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假如在華容道上關羽真的要殺曹操的話,能殺得了嗎?

輝煌201720


華容道上,關羽即使有殺曹之心,也未必能將曹操斬於馬下。

只因有"兩不許",所以華容道絕非曹操葬身之地。

首先,是諸葛亮不許。

諸葛亮不許,是迫於當時的時局形勢。孫劉同盟剛剛形成,關係並不牢固,作為同盟中弱勢的一方,劉備軍事集團的實力與江東孫吳相比,不僅存在巨大差距,而且還沒有立足之地。它們之間的關係得於維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曹魏集團一統天下的野心給它們雙方的生存帶來了巨大壓力,一旦這種壓力不復存在,那麼孫劉同盟的基礎便會在瞬間瓦解,甚至反目成仇,勢同水火。

而要想保持這種壓力的存在,曹操的生死就是關鍵。經過赤壁之戰的重創,曹魏集團的元氣大傷,暫停一統天下的腳步,退回北方休生養息己成定局。在這個情況之下,一旦曹操被殺,在沒有明確繼承人的前提下,曹魏集團內部很有可能出現動盪,自顧不暇間,勢必不再對孫劉集團保持高壓態勢。如此一來,形勢立馬對江東孫吳有利,而劉備集團就隨時都有被吞併消滅之虞。

以諸葛亮的才情,他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所以他非常明白,赤壁之戰後,只有曹操不死,天下才有可能三分,劉備才得於有夾縫中生存下來的機會。

因此,假如他事先看出關羽會不念舊情,他還是會將關羽擺在華容小道上,卻用計引誘曹操率殘部從大路突圍,根本就不可能讓關羽有斬殺曹操的機會。總而言之,關羽的青龍偃月刀,要想和曹操的頭顱有任何親密的接觸,得先問諸葛亮答不答應。

第二個不許,是曹操身邊的將士不許。

從《三國演義》裡我們可以知道,關羽率五百校刀手在華容道上設伏,與曹操狹路相逢時,曹操身邊除了一幫謀臣和三百鐵騎,還有名將許褚、張遼,張郃、徐晃等人。假如關羽鐵了心要殺曹操,那麼有兩大因素決定了他未必如願。

其一,能夠追隨曹操來到華容道的那三百鐵騎,無疑是曹魏軍中久經沙場的精英,他們通過多場統一北方戰爭的洗禮,又能在赤壁之戰中一直隨扈曹操左右,就說明了他們的戰力相當驚人。雖然"並無衣甲袍鎧整齊者",但臨危卻能不亂,顯示出極高的軍事素養。

而關羽的五百校刀手,追隨劉備在荊州蟄伏六年,至少在這六年之中,缺乏大戰實戰的經驗。雖然此時在華容道上,他們佔有以逸待勞之利,一旦生死相搏,鹿死誰手,還真就未可知也。

其二,以關羽一人之勇,又能敵曹魏身邊幾員戰將?

關羽固然有萬人敵之稱,又有關平周倉輔佐,但他要面對的,都是在三國武將排名榜中位置靠前的一流名將。

無論是"溫酒斬華雄",還是斬殺顏良文丑,關羽都是以一個"快"字得於名揚天下。這"快"之一字固然能說明他的戰力相當驚人,同時也透露出一個不能為人道也的信息,那就是乘人不備,勝之不武。

華雄之死,死於輕敵。他以為關羽是青銅,結果來的是王者。顏良之死,死於莫名,他受劉備之託,以為關羽是朋友,卻來了個殺手。若非如此,關羽要想從容得手,只怕未必。

以"虎痴"許褚之勇,面對關羽縱落下風,三五十回合也能堅挺得住。有了這個時間,雙張出馬,可以完虐周倉關平。其餘眾將擁著曹操,在三百鐵騎結陣衝殺下,逃出華容道未嘗沒有可能。

