法,只有嚴格執行,國家才能強盛,國家強盛了,作為貴族的趙勝更讓人信服,於是趙勝愉快的原諒了趙奢,並把趙奢推薦給了趙惠文王,趙奢開始掌管全國的賦稅。

閼與之戰

公元前269年,秦國攻打韓國,包圍韓國重要關隘閼與。韓國自知僅憑一己之力難以保住閼與,便求救於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想救,就找來廉頗,問能不能救援閼與,廉頗認為道路太遠,又極其險窄,很難救援成功,趙惠文王又找來樂乘問,樂乘持和廉頗一樣的觀點。但趙惠文王不死心,又去問趙奢,趙奢認為廉頗和樂乘說的都對,但這就好比兩隻老鼠在一個穴中爭鬥,勇敢的勝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原文是這麼說的:

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

關於兩隻老鼠的言論不過是趙奢給趙惠文王的定心丸,他已經知道趙惠文王要救閼與的決心,也知道閼與的重要性。所以急君之所急,願意出戰。於是趙奢就領兵去救了。當時,秦國攻打閼與的將領是胡陽,胡陽曾跟隨白起作戰,熟知白起的套路,也是個難纏的角色。胡陽料到趙國會出兵,於是分一部分兵攻打武安,這樣正好形成掎角之勢,牽制趙軍。

趙奢知道胡陽的策略後,出了邯鄲三十里就安營紮寨,不再前進,下令“有以軍事諫者死。”面對秦軍的擊鼓吶喊聲,果然趙軍裡面有人待不住了,進言去救武安,趙奢下令處死了他。趙奢堅持堅壁二十八天,之後又增加營壘。

胡陽派間諜來打探情況,趙奢好吃好喝的伺候,間諜回去報告胡陽,胡陽由此判斷趙軍無法救援閼與,而趙奢卻下令軍隊快速前行,兩天一夜到達離閼與五十里的地方,重新安營紮寨,秦軍探知消息,火速回來。

趙奢軍中有個叫許歷的提出秦軍強勢趕來,趙軍必須集中兵力嚴陣以待,之後他提出誰先佔據北山,誰就會取得勝利。趙奢深以為然,立即派一萬人迅速佔據北山。等秦軍趕到已經處於被動。趙奢居高臨下對秦作戰,再加上閼與守城之軍出城配合,秦軍大敗。胡陽被殺,秦軍死傷過半。


之後趙奢被封為馬服君,許歷成為國尉。趙奢治軍嚴厲,不徇私情,但卻對他的兒子有深深的憂慮,原來趙括從小聰明好學,但過於自負,書本吃的死透,卻沒有實踐。而真正的戰場是瞬息萬變的,倘若趙括帶兵,必敗。

果然,八年後的長平之戰之時,趙奢已經去世,趙孝成王換下頻頻失利又堅壁不出的廉頗,讓毫無經驗的趙括領軍抗秦,大敗,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但四姑娘之前寫過幾篇關於長平之戰的文章,長平之戰的失敗其實趙括不該負主要責任。


尚宮女史


他兒子趙括,因為長平之戰被秦國殲滅了45萬大軍都可以被吹成:趙括牛批。近來諸多“有識之士”幾乎已經把趙括按在84消毒液裡漂了,恨不得給他換張皮,變成白種人才好!為什麼作為老子的趙奢在閼與大敗秦軍不能炫耀一輩子?

史書記載趙奢參與的戰役一共三次

公元前280年,攻取齊國的麥丘

公元前269年,破秦的閼與之戰

公元前268年,秦攻魏懷,趙奢救魏,臨懷而不救,秦人去而不從

可見就算是名將趙奢也有那麼一些汙點,

閼與廉頗說難救,魏幾就勝了。閼與趙奢說狹路相逢勇者勝,魏懷他卻不敢救

為何兩將前後行為相差如此巨大?

但是這種汙點,不能成為否定他的的原因。

另外趙奢的寶貝兒子,絕不能被吹成戰國名將!

因為這兩件事兒,都是譁眾取寵,語不驚人死不休!


目西


趙奢能夠打贏秦國能揚名主要是因為闕與之戰是山東六國第一次主動出擊並在兵力不佔優勢的情況下采用陣戰對陣戰的方式擊敗秦國,而且還讓秦軍全軍覆沒,也就是說趙軍是光明正大擊敗秦軍的,就這麼幾個條件就足以讓他揚名天下。

秦軍擅長陣戰!這是秦獻公師從於魏國的的作戰方法,魏武卒戰陣,到了秦國以後改變了叫法,秦國銳士。魏武卒戰陣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就是士卒精銳。由於秦國強大,又經常打勝仗,這使得秦軍士卒都是那種當了好久的老兵,反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戰鬥力反而超越魏武卒。能打仗,又有經驗,這是真正的精銳部隊。其他國家的軍隊即便能夠把裝備,精裝士卒編在一起,戰鬥經驗值也會不如秦軍。所以,同等人數同等條件的情況下,正面交戰的話秦軍必勝!比如,在河西戰役之中,秦國銳士就戰陣正面擊敗魏武卒戰陣。

趙軍在闕與之戰以前一直都是敗於秦國的!趙國從朝堂之上到普通士卒都對秦軍十分畏懼,在聽到秦軍進攻闕與的時候,沒人敢去救,包括廉頗也覺得認輸算了,趙軍打不贏的。只有趙奢認為趙軍可以一戰。

闕與之戰十分精彩,這完全就是一場統帥之間的心理戰。由於雙方人數裝備幾乎勢均力敵,差別只是在一個小變化上面。當時,趙奢先示敵以弱,讓秦軍以為趙奢不敢救援,於是秦軍放心攻城,這樣一來首先消耗了秦軍的士氣;緊接著趙軍輕軍突襲成功佔領高地,這舉措讓趙軍士氣大振,這是在決戰中趙軍戰據地形優勢居高臨下的主因,稍微抵消了秦軍的戰力優勢。

在這場戰役中我們要特別說明一個人,那就是趙括。趙括在這場戰役中立了頭功!當時趙軍率領的是兩萬騎兵,首先攻佔高地的那支部隊就是趙括帶領的。其後,趙奢主力進駐高地趙括撤離,雙方決戰時八萬趙軍對陣十萬秦軍竟然沒落下風,雙方難解難分之際趙括領兵截斷秦軍退路,十萬秦軍全軍覆沒,趙軍也陣亡六萬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