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看到李商隱的詩,大他40多歲的白居易,為什麼說想做他兒子?

看到李商隱的詩,大他40多歲的白居易,為什麼說想做他兒子?

文丨柳汀雪


如果別人的人生是有起有落,像正弦函數一樣。


李商隱的人生就是從一個低谷,走向另一個低谷。


上天給他一個幸運,下一秒就馬上奪走。就這麼直接了當地告訴他,李商隱他不配。


被人瞧不起,這固然是一件值得苦惱的事。


不過,這是對於別人而言。對於李商隱來說,他早就習慣了。小時候被人瞧不起,長大也被人瞧不起,生前被人厭人品,死後被人罵詩歌。


不過,這對李商隱來說又有什麼要緊。因為,愛他的人,始終會愛他。


看到李商隱的詩,大他40多歲的白居易,為什麼說想做他兒子?


一、孤苦無依李商隱


幾乎,同時代的人,沒人能看得上李商隱。


李商隱從小家裡窮,十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媽媽帶著年幼的他,孤苦無依地回到中原老家。


別人的孤苦無依,是形容詞,家裡至少還有親戚朋友,能幫扶一把。李商隱和他媽媽是真的孤苦無依。


他在《祭裴氏姊文》裡寫:


躬奉板輿,以引丹旐。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依之親。既祔故丘,便同逋駭。生人窮困,聞見所無。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佔數東甸,傭書販舂。


你能想象一個十歲的孩子去找工作?現在不可能,僱用童工要犯法,況且小孩子會幹啥。


為了養家,李商隱去給人家抄書,還要兼職舂米。


看到李商隱的詩,大他40多歲的白居易,為什麼說想做他兒子?

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舂米是幹什麼。


舂米,簡單地說就是把打下的小米去殼。聽起來簡單吧,但真的是個體力活。


操控巨大的木杵,在一個圓形的大石臼裡,一點一點鑿開。由於這個活太累了,秦漢的時候曾經把舂米作為一種懲罰囚犯的活動。


大人幹兩三個小時都累的直不起腰來,更何況李商隱還是個孩子。


十歲的時候,李商隱就給別人幹這個。估計也是大人可憐他,想給他一份兼職。


人在窮的時候,總想法子改變命運。李商隱他父親教過他讀書寫字,“五年讀經書,七年弄筆硯”。再加上李商隱覺得自己有天賦,貧寒之下,苦讀了幾年。


公元829年,也就是大和三年,令狐楚當了東都留守,任地剛好在洛陽。


機緣巧合,李商隱認識了他這一生的伯樂——令狐楚。


令狐楚很欣賞李商隱。


不僅賞識他的才學,更賞識他的人品,一心想把李商隱培養成材。


這時候的李商隱不但不用擔心吃不上飯,更有地方讀書學習了。


令狐楚曾經親自教李商隱寫駢文。


《舊唐書》載:


商隱能古文,不喜偶對。從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隱,自是始為今體章奏。


他博學強記,下筆不能自休,尤善為誄祭之辭。


《新唐書·文藝下·李商隱》亦載:商隱初為文瑰邁奇古,及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學。商隱儷偶長短,而繁縟過之。


李商隱這個孩子就是有天分,而且肯下功夫。沒過多久,他寫出的奏、制、牋、令,屬對工穩,文采斐然,後來在駢文寫作上超越了令狐楚。


李商隱曾在《謝書》中深摯地表達了對恩師的感激之情。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自蒙半夜傳衣後,不羨王祥得佩刀。


令狐楚對李商隱好吧?還有更好的。


但凡遇到名流聚會的場合,令狐楚總要帶著李商隱和他的親兒子令狐綯出席。


一來為了讓兩個孩子見見世面,二來也為了讓兩個孩子多跟官場上的人打打交道,積累積累人脈。


令狐楚不僅待李商隱跟親兒子沒區別,甚至有意在眾人面前拔高李商隱。讚賞李商隱的才學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怕其他人因為李商隱出身貧寒而看不起他。


人年輕的時候都血氣方剛,想要爭強好勝,希望成為眾人的焦點。


每次一出門,令狐楚就先誇李商隱,再推薦令狐綯,換了你是令狐綯,心裡也憋悶。


要是能安慰自己,父親只是因為出身,才多多關照李商隱的,令狐綯心裡也好受點。關鍵是李商隱才學確實比他高。


令狐綯天天看著李商隱在自己眼前亂晃,耳朵裡都是那些達官顯貴對李商隱的誇獎,他心中的妒火,就這麼滋長起來。


尤其是那白居易,特別喜歡李商隱。


看到李商隱的詩,大他40多歲的白居易,為什麼說想做他兒子?