因此,我個人以為,關羽縱有殺曹之心,在華容道上要想成功的機率也實在不大,這固然有人為的因素,也是歷史的必然。


煮茶道史


在華容道,如果真殺,關羽也肯定殺不了曹操。

當時到華容道時,曹操手下還有三百餘騎,可能還有步兵。除了幾個謀士,武將尚有許褚、張遼、徐晃、張郃、李典、毛玠、文聘(負傷)。

這些戰將中,在正常情況下,除毛玠、文聘丶李典三人外,哪個人都是關羽對手,關羽斬殺不了他們。

現在,儘管這些人都已疲累,如果真殺,這些人都會拼命。人若拼命,一可當十。關羽絕對鬥不過這些戰將。

所以,曹操不會被關羽所殺(或擒)。

另外,曹操一路走來,依次受到了呂蒙、淩統、甘寧、陸遜、趙雲、張飛等將的截殺,都沒事。關羽並不強於趙雲、張飛、甘寧、淩統、呂蒙,他又焉能擒殺曹操。

《三國演義》為塑造關羽忠義的形象,特意虛構了華容道放曹這一橋段,並做了層層鋪墊、渲染,造成如關羽不放,曹操將被殺(或擒)這一場景。但若分析,關羽是殺不了曹操的。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關於曹操赤壁戰敗後敗走華容道的情節,出自於《三國演義》,而《三國演義》是一部典型的擁劉反曹的小說,曹操一生很少遭遇極其狼狽的大敗,好不容易抓到老曹出這種洋相了,自然要好好地大書特書一番了。

《三國演義》中關於老曹敗走華容道的描寫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在赤壁大敗,一路逃亡,到了一處地方,就問旁人這是哪裡?旁人說到“此是烏林之西,宜都之北。”曹操見這裡樹木繁多,山勢險峻,便揚天大笑。旁人問曹操為何發笑?老曹說,他笑周瑜缺智,諸葛亮少謀,要是在這裡設下埋伏我老曹就慘咯。結果話音剛落,劉備的大將趙雲殺了出來,打的老曹狼狽而逃。

▲老曹一路嘚瑟,一路被打臉

老曹一直逃到了天亮,天上忽然下了大雨,老曹一眾人等渾身溼透,士氣低落。一直逃到了中午才找了個地方歇腳。這個時候老曹又哈哈大笑了起來,旁人問老曹為何發笑?老曹說道,他笑周瑜缺智,諸葛亮少謀,這個時候大家已經人困馬乏,要是在這裡設伏,我們就倒了大黴了。結果話音剛落,張飛就帶領著一眾人馬殺了出來,老曹被打的屁滾尿流。狼狽逃竄。

▲老曹嘚瑟一次,就能召喚出一員劉備的大將,旁人都得了老曹嘚瑟恐懼症了

後來老曹又逃到了一個岔路口,一邊是大道,一邊是小道,小道是華容道,道中升起了煙霧。老曹決定走小道,旁人問為何走小道,老曹說諸葛亮肯定在大道設伏,小道上燃起煙霧就是嚇我們的,大家別怕跟著老子走吧。於是老曹一干人等走了很久,好不容易快走出華容道的時候,老曹又笑了,這個時候旁人全部嚇傻了(您可別又笑出一員大將出來,我的爺爺呀)。老曹還是笑周瑜缺智,諸葛亮少謀,要是在這裡設伏,我們就全完了,只能束手就擒了。

▲老曹最後笑出了雲長...

結果老曹話音剛落,關羽出現了。這下老曹基本是玩完了,可是演義還是讓老曹活了下去,畢竟要符合歷史事實。於是老曹就搬出了以前曾經收留過關羽的舊情,關羽重義,最終也就放了老曹,老曹這才逃出生天。

《三國志》關於曹操敗走赤壁的描寫

《演義》是虛構的,要了解事實我們還是要看《三國志》。在《三國志●武帝本紀》當中對曹操赤壁戰敗的描寫如下: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在這裡只是說老曹帶著大軍和劉備作戰因為軍中瘟疫盛行,死者眾多就退兵了,沒有關於華容道的描寫。

▲史實中沒有老曹敗走華容道的情節,華容道的情節是《演義》虛構的

我們再看看《三國志●周瑜傳》相關敘述:

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這裡也只是說曹操敗走以後劉備和周瑜追擊曹操,曹操就留了曹仁守江陵城,自己回到了北方。

