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马服君赵奢只赢了秦国一次,就能炫耀一辈子?

小5小8


赵奢这个人虽然有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儿子,但是他本身在赵国的知名度也不低,他本身属于赵国的著名的税收官员,向来以奉公守法闻名于世,当年甚至胆敢利用平原君这样的世家立威——连杀平原君家九个管事。

他这么做从而确立了自己在收税方面的权威,其他世家大族一看他连平原君家的九个管事都宰了,自己掂量自己也不至于和平原君相提并论,那么也就老老实实的交税了。

当然了,不得不提一嘴事后有关怎么平息平原君的怒火的 ,赵奢这个人在连续杀了九名管事之后,的确遭到了威胁和报复,不过赵奢却敏锐的指出了平原君的问题,赵奢展示了强大的心理分析手段和说服技巧,,一下子就把本来怒气冲冲想要干死赵奢的平原君说的心花怒放,乃至于反过来拼了命的也要向赵王介绍一下自己这位刚刚认识的一连杀了自家九位管事的税官。

赵王在听说了这家伙的嘴炮技术之后,也对平原君的建议很感兴趣,于是赵奢交了好运,一下子就鸟枪换炮成为了赵王亲自任用的掌管全国的赋税的大官,赵奢成为了这样的大官后,整个全国赋税那收的确实比以前要多得多了,原因也比较简单,那就是那些世家大族不敢瞒报了。

做税官都做的这么厉害的赵奢,做了将军之后那就更加厉害了——阏与破秦的胜仗就是他打的,这场战争铸就了赵奢在赵国的特殊名声,可以说,赵奢一辈子就打了这么一场大战,一下子甚至就被推进了名将的序列,那么为什么这么一场打胜秦军的战役就变成了赵奢的封神之战呢?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既然这一场大战之后赵奢就可以炫耀一辈子,那么按照常理推断,这场大战必然有其特殊的地方,我们来详细的看一看这场大战的情况——当时的虎狼之国秦国发兵进攻倒霉的韩国,秦军进攻时候的气势很强,把韩国吓得不轻,于是火速求救于赵国,而当时的赵国由于长期没有看到胜利的战役,士气比较低下,赵王的本意其实还是很愿意去救援的,但是一问下属,下属俩当时名将,一个廉颇,一个乐乘,都直接一口回绝,嫌弃去援救韩国这件事得不偿失且路途太远。

这就让赵王内心很不爽了,这个时候,赵奢这个主管税收的臣子投其所好,主动请缨,这就很让赵王内心愉悦了,并且这个赵奢还很霸气的来了一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论,这更是给了赵王一针强心剂,于是赵王大喜过望,立刻扔掉了那俩大呼小叫说打不得的名将,任命赵奢出征。

由于战场选在秦军军队驻扎的阏与,所以此战又称之为阏与之战。此战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赵奢在战役过程里面大玩特玩心理战术,假装优待秦国使者,诡辩自己不会支援韩国,然后利用自己编造的谎言使得秦军没有防范,然后自己带着军队日夜兼程赶到目的地进行布防和抢占制高点,等到秦军来到的时候就以逸待劳狠狠地教训了秦军,看到赵军打得起劲,一直龟缩防御的韩国军队也就嗷嗷的扑上来加入了痛打秦军的队伍,秦军最后不支,死伤逃散居然过半,大败而归。这种酣畅淋漓的胜仗证明了赵王的眼光又提升了赵国 的士气,此后,赵奢直接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同,平起平坐。

说到底,之所以这场大胜利可以让赵奢吹一辈子或者说炫耀一辈子,主要还是因为名将同行衬托之下,以及赵奢善于把握人心的心理分析得当,使得这一场大战之后,赵奢就成为了赵王心里的头号名将了,整个官僚生涯直接一步到位,当然理所应当可以炫耀一辈子了。


无笔


秦国八万大军进攻赵国阏与。赵惠文王问了廉颇能否战胜秦军。廉颇称,阏与地形狭窄,不利于大军展开。他只有五成把握,没有胜算。

赵王又问乐乘,乐乘的观点与廉颇一样。

若依廉颇、乐乘的观点。赵国就要把阏与拱手送给秦军。

赵王不甘心,又问赵奢。赵奢称,阏与地形狭窄,与赵军不利,与秦军同样不利。在狭窄地形作战,就好比两只老鼠在小通道里打架,双方都无法迂回,任何战术计谋都用不上。只有硬碰硬。哪支军队战斗力更勇敢,战斗力更强。哪支军队就能获胜。


