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龐會為什麼要滅關羽後代?

笑口常開9046874


龐會,曹操大將龐德之子。其父龐德,曾與于禁,跟關羽會戰於襄樊。關羽水淹七軍,俘虜二人,于禁投降偷生,龐德慷慨就義。龐、關兩家結下世仇。

後來,龐會隨鍾會軍,攻入成都,蜀滅後,殺人關家,將關羽後人盡數屠戮。


王隱《蜀記》記載:“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簡單來看,似乎龐會滅關家滿門就是為父報仇,然而深究起來,還有更隱蔽的原因。

龐會其人

關於龐會的史料很少,《三國志》中未有單獨傳記。只能從一些歷史記載中,零星的研究此人。

龐會曾任魏平寇將軍、臨渭亭侯。上司諸葛誕(諸葛亮族弟)起兵造反,龐會不肯跟從。而是帶兵出走,不斷抵抗,後來得魏帝賞識褒獎,而進爵鄉侯。

所以龐會其人是很忠義,也很勇猛的魏國大將。

在《三國志》有有關於他的幾句評價。“勇烈有父風,官至中尉將軍,封列侯。”

為何龐會要滅關氏一族?

  • 一、復仇

為父報仇,這是最簡單直接的理由。然而,禍不及妻兒,龐會此舉實在有失道德。


關羽與龐德二人各為其主,戰場廝殺,死傷在所難免。可是關羽後人是無辜的,龐會為報私私仇而殃及池魚,實在有些欠妥。

正因為龐會此人多少有些忠勇之性,如果單純為報仇,必不至於滅關家滿門。他如此做,而是有更隱晦的目的。

  • 二、揚名

關羽在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那是“萬人敵”。接近天下第一高手的實力。天下人未有不知其名者。

龐會年紀小,從戎之路比較晚,錯過了與關羽爭鋒時期。雖然沒有與關羽較技,卻可以找關羽後人動武。

當時關家人才凋零,人丁不旺。關羽子關平、關興均已戰死沙場,其家族人也大部分在荊州失陷後,被擄去東吳。在成都的都是籍籍無名之輩。

可是能力不行,聲望卻在。龐會斬殺關羽後人,蹭關羽的流量,“斬殺關羽後人之將”,名望必然水漲船高。


試想,若非斬殺關羽後人,誰人知曉龐會之名? 更別提在當時會引起的轟動程度。

龐會從此盛名鵲起,一戰成名。

  • 三、震懾

當時鍾會入蜀,構陷鄧艾謀反而奪軍權,手下兵馬二十萬,達到鼎盛。結果軍心思歸,不願跟著鍾會謀反,發生兵變。局勢險惡而紛亂。

龐會就是藉此動亂時局,殺入關家,滿門抄斬。

龐會是有心機的,不是簡單的莽夫。蜀國初滅,民心不穩,而這時魏軍自己內部出現問題。這很容易引起蜀國反撲,沒有人知道是不是還有一個姜維般包藏禍心的存在。 龐會此舉,就得就是打壓蜀國氣焰。

於是他找上了蜀國精神領袖的關羽後人,將其盡數剿滅。目的就是警告其他蜀人,有反心者,殺無赦。 蜀人被唬住,魏將才無後顧之憂,將所有精力來平鍾會之亂。

結果很顯著,蜀人都很老實。沒有藉機興風作浪,給魏軍添亂。

關羽後人情況

雖然龐會殺了關羽在成都的所有後人。但關羽依舊有後人延續香火。

關羽是荊州之後,關羽之孫,關平之子,趙雲的外孫關樾,得母親趙氏庇護,改姓趙,得以倖存。後來晉朝大赦天下,改回關姓,延續下來。

關興也有後嗣留下,在唐時還做了宰相。名叫關播。

《新唐書》卻記載“蜀前將軍漢壽亭侯羽,生侍中興,其後世居信都。裔孫播,相德宗。”

