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靖康之恥的見證者、親歷者——北宋末御史全州經姓始祖經嘉績

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開封),二帝被俘,北宋滅亡。金軍大肆搜掠,除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技藝工匠、百姓等共計不下10萬人被押解北返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

如此國難,當年全州是否有人見證、親歷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全州經氏鼻祖經嘉績正是因為“靖康之恥”而留寓全州。

清朝同治辛未年全州《經氏家乘》載“宋始祖御史經公,諱嘉績,號高橋,系汴梁祥符縣高橋里人,因號高橋,娶妻高氏,經嘉績高中進士後官至御史,故稱“三高御史”。

靖康之恥的見證者、親歷者——北宋末御史全州經姓始祖經嘉績

宋靖康間,奉欽差巡按廣西,值汴京報陷,留寓全州” 。經嘉績寓居全州後,待局勢平穩後,返回開封欲接家眷一起定居全州,然而靖康之恥不僅波及到百姓,更波及到朝廷官員。

據《經氏家乘》載“竊稽始祖妣高氏暨評事公以上四祖婆姓氏並各葬地,圖內俱未開載,相傳在汴京罹患未來。而四祖公至全各以憂傷相繼物故,惟存三六郎公在全娶妣王氏生二子,以開吾宗千百世子孫之系。”此可知,當年御史經嘉績的夫人高氏以及兒媳婦均未能在靖康之恥後來到全州,據傳是在靖康之恥時遭受不幸,只有經嘉績第五子三六郎在全州娶妻王氏後生二子傳宗接代。

靖康之恥的見證者、親歷者——北宋末御史全州經姓始祖經嘉績


如今全州經氏人口已繁衍至大桂林及周邊縣市,在“湖廣填四川”時,繁衍至重慶、四川等省市。2018年發現江蘇省南京溧水《范陽經氏宗譜》,原來經嘉績長子三大郎在“靖康之恥”後又接著在“宋室南渡”的南宋任大理寺評事,然而任職大理寺評事的三大郎(翰公)因厭倦南宋朝廷“受制肘”而隱居句曲都包圩。或許在亂世之中的隱居則更好地保護了自己,如此才延續了經嘉績後裔在江蘇一脈的發展,如今江蘇經嘉績後裔亦繁衍至5000人以上。

靖康之恥的見證者、親歷者——北宋末御史全州經姓始祖經嘉績

或許有人會說,怎麼在百度、史籍、方誌中查閱不到北宋末御史經嘉績。此等疑問,全州經氏尤為關切。原《灕江日報》報社社長、總編輯經友三先生於上世紀末一九九八年十月曾率人赴河南開封尋根,一尋族譜所記載高橋裡村;二是尋找是否還有其他同宗後人。他們與河南省史志協會副會長、省姓氏研究會副秘書長沙旭升先生等專家探討。一致解釋說:“900年滄桑,世事演變頻繁,加之明末李自成起義攻打開封,黃河決堤,開封地區37萬人被淹死35萬之多,高橋裡這個村及經姓後代應是在那次洪水後埋沒於地下了。北宋末御史經嘉績巡察湖廣,正逢開封報陷而寓居全州城北門等記敘是無疑的,我們縣誌漏記則很有可能,因經嘉績是北宋末代皇帝派出去的,到廣西后又未返回故里,兵荒馬亂,加上改朝換代,一些大事、要人被遺漏在所難免。”史海鉤沉,開封幾經黃河決堤,幾層黃沙之下屢屢發現古城址,驗證了歷史專家之說。


靖康之恥的見證者、親歷者——北宋末御史全州經姓始祖經嘉績

宜湘河經村


2019年11月8日,全州縣人民政府下發了《關於核定公佈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全政發2019-17號文),位於雷公嶺國家礦山公園降石嶺的全州經氏鼻祖宋末御史經嘉績古墓被確定為新增三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該墓地距雷公塔約三百米,清朝同治辛未年《經氏家乘》墓圖有詳細的標註,墓圖裡對古代全州古城文官衙、武官衙、穿城大街等地名亦有清晰標註。該墓在明嘉靖三十五年朝廷參議副使經彥寀率人重修。且當前明朝墓碑尚存,字跡清晰,敘述詳細,其書法為嘉績公後裔第十五世明朝詩人、安徽懷遠縣令經仁恆手書。據附近小山村多為老人口述,之前該山嶺之上的墳塋全是全州經氏,由於之前採礦,目前只留下北宋末御史經嘉績墓。

靖康之恥的見證者、親歷者——北宋末御史全州經姓始祖經嘉績

經氏子孫共祭先祖經嘉績


雷公嶺礦山公園宋末御史經嘉績墓對於研究全州縣歷史和文化具有較大意義,尤其目前在雷公嶺礦山公園內缺少歷史人文景觀的情況下,具有開發御史文化、全州姓氏文化等價值。《經氏家乘》記載的全州經氏的遷徙歷史與宋末“靖康之恥”、全州縣城元末“瑤族起義”、清朝“湖廣填四川”等歷史事件無不與《全州縣誌》相吻合。


靖康之恥的見證者、親歷者——北宋末御史全州經姓始祖經嘉績

全州經姓繁衍到祖國多地
宋末御史經嘉績自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遷徙至全州北門居傳以來,已近900年曆史,其“孝友”文化深植於子孫後代,古代科舉文化亦有傳頌,尤其自御史經嘉績、元朝元帥經德芳、明朝抗倭英雄經彥寀、國子監助教經彥宣、明朝詩人經仁恆等等通過科舉入仕、保家衛國等事蹟記載良多。期待宋末御史經嘉績墓古蹟在雷公嶺礦山公園內成為全州歷史文化景點。希望能儘快修繕開發好,以達到傳承古城全州歷史及記載全州姓氏文化。


經繼洪 蔣廷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