在《三國志》當中,無論是曹操的傳記還是周瑜的傳記,都沒有關於曹操敗走華容道的事情。而在《三國志●關羽傳》當中,根本就沒有華容道的描寫。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的傳記中都沒有關於華容道的敘述,也就是說華容道的事情應該是不存在的,是《三國演義》虛構的,因為如果是真的,那麼不可能這些當事人的傳記裡不會隻字不提。要知道《演義》是小說,《三國志》才是史實,我們看歷史還是要根據史實來判斷。

因此,曹操敗走華容道的事情是虛構的。

如果存在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情況

如果在史實當中,曹操真的敗走華容道,並且劉備諸葛亮完全可以捉住曹操的話,那麼他們一定不會放過曹操。

《演義》當中,諸葛亮知道關羽重義,所以把他放在了最後,就是為了讓關羽放走曹操,至於放走的原因無非就是曹操死了北方會大亂到時候劉備就不好統一北方之類了云云。其實都是羅貫中在胡謅,如果真的能捉住曹操,一定會捉住他,絕對不會放走。

原因如下:

一是捉住了曹操,就可以挾持曹操得到更多的地盤。當時劉備幾乎沒有地盤,捉著曹操這塊寶,押著他去攻打曹操的地盤,會省事的多,即便不能拿下曹操的所有地盤,但至少也能拿下部分地盤。城池是一個一個地攻好呢,還是一個一個的拿好呢?

▲現實中老曹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果劉備真的抓了老曹,就可以挾老曹以令北方了

二是捉住了曹操,北方會分裂,這樣劉備就更好發展自己了。所謂的佔據荊州,再打下西川,之類的戰略完全可以更改了,拿下荊州直接北上中原,豈不發展的更快更好?

三是曹操本身能力非常強,捉住了曹操,就算曹操的勢力沒有瓦解,選出來的新的領導人的能力也遠不及曹操,就等於是少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四是捉了曹操,怕北方打亂,孫權會發展起來,其實這都是假設,主要看劉備和孫權誰動作快。捉住了曹操,劉備就比孫權更有優勢,畢竟孫權沒有曹操,他打曹操的城市還是要一個一個地打,但是劉備就容易的多,押著曹操去打,肯定是劉備打的會更快。

▲當你窮的響鈴鐺的時候,突然扔給你一個億你不要,卻要去掙一個億,這不是傻缺麼

說白了,如果能捉住曹操,就相當於劉備在窮的沒多少錢的情況下突然扔給他一個億,不撿這個錢才是傻缺。


老威觀史


假如關羽真的想殺曹操,以關羽的勇猛,曹操的狼狽,以及雙方兵力的懸殊,曹操必死無疑。但是假如就是假如,曹操不可能死。因為有三個人不願意殺曹操。

第一,關羽重情重義,不願意殺曹操。

第二,諸葛亮不願意殺曹操。以當時的態勢,曹操是老大,孫權是老二,劉備充其量只能算老三。曹操一旦死了,孫權就失去了對手,接下來必然會向劉備要回荊州,甚至滅了劉備。換句話說,只要曹操不死,孫劉聯盟就不會破裂,這完全符合劉備的利益。所以,作為軍師,諸葛亮是不可能讓曹操死的。諸葛亮高明就高明在既為了戰略利益放了曹操,又藉此機會修理了傲慢的關羽,真可謂是領導者的大智慧。

第三,歸根結底,不是關羽不願意殺,也不是諸葛亮不願意殺,而是作者羅貫中不願意殺曹操。因為他的故事情節就是這麼安排的,試想如果曹操死了,還有以後的精彩故事嗎?之所以這樣說,是想告訴大家一個思考問題的方法。那就是“跳出山外看山,跳出水外看水”,這也是思考問題五層境界中的最高境界。換句話說,也就是跳出故事以外來看這個故事。再比如,在三國演義中,臥龍鳳雛得一人而安天下。那麼,為何臥龍的出場需要作者濃墨重彩的講述三顧茅廬的故事,而鳳雛的出場卻一筆帶過呢?同樣道理,不是劉備要三顧茅廬,而是作者要三顧茅廬。因為作者是文人,他要通過三國茅廬這個故事,呼籲那些當權者像劉備那樣,尊重人才,禮賢下士。