最后赵王任命赵奢为主将,救援阏与。在阏与之战中,赵奢全歼秦军,斩首八万。而赵军伤亡不大。(这说明赵军的战斗力远高于秦军)


秦国为报仇阏与之战失利之仇,不久后大举进攻赵国几地,廉颇帅军救援,再次大破秦军。

赵奢消灭的八万大军,不是战力平平的燕军,而是天下无敌的劲旅秦国锐士。更不是袁崇焕在宁远大捷中,消灭了几百人敌军,而是歼敌八万。

就连廉颇都没有胜算。建议放弃阏与,赵奢领兵,完胜秦军。虽然只有一仗,却是三十六计都无法用上的硬仗。当然能让赵奢吹一辈子的。


杨朱学派


这个问题有意思。

赵奢一战成名,不仅仅是炫耀一辈子,更是光耀史册。在此之前,史书只有记载一次赵奢指挥的战役,是公元前280年伐齐之战,是役赵奢率部夺取麦丘。那么为什么阏与之战那么重要呢?因为这是秦赵之间一次大规模的交锋。秦军参战人数是多少,史料没有写;但是赵国参战人数是可以查到的。在《战国策》中有一段赵奢与田单的对话,明确赵军参战人数是在10万-20万之间。那么可想秦军之人数,恐怕也有10万左右,这个战役规模是很大的。

下面我来略说一下阏与之役的全过程。

1、阏与战役之缘起

根据《战国策》中的记载,阏与之役的直接原因,是秦、赵两国之间一次土地交换风波所引发的。

秦国在公元前282年及281年间,曾两度进攻赵国,占领了蔺、离石、祁三城。后来两国在渑池之会上达成和解,进入一段和平期。这时赵国就提出来,用焦、黎、牛孤三城来交换被占领的蔺、离石、祁三城。秦昭王一看,三城换三城,公平交易,便答应了。赵国接收了三城后,却迟迟不把另三城移交给秦国。

就在这个时候,华阳战役爆发,秦、赵的和平协议实际上已经失效,两国军事冲突再起,赵惠文王更加不想把三城交出去了。秦昭王很生气,这笔交易没做成,白亏了三城。他便派公子缯到赵国,要求赵王履行交换协议,把焦、黎、牛孤三城交割给秦方。赵惠文王却耍起无赖,拒不交割。公子缯傻了眼,空手回去交差。

秦昭王勃然大怒,决意发动战争,指挥攻赵秦军将领是中更胡阳。胡阳是秦国的一名客卿,他本是卫国人,在华阳之战中,曾经作为白起的副手参与指挥,战后被授于中更军爵,在秦二十等爵中列第十三级,被视为秦国军界的后起之秀。

公元前270年,即秦昭王三十七年、赵惠文王二十九年,胡阳借道韩国上党,进围赵国的险要之地阏与城,阏与之役拉开序幕。

2、赵奢临危受命

秦军包围阏与后,赵惠文王紧急召见文武大臣,商讨对策。赵王询问救援阏与事宜,廉颇、乐乘等将领均表示:阏与距邯郸遥远,而且道路险阻,难以救援。但是赵奢表示不同意,他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将勇者胜。”狭路相逢勇者胜,关键是看谁更勇敢。于是赵惠文王任命赵奢为援军总司令,率部救援阏与城。

然而大军刚离开邯郸城三十里,就停下来不走了。赵奢还发布了一条严厉的命令:“有敢进谏者,斩。”

为阻击赵国援军,秦军统帅胡阳分兵驻扎在武安以西。武安距阏与约二百里,跟邯郸城约七十里。胡阳驻军于此,也有伺机窥视邯郸之意。武安是邯郸西部门户,胡阳故意命令秦军摇旗呐喊,敲锣打鼓,演习操练,摆出进攻的架式。

