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战争年代,团长、政委谁说了算》续篇(统一回复)

《战争年代,团长、政委谁说了算》一文发出后,有多人提出不同看法和疑问,对于比较集中的问题,在此做统一答复。

《战争年代,团长、政委谁说了算》续篇(统一回复)

一、关于到底谁说了算的问题。

我用“谁说了算”这个题目,并非想分出谁高谁低,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拆穿都梁、冯小刚及网络同类者之流歪曲历史,推崇和张扬一长制而否定人民军队党指挥枪的卑劣伎俩,告诉愿意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中共军队并非国民党军和西方军队那样军事长官一人独大。至于团长和政委谁说了算,不同时期不一样,也不重要。这已在我的原文中用几千字给予了解答,愿意明白的已经明白,不愿意明白的就是再用十万字也无法让他明白。

执行双长制的我军双主官,即便是“政委最后决定权”的红军时期,军事首长与政委之间,也是互相配合、共同对敌,真正使用这个“政委最后决定权”的少之又少。一般情况下,政委对军事首长是尊重的,对于军事首长的作战决心,是积极给予支持的。换句话说,军事首长在多数情况下,对于作战方面的事是说了算的。这个问题,十七年老电影《铁道游击队》《回民支队》等是处理的十分准确到位的。其中的大队长刘洪、司令员马本斋,既作为第一主角尽显其军事首长的权威与职能,又有政委以上级党委委员的身份在关键问题上的一锤定音,其思想性、艺术性近乎完美。

中共军队中的双长,肯定会有分歧,甚至争吵,但绝不是为了谁权大谁权小的分歧,至少绝大多数不是,而主要是工作意见上的分歧,就好比篮球暂停期间队员们关于战术运用的争吵。

《战争年代,团长、政委谁说了算》续篇(统一回复)

二,关于刘邓大军谁说了算的问题。

邓在党内地位高于刘。邓早在抗战时期,就是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又是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只要对我党我军的运行机制有那么一丁丁点了解的肯定清楚,谁在党内职务高,谁的责任大,具体到刘邓大军也一样。在二野的全局把握上,邓对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负主要责任(这也是他任淮海战役前委书记的原由),但在仗怎么打、兵怎么练的问题上,肯定是以刘为主的。

像二野当年的情况,一直到今天都同样,即政委多数是上一级党委成员,但军事首长一般不进入上一级党委。比如团政委要进师党委为委员,而团长不进师党委;连指导员要进营党委为委员,而连长不进营党委,这也符合政工首长以上一级党委成员的身份履行党指挥枪职能的本质要求。

到了1947年2月以后,党委制已经在全军逐渐执行,从这时起,凡是军中大事都得上会议决,也就是说,既不是司令员说了算,也不是政委说了算,而是会议说了算,只是这个会议是由党的书记来主持的而已。

刘邓大军的领导体制,是典型的军政搭档体制,其他几个野战军都不是。

《战争年代,团长、政委谁说了算》续篇(统一回复)

三,关于东北解放战争林彪罗荣桓之间谁拍板的问题。

东北我军的情况,截然不同于刘邓大军。这就必须得交待一下东北我军的领导成员沿革情况了。

1945年10月31日,所有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统一整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林彪,第一政委彭真,第二政委罗荣桓。

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政委彭真,副政委罗荣桓。

1946年6月16日,东北我党我军有一个大的改组,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改由林彪担任,原书记彭真改任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不变,政委也改由林彪兼任,原政委彭真改任副政委,罗荣桓仍是副政委。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兼政委林彪,第一副司令兼副政委高岗,第一副政委罗荣桓。

1948年8月14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改称东北军区,领导成员不变,另组成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从属于东北军区。野战军司令员由军区司令员林彪兼任,政委由军区副政委罗荣桓兼任。

从党内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林是中共中央东北局的书记;从军内来说,林是东北我军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从行政上来说,林还是东北行政委员会的主席。党、政、军,林都是一把手,罗都是二把手,林想不负责都不行。林说了算,不是司令说了算,是党政军一把手主要是党的一把手说了算。

东北我军林与罗的关系,不是典型的军政搭档关系,因为林罗不是平级的关系,而是上下级的关系。东北我军的情况,也不适用讨论司令员与政委之间的责任关系,因为司令员和政委是同一个人。

《战争年代,团长、政委谁说了算》续篇(统一回复)

四,关于西北我军为什么彭德怀一人独大的问题。

这个就和东北我军的情况基本一致,因为司令员和政委都是彭一个人。从党内来说,彭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是中央军委副主席,是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从军内来说,彭是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是西北野战军司令兼政委,他不大谁大?

