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知識IP是時代的守望者,還是焦慮的製造者?

“還是看了跨年演講,不能說多期待認知升級,也許是潛意識中的學習儀式感在起作用。”

在2020新年鐘聲響起後,一家互聯網人力資源企業的COO,在連續三年看了羅振宇“時間的朋友”後感嘆。位於上海東方體育場中,羅振宇與現場1.2萬人一起“知識跨年”,這已是羅振宇第5次跨年演講。

對此,「看懂經濟」邀請幾名看懂經濟評論作家對此文進行了深度解讀。

知識IP是時代的守望者,還是焦慮的製造者?

從拓展視野的角度,這文章值得一看。回到文章的具體內容,如果說羅振宇是在販賣焦慮,這篇文章也是販賣焦慮。所以,問題在於焦慮是否有價值,而不在於焦慮這個詞本身。

如果你剛好需要這種焦慮,那他傳播的焦慮就有價值;如果你已經焦慮過度或者根本不需要這種焦慮,那麼引入這種不必要的焦慮就是擾亂你的決策,浪費你的時間。電影《山河故人》,已經擁有曾經夢寐以求的財富並移民澳大利亞的張晉生說:“你知道什麼是自由?中國不允許私人有槍,但在澳大利亞法律剛改,可以持槍。老子現在就買了很多槍,可老子現在連個敵人都沒有。自由是什麼?自由是個屁。"當一個人沒有了目標,自由對他就沒有直接的意義。

“一件東西是什麼,就是什麼:自由就是自由,不是平等、公平、正義,不是文化,也不是人類的幸福或平靜的良心。(以賽亞·伯林)” 自由如此,知識也如此,如果你沒有目標,或者不能從別人傳播的知識中形成你自己的目標,從而將別人給你的知識當成工具,並懂得在實踐中試錯改進,那你就很可能被搞成焦慮纏心不得解脫,那過度的學習對你就是浪費時間。

其實,這些一直是羅振宇所強調的,只是很多人沒有吃透這一點。其他知識付費我不清楚,但就羅振宇而言,如果沒有他們傳播的知識,我個人是很難真正成長來的。回看羅振宇早期視頻,我也覺得有些再聽一遍對現在的我是浪費時間,但是,當時對我觸動很大,讓我實現知識升級。

我相信現在很多人聽那些視頻仍然會有觸動,我們不因為那些知識對自己沒價值了,就否認它們對別人的價值。你現在再重回學校聽某些課會覺得浪費時間,但不能因此否認它們的價值,它們已經讓你成長了,很多人還需要藉助於它們成長。

成長是自己的事,不是老師和其他知識傳播者的事,他們只是你賴以成長的媒介。有了這個立場,才能合理評價知識傳播者所傳播的知識是否有價值。這篇文章忘了這個立場。


知識IP是時代的守望者,還是焦慮的製造者?

知識付費領域四大天王可以認為是廣義上的消費分級。在傳統年代,大家更多通過聽廣播,看電視,讀書的方式進行信息收集。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才有了所謂知識付費。我們對互聯網有幾大幻想,免費,空間無界性等,後來發現人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更多是想用有限的時間瞭解精品。

從互聯網本質角度來把握,這就是所謂的付費經濟原始背景。從這個角度去考量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很現實的悖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包括我們的轉型升級,經濟平穩發展會導致很多壓力,包括裁員,公共服務跟不上,買房,教育等各方面有形無形的壓力導致現代人對現狀的不滿。

從某種程度來說,知識付費四大天王迎合了互聯網發展的特徵,也迎合了當今時代人們壓力的釋放。如果從互聯網幾大特徵出發,大家的時間是有限的,更多想獲得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和資訊。這又產生一個悖論。從學術培養或思考問題的角度來說,任何快餐式、碎片化的非深入的閱讀都是淺層的。

我們可以定義它為知識快餐,但快餐永遠成不了正餐,最多是作為一種知識性的查詢。若想真正形成自己的思想,是需要融會貫通的。想要掌握一項知識分為以下幾步。一是瞭解,二是記憶,三是通過反覆思考了解內涵,第四是將知識進行遷移。最高級的是融會貫通並加以批判,同時還能有所創新。