当一名军侯进言救援武安城,赵奢以违反军令为由,将其斩首。赵奢不仅不走,还开始增筑堡垒,这更让人看不懂了。秦军总司令胡阳确实也深感纳闷,他感到有必要派一名间谍去刺探个究竟。赵奢对来者的目的心知肚明,可是偏偏装聋作哑,还请他吃饭,上的都是好酒好菜,吃饱喝足后才送他离去。

间谍回去向胡阳报告说,赵奢胆小怕事,无勇也无谋,就是个混饭吃的官僚罢了。胡阳果然中计,遂把主力悉数调回阏与,全力攻城。

这时距离赵奢出兵已经过去二十八天了,秦军显然已放松警惕。赵奢下令全军打点行装,卷起甲衣武器,快速向阏与挺进。经过两天一夜的急行军,抵达距离阏与五十里远的地方,安营扎寨。

3、两军相遇勇者胜

秦军总司令胡阳闻讯大惊,想趁赵军奢立足未稳之时发动攻击。秦军来势汹汹,当时赵军有一名军士,名叫许历,他求见赵奢,要发表意见。赵奢之前颁布禁止进言的军令,是要用来迷惑秦军,现在目的已经达到,自然不需要假戏真做。

许历提出两点意见:其一,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其二,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

赵奢采纳其建议,马上派一万人马迅速占据北山,严阵以待。果然如许历所料,北山的争夺成为战役成败的关键。秦军抵达后,发现北山已被赵军占领,只得发兵进攻。赵军已占据有利地形,挫败了秦军的企图。而在这个时候,赵奢的大军全面展开反攻。秦、赵兵团皆为天下最精锐的部队,正如赵奢所说的,狭路相逢勇者胜。赵军是反侵略的一方,从将军到士兵,同仇敌忾,士气旺盛,而且在天时地利上也占有优势。这一战的结果,秦军大败!胡阳垂头丧气,无力再战,只得从阏与城下撤军,赵奢的军事行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阏与之战是商鞅变法以来,秦军遭到最大的败仗。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把六国的史书都烧了,赵奢指挥的这次战役战果有多大,找不到具体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秦军伤亡惨重,秦国人的作战是相当坚强的,倘若不是被重创,是不会轻易退兵的。赵奢凭此一役,成为赵国最著名的一位将领。这一战也可以看出赵奢的军事指挥艺术:首先他利用秦军傲慢的心态,故意示弱于敌,营造胆怯畏战的假象;其次,采取反间计,成功地欺骗秦军总司令胡阳;其三,一旦下定作战心,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乱敌军的军事部署;其四,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发扬勇敢精神,最终在一场狭路相逢的战斗中打败对手。



回望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守护大中华纵横捭阖的血脉精魂。欢迎关注“君山话史”。


君山话史


这场战役对谁来说,赢了都能炫耀一辈子。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点是当时秦强赵弱,以弱胜强就很不容易了;第二点是当时赵国名将廉颇和乐乘没有敢接这场战役,赵奢接了,高下立判;第三点是,在这场战役中,赵奢用了很多奇谋,符合中国古代军事案例。

秦强赵弱局面下的阏与之战

阏与之战发生在秦昭襄王执政前期,秦国军政都在魏冉的手中,当时魏冉采取的是逐步蚕食的扩张策略,连续对三晋进行打击,当时的秦国因为重用白起在军事上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先后击败各国,尤其是对魏国和楚国的削弱,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当时的局面下,已经没有敢和秦国叫板的国家了,赵国虽然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也使得赵国国力达到巅峰时期,但是跟秦国做对比还是相差很多。

公元前273年秦国寻找借口开始对赵国进行军事打击,并且派大军包围了阏与,当时赵国还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因此赵惠文王并不敢于受到秦国的欺辱,绝对与秦军进行一次战争来打击秦国东出的嚣张气焰。

在这样的局势下,赵奢挂帅出征取得胜利,并不狠容易,是一次重要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廉颇、乐乘不敢打的战役,赵奢敢打