有一次令狐楚在洛陽舉辦的“池上文會”上,正式把李商隱引薦給白居易。


見小孩兒聰明又好學,白居易也樂意教他,李商隱在白居易指導下倍受教益。


李商隱在《與白秀才狀》中說:伏思大和之初,便獲通刺,升堂辱顧,前席交談。陳、蔡及門,功稱文學;江黃預會,尋列《春秋》。


隨著李商隱的詩越寫越好,竟然圈粉了大他四十多歲的白居易。


古人豪邁起來,結個忘年交也是有的。


像賀知章和李白,金庸筆下的黃老邪和楊過。


可白居易曾經說想當李商隱的兒子。



白居易臨終前,他對李商隱說:“希望我死了以後,能投胎做你兒子,你可要好好教導我啊!”


人有沒有前生後世這一說我們先不管,白居易能對李商隱說出這句話,顯然是真的愛李商隱的才華。


(後來,李商隱為了紀念這段忘年交,真的給兒子取乳名叫白老。)


我們之前講過,白居易的詩,要麼清新簡淡,連不識字的老婦和文化水平不高的外國人都能讀得懂;要麼寫民間疾苦,針砭時弊,深切感人。


可我們熟悉的李商隱寫什麼?


他寫西昆體。


西昆體的追求形式美,其詩雕潤密麗、音調鏗鏘、辭藻華麗、聲律和諧、對仗工整。


白居易和李商隱,一個淺白,一個用典,一個現實接地氣,一個綺麗多意象。


我們熟知的李商隱几乎是白居易的反面。


其實李商隱也寫過詠史詩,留存下來的約有一百首左右。


其中《賈生》、《隋宮》、《行次西郊作一百韻》、《隨師東》等是他詠史詩的代表作。


他以漢代賈誼自況,希望一展鴻鵠之志。



看到李商隱的詩,大他40多歲的白居易,為什麼說想做他兒子?

(賈誼)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生》)


看到李商隱的詩,大他40多歲的白居易,為什麼說想做他兒子?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隋宮》)


李商隱舉隋煬帝的例子,提醒晚唐的那些沉淪醉生夢死的統治者引以為戒。


可他的聲音有人聽了嗎?沒有。


李商隱還寫過一首詩叫《行次西郊作一百韻》,聽聽,一百韻,長得嚇人,在這裡就不放了。


這首詩也寫的聲情並茂,畫面感極強,其中既有對國家治亂的概括,也有對戰亂百姓的描寫,模仿了杜甫的大IP“三吏三別”。


李商隱既有抱負,又有文采,還關心民間疾苦,你說這種人對不對白居易的胃口?


光是教李商隱讀書寫文章、引薦人,令狐楚還覺得不夠。一定要李商隱當幕僚,是可以按月領薪的巡官。


可唐代有規定,《唐會要·諸史下》中載: “(會昌) 五年六月敕,諸道所奏幕府及州縣官,近日多鄉貢進士奏請。此事已經釐革,不合因循。且無出身,何名入士? 自今以後,不得更許如此,仍永為定例。”


就是說,沒有取得功名的人是沒有資格當幕僚的。令狐楚破格錄取,就為了改善李商隱的家境。


受到如此厚愛的李商隱不得不小心隱忍,尤其是與令狐綯在一起的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收斂。


可事實呢?沒用!


令狐綯對他的嫉妒,早已深入骨髓了。


看到李商隱的詩,大他40多歲的白居易,為什麼說想做他兒子?

二、身如浮萍李商隱



公元831年,大和五年,李商隱和令狐綯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


考前,令狐楚早就已經跟主考官賈餗(sù)通好了氣,自己的兒子和半個弟子李商隱,才華出眾,是可造之材。


令狐楚的推薦果然起了作用,令狐綯第一次考進士就高中了,而李商隱落第了四次。


這幾次的主考官都是賈餗。


按理說,令狐楚在李商隱花了那麼多時間和金錢,不會不希望他有出息的。令狐楚更可能是在賈餗面前,如實地推薦了李商隱。


如果不是熟知考試規則的李商隱,心理素質太差,次次考試發揮失常。那麼李商隱屢屢落第,必然是另有原因。


而誰最不希望李商隱出風頭呢?