結語

龐會斬殺關家後人,有個人目的,也具有政治目的與軍事目的,而軍事目的更有重要。

關羽一代名將,忠義武聖,其後人多有磨難,顛沛流離,確實令人唏噓。然非個人之過,戰之罪也。

戰火蔓延之處,寸草不生。財富、名望、資源通通都會成為戰爭的犧牲品。戰爭面前,個人已微不足道,即便是以關羽之盛名,一樣瞬間湮沒。


黑白歷史說


龐會殺關羽的後代,其實就是單純的復仇。

公元219年,關羽率軍攻打樊城,當時樊城守將就是龐會的父親龐德。兩軍交戰中,龐德引箭射中關羽前額,讓關羽十分忌憚。

後來于禁率軍前來營救,但是當時正處多雨的季節,漢水暴漲,關羽利用水攻“水淹七軍”,大敗曹軍,俘虜了龐德。

龐德被俘了,關羽是好言相勸,表示其哥哥和舊主都在蜀國為官,不如你也加入。龐德對關羽是坡口大罵,寧死不降,最終被關羽斬首。

自古兩軍交戰,互有傷亡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關羽在龐德不降的情況下,將其斬殺無可厚非。

從公元263年破蜀的時間上來算,裡龐德死已經有44年,當時的龐會應該是幼年,孩童的思想是簡單的,當時的他只知道關羽殺了他父親,他要為父報仇,這個復仇的念頭就慢慢的根深蒂固。

龐德當時寧死不降,還有就是因為其家小都在魏地,自己如果投降,妻兒老小肯定受此牽連。隨著年齡增長,龐會肯定也明白父親的用心,這也就更加加深了他復仇的慾望。

所以龐會自幼就勤習武藝,個性格勇烈,頗似其父龐德。再加上在單親家庭的成長,心中埋著仇恨的種子,個性中帶上了一絲偏激。

263年司馬昭決定伐蜀,命鍾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向蜀地進發,龐會也隨軍參戰。期初戰事不利,但隨著鄧艾偷渡陰平,蜀軍猝不及防,防禦失敗,成都被曹軍包圍。不久,蜀後主劉禪,率領文武出城投降。

曹軍接收成都以後,龐會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率領手下士卒,直奔關氏府邸而去。破門後,二話不說,直接命令手下開始屠殺,直至屠殺殆盡,方才收兵回營。

總結:龐會自幼揹負仇恨,為父報仇已成為其一生的信念,如果不滅關羽滿門,或許就會成為他一生的遺憾,但是也因為此事為後人所病垢。


鄧壇拜將


龐會為父親龐德報仇,據史書蜀記記載: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在《三國志》中,沒有龐會的專門傳記,但是在他人的傳記中多次提到:

龐會,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魏國將領,龐德之子。龐會勇烈,有先父之風,官至中尉將軍,封列侯。

從此我們可以知道,龐會很像父親龐德,忠心曹魏,勇烈,和父親龐德類似。


龐會恨關羽和關羽後人,和水淹七軍,活捉並且殺掉龐德有直接關係。

龐德被殺後,曹操父子對龐德的忠勇大力表彰。曹操思龐德忠義為其流淚,封龐會與其一兄弟為列侯。曹丕即位後,又加封龐會等兄弟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

龐會從小就在父親烈士光輝下長大,從小就樹立了學好武藝,上陣殺敵,為父報仇的理想。


龐會滅門之行頗為殘忍,引發爭議。

在學術界,龐會是否真的滅掉關家滿門,不同史書記載不同,爭議很大。

龐會復仇只記載於王隱所書的《蜀記》中,未記載於陳壽的《三國志》中,此外,再無史書記載。

陳壽本人就是蜀國人,離三國曆史最近,記史嚴謹,他為什麼沒有記錄下來?因為這件事情是值得記錄的,但是一個字沒提,令人費解,難道這件事沒發生過嗎?