彭在西北野战军说了算,同样不是司令员说了算,而同样是党的一把手说了算。

三野的情况与一野类似。这个不展开说了。

五、关于为什么司令排在前边政委排在后边和为什么是司令兼政委而不是政委兼司令的问题。

排序这个事儿,有些的确是按大小轻重进行的,比如十大元帅十大将,就是如此。但也有些并不如此,排在前排在后不说明任何问题。比如国军历史上的各军,17军就未必强过18军,73军就未必强过74军;比如我军历史上的各军,19军就未必强过20军,37军就未必强过38军。军政双长的排序就是这后一种情况。

我发现自媒体上的很多人认定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是是非非,全凭个人好恶,甚至凭神剧的戏说,而从不看史料如何记载。他们认定军事首长大于政委,也是如此,凭的是个人喜欢,凭的是《亮剑》《集结号》中的表现,而对于历史文献,是不屑一看的。因为他们喜欢西方军队和旧军队军事长官一个人说了算,不喜欢人民军队的政工领导和党指挥枪,所以司令就必须比政委大,排序就必须是哪个在前哪个大。

试问这些全凭臆想治史的人,中央红军不论对内对外,署名一直是朱德排在毛泽东的前边,难道中央红军是以朱而不是以毛为核心?四方面军的署名一直是徐向前排在陈昌浩的前边,难道陈比徐的话语权低?新四军的署名一直是叶挺排在项英的前边,难道军中大事不是项拍板而是叶拍板?刘邓大军一直是刘排1号邓排2号,难道淮海战役前委一把手是刘而不是邓?

这是一个无知而且无聊的问题,到此为止,不想多说。

《战争年代,团长、政委谁说了算》续篇(统一回复)

六、关于元帅中只有一个政工元帅,从而说明军事主官高于政工主官的问题。

第一,十帅中,仅就解放战争而论,彭、林、陈、徐、聂都既是司令,也是政委,一直双肩挑。叶参座在广东也是司令兼政委。并不仅有罗一个政工元帅。

第二,有些政委,到了1955年没有元帅军衔,不说明战争年代就一定屈居军事主官之后。毛泽东没有元帅衔,并不说明他在中央红军中说话的份量低于他的搭档朱德;刘少奇没有元帅衔,并不说明他在重建的新四军中说话的份量低于他的搭档陈毅;邓小平没有元帅衔,并不说明他在刘邓大军中说话的份量低于他的搭档刘伯承;陈昌浩没有元帅衔,而且到了授衔时已经靠边站了,也并不说明他在四方面军时说话的份量低于他的搭档徐向前;项英没能活到授衔时,既便活到授衔时,也不会比陈昌浩好到哪里去,同样也并不说明他在皖南新四军中说话的份量低于他的搭档叶挺;夏曦早已牺牲,就是不牺牲,到了授衔时也不会有他的元帅,仍然并不说明他在湘鄂西红军中说话的份量低于他的搭档贺龙。

《战争年代,团长、政委谁说了算》续篇(统一回复)

七,关于和县长、县委书记的对比问题、和公安局长、政委的对比问题。

这个问题按说不该再由我来做回答,生活在红旗下的人都应该知道,但出乎意料的是很多人真的不知道,所以在此统一回复。

中共的领导体制,即使是双长制的单位,其负责机制也并不相同。大体来说,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党委负责制。各级政府,从省长、省委书记到村主任、村支书,都是这种。其特点,书记责任大于行政长。

第二种,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政府机关各局、部、委等是这种模式。其特点,行政首长兼党的书记,专职书记其实是副书记,自然行政首长的责任大于专职书记。公安局局长和政委就是这个摸式的典型代表。在这个系统里,局长是书记,政委是副书记,自然局长的责任大于政委。公安局所属的科、所、队等,也同样如此。

第三种,党委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目前我军采用的是这种摸式。其特点,军政主官二人共同负责,没大没小。

这三种体制,用一个市俗的举例可以说明,假如某个县长当书记了,他会偷偷的乐;假如某个公安局长改当政委了,他会偷偷的哭;而假如某个连长改当指导员了,他既不会乐也不会哭。

每遇干部调整,旁观者的议论,也很能说明同样的问题。譬如:

张县长当书记了——看来有前途;

公安局李局长改当政委了——是不是犯什么错误了?

王连长改当指导员了——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平调而已。

战争年代我军的领导体制,与上面说的三种都不完全一样,怎么不一样,原文已经说了,这里不赘述。

(老规矩,欢迎提出不同意见反驳,但,第一,不接受一句话的反驳,有论必须有据;第二,不接受转移话题,想讨论别的请到别处。否则删除勿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