当然不止是因为这场战役赵奢赢了强秦,很重要的一点是,赵国名将廉颇和乐乘都没敢打这场战役,而赵奢却做了。

赵惠文王时期,赵国有名将廉颇和乐乘等人,在有战事的情况下,赵惠文王肯定先要询问廉颇和乐乘。

当时阏与地势复杂,道路狭隘,并不十分容易去救援,况且当时秦军打仗普遍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在包围阏与的同时,早就在外围修筑了军事壁垒,这个时候赵军的进攻就是仰攻了,在战国冷兵器时代,仰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当时那样的复杂地形上,想要打破秦军的阻击线然后去救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赵惠文王问廉颇可以去救援吗?廉颇一针见血的表示: “路远,且艰险狭窄,很难援救。”

廉颇本身就以守城而出名,其实并不擅长打攻坚战,赵惠文王见廉颇不行,就询问乐乘,乐乘也和廉颇一个看法,认为这场战役赵军想要救援很麻烦。

只有赵奢对赵惠文王说:“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勇猛者必胜。”因此,赵惠文王就派赵奢前去打这场战,结果是赵奢打赢了。

廉颇被公认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后人在回忆这场战役的时候,都会说,廉颇都不敢打的仗,赵奢不但敢打,而且还打赢了。

赵奢以奇谋取胜,符合中国古代军事胃口

有意思的是,阏与之战后,赵奢的那番“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勇猛者必胜。”被解释为,狭路相逢勇者胜,一直作为中国军事教育的标志性宣传用语。

然而真实的历史上,赵奢是跟赵惠文王吹完之后,凭借计谋取胜的而并非狭路相逢勇者胜。

赵奢出发,离开邯郸三十里的时候就开始扎营,本来是一场急切的救援,赵奢硬是稳稳的停留了28天,哪有一点要勇者胜的样子。

秦国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就上演了一出大戏,假意赵军不想救援阏与,等到释放完烟雾弹后,秦军中技,为了扩大战果而离开险峻的山地。

正在此时,赵军火速进军占领山地险要位置,跟秦军来一个互换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军选择仰攻赵奢,最后的结果就是“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可以看出,赵奢压根就骗了赵惠文王,他的勇者胜理论实际上就是扯淡,真正使得赵奢赢得这场战役还是计谋,赵奢隐蔽作战企图,麻痹敌人,促其骄傲轻敌,尔后出其不意,突然发动攻击,以及抢先占领要地。

中国古代讲究出奇制胜,赵奢在这场战役中几乎是表现了个遍,以如此计谋,如果赵奢不是打了这一场仗,或许战国就是五大名将了。

正是因为就打了这一场仗,所以吹嘘也只能吹嘘这一场。


史论纵横


这个提问很有意思!的确,马服君赵奢一辈子只打了这么一次仗,却赢得了较高的声誉,究竟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马服君赵奢剧照

(一)阏与之战胜之不易的因素。《史记》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阏与之战讲述比较详细,从中可以看出赵奢打胜这一仗的确值得骄傲。一是强敌作背书。战国中晚期,秦国国力迅速坐大,秦军锐不可挡,收巴蜀、灭义渠、占楚都、打得魏韩无还手之力。面对强敌能够战而胜之,值得人们高看一眼。二是名将作陪衬。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王决定是否救韩时专门征求其意见,廉颇认为“道远险狭,难救”。赵王又征求另一个将领乐乘的意见,乐乘的答复与廉颇相同。最后赵王不得已才启用税务官员赵奢领的救韩。三是谋略用得奇。秦军伐韩,军于阏与,对赵军来说是以逸待劳。赵军救韩,“道远险狭”,不占地利条件。赵奢依靠谋略麻痹秦军,然后出其不意急行军两天一夜赶到,令秦军措手不及,从而夺得先机。

廉颇剧照

(二)赵国人国危思良将的因素。阏与之战后几十年间,秦国一家独大、一统天下的趋势已经明显。在秦赵两国之间,长平之战秦军大胜,一举歼灭赵国四十多万军队。其后,虽然赵国在邯郸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过一些胜利,但已是国运不再、岌岌可危。国危思良将,在国家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人们称颂、怀念赵奢是必然的。唐朝王昌龄“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宋朝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的就是这种情怀。