《蜀記》是晉朝歷史學家王隱寫的,他生活的時代比陳壽要晚,更重要的是王隱以曹魏、晉朝為正統,尊曹貶劉的傾向太明顯,以向天下人顯示曹魏和司馬家的晉朝受命於天,是合法的。所以,他對這件事的記載十分真實,是有疑問的。


此事,史學界一直有爭議,目前尚無定論。

無論真相如何,天地人心都有一杆秤。
龐德戰敗不屈而死,不僅在當時受到曹操和曹丕的表彰,至今我們讀三國,依然褒揚稱讚。
關羽忠義千秋,名垂青史,與日月爭輝。

這是我在悟空問答的第138篇文章,如果您喜歡,請加關注,查閱我前面的137篇。


陳健4396


龐會,魏國龐德之子。曹丕即位後,賜爵關內侯,邑百戶。龐會勇烈,官至中尉將軍,封列侯。

其父龐德,在戰敗被俘之後,關羽勸降,他卻辱罵關羽。關羽雖然是龐德的直接殺害者,但於公二人之事為國事,於私也並無任何私仇。

《三國志》中無龐會單獨傳記,但可以從《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三國志·魏書四·三少帝紀》、《三國志·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和《晉書》中找到相關記載。

龐會復仇在王隱所書的《蜀記》中有,陳壽的《三國志》中未記載,裴松之在作注時引王隱《蜀記》內容加於《三國志》關羽傳中。《三國志注》外,再無史書記載!

龐會滅門事件若有,那麼最有可能遭到殺害的人應該是關羽之孫、關興之子關彝,但陳壽寫《三國志》時間最早,卻未書他遭到了殺害!

而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中,有王隱《蜀記》記載滅門的真實性,這個常遭到後人質疑,!裴松之多次辨析王隱所書《蜀記》,可見,裴松之本人也是很不認同王隱的記史習慣。

龐會是龐德之子,在高貴鄉公傳的記載中也是一位忠勇之人,他會殺害手無寸鐵的受降之人麼?我覺得不太可能吧!





知道了吧主


公元219年,襄樊之戰後,于禁和龐德率軍支援曹仁,龐德抬棺上陣,箭射關羽,後逢暴雨,于禁屯兵低窪之處,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龐德誓死不降,被關羽斬殺。

龐德被殺的消息傳回魏國後,曹操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公元220年,關羽被呂蒙白衣渡江,抄了後路,關羽被擒,不肯投降,讓孫權下令斬殺了,首級送給曹操,禍水東引。但是很快,曹操也在這一年死了。曹丕上臺後,封龐德的兒子龐會等四人關內侯的爵位,並送諡號“壯候”,來表彰龐德的忠勇。而投降關羽的于禁,從東吳回來後,被曹丕下令去給曹操守陵,陵墓壁畫有“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龐德誓死不降”的畫面。于禁羞憤而死。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進軍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這時離龐德死時已經過了44年,離關羽死時也已經有43年了。史籍記載,龐德之子龐會隨鍾會進入成都,斬殺關羽滿門老幼,為先父龐德報了仇。

故事看起來非常完美,父仇不共戴天,龐會為父報仇,滅了關羽滿門,天經地義。雖然關羽被後世尊為武聖人,但是卻被滅門了。應該還有後人逃出,否則《水滸傳》裡面的大刀關勝也不會說是關羽的後裔了。

但是我們翻閱史籍,龐會復仇,陳壽的《三國志》並沒有記載,而是記載在王隱的《蜀記》裡面。而且陳壽《三國志》記載的關羽之孫關彝並沒說被殺害。作為離三國裡面由蜀入晉的陳壽,是離這段歷史最近的。發生這樣的大事,陳壽怎麼會不記載呢?這可是五虎上將之首關羽家族的結局呀。

而王隱所著之書,明顯的是尊魏貶劉,讓人懷疑他的寫作動機,故意抹黑關羽的。這裡裴松之的三國注就否定了這種說法。而且我們也推測一下,一段過了44年的歷史舊案,龐德死的時候如果龐會10歲,報仇之時也到了54歲了(如果20歲,就是64歲了),過了44年,仇恨應該消除不少,還能一直陪伴44年,這是有多大的仇恨呢?

