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看電影美軍換子彈時,為什麼拿彈夾在頭盔上敲一下?

用戶50936366416


(彈藥就是士兵們的第二生命線)

(本文由桌面戰爭兵棋原創撰寫,圖片來源於網絡。“桌面戰爭兵棋”專注于軍事領域的耕耘,堅持原創,堅守初心。歡迎您的指點。)

在許多早期的戰爭電影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美國士兵在更換彈匣的時候,會習慣性的把新彈匣在自己的頭盔上或者地面上敲擊幾下,或許很多人看了之後就會很費解,難道只是因為這個動作看起來很帥或者是提醒隊友我要換子彈了嗎?其實不然,當年這一個小動作拯救了無數士兵。

(早期的槍械不如現代槍械的可靠性高,很容易發生卡殼炸膛等現象)

早期槍械的可靠性

在當時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場上是分秒必爭,你比敵人早一秒開槍,你就多了一絲存活下來的幾率,戰爭也多了一絲勝利的希望,所以槍械的可靠性尤其重要,但是早期的槍械可靠性都不高,經常容易發生卡殼、走火、炸膛等情況出現,這些意外在戰場上都是致命的。

(子彈在彈匣內都是十分緊湊的排列的)

讓子彈分佈更加均勻

而早期戰爭中出現的,士兵在更換彈匣時,將新彈匣在自己的頭盔上敲擊兩下,就是為了保證自己槍械的可靠性,為了讓彈匣內的子彈分佈更加均勻,前後交錯距離能夠達到一致,減少卡殼、卡殼的現象,提高槍械的可靠性。

(早期槍械彈匣設計都是直或者直彎直式的,這種彈匣很容易子彈排列不整齊)

排除異物

因為戰爭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在複雜的戰場上作戰是士兵的常態,各種泥土、石子或者草根等很容易在士兵作戰的時候進入彈匣,這是十分危險的,如果這些東西進入了槍械裡,沒有清理的話就會容易引起炸膛等危險,而進入到彈匣裡,就會造成卡殼等現象,子彈被卡住,供應不上來,這在戰場上也是致命的危險。

結語

所以在早期槍械可靠性不是那麼高的時候,士兵們在更換彈匣時,都會敲擊一下,保證彈匣能夠正常供應子彈。


桌面戰爭兵棋


這就是美國電影的優點,為了能讓觀眾有最佳的觀賞體驗,拍攝中往往能客觀地提現細微之處,其中就包括士兵在更換彈匣時在頭盔上敲一下這種細節,而最值得稱讚的是諸如題主這樣能在從影視劇中觀察細節並提出問題和做出思考的讀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於美軍士兵喜歡敲彈匣的知識:敲彈匣這個操作並不是炫酷,而是為了提高彈匣供彈可靠性的一種措施。因為美軍士兵手中的自動步槍所使用的STANAG彈匣供彈可靠性是很差的,這種彈匣定型於1980年,當時北約提出了STANAG 4179(標準化協議4179),以求研發出一種通用於所有5.56×45毫米子彈的槍械,該標準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各成員國間彈藥及彈匣通用的目的,以降低後勤工作量。當時北約決定,採用M16突擊步槍的彈匣作標準,其後大部分成員國跟隨採用,這款通用型彈匣就是STANAG彈匣,即著名的黑克勒-科赫設計的直-彎-直型彈匣。

