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戰爭年代,團長、政委誰說了算》續篇(統一回復)

《戰爭年代,團長、政委誰說了算》一文發出後,有多人提出不同看法和疑問,對於比較集中的問題,在此做統一答覆。

《戰爭年代,團長、政委誰說了算》續篇(統一回復)

一、關於到底誰說了算的問題。

我用“誰說了算”這個題目,並非想分出誰高誰低,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拆穿都梁、馮小剛及網絡同類者之流歪曲歷史,推崇和張揚一長制而否定人民軍隊黨指揮槍的卑劣伎倆,告訴願意瞭解這段歷史的人們,中共軍隊並非國民黨軍和西方軍隊那樣軍事長官一人獨大。至於團長和政委誰說了算,不同時期不一樣,也不重要。這已在我的原文中用幾千字給予瞭解答,願意明白的已經明白,不願意明白的就是再用十萬字也無法讓他明白。

執行雙長制的我軍雙主官,即便是“政委最後決定權”的紅軍時期,軍事首長與政委之間,也是互相配合、共同對敵,真正使用這個“政委最後決定權”的少之又少。一般情況下,政委對軍事首長是尊重的,對於軍事首長的作戰決心,是積極給予支持的。換句話說,軍事首長在多數情況下,對於作戰方面的事是說了算的。這個問題,十七年老電影《鐵道游擊隊》《回民支隊》等是處理的十分準確到位的。其中的大隊長劉洪、司令員馬本齋,既作為第一主角盡顯其軍事首長的權威與職能,又有政委以上級黨委委員的身份在關鍵問題上的一錘定音,其思想性、藝術性近乎完美。

中共軍隊中的雙長,肯定會有分歧,甚至爭吵,但絕不是為了誰權大誰權小的分歧,至少絕大多數不是,而主要是工作意見上的分歧,就好比籃球暫停期間隊員們關於戰術運用的爭吵。

《戰爭年代,團長、政委誰說了算》續篇(統一回復)

二,關於劉鄧大軍誰說了算的問題。

鄧在黨內地位高於劉。鄧早在抗戰時期,就是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書記,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又是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只要對我黨我軍的運行機制有那麼一丁丁點了解的肯定清楚,誰在黨內職務高,誰的責任大,具體到劉鄧大軍也一樣。在二野的全局把握上,鄧對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負主要責任(這也是他任淮海戰役前委書記的原由),但在仗怎麼打、兵怎麼練的問題上,肯定是以劉為主的。

像二野當年的情況,一直到今天都同樣,即政委多數是上一級黨委成員,但軍事首長一般不進入上一級黨委。比如團政委要進師黨委為委員,而團長不進師黨委;連指導員要進營黨委為委員,而連長不進營黨委,這也符合政工首長以上一級黨委成員的身份履行黨指揮槍職能的本質要求。

到了1947年2月以後,黨委制已經在全軍逐漸執行,從這時起,凡是軍中大事都得上會議決,也就是說,既不是司令員說了算,也不是政委說了算,而是會議說了算,只是這個會議是由黨的書記來主持的而已。

劉鄧大軍的領導體制,是典型的軍政搭檔體制,其他幾個野戰軍都不是。

《戰爭年代,團長、政委誰說了算》續篇(統一回復)

三,關於東北解放戰爭林彪羅榮桓之間誰拍板的問題。

東北我軍的情況,截然不同於劉鄧大軍。這就必須得交待一下東北我軍的領導成員沿革情況了。

1945年10月31日,所有進入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統一整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林彪,第一政委彭真,第二政委羅榮桓。

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政委彭真,副政委羅榮桓。

1946年6月16日,東北我黨我軍有一個大的改組,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改由林彪擔任,原書記彭真改任副書記。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不變,政委也改由林彪兼任,原政委彭真改任副政委,羅榮桓仍是副政委。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司令員兼政委林彪,第一副司令兼副政委高崗,第一副政委羅榮桓。

1948年8月14日,東北人民解放軍改稱東北軍區,領導成員不變,另組成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從屬於東北軍區。野戰軍司令員由軍區司令員林彪兼任,政委由軍區副政委羅榮桓兼任。

從黨內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林是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書記;從軍內來說,林是東北我軍的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從行政上來說,林還是東北行政委員會的主席。黨、政、軍,林都是一把手,羅都是二把手,林想不負責都不行。林說了算,不是司令說了算,是黨政軍一把手主要是黨的一把手說了算。

東北我軍林與羅的關係,不是典型的軍政搭檔關係,因為林羅不是平級的關係,而是上下級的關係。東北我軍的情況,也不適用討論司令員與政委之間的責任關係,因為司令員和政委是同一個人。

《戰爭年代,團長、政委誰說了算》續篇(統一回復)

四,關於西北我軍為什麼彭德懷一人獨大的問題。

這個就和東北我軍的情況基本一致,因為司令員和政委都是彭一個人。從黨內來說,彭是中央政治局委員、是中央軍委副主席,是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從軍內來說,彭是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是西北野戰軍司令兼政委,他不大誰大?