赵奢之子赵括剧照

(三)美化赵国王室形象的因素。通观《史记》,对秦国和山东六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史记》中并没有点名赵奢的身世,但仔细寻思,赵奢姓赵,应为赵王宗室成员。赵奢当田部吏时,因为平原君家不缴租税,敢于一次杀掉平原君家的九个办事人员。在那个年代他敢这么做,足见其身世和势力不一般。赵奢只打了一次仗,打胜秦军后赵王就封他为马服君。如果赵奢不是赵王宗室,让廉颇、蔺相如、李牧等人情何以堪?长平之战后,令赵王饱受非议的是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将赵奢抬得高一些、再高一些,也可从一定程度上模糊赵王用人不明的过失。因为赵括他爹,只是一个税务官员就能够打赢廉颇等名将不敢打的仗,作为饱读兵书的赵括似乎应该也能够完成廉颇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否则,长平之战中用赵括换下廉颇,赵王岂不成了误国昏君。


战汉古玉


赵奢不是炫耀 一辈子,而是可以炫耀两辈子。

如果不是他取得了阏与之战的这次胜利,他的儿子赵括不会被赵王那么信任,正是由于赵奢一战成名,才让赵王认为将门出虎子,大胆启用赵括。

那么,赵奢这次对秦胜利有多么辉煌,竟然让赵王如此厚待呢?

阏与之战大约发生于长平之战的10年前,秦军当时正在攻打韩国,假如这次战争秦军获胜,韩国将会提前10年失去上党地区(阏与在上党正北),而秦赵之间的大战也将会提前10年。

其实,面对虎狼之师秦国,很少有将领敢于临危受命,尤其对那些名将来讲,没有必胜把握的时候往往选择回避,来保全自己不败的神话。所以,当赵王决定救援阏与的时候,廉颇和乐乘都表示,阏与路途远,道路狭窄惊险,不能救援。(道远险狭,难救

这就是我为什么鄙视廉颇的地方,作为当时赵国地位最高的军事统帅,战国十大名将之一,在面对唇亡齿寒的阏与之战时,竟然选择避战自保。当然,这也能看出救援阏与的难度之大,已经超过了廉颇的能力范围。

但是,阏与又不能不救,如果阏与被秦军占领,赵国将要直面秦军兵锋。于是,赵王找到赵奢问了同样的话。赵奢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赵军有能力打败秦军解阏与之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于是,赵奢被任命为三军统帅驰援阏与。

可以说,赵奢自率军出征的时候,就面临了两个结果。一,凯旋归来,荣誉加身,成为地位不低于廉颇的军事统帅。二,大败而回,一世英名尽毁,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

赵奢真是很了不起,凭着自己出色的指挥能力,大败秦军,解了阏与之围。这不仅证明赵奢的军事指挥能力要超过廉颇和乐乘,更表示了为维护赵国安全敢于向敌亮剑的勇气和忠心。可以说,赵奢已经是赵王心目中最中意的将领。虽然此后赵王封赵奢为马服君,级别和廉颇一样,但在赵王心中,赵奢比沽名钓誉的廉颇不知道要高出几个档次。

所以,赵奢虽然是一战成名,这一战的意义却非同凡响,甚至可以说是检验赵国将领的试金石。

另外,因为这次赵国大胜,让秦国改变了战略进攻方向,开始将主力用来攻打魏国,解除了秦国对赵国的威胁。

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赵奢一战成名,此后也无仗可打。直到赵奢去世后,秦国才再次大举进攻韩国,夺取了野王,并意图吞并上党。而上党百姓不愿意归顺秦国,转投了赵国,由此引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历史风暴


为啥赵奢就能一战成名?

原因有三:

一、文官转武,敢为人先。

赵惠文王时,赵奢初做赵国的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收租税,执法无私,因说服平原原君按规矩交税而得到他的赏识,被举荐为治理全国赋税的总管。

就是这样一个税务官,之前并没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却在国家危难之时,敢于挺身而出。

赵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70年,秦军攻打韩国,派重兵围困阏与(今山西和顺)。赵惠文王急召名将廉颇商议,问阏与“可救不?”廉颇回答:“道远险狭,难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召问乐乘,乐乘所答与廉颇一样。

两位名臣宿将,都认为阏与隔都城太远,道路危阻绵长,很难救援。

赵惠文王不甘心,就又召来赵奢问计。赵奢回答说:“这段路险阻绵长没错,(要去救援)就好比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那将是骁勇者胜利。”