▼下圖為使用STANAG彈匣的M4A1和M16A2兩款自動步槍。

造型為直-彎-直的STANAG彈匣存在著供彈可靠性的問題

STANAG直-彎-直造型彈匣的特點是沒有明顯的弧度,是世界上體積最小的30彈匣,視覺上感覺比俄羅斯5.45毫米自動步槍彈匣還小。由於流暢的造型設計,使得該型彈匣具有攜彈方便、操作流暢、更換迅速等優點,比如士兵在更換彈匣時只需要據槍的右手食指按下彈匣釋放鍵然後手腕抖兩下,彈匣就會從彈倉脫落;此時左手從彈藥袋裡取出新彈匣插入彈倉,然後用大拇指按下空倉掛機釋放鍵,槍械的重新裝填動作就完成了。STANAG彈匣直-彎-直造型的靈魂就在於不論是從彈袋取出彈匣還是從彈倉釋放彈匣、裝填彈匣都能始終保持彈匣兩頭筆直插入,使更換彈匣操作極為流暢。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有其突出優點就必然存在不可忽視的缺點,STANAG彈匣同樣如此。上述所講的優點恰恰就是該型彈匣的缺點所在,由於直-彎-直的造型促使彈匣在供彈過程中產生一個子彈直接從直行供路突然變成弧形供路,然後再轉換為直行供路的過程。過於複雜的供彈行程引發一個以概率形式存在的供彈故障,即子彈在通過彎曲供路部分時會發生彈匣供彈路徑卡彈故障。STANAG彈匣發生卡彈故障的缺陷是與生俱來的,其發生在新彈匣上的概率為10%,也就是說10個新彈匣中就有一個存在發生卡彈的風險;而舊彈匣在子彈的多次磨合之下,發生卡彈的概率僅為0.5%。因此美軍士兵們在作戰時什麼都可以丟棄,唯獨空彈匣不會丟;戰友之間借用什麼東西都好商量,唯獨舊彈匣免談。

▼下圖為美軍視為珍寶的舊彈匣,紅色箭頭指示的部位就是直-彎-直造型的STANAG彈匣彎曲部分,它就是造成卡彈的罪魁禍首。

STANAG彈匣發生匣供彈路徑卡彈故障對槍械和作戰的影響

我們以美軍裝備的M4A1自動步槍為例,在戰鬥中不論射擊模式為單發還是連發,當彈匣內的子彈耗盡、槍機在擊發最後一發子彈後槍機系統就會判別“彈倉無彈”,從而觸發空倉掛機機構動作,將槍機掛起。而STANAG彈匣在供彈過程中一旦出現卡彈故障時,卡住的子彈將制約供彈彈簧的作用力,從而導致子彈無法供應到位。這時候槍機在完成擊發槍膛內的子彈的動作後後,在活塞的作用力下向後移動完成抽殼動作,並在復進彈簧的作用力下準備做出向前移動推彈入膛動作。但是由於彈匣內已經發生卡彈,子彈並未被供應到位,所以槍械將發生“彈倉無彈”的誤判,槍機被空倉掛機機構掛起,槍械停止發射,如果射手繼續扣動扳機,槍械將發出清脆的“咔嚓”聲,以提醒射手彈藥耗盡。

發生這種情況時美國大兵會一臉懵逼道:oh my god,勞資剛換的彈匣就打完了?將彈匣拔出來一看才明白過來——哦,特麼卡彈了。這時候就需要射手將卡彈的彈匣在頭盔上敲幾下,使卡住的子彈復位,彈簧恢復作用力,彈匣恢復正常供彈功能,故障就排除了。雖然排除匣供彈路徑卡彈故障的方法非常簡單,但是在實戰中一旦出現火力中斷將會引發不可預知的風險,該故障成為STANAG彈匣不可迴避的重大設計缺陷。

▼下圖為處於空倉掛機狀態的自動步槍,紅色箭頭指示的部位為空倉掛機釋放鍵,當彈匣重新裝填後按下該鍵即可完成上膛,步槍立即進入待擊狀態。

解決STANAG彈匣供彈故障缺陷的辦法

做為一種由設計帶來的先天性缺陷,士兵們解決它的辦法就是“敲一下”。在使用舊彈匣時由於磨合到位,卡彈故障率已經非常低,因此使用前可敲也可不敲;而在使用新彈匣時就必須敲了,保持彈匣的供彈可靠性在戰鬥中是能起到保命作用的。用敲彈匣的辦法來解決新彈匣卡彈是一種非常講究方式方法的操作,有經驗的老兵油子一般會在戰前準備時一邊為彈匣壓彈一邊敲彈匣,裝滿一個敲一個,每個敲2~3下即可;沒有經驗的新兵則會在戰鬥中更換彈匣時換一個敲一個。敲彈匣解決卡彈的原理是在敲擊中震盪子彈,使彈簧作用力下的子彈均勻受力,同時排出彈匣內可能存在的倒刺邊角或者異物阻礙供彈,這就是影視劇中美軍士兵拿彈匣敲頭盔的原因。