從功利角度來說聽知識付費。最多達到知識的第一個層面或第二個層面。真正想靈活運用,遷移整合是需要不斷深入思考,反覆應用的,這個過程沒有捷徑。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幾大天王講的是通俗化、利於傳播的心靈雞湯。正如很多人評論,吳曉波講的是靠譜裡面加了一些心靈雞湯。

羅振宇講的是心靈雞湯里加了點靠譜。絕大多數人都是從功利角度聽知識付費的內容。或是有人達到了所謂的認識升級,但對自己的生活並未帶來好處。所以很多人功利主義的人放棄了知識付費。

真正喜歡獨立思考的人可能聽過之後發現讀與自己專業無關的書也很有意思,那麼他自己就可以去讀書,不需要別人來講解。從這個角度來說,有兩批人就會離開了所謂的知識付費領域這也導致了今年無論是得到的估值,還是吳曉波的書,甚至剛剛過去的知識春晚參與人數都大大下降。

另外一點,除了社會背景之外,還有兩個因素也會造成這個現象。第一個是知識付費更多與所謂消費分級有關,很多人為了給自己貼標籤進入知識付費領域。但是隨著時間不斷推移,大家會發現現實與營造的氛圍其實是割裂的。

知識IP是時代的守望者,還是焦慮的製造者?

從去年開始,邏輯思維在收割大流量商業變現的同時承受了較多的負面口碑,今年不光是負面口碑的問題,而且整體話題度和關注度的下滑,因為自身超級IP的成型,上面承載了太多商業元素,注水感覺比較明顯。

倒個人認為,對這些都要報以包容之心,盈利性是商業化運作必不可少的考量因素,整體而言,有一撥人願意殫精竭慮超越現實生活細節幫大家思考提煉未來態勢併發布傳播,這是個好事。

社會需要守望者,我們也不必對守望者報以太高的道德要求,以社會分工的平常心看待就好。我本人每年都認真閱讀時間的朋友裡面的觀點,但不完全被它所設置的議題或者話語框架牽住鼻子走就行了,還是能有很多啟發的。

知識IP是時代的守望者,還是焦慮的製造者?

個人認為,知識付費“四大天王”走下神壇,是知識付費市場一個理性迴歸。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道理一樣,所謂的“天王”只是比別人先看到了知識轉化成金錢的市場前景,起步比別人早,撈取了第一桶金。

實際上,知識的載體和價值體現當然不會只附在所謂的“明星”和“天王”身上,他們本身還真稱不上淵博,所以,從理論上講,他們本不應該站在神壇,走下神壇是儘早的事情。

值得探討的是,知識付費到底應該由誰來付費?個人認為,其發展方向是消費者不付費,因為知識平臺遲早要發展為網購平臺,由產經銷供應商和廣告商來付費,當在情理之中。


知識IP是時代的守望者,還是焦慮的製造者?

知識付費是教育的一個好模式,不容質疑。知識付費的本質,在於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通過平臺實現交易,實現商業價值。

知識付費能否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取決於三個因素:內容為王,消費者願意付費的是有用的知識,而不是販賣一些商業目的明顯的論調;服務到位,消費者能夠便捷地得到有用的知識或服務;不忘初心,遵循教育發展的規律,慢慢來,過度商業化有可能欲速則不達。

別指望一兩個IP就能把知識付費做起來,IP的作用為知識付費發展做了很好的宣傳和普及,好的商業模式才是知識付費的未來。

知識IP是時代的守望者,還是焦慮的製造者?

炒炒冷飯,“裝家”,這就是跨年演講的標籤。因為需要販賣自己的“知識”,所以需要營銷,需要宣傳,於是策劃了一場滿漢大席的“跨年演說”,但是硬生生地搞成了一個蘿蔔青菜一鍋煮,清湯寡水。

我們暫時還沒有看見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賣課程,賣書,賣論文,賣資料,付費諮詢,知識付費依然停留在這種層面,難以進一步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