還用問,當然是令狐綯。


令狐綯深知賈餗的個性。


《新唐書·賈餗傳》記載:“ …… 美文辭,開敏有斷,然偏急,氣凌輩行。李渤為諫議大夫惡其人,為宰相言之,而李逢吉、竇易直愛才,得不斥……


賈餗是什麼人呢?性情急躁,愛憎分明,而且頗有幾分狂氣。


在令狐綯的有意引導下,賈餗看待李商隱的眼光就變了。本來是正常的評卷,卻成了以挑剔的眼光,盡力去找李商隱文章中的“錯處”。


難怪李商隱考了四年都沒考上。


開成元年,屢試不第,被黴運遮蔽的李商隱,寫信給令狐綯,語氣中充滿了怨懟和無奈,“爾來足下仕益達,僕固不動”。


很快,他在開成二年中進士,想必是令狐父子對於考官施加了一定的壓力。


令狐綯會讓他這麼順利嗎?顯然不會。


唐代規定,在考生考取功名之後,還要經歷一場博學鴻詞科的考試,考中的人才能正式被授予官職。


結果並不意外,李商隱還是沒考上。


更糟糕的是,不久之後,李商隱最大的靠山,令狐楚病逝。


這也意味著社會地位遠比李商隱高的令狐綯,有了更多的機會跟李商隱“較量”。


李商隱不是才高麼?不是很多人欣賞他嗎?


不要緊。


從古至今,摧毀一個人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讓他胸懷大志,壯志難酬。任青春虛度,終生碌碌無為。


官場上的人都知道,令狐綯和李商隱從小一起長大,情同兄弟。如果直接打壓,以免落人口舌。


所以,令狐綯一直在等一個機會,等一個讓世人都看清李商隱卑鄙無恥的機會。


過了不久,這個機會就來了!


令狐楚死後,李商隱看上了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小女兒。


開成二年,李商隱跟好友韓瞻同遊曲江。


可巧的是,韓瞻的未婚妻也趁著天氣晴好,出門遊玩,順便一睹新科進士們的風采。韓瞻一眼就看到了他的未婚妻,隨手指給李商隱看。


冥冥之中,也許是天意。


李商隱一瞥之下,卻對韓瞻未婚妻身後的小妹妹一眼驚鴻。


看到李商隱的詩,大他40多歲的白居易,為什麼說想做他兒子?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韓瞻樂於成人之美,為兩人牽線搭橋。


在一次宴席上,李商隱得見佳人,寫下了這首著名的《無題》


(這首無題的寫作背景有:君臣遇合,窺貴家姬妾等等說法,這裡選擇關於貴族佳人的版本。)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世間,再沒有比這個夜晚更美好的晚上。漫天的星辰,清涼的夜風,更美的是花樓之西,桂塘之東的你。


人群之中,我望向你 ,你看向我,眼神交匯之際,你懂了我的暗示。如果世上真有兩人能夠心意互通,毫無隔閡,那便正是你我。


我們隔座猜鉤,你總是能猜準我,我忘不了與你對飲時你的眼神。我們分組來行酒令,頭頂紅燭高照,你的臉比紅燭更美。


官衙裡有事,敲鼓傳喚,我不得已騎馬告辭,但我心裡翻飛的情思卻都關於你。


如果世間真的有佳偶天成,天賜良緣,不是李商隱和王小姐,還能是誰?


如果,李商隱喜歡的是別的名門閨秀,後面的一切也許不會發生。可他偏偏看上的是王茂元的女兒。


李商隱的恩師令狐楚屬於牛僧孺的派系,而岳父王茂元則是李德裕的部下。這兩個派別之間,可以說是水火不容,從唐憲宗一直到唐宣宗時期,進行了約長達40年的政治鬥爭。


李商隱的求娶,早已不單單是年輕人之間的感情流露,而是涉及到政治站隊問題。


李商隱沉浸在愛情的浪漫中,他的“好兄弟”令狐綯,非但沒有勸阻,反而樂見其成。


一段時間後,京中就出現了傳言。


李商隱趁著恩師屍骨未寒,轉投敵人門下,既不念他與令狐楚多年情同父子的恩義,更置天下道義與不顧。李商隱是大唐第一見色忘義的小人。


令狐綯第一個出言跟他斷絕來往。


一開始,還有人懷疑,以李商隱的人品才華,何必做出這種背信棄義之事?可說的人多了,大家也就信了。


自古歷史都是由位高權重者評定。


在新舊唐書裡,關於李商隱的記載來源於“最瞭解”他的宰相令狐綯。


《舊唐書·文苑下·李商隱》中說:“時令狐楚已卒,子綯為員外郎,以商隱背恩,尤惡其無行。”


《新唐書·文藝傳·李商隱》中說:“綯以為忘家恩,放利偷合,謝不通。”


對於牛黨來說,李商隱是背信棄義的無賴,對於李黨來說,李商隱是見風使舵的小人。


朝廷裡,黨爭不斷,能臣不見用,民生疾苦無人見。夕陽西下,在樂遊原,李商隱隱隱看到了了大唐的餘暉。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遊原》)



看到李商隱的詩,大他40多歲的白居易,為什麼說想做他兒子?