商戰微課王成建


關羽如果真的想在華容道殺了曹操,是否真的能成功呢?筆者竊以為在華容道,關羽不一定能殺死曹操。

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八十萬軍隊被燒的片甲不留,僅僅帶著身邊的人匆匆逃離,在逃跑的路上被諸葛亮命關羽、張飛、趙雲設伏,張飛趙雲設置的埋伏曹操都衝過去了,只剩最後關羽設伏的華容道。因為演義的安排關羽義薄雲天,念及之前曹操對他的恩情,不惜殺頭的危險放了曹操,其後是諸葛亮故意安排關羽放了曹操,第一是三足鼎立之勢未成曹操命不該絕,第二是通過這件事馴服關羽桀驁不馴的脾氣。

火燒赤壁之時,黃蓋本來駕駛火船少了曹操的水寨,還乘小船追殺曹操,把曹操比的是叫苦連天,張遼一箭射中了黃蓋才救了曹操。滿江都是火光四起,東吳軍隊是喊殺聲震天,張遼帶著曹操向烏林地面逃遁,淩統在這個地方截住了曹操,嚇得曹操是肝膽俱裂,幸虧徐晃出現了曹操得以繼續逃命。路上又得到三千兵馬護身,曹操跳動的心才稍微安定了下來,路上又遇到甘寧,太史慈和陸遜,曹操只得往彝陵方向逃竄。東吳的截擊算是闖完了,下邊就是該走諸葛亮給他設下的埋伏了。

曹操帶領殘部走遠了,到了一個險峻的地方,就是烏林之西宜都之北,心裡沒那麼慌張了就開始嘲笑諸葛亮和周瑜沒有這個地方埋伏兵馬,話音剛落趙雲就帶領兵馬殺過來了,截住了曹操的去路,嚇得曹操幾乎墜馬。曹操就安排徐晃和張郃迎戰趙雲,自己帶著人就先跑了,趙雲也沒有過多的追趕,而是奪取曹軍慌亂之中遺留下來的物資。

曹操一行走到了葫蘆口的時候,大家也都餓了就地開始埋鍋造飯,宰馬煮肉準備吃飯,曹操看到地形險峻自己也在安然的吃飯他又笑了,這一次把張飛給笑出來了。因為張飛在當陽橋大喝一聲嚇死了夏侯傑,在曹營的聲望是很高的,曹軍諸將見了張飛盡皆膽寒都很害怕,但是為了保住曹操的性命,許諸是第一個率先迎戰張飛的,張遼徐晃也來助陣,曹操趁著混亂鑽空子逃走了,其餘諸將也是趁亂各自逃離。這是躲過了又一劫。

由於兩次遇到伏兵,士兵傷患比較多,道路不好走,很多人都沒有吃什麼飯,跟隨曹操的士兵減員情況非常嚴重,在走到華容道的時候,曹操身邊只剩下三百多騎兵,後邊也跟著一隊老弱病殘在慢慢的走。這個時候曹操又看到地形險峻,又一次的嘲笑諸葛亮周瑜無謀,這一次把關羽笑出來了。見了趙雲曹操嚇得差點墜馬,見了張飛諸將膽寒,這次見了關羽,曹軍見了是亡魂喪膽,非常的害怕關羽。

很多人都說關羽放了曹操這主要原因關羽念及之前曹操對他的恩情,還有張遼的意氣相投。筆者認為只是其中之一,還有重要的兩點就是:第一、關羽的性格不會恃強凌弱的,當時曹操的狀態是最落魄的時候,關羽就算是贏了對他來說也是勝之不武,關羽也不願以後落一個忘恩負義的名聲,關羽愛惜自己名譽的程度大家也都是知道的。第二、就是關羽是個性情中人,雖然關羽在曹營的時間不長,但是留下了極深的影響,並且張遼、徐晃和關羽英雄相惜關係很好。當時的曹操的將士們看到了關羽之後,已經知道了自己沒有了生路了,失去了鬥志幾乎都要哭了,關羽看到以後更加是於心不忍,就放走了曹操。

演義的情節是如此安排的,面對這個問題來分析的話,假如關羽真的要在華容道殺曹操的話,能成功的殺死曹操嗎?筆者認為成功殺死曹操的話是有難度的,概率不是很大,如果關羽要殺曹操的話,一定會有一場惡仗,也不一定就能成功。下面就根據演義的內容,再把關羽是否能殺死曹操做扼要分析。