赵惠文王一听,很合心意,就立马任命赵奢为大将,率军去救援。

赵奢一介文官,却有勇气有底气接受经验丰富的名将们不看好的重任,实在是敢为人先。而赵惠文王,也真当得上是果决。

二、纪律严明,约束有方。

也许是赵奢的税赋管理方法给了他触类旁通的作法,他担任税务官时,不畏强权,平原君家的税赋都让他顺利收了回来,可见得他做事很有一套,纪律执行是很严厉的。

当他率领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拿军事上的事情来劝说的就处死。”然后为隐蔽作战意图,他就地驻扎。而秦军一部分驻扎在武安西面,每日击鼓呐喊训练军队,诱惑赵军进攻武安,武安的屋瓦全给呐喊声震动了。军中有个侦察人员说赶快救援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杀了。此后军队上下,无一不听命行事。

三、出奇制胜,重挫强秦。

赵奢驻屯28天之久,却始终闭营不出,继续增强营垒防御,造成赵军怯弱,唯保邯郸假象。秦派间谍潜入赵营探听虚实,赵奢佯作不知,令属下让其任意活动,并放归秦营,以麻痹秦军。秦间谍把赵军情况告于胡阳。胡阳大喜,认为阏与即可攻取,放松了对赵援军的戒备。

赵奢遂率全军偃旗息鼓,疾驰两天一夜,赶到距阏与城50里处筑垒设营。秦军攻阏与不克,突闻赵援兵到来,仓促分兵迎击。赵奢采纳军士许历建议,发兵万人抢占阏与北山高地。秦军后到,攻山不下。赵奢乘势,居高临下,猛击秦军。阏与守军也出城配合。秦军不支,死伤逃散过半,大败而归,阏与之围遂解。

赵奢这一战,可谓是“闪电战”,趁秦不备,打了对手个措手不及。这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遭遇的第一场败仗,赵奢由此一战成名。

综上所述,赵奢的阏与之战,有其出奇制胜、以弱胜强的亮点,更有他一个文官敢为人先的传奇,因而,赵奢的这场战役获得了更多的赞誉。但其中值得称道的是,魏惠文王的敢于放手任用也是先决条件之一。


钱多多读文史


赵奢的成名作是阏与之战,这一战廉颇和乐乘都没有把握打,但赵奢却让秦国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赵奢为将,比其他将领更有国家战略眼光,当然他是个很低调稳重的人,并没有炫耀自己的战绩,而且他不看好儿子赵括的纸上谈兵。赵奢原本是赵国的一个征收田租的小吏,在收租税的时候,遇到平原君家不肯缴税(这本是个常态),赵奢依法处置了平原君家的九个管事之人,赵胜震怒,欲杀死赵奢,赵奢就说了自己的理由,大意就是国有国法,只有严格执行,国家才能强盛,国家强盛了,作为贵族的赵胜更让人信服,于是赵胜愉快的原谅了赵奢,并把赵奢推荐给了赵惠文王,赵奢开始掌管全国的赋税。

阏与之战

公元前269年,秦国攻打韩国,包围韩国重要关隘阏与。韩国自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保住阏与,便求救于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想救,就找来廉颇,问能不能救援阏与,廉颇认为道路太远,又极其险窄,很难救援成功,赵惠文王又找来乐乘问,乐乘持和廉颇一样的观点。但赵惠文王不死心,又去问赵奢,赵奢认为廉颇和乐乘说的都对,但这就好比两只老鼠在一个穴中争斗,勇敢的胜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原文是这么说的:

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关于两只老鼠的言论不过是赵奢给赵惠文王的定心丸,他已经知道赵惠文王要救阏与的决心,也知道阏与的重要性。所以急君之所急,愿意出战。于是赵奢就领兵去救了。当时,秦国攻打阏与的将领是胡阳,胡阳曾跟随白起作战,熟知白起的套路,也是个难缠的角色。胡阳料到赵国会出兵,于是分一部分兵攻打武安,这样正好形成掎角之势,牵制赵军。

赵奢知道胡阳的策略后,出了邯郸三十里就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下令“有以军事谏者死。”面对秦军的击鼓呐喊声,果然赵军里面有人待不住了,进言去救武安,赵奢下令处死了他。赵奢坚持坚壁二十八天,之后又增加营垒。