敲彈匣始終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故此許多北約國家都摒棄了STANAG彈匣直-彎-直的造型設計,用研發自己的彈匣的形式來徹底解決卡彈故障問題。比如奧地利陸軍裝備的斯太爾AUG自動步槍、德國陸軍裝備的G36自動步槍使用弧形彈匣,法國的FAMAS“法瑪斯”自動步槍則直接使用直彈匣。不得不承認弧形彈匣和直彈匣是供彈最可靠的彈匣,基本上不存在出現供彈故障的問題,因此影視劇中很少見到用弧形彈匣敲頭盔的橋段(國產某劇倒是曾經出現過士兵用95式自動步槍弧形彈匣敲頭盔的情節,這種操作純屬無病呻吟、脫褲子放屁)。

也許是美國人太過於熱衷STANAG彈匣直-彎-直造型的設計了,他們沒有摒棄該設計,而是以改進和優化的形式來解決彈匣卡彈的問題。比如號稱故障率達到萬分之一的HK-416自動步槍,它除了改進槍械結構以外最成功的創舉是改進STANAG彈匣以及馬蓋普彈匣的研發,將STANAG彈匣直-彎-直結構中的“彎”增加了弧度、取消彎曲部分,至此彈匣供彈故障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士兵們不再需要裝填前拿彈匣去敲頭盔了。

▼下圖為改進後的STANAG彈匣,紅色箭頭指示的位置為已經被弧形設計取代的部位。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士兵們拿彈匣在頭盔上敲兩下的原因是為了提高彈匣供彈的可靠性,以此來達到降低STANAG彈匣發生匣供彈路徑卡彈故障概率的目的。對於像我國這樣使用慣了弧形彈匣的國家而言,“頭盔敲彈匣”這樣的操作是不存在,士兵們甚至有可能什麼叫做“彈匣供彈供彈路徑卡彈故障”都不知道,因此實戰中出現丟棄空彈匣的現象並不稀奇;而對於深受直-彎直彈匣其害的美國兵就不同了,在戰鬥中伴隨頭盔敲彈匣操作出現的還有小心翼翼將空彈匣收入囊中的動作。不過話說回來,目前彈匣供彈故障問題已經得到解決,相信在將來的國外影視劇中也很難看到敲彈匣這種橋段了,不過筆者還是由衷地擔心國內影視劇還會搞那種拿AK-47自動步槍的彈匣敲頭盔的可笑情節。

▼下圖為美軍士兵手中使用馬蓋普彈匣的M4自動步槍,馬蓋普彈匣採用弧形彈匣設計,不會再出現卡彈故障。


兵器知識譜


不用糾結彈匣和彈夾了,無論是彈匣還是彈夾都有這麼個問題。美軍的M1加蘭德的彈夾和M16的彈匣,很多時候都是要敲一下的。

就是這麼一個動作,有的時候是敲頭盔,有的時候是敲槍,反正敲哪方便就敲哪。總被人看到是敲頭盔,這就被人誤認為是敬禮了,或者有人說這是祈禱或者是儀式。其實都是謠傳,就是一個簡單的動作。



這個動作其實是為了保證供彈更順暢,不至於出現卡殼的問題。這個並不是因為槍不好,而是戰場環境的問題。把彈夾或者彈匣磕兩下,是為了讓子彈排列更緊湊,讓子彈能順利進入。


美軍的M1卡賓槍和勃朗寧輕機槍也有這個問題。容彈量較多,子彈大,再加上工藝問題,容易造成卡殼,長時間擱置沒用過的話,用之前敲兩下,就是為了避免這些問題。這些都是美軍經過很多傷亡教訓之後才有的。

而且,這個動作還有一個目的是讓子彈對齊,另外還有一個目的是將彈匣內的沙土什麼的排乾淨,免得發生故障,畢竟卡殼的話,直接導致的就是傷亡。到了M16那裡,主要原因就是彈簧太軟,子彈間隙太大。