第一、當時雙方武將實力比拼的話,關羽並不佔什麼優勢。

關羽確實是很勇猛還有周倉關平二將,而且還是以逸待勞曹軍人困馬乏,但是當時曹營的幾個主力戰將都在,張遼、李典、許諸、徐晃、張郃都在曹操身邊。在前兩次的戰鬥中,趙雲和張飛的名聲因為長坂坡和當陽橋兩場戰鬥,可以說是勇冠曹營了,但是曹操身邊的戰將是毫不猶豫的出馬迎戰,並沒有退怯膽怯的狀況,也沒有武將發生傷亡。假如開戰的話,五個人對陣關羽,關羽不一定就能贏的,在後來的樊城大戰中徐晃自己就單挑關羽,就不要說五個人了。

第二、困獸尚且猶鬥何況是人。

曹操是曹魏集團的核心人物,曹營中有多次拼死救曹操的榜樣,如果諸將拼死抵抗,關羽成功的概率不是很大。曹操懂得用兵而且善於用人,但是失敗的經歷也很多,在滎陽曹操被俘是曹洪拼死救了出來,在濮陽夏侯淵親自托住火柱曹操才逃生,在宛城典韋拼死護住門口曹操才有了逃生的時間。而且在曹操祭奠典韋的時候,對典韋捨身護主的行為高度的讚揚,使得諸將都以典韋為榜樣,諸將就是拼死也不會讓關羽殺了曹操。也許有的人說,當時人困馬乏根本無法戰鬥,但是忽略人的意志力是很重要的,當年周泰為了救孫權身中十二槍依然戰鬥,安全的救出孫權。

第三、當時關羽率領的是五百校刀手,曹操身邊的還有三百多騎兵,實力懸殊不是特別大。

曹操是一個很會用兵的人,曾經用瞭望梅止渴解決了行軍途中沒有水的問題。在遇到堵截這樣死地的時候,曹操一定會用封賞來鼓舞士氣,因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路能跟隨曹操走到華容道的士兵,也定是一些精壯忠誠的士兵,身體素質和忠誠度不高的士卒,不是掉隊了就是開小差跑了或者是投降了。再加上有張遼徐晃這樣的名將,還是可以和關羽拼一次的,曹操在這個時候是有機會可以趁機逃命的。

有人考慮過張飛和趙雲會尾隨而至和關羽一起夾擊曹操,這一點可以忽略不計,因為當時諸葛亮的命令沒有這樣要求張飛趙雲,只是要他倆儘量多搞軍器物資,降卒馬匹之類的,他倆在得到實惠之後,定會班師回營慶功受賞。

綜上所述:曹操多次都是死裡逃生,再加上身邊有五個當時名將,也有和關羽數量差別不大的精幹騎兵。關羽如果真的想對曹操動手的話,成功的概率不是很大,一定會有一場惡仗,雖然但是的曹操處於劣勢,但是也不一定能殺死曹操。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正之處歡迎評論斧正,你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蔡公子講歷史


曹操敗走華容道,剩下殘兵敗將二十餘騎,偏偏遇上斬殺牛逼戰將的“專業戶”——關羽,關雲長!

既然有這樣的提問,那麼就與史實無關,依據“演義”而論,華容道守將關羽,率五百校刀手堵住曹操潰逃之路。

曹操雖有許褚、張遼、徐晃等虎將護衛,然敗逃之軍,盔甲不整、座騎無鞍,疲憊不堪!

反觀關羽手下,左有關平,右有周倉,五百校刀手屬雲長嫡系親兵!

征戰長沙時關羽曾豪言:只需本部五百校刀手,定斬黃忠韓玄首級。

校刀手所持兵刃與關羽的青龍偃月刀近似,柄長刃利,雲長親訓精銳,面對一支潰敗的疲憊之師,其戰鬥力可想而知了!

問題中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是否有能力將其斬殺?

以關羽當時的戰鬥力,誅殺曹操應該不是問題!

關二爺斬彥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在曹營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無人不服!

曹操縱有許褚等虎將力保,奈何疲於奔命之將,又能夠有多大的戰鬥力!

