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奇特!空間站宇航員望向地球,記錄北美洲光帶!分析:是流星雨

地球每時每刻都可能有流星出現,但不是每一次流星都會是流星雨——每年一月,小行星2003 EH1與地球軌道相交,它帶來的塵埃能在地球大氣層上空形成一場美麗的年度流星雨:象限儀座流星雨。小行星的碎片和塵埃與我們的大氣碰撞時,它們會分解並在天空中形成熾烈多彩的條紋,在這場流星雨到來時,很多天文愛好者都徹夜仰望星空,不僅如此,位於太空中的宇航員也觀測到了這場流星雨。

奇特!空間站宇航員望向地球,記錄北美洲光帶!分析:是流星雨

​國際空間站(ISS)在距離地球地面的大約300公里的高空飛行,在當地時間2020年1月4日凌晨4:30,國際空間站飛過加拿大埃德蒙頓時,宇航員克里斯蒂娜·科赫(Christina Koch)用相機拍攝了她所見到的象限儀座流星雨,這些流星雨在黯淡的天色中留下一道亮色的斜線,在這張照片中,她還記錄下了地面埃德蒙頓城市燈光以及絢爛的極光。

奇特!空間站宇航員望向地球,記錄北美洲光帶!分析:是流星雨

​NASA估計了拍攝該張照片時國際空間站的位置,認為協調世界時1月4日11:30分時,國際空間站大約來到了北美洲西海岸附近,並標記出了極光帶和埃德蒙頓的位置。

奇特!空間站宇航員望向地球,記錄北美洲光帶!分析:是流星雨

​流星一直在國際空間站附近飛行,但宇航員卻看不到它們,因為流星只是一塊小石頭,但它是如此黑,而且移動得又非常快,因此難以看到這些流星原本的樣子,但宇航員俯視時就能看到流星,並看到它們在地球大氣層附近燃燒,看起來像是光的條紋。

雖然說近年來象限儀座流星雨的可觀賞性比較一般,但還是會週期性地有明亮的火流星出現,在地球大氣層中形成明亮的光和爆炸,這種火流星持續的時間比流星的平均時間長,因為它們是由較大的物質產生的。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的說法,宇航員照片中的明亮流星是其實就是火流星,因為即使是從太空,由於下方的城市燈光的干擾,可能難以看到普通流星的閃光。

奇特!空間站宇航員望向地球,記錄北美洲光帶!分析:是流星雨

​象限儀座流星雨與大多數流星雨不同,雖然大多數流星雨起源於彗星,但象限儀座流星雨被認為來自一顆小行星。當小行星2003 H1在太陽周圍行進時,它會灑下灰塵,這些塵埃每年1月初都會和地球相遇。2003年發現這顆小行星2003 EH1時,它的直徑僅約3公里。但是,一些科學家認為,這可能與一顆名為C/1490 Y1的消亡彗星有關,這顆彗星崩潰後其中的一個大碎片變成了這顆小行星。

奇特!空間站宇航員望向地球,記錄北美洲光帶!分析:是流星雨

​在象限儀座流星雨的高峰期,在一個地區每小時能觀測記錄到約80顆流星,由於較細的顆粒流,高峰期活動只持續幾個小時。宇航員克里斯·哈特菲爾德(Chris Hatfield)曾經寫道,從太空中看到流星是“生活在射擊場中的提醒”。但是,國際空間站被小流星擊中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國際空間站裝有防流星裝甲,流星穿透國際空間站的幾率很小。最大的風險發生在宇航員在空間站外進行太空行走時,可能與小流星接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