胡阳派间谍来打探情况,赵奢好吃好喝的伺候,间谍回去报告胡阳,胡阳由此判断赵军无法救援阏与,而赵奢却下令军队快速前行,两天一夜到达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重新安营扎寨,秦军探知消息,火速回来。

赵奢军中有个叫许历的提出秦军强势赶来,赵军必须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之后他提出谁先占据北山,谁就会取得胜利。赵奢深以为然,立即派一万人迅速占据北山。等秦军赶到已经处于被动。赵奢居高临下对秦作战,再加上阏与守城之军出城配合,秦军大败。胡阳被杀,秦军死伤过半。


之后赵奢被封为马服君,许历成为国尉。赵奢治军严厉,不徇私情,但却对他的儿子有深深的忧虑,原来赵括从小聪明好学,但过于自负,书本吃的死透,却没有实践。而真正的战场是瞬息万变的,倘若赵括带兵,必败。

果然,八年后的长平之战之时,赵奢已经去世,赵孝成王换下频频失利又坚壁不出的廉颇,让毫无经验的赵括领军抗秦,大败,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但四姑娘之前写过几篇关于长平之战的文章,长平之战的失败其实赵括不该负主要责任。


尚宫女史


他儿子赵括,因为长平之战被秦国歼灭了45万大军都可以被吹成:赵括牛批。近来诸多“有识之士”几乎已经把赵括按在84消毒液里漂了,恨不得给他换张皮,变成白种人才好!为什么作为老子的赵奢在阏与大败秦军不能炫耀一辈子?

史书记载赵奢参与的战役一共三次

公元前280年,攻取齐国的麦丘

公元前269年,破秦的阏与之战

公元前268年,秦攻魏怀,赵奢救魏,临怀而不救,秦人去而不从

可见就算是名将赵奢也有那么一些污点,

阏与廉颇说难救,魏几就胜了。阏与赵奢说狭路相逢勇者胜,魏怀他却不敢救

为何两将前后行为相差如此巨大?

但是这种污点,不能成为否定他的的原因。

另外赵奢的宝贝儿子,绝不能被吹成战国名将!

因为这两件事儿,都是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


目西


赵奢能够打赢秦国能扬名主要是因为阙与之战是山东六国第一次主动出击并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采用阵战对阵战的方式击败秦国,而且还让秦军全军覆没,也就是说赵军是光明正大击败秦军的,就这么几个条件就足以让他扬名天下。

秦军擅长阵战!这是秦献公师从于魏国的的作战方法,魏武卒战阵,到了秦国以后改变了叫法,秦国锐士。魏武卒战阵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士卒精锐。由于秦国强大,又经常打胜仗,这使得秦军士卒都是那种当了好久的老兵,反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战斗力反而超越魏武卒。能打仗,又有经验,这是真正的精锐部队。其他国家的军队即便能够把装备,精装士卒编在一起,战斗经验值也会不如秦军。所以,同等人数同等条件的情况下,正面交战的话秦军必胜!比如,在河西战役之中,秦国锐士就战阵正面击败魏武卒战阵。

赵军在阙与之战以前一直都是败于秦国的!赵国从朝堂之上到普通士卒都对秦军十分畏惧,在听到秦军进攻阙与的时候,没人敢去救,包括廉颇也觉得认输算了,赵军打不赢的。只有赵奢认为赵军可以一战。

阙与之战十分精彩,这完全就是一场统帅之间的心理战。由于双方人数装备几乎势均力敌,差别只是在一个小变化上面。当时,赵奢先示敌以弱,让秦军以为赵奢不敢救援,于是秦军放心攻城,这样一来首先消耗了秦军的士气;紧接着赵军轻军突袭成功占领高地,这举措让赵军士气大振,这是在决战中赵军战据地形优势居高临下的主因,稍微抵消了秦军的战力优势。

在这场战役中我们要特别说明一个人,那就是赵括。赵括在这场战役中立了头功!当时赵军率领的是两万骑兵,首先攻占高地的那支部队就是赵括带领的。其后,赵奢主力进驻高地赵括撤离,双方决战时八万赵军对阵十万秦军竟然没落下风,双方难解难分之际赵括领兵截断秦军退路,十万秦军全军覆没,赵军也阵亡六万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