如果說單憑關羽一人之力,要斬殺曹操眾人,那的確是不大可能的事!但是,關羽手下還有關平周倉,還有五百校刀手!

只要關羽一聲令下,不需要親自動手,五百校刀手亂箭齊發,曹操等人拿什麼來擋?只有挨的份!

面對以逸待勞的關羽部隊,曹軍可以耗得了幾通射殺?死的死,傷的傷,再來兩次衝殺,以關二爺之威武雄壯,誰人可擋!

演義裡,以“義釋華容道”來頌揚關羽義薄雲天,再演變成諸葛亮夜觀天象,算出曹操命不該絕,以此鋪墊出一個孫劉雙方都不想趕盡殺絕,而故意放走曹操,以免單方面遭到曹軍瘋狂報復的戰略佈局。

其實,曹操如果命喪華容道,曹氏家族是沒有多大可能、多大號召力報復的!

當時曹操仍然是以漢臣的身份四方征戰,朝中文臣武將大多數是以漢臣自居。劉備所率軍隊,是以除漢賊為旗幟,號稱勤王之師。

曹操一死,手下主要戰將基本上都死於此役,餘下以曹仁為首的武將,根本就沒有能力控制許昌的朝廷。劉備有可能不用攻取益州,直接攻擊許昌,迎奉天子回朝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所說的戰略佈局,只不過是用以解釋華容道放過曹操的虛設橋段而已。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感謝您的觀閱,敬請多多留言指教。







上善若水36526


大家好,彈指千年為您解答!

許多人看三國總是把演義和史實混為一談了,所以才出現如此這般的問題:華容道上關羽真的要殺曹操的話,能殺得了嗎?

當然殺不了,事實上曹操在華容道上根本就沒遇到關羽,這讓關二爺如何擊殺?

“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在《三國演義》的第五十回,是世人皆知的一個典故。簡單的說就是:赤壁之戰曹操大敗逃跑,沿路遭遇了張飛等人的截殺,身邊只剩下幾百人馬。經過華容道,關羽已經在這裡埋伏多時。此時曹操已經走投無路,便請求關羽看在往日的情份上放他一馬。關羽是個很重情義的人,想起了往日寄居在曹操那裡時曹操對他的恩義,心一軟就放了曹操。而關羽之後得劉備求情,也免受軍法懲處。

這完全是演義中作者杜撰的情節,意在突出關二爺的重情重義。尚若放在歷史上,關二爺怎麼可能放了曹操呢?關羽並非是不知輕重之人。自古忠義兩難全,假如放了曹操,盡到了義。但對主公就是不忠,忠義忠義,忠在義之前。如果遇到了關羽是不可能放的,當然歷史是沒有如果的!

那歷史上華容道究竟怎麼回事呢?

《三國志》記載曹操敗退後走的的確是華容道,但並沒有遇到關羽。


原文如下:

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觽。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

間譯:曹操的船被劉備燒了,就帶領軍士從華容道步行回來,因為道路泥濘,不能通過。於是就讓那些老弱的兵卒背草墊道,騎兵才能通過。老弱兵卒被人馬踐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最後軍士們出了華容道,曹操非常高興,各位將領問他為什麼,曹操說:“劉備和我想得差不多,但進行的稍微晚了一步,剛才如果他早放火,我們這些人就都要死。”不一會兒,劉備果然放了火,但沒有燒到曹軍。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華容道上關羽殺不了曹操!


彈指千年


如果關羽真要殺曹操是殺得死的。畢竟當時曹操大敗,部下潰不成軍,拿下曹操還是比較簡單的。但是當時的曹操是不能殺的,諸葛亮為何要放走曹操?肯定是有原因的。當時的蜀漢只是在東吳和魏夾縫中生存,它並沒有多大的實力。如果殺掉曹操那麼獲利者將會是誰,當然是東吳,怎麼輪也輪不到蜀漢。而且當時曹操是站在大義的立場上征戰的,名義上他是為了漢室的復興統一漢室前來征戰的。