敲兩下彈匣這個動作,主要就是二戰和越戰期間經常見到。主要問題其實就是當時技術不足,受限於技術問題,導致質量問題。

經過AR系列的幾次大改之後,這個問題都解決了。現在的步槍基本都沒這些問題了。


軍武文齋


通常我們看電影時,都會在影片中看到一些莫名奇妙的小動作,但由於知識水平有些,許多時候只能忽略。比如在軍事題材的影片中,只要出現美國士兵,大多數情況下都會看到美國大兵在使用槍械換彈匣前,都會在頭盔上敲兩下。為此,許多人表示完全看不懂這是在幹嘛,甚至有人將其曲解為敬禮!

事實上,在實戰中除向高級軍官報告戰情外,通常情況下也不會隨便出現敬禮。由此可見,那種說法完全行不通。那麼問題來了,難不成美軍用彈匣敲頭盔和日軍拿著手雷敲頭盔有異曲同工之妙?顯然,彈匣不是手雷,磕一下扔出去就會爆炸。那麼,此外還有哪些原因會導致美軍拿起彈匣去磕頭盔呢?

其實,美軍這個小動作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玄乎,但這個小動作關鍵時刻卻可以救美軍小命。要知道,在早期不是所有的槍都如同AK系列那樣可以在任何條件下使用,不怕什麼泥石沙子只要有子彈就能打的出去。

由於那個時候的槍械做工比較粗糙,加上設計水平有限,多數情況下都會有不少詬病。就拿M1卡賓槍為例,雖然有便於更換的彈匣和較大的容彈量,實際射速高且後坐力低,其射擊精度和侵徹作用比使用手槍彈的衝鋒槍強。甚至由於二戰期間的良好表現,已經逐漸取代了M1加蘭德步槍。但其依然有不少的缺點,而其中的一個缺點就是新槍在沒有完全磨合期間,有時候會造成卡殼現象。而一些老兵油子為防止出現這種現象,通常在還沒有上彈匣前就會在頭盔上磕一下彈匣,防止子彈沒有卡緊或是彈匣中進去泥沙造成卡殼。

事實上,多數情況下彈匣需要磕和槍械沒有太大關係,要知道有不少彈夾是N多個槍可以通用的。也就是說,這個鍋不能由槍去背,更多時候是彈匣的責任。拿STANAG彈匣為例,其諸多系列可以適用於突擊步槍,衝鋒槍,輕機槍、卡賓槍和自動步槍之間,主要是為降低後勤工作量。當然這個系列中有些彈匣確實減少了後勤工作量,但其不穩定性許多時候就是造成卡殼的根本原因。

而美軍去頭盔上敲就是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不過在現如今,隨著軍工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情況顯然極少發生。


戰甲裝研菌


首先,咬文嚼字一下,問題裡面的“彈夾”應該改為彈匣,畢竟兩者的差別是比較大的。然後進入正題,美軍換子彈時,拿彈匣在頭盔上敲幾下並不是閒的無聊,這個動作是有實際意義作用的。拿彈匣在頭盔上敲幾下,主要是為了理順彈匣內子彈間的位置關係,避免子彈排列發生偏差,導致射擊時供彈故障。

要談這個問題,自然是要把M16系列標準鋁製彈匣拿出來評判一番了。M16系列標準鋁製彈匣一直飽受詬病,它在惡劣環境下的可靠性一直不高,經常發生供彈不暢、彈匣脫落、子彈卡殼等故障,非常讓人不省心。

在2007年美國陸軍展開的一次射擊測試中,使用M16系列標準鋁製彈匣的M4卡賓槍發生了882次卡彈故障,遠遠多餘同臺競技的HK416突擊步槍(卡彈233次),而在這882次卡彈故障中,由彈匣引發的故障有239次,被評為全場最差,引來了更多的批判。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M16系列標準鋁製彈匣在製造材料、設計上都比較特殊,它採用鋁材料製造,優點是重量輕、造價低,可是這樣也帶來了硬度不足的問題,甚至流傳過“彈匣一捏扁”的故事。