彭在西北野戰軍說了算,同樣不是司令員說了算,而同樣是黨的一把手說了算。

三野的情況與一野類似。這個不展開說了。

五、關於為什麼司令排在前邊政委排在後邊和為什麼是司令兼政委而不是政委兼司令的問題。

排序這個事兒,有些的確是按大小輕重進行的,比如十大元帥十大將,就是如此。但也有些並不如此,排在前排在後不說明任何問題。比如國軍歷史上的各軍,17軍就未必強過18軍,73軍就未必強過74軍;比如我軍歷史上的各軍,19軍就未必強過20軍,37軍就未必強過38軍。軍政雙長的排序就是這後一種情況。

我發現自媒體上的很多人認定某個歷史事件或人物的是是非非,全憑個人好惡,甚至憑神劇的戲說,而從不看史料如何記載。他們認定軍事首長大於政委,也是如此,憑的是個人喜歡,憑的是《亮劍》《集結號》中的表現,而對於歷史文獻,是不屑一看的。因為他們喜歡西方軍隊和舊軍隊軍事長官一個人說了算,不喜歡人民軍隊的政工領導和黨指揮槍,所以司令就必須比政委大,排序就必須是哪個在前哪個大。

試問這些全憑臆想治史的人,中央紅軍不論對內對外,署名一直是朱德排在毛澤東的前邊,難道中央紅軍是以朱而不是以毛為核心?四方面軍的署名一直是徐向前排在陳昌浩的前邊,難道陳比徐的話語權低?新四軍的署名一直是葉挺排在項英的前邊,難道軍中大事不是項拍板而是葉拍板?劉鄧大軍一直是劉排1號鄧排2號,難道淮海戰役前委一把手是劉而不是鄧?

這是一個無知而且無聊的問題,到此為止,不想多說。

《戰爭年代,團長、政委誰說了算》續篇(統一回復)

六、關於元帥中只有一個政工元帥,從而說明軍事主官高於政工主官的問題。

第一,十帥中,僅就解放戰爭而論,彭、林、陳、徐、聶都既是司令,也是政委,一直雙肩挑。葉參座在廣東也是司令兼政委。並不僅有羅一個政工元帥。

第二,有些政委,到了1955年沒有元帥軍銜,不說明戰爭年代就一定屈居軍事主官之後。毛澤東沒有元帥銜,並不說明他在中央紅軍中說話的份量低於他的搭檔朱德;劉少奇沒有元帥銜,並不說明他在重建的新四軍中說話的份量低於他的搭檔陳毅;鄧小平沒有元帥銜,並不說明他在劉鄧大軍中說話的份量低於他的搭檔劉伯承;陳昌浩沒有元帥銜,而且到了授銜時已經靠邊站了,也並不說明他在四方面軍時說話的份量低於他的搭檔徐向前;項英沒能活到授銜時,既便活到授銜時,也不會比陳昌浩好到哪裡去,同樣也並不說明他在皖南新四軍中說話的份量低於他的搭檔葉挺;夏曦早已犧牲,就是不犧牲,到了授銜時也不會有他的元帥,仍然並不說明他在湘鄂西紅軍中說話的份量低於他的搭檔賀龍。

《戰爭年代,團長、政委誰說了算》續篇(統一回復)

七,關於和縣長、縣委書記的對比問題、和公安局長、政委的對比問題。

這個問題按說不該再由我來做回答,生活在紅旗下的人都應該知道,但出乎意料的是很多人真的不知道,所以在此統一回復。

中共的領導體制,即使是雙長制的單位,其負責機制也並不相同。大體來說,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黨委負責制。各級政府,從省長、省委書記到村主任、村支書,都是這種。其特點,書記責任大於行政長。

第二種,黨委領導下的行政首長負責制。政府機關各局、部、委等是這種模式。其特點,行政首長兼黨的書記,專職書記其實是副書記,自然行政首長的責任大於專職書記。公安局局長和政委就是這個摸式的典型代表。在這個系統裡,局長是書記,政委是副書記,自然局長的責任大於政委。公安局所屬的科、所、隊等,也同樣如此。

第三種,黨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目前我軍採用的是這種摸式。其特點,軍政主官二人共同負責,沒大沒小。

這三種體制,用一個市俗的舉例可以說明,假如某個縣長當書記了,他會偷偷的樂;假如某個公安局長改當政委了,他會偷偷的哭;而假如某個連長改當指導員了,他既不會樂也不會哭。

每遇幹部調整,旁觀者的議論,也很能說明同樣的問題。譬如:

張縣長當書記了——看來有前途;

公安局李局長改當政委了——是不是犯什麼錯誤了?

王連長改當指導員了——這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平調而已。

戰爭年代我軍的領導體制,與上面說的三種都不完全一樣,怎麼不一樣,原文已經說了,這裡不贅述。

(老規矩,歡迎提出不同意見反駁,但,第一,不接受一句話的反駁,有論必須有據;第二,不接受轉移話題,想討論別的請到別處。否則刪除勿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