李商隱縱然通過考試,當上了秘書省校書郎,他還是被調到弘農(今河南靈寶)當縣尉。


李商隱不是不知,有人對他大好的前途從中作梗。遠離朝廷中樞,當一個一文不名的縣尉,他何時能熬出頭。


可李商隱相信君子在身處逆境之時,理當自強不息。以他的才幹,出頭或許尚有可能。


於是他以君子勉勵自己,以仁厚待人,可未必與上司同心。李商隱曾經因為替死囚減刑,受到上司陝虢觀察使孫簡的責難。


在這個職位,李商隱要做成他心中想做的事,難如上青天。


他先後兩次請辭,終於獲得允准。


李商隱想為自己的命運做最後一次抗爭。


會昌二年,公元842年,李商隱重回朝堂,以書判拔萃復入秘書省為正字。


彷彿被上天捉弄,李商隱的母親去世,按照規定,他不得不丁憂三年。正是這三年,李商隱也錯過了李黨跟唐武宗最後的蜜月期。



他日後想在朝中得到重用,就更難了。


禍不單行,一向支持他的岳父於次年去世,他失去了在朝廷的唯一一座靠山。


李商隱結束丁憂、回到京城的次年(846年),唐宣宗李忱即位,牛黨上臺。擔任秘書省任正字的李商隱再次被排擠出朝堂。


事實很明顯,朝廷裡只要有牛黨一天,就沒有李商隱的位置。


蹉跎了大半生,這命,李商隱就是再不甘願也得認,他決定就此退出朝堂。


此後,李商隱先是跟隨鄭亞主動前往桂林就職,做過盩厔(zhōu zhì 位於今陝西省 )縣尉,在徐州追隨過武寧軍節度使盧弘正,在西川追隨過節度使的柳仲郢。


可奇怪的是,被李商隱跟隨的大多數官員,都在不久後被貶或者去世,簡直像詛咒一樣。


好在是柳仲郢運氣比較好,沒有被李商隱牽累,庇佑李商隱在西川度過了一段安穩的時光。


他跟妻子王氏聚少離多,加重了李商隱對她的牽念。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


只可惜情誼綿渺的李商隱沒能等到跟妻子共剪西窗燭的時候。


大中五年,王氏在春夏間病逝。李商隱與妻子最後的分別,竟成天人永隔。


看到李商隱的詩,大他40多歲的白居易,為什麼說想做他兒子?


上司柳仲郢在調回京城後,給李商隱安排了一個鹽鐵推官的職位,雖然品階低,待遇卻比較豐厚。


晚年的李商隱,厭倦官場,帶著自己的積蓄辭官隱居,於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病故鄭州。


看到李商隱的詩,大他40多歲的白居易,為什麼說想做他兒子?


三、西昆體


後世的元好問說:“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這句話很重,暗含諷刺後人只愛李商隱的綺麗朦朧,卻讀不懂李商隱詩歌背後的沉痛深切。


唐代是沒有西昆體這種說法的。北宋的楊億等一幫詩人推崇李商隱,還出了一本叫《西昆酬唱集》,後人因為這本書,把李商隱的詩,稱為西昆體。


西昆體詩歌中最廣為流傳的詩歌之一,是李商隱晚年作的這首《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春天,是一個很殘酷的季節。呈現了最美的芳華,又毀滅給你看。



正如我和你,相見時難,生死相別更難。東風過處,華年凋盡。



生命無情,萬物各有宿命,春蠶一生勞碌至死,蠟燭直至淚盡而亡。



我白天對鏡愁白髮,晚上迫於生命的寒光,苦吟留詩篇。



我知道自己一生,時日無多,只盼你多派青鳥來探望我……


李商隱的西昆體詩歌,形成了大唐詩風中罕見的復調,其意旨有多意性。既可以解讀詩人為對於愛情的嘆惋,也可以解釋為他對懷才不遇的苦悶,更可以解釋為李商隱對於殘酷生命的竭力反抗。


綺麗繁複意向之下的西昆體,凝結了李商隱一生的苦痛與無奈……


以上就是本期內容,我是你的文化手冊,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