製造材料硬度不足,加上採用直-彎-直型的外形設計,使得M16系列標準鋁製彈匣總體強度不高,受外力撞擊、擠壓時容易變形,導致裡面的30發子彈排列出現差錯,射擊時就容易出現供彈不暢、卡彈等故障。

要解決這個問題並不複雜,主要是更換彈匣製造材料、改進外形設計即可。德國HK公司在設計HK416突擊步槍時,就棄用M16系列標準鋁製彈匣,改用當初為英國升級SA80突擊步槍時研發的新型鋼製全弧形彈匣。這種彈匣採用鋼材製造,外形更加流暢,擁有堅固耐用、供彈平順等優點。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彈匣重量比較大,比M16系列標準鋁製彈匣重了一倍多,攜帶較多彈匣時總重增加比較明顯。不過,對於戰場上的士兵來說,寧可揹負更重的物資,也不願意在作戰中遭遇彈匣故障的問題,這種選擇題並不難以抉擇。

目前美國軍隊正在逐步訂購大量新型鋼製全弧形彈匣用於替換M16系列標準鋁製彈匣,隨著新彈匣的增加擴散以及M16鋁製彈匣被大片嫌棄,未來美軍換子彈時,拿彈匣在頭盔上敲幾下的這個“標準”動作將會逐步銷聲匿跡。


科羅廖夫


簡單來說,是為了讓彈匣供彈順暢。



M16或者M4等AR15系列步槍,包括後來HK416等採用的是彈匣井,就是彈匣插入的地方,這裡比較深,優點是可以一鍵解鎖,彈匣自動落下,方便戰場換彈匣,就像手槍上彈匣一樣。

缺點就是容易掉,就靠彈匣上的那個小口掛在上面,而且因為採用彈匣井,所以彈匣得是方形彈匣,而步槍子彈是有一定錐度的,所以子彈會在彈匣裡擠在一塊,導致供彈不順暢,所以戰場上,美軍用彈匣敲頭盔,或者其他什麼地方,就是為了讓子彈在彈匣裡排列好。而且為了保證供彈順暢,通常30發彈匣也不會裝滿,只裝28發或者27發。




AK系列採用的掛彈匣方式與ar系列不同,採用的是彈匣後上部的彈夾固定突榫結構,比較牢固,所以並不需要像AR系列步槍的彈匣那樣,必須是方形的,以便插入彈匣井,AK系列的彈匣就非常適合子彈的形狀,所以排列要整齊自然的多,幾乎不需要士兵敲彈匣。


木榮雨北


這個東西的問題,就在這個彈匣的形狀。

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美國人在使用m1加蘭德步槍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這個習慣,但是當時只把這個彈匣放在腦袋上磕一下這個問題,跟現在把這彈匣放在腦袋上磕一下,這個裡面的問題,是不一樣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人使用的m一加蘭德步槍大家都知道叫做大八粒,他的彈夾是八顆子彈放在裡面,然後在所有子彈射擊完畢之後彈匣會自動脫出,這個彈匣托出的時候會發出清脆的叮的一聲,可是一旦中間有一顆子彈沒有設計出去,也就是所謂的卡殼,這種情況出現的話,那這把槍是不能夠再繼續發射子彈。

一般來講,彈匣在射擊之前裝彈手都會仔細的把子彈塞進彈匣裡面,但是百密必有一輸,中間肯定會出現一些情況,就是有雜物或者異物塞到彈匣裡面,這樣的話子彈的排列就會因為這些雜物或義務發生鬆動或者是錯位,子彈就可能因此排列錯亂,(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最後導致卡殼的情況出現,所以拿彈匣往自己腦袋上一幢,這樣的話子彈會受到力的作用,排列開始變得均勻,這樣的話子彈射擊的時候才會暢通無阻,這也快要成了美國軍隊內部的一個習慣。

但是m一伽蘭德步槍其實使用的是直彈匣,這款彈匣雖然會出現上述的情況,但是,出現的可能性並沒有那麼高,接下來美國發明瞭這個彈匣才是現如今美國人頻繁使用這種動作的真正元兇。