龐德是戰場上被關羽擒獲後斬殺的,和關羽之間是國仇,並無私恨。如果戰死戰場需要滅對手滿門,那麼從古至今,要滅滿門的多了去了。所以龐會滅關羽滿門的說法,都讓後人不可理解,唏噓不已。

而且根據史籍記載,龐會跟隨鍾會一路入蜀,作為同時大將的龐會一路行動並無任何記錄,只是結局突然冒出來了,滅蜀後龐會去關羽家滅門了,有點不可思議。

縱觀龐會要滅關羽滿門的說法,事出有因,為父報仇,也算天經地義,就是太過狠毒了一些,但是迷霧重重,讓人懷疑事件的真實性。


蕭子北


關羽水淹七軍擒殺龐德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這在古代兩國交戰各為其主的戰場上是在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就是這平常的事情卻造成了駭人聽聞的是後續。《蜀書》記載:“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當時,蜀國皇帝劉禪已經投降,龐會的行為相當於殺降。更關鍵的是,當時的魏國有法令:嚴禁復私仇。

曹操曾經下令:“民不得復私仇,禁厚葬,皆一之於法。”曹丕當了皇帝后,更是在黃初四年(223年)下詔:“喪亂以來,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殘殺。今海內初定,敢有私復仇者皆族之。”族之,就是滅全族。這是很嚴厲的法令,那為何龐會還敢於頂風作案殺關羽全家?而且事後啥事沒有?

這件事情得從關羽擒殺龐德說起,關羽圍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一度逼得曹操準備遷都黃河以北。對於魏國,這是莫大的軍事恥辱,關羽則是最大的國之仇人。曹操和曹丕的法令,禁止的是民間私相尋仇,龐會殺光關羽全家,雖然有公報私仇之嫌,但名義上還是沾了“復國恨”的光。

龐德之死,當時是作為大忠臣表彰的。曹操“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而曹丕即位後,思念龐德的忠烈,賜龐會兄弟四人爵關內侯,邑百戶。

亡國之君尚不如狗,一個大忠臣之子,趁亂殺了敵將一家,於當時的魏國基本不算是事。

在當時的三國時代,社會風氣對復仇很寬容,禮和情大於法。復仇,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常見現象,而儒家對於復仇這種“義舉”是首肯甚至鼓勵的。所以,龐會敢於大膽殺光關羽全家,而且,可以想見,他獲得的不但不是處罰,而是時人的“壯舉”。

在現代看來,龐會就算為父報仇,但禍不及家人後代。為何對放棄抵抗的親屬婦孺動手?

有其父必有其子,抬棺材出戰的龐德果然有個更狠的兒子,斬草除根滅關羽滿門,讓關氏後代無法再復仇,留下了一個恐怕是史上最不得人心的為父復仇的例子。








幻中詩


龐會的父親龐德死於關羽之手,所以他是為父報仇。龐德是魏國名將,西涼人氏,初投奔馬騰,與羌人的作戰中履立戰功,後跟隨馬超作戰。馬超失敗後又歸降了曹操,授予立義將軍,封為關內亭侯。

219年,漢中之戰結束後,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樊城危急。曹操當時在關中,派于禁和龐德率領七支軍隊救援曹仁,之後龐德在和關羽的交戰中射中了關羽的額頭,因為龐德常騎白馬,所以關羽的軍隊稱他為白馬將軍,對他很是忌憚。



後來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龐德被關羽俘虜,大罵不肯投降,被關羽斬殺。龐德之子龐會,跟隨鎮西將軍鍾會討伐蜀國。在蜀國被滅亡後,龐德殺關羽後人為父報仇。


關羽如果要是知道,是龐德之子殺光自己的後代,肯定會氣瘋了的,但是每個人都是隻能管著自己生前的事,死後之事就都管不了了。比如,曹操不僅後人被司馬家屠殺,魏國也被竊取了,後來司馬家的後代也被劉裕殺盡,是非成敗,轉頭空。


揚楊劉


關羽當年攻打樊城,曹操配于禁,龐德迎戰,關羽利用地勢水淹七軍,曹操大財,關羽生擒主將於禁跟龐統!由於勸降龐德無果,關羽斬了龐德!後來劉禪投降之後,龐會為報殺父之仇,殺了關羽全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