孫劉聯盟大家都知道是為了抗擊曹操,只要曹操還在,那麼孫劉聯盟必定會繼續下去。那麼如果曹操死了呢。曹操死後北方首先必定會大亂,並且當時曹操的接班人並不明確,所以內部戰爭肯定會發生,一些當時忠心於漢室的便會想進辦法滅了曹家。那麼當時的張魯、馬騰、韓遂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嗎?肯定是不會的。所以曹操一旦死了那麼魏必定面臨內憂外患。對於蜀漢有什麼好處呢。

曹操疑似,孫吳就是第一大勢力。而且當時孫劉聯盟關秀並不牢靠。如果諸葛亮讓關羽處死曹操,那麼東吳的下一個目標便是蜀漢了,當時的情況蜀漢肯定不是動物的對手。只會白打工給東吳。再來還可以讓關羽還個人情,關羽本來就是忠義之人,他一直謹記著曹操當時對他的恩澤。讓關羽還了人情,往後對付曹操也是會盡心盡力。再來還可以收買關羽,當時關羽對於那些謀士,士大夫並不服氣。但是經過華容道後關羽聽從諸葛亮許多了。

個人覺得當時的曹操是不能死,也不能被活抓的,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必定是不會做這些事的。


館長先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不是了。

真實歷史,關羽根本沒有出現在華容道。

真實歷史大概是這樣。

赤壁之戰曹軍慘敗,曹操無奈之下只能率軍逃回後方江陵。

從赤壁到江陵,最近的路線就是經過湖北省監利縣城以北約60裡的華容縣境內。

同時華容縣城設有曹軍的糧食倉庫,可以供給撤退的大軍。

但是,華容縣城內有一片沼澤地帶,平時只能通過小股部隊,難以容納大軍。

結果就是曹操大軍逃到這裡,發現連續20里路都是沼澤,人馬都陷入泥中,非常難行。

無奈之下,曹操命令所有人下馬步行,先鋒部隊將蘆葦、蒿草砍下填路。

當時劉備和孫權的大軍分為水陸追擊,相距已經不遠了。

曹軍急於撤退,已經慌不擇路,歷史記載“羸兵為人踏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也就是瘦弱的士兵倒在泥濘裡,沒有人攙扶,強壯的士兵直接踩著他們通過。

等到大軍快要通過時,曹操才哈哈大笑。

將領不理解,詢問為什麼要笑。

曹操回答:我本來以為劉備的才智與我不相上下,現在看來還是不如我。他的計策總是慢我一步。如果他提前堵住這裡放火,我軍就要全軍覆沒了。

結果曹操話音未落,突然發現華容道後方著火,曹軍殿後部隊大亂,被俘虜很多。

曹操大驚,急忙指揮其餘部隊趕往江陵。

其實,當時孫權數萬大軍兵力不夠,能擊潰曹操大軍就很不錯了,顧不上攔截曹操的逃兵。

相反,劉備倒是靠的較近,能夠在華容道攔截曹軍,至少能殲滅很多軍隊,說不定還是活捉曹操。

但劉備很聰明,當時他只有2萬兵力,不具備爭奪天下的實力。

如果曹操死了,曹操兒子繼任,必然導致天下大亂。

孫權趁機北上進攻,就有可能取代曹操的地位,成為最強的軍閥。此時劉備寄人籬下,和孫權靠在一起,很容易被消滅,也無力和孫對抗。

所以,曹操活著對劉備比較有利,可以有效牽制孫權。


薩沙


假如這個假設成立,也就是在華容道上關羽真的遇見並且要殺了曹操,那是肯定能殺得了的。


按照小說《三國演義》的故事來講,當時曹操兵敗,已經陷入了無法自保的境地,不用說關羽,當時可能派出任何一個人守著華容道,殺了曹操都易如反掌。


歷史就是歷史,小說就是小說,且不說史實如何,單就關羽本人來說,對於當時的情境,只能說殺或者放,而不存在能不能的問題。


但是關羽就是關羽,他是獨一無二的,他的大義在於知恩圖報,可以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但是對於知遇之恩,他始終放在心上。


另一方面,曹操可不是一個簡單的角色,心繫天下蒼生,一代梟雄總要有一個好的歸宿,這也是關羽的功勞之一啊。


即使和諸葛孔明立下了軍令狀,他照樣可以放走曹操,這就是羅貫中想通過這個人物塑造的一個形象。


答案是,如果真的想殺曹操,絕對能殺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