進入新世紀,美國人發展自己的小口徑子彈,此時美國人需要一款新的彈匣來裝彈,由於直彈匣裝彈比較少,而彎的彈匣裝彈的時候,由於彈匣的上端並不是直的,所以裝彈的時候有一些阻礙,因此美國人取其中,彈匣的兩端是直的,只有彈匣的中部有一些彎曲。

這就導致彈匣的中部,看起來就像懷孕了一樣,有一些突出正是因為這個突出部造成了很大的問題,一般來說彈匣在裝彈的時候都會順著彈匣緊密地排列在一起,可由於這個彈匣他中不有些地方過寬,所以子彈再塞進去的時候,由於彈簧或者是有些卡頓的問題,子彈排列並不是太過於整齊。

解決這種事情的辦法有兩個,首先,第一個彈匣使用的時間可以長一點。

這種坑爹的彈匣在使用的頭一年,這種卡彈的故障率是特別高的,而美國人一直在減自己的彈匣,原因也就是舊的彈匣,這種故障率會特別的低。

所以美國人雖然現在的補給能力全球第一,像這種彈匣之類的東西也可以無條件的補給,但是美軍的士兵一般來講比較喜歡使用舊的彈匣,但是這種彈匣畢竟使用的頭一年還是要有人去用的,那些新兵蛋子也都知道這個情況,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人有想起這個傳統的辦法。

第二個辦法拿這種彈匣在使用之前往自己腦袋上磕一下,這樣的話,子彈會因為li的作用跟這個m一加蘭德步槍的這個彈匣一樣會重新排列一下。


漩渦鳴人yy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的答案。

先糾正一下,是彈匣不是彈夾。

彈夾是一種簡單的夾子,就是把子彈排列好的輔助工具。

槍上能用的叫彈匣,是為槍支供彈的。

下圖左邊的叫彈匣,右邊的是彈夾。

現在說為什麼電影裡有把彈匣磕一下的習慣。

雖然二戰的時候美軍就裝備大量自動半自動武器,但這個習慣卻是越戰的時候開始的。

問題都因為下面這個傢伙。

尤金·斯通納設計的M16自動步槍。

這把槍的設計理念,在當時還是十分超前的,但很多技術也是沒完全成熟的。

其中就有彈匣彈簧軟,子彈空隙大的毛病。

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進土進雜物導致卡殼。

所以養成了磕一下的習慣,通過震動,讓子彈排列更均勻,同時震掉雜物。


文開石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總看到有人在一直強調彈夾和彈匣的區別,但事實上在我個人看來,這點完全沒有必要太過在意。雖然說彈夾和彈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但又有哪個不是用來讓子彈更方便的進入槍膛呢?因此,對於這個東西沒必要太過糾結。

其次,在說下這個總會拿彈匣往頭盔上敲是個什麼原理。難道是腦袋癢不方便撓,然後就用彈夾敲一敲?顯然和這個沒有關係,那麼,作為士兵好好的不安心打仗,拿彈匣往頭盔上敲算怎麼回事呢?

其實,士兵也不想這樣麻煩,但沒有辦法啊。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子彈就不能順利進入槍膛,這樣開槍的時候就容易卡殼,關鍵時刻和敵人拼命,你的槍卻卡殼了。那接下來發生的必然不是敵人死就是你死咯。因此,為了生命安全,關鍵時刻怎麼能讓槍卡殼呢?趕緊磕磕彈夾,別掉鏈子。

當然,這只是玩笑話,但拿彈匣朝頭盔上磕確實就是這個用意,目的就是為讓子彈緊緻點,容易進入槍膛防止出現卡殼現象。而在戰壕中到處都是土,找塊磚頭都很難,只好往頭盔上磕。更何況,當時的技術能夠生產出槍械來就已經算很不錯了,在這種情況下多少會出現瑕疵,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那個時候只能儘量去克服這種情況。

甚至,那個時候為解決這種困難,還有不少機槍彈夾是倒立著插在槍管上的。比如那個時候日本人使用的99式機槍以及二戰時英國軍隊使用的MKI 7.7毫米布倫式輕機槍,都是採用的這種方式。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我是軍武視界,歡迎關注


軍武視界


彈簧萬一卡住了,鐵皮夾裡有個毛刺兒,或者進點沙子土,應當磕兩三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