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冬季大棚黃瓜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大棚黃瓜褐斑病病菌以為害葉片為主,中、下部葉片先發病,再向上部葉片發展,嚴重時蔓延至葉柄、莖蔓,並可造成果實流膠。葉片症狀多樣,可分為小型斑、大型斑、角狀斑以下3種。那麼我們今天就來一起了解一下。

冬季大棚黃瓜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1、大棚黃瓜葉片出現小型斑:低溫低溼時,多表現在發病初期的大棚黃瓜新葉上。病斑直徑0.1-0.5釐米,呈黃褐色小點。葉片正面病斑略凹陷,近圓形或稍規則,病健交界處明顯,黃褐色,中部顏色稍淺,淡黃色,葉片背面病部稍隆起,黃白色。

冬季大棚黃瓜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2、大棚黃瓜葉片出現大型斑:高溫高溼、植株長勢旺盛時多產生大型斑,多為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2-5釐米,灰白色,葉片正面病斑粗糙不平,隱約有輪紋,溼度大時,葉片正面和背面均可產生大量灰色黴狀物,即病原菌菌絲體,但該情況下病部不易產生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冬季大棚黃瓜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3、大棚黃瓜葉片出現角狀斑:多與小型斑、大型斑混合發生。病斑黃白色,多角形,病健交界處明顯,直徑0.5—1.0釐米。

以上3種症狀均可不斷蔓延發展,後期病斑在葉面大量散生或連成片,造成葉片穿孔、枯死、脫落。

大棚黃瓜褐斑病發病特點:

大棚黃瓜褐斑病與大棚黃瓜霜黴病、大棚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症狀易混淆,主要區別是大棚黃瓜褐斑病病斑顏色明亮,黃白色,邊緣明顯,葉片背面無黴層,陽光下病斑透明;大棚黃瓜霜黴病葉片正面褪綠、發黃,病健交界處不清晰,病斑多交集成片,溼度大時葉片背面有灰色黴層;大棚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病斑為鮮綠色水漬狀,漸變淡褐色,病斑受葉脈限制多角形,灰褐或黃褐色,後期乾燥時斑面乾枯脫落,溼度大時產生乳白色菌膿,水分蒸發後形成一層白色粉末狀物質,或留下一層白膜。

冬季大棚黃瓜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一、大棚黃瓜褐斑病病原:

大棚黃瓜褐斑病的病原為多主棒孢黴,屬於子囊菌無性型棒孢屬真菌。菌絲體分枝,無色到淡褐色,具隔膜。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生長在葉面。分生孢子梗多由菌絲衍生而來,單生,較直立,細孢子一端萌發長,初淡色,成熟後褐色,光滑,不分枝,具分隔,分隔數1-8個大小為(100—650)微米ⅹ(3—8)微米;分生孢子頂生於梗端,倒棒形、圓筒形、線形或Y形,單生或串生,直立或稍彎曲,基部膨大、較平,頂部鈍圓,淺橄欖色到深褐色,假隔膜分隔,大小為(50—350)微米ⅹ9-17)微米,分隔數2-27個。厚垣孢子粗縮,壁厚,深褐色。病菌在PDA培養基上培養,菌落緻密,表生絨毛,白色、灰色或青綠色,有時產生暗紅色素。

二、大棚黃瓜褐斑病發生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厚垣孢子或分生孢子隨病殘體、雜草在土壤中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田間發病後,在適宜條件下病部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氣流和農事操作傳播。分生孢子萌發產生芽管,從氣孔傷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潛育期5—7天。病菌在10-35℃下均能生長,以30℃左右最適。分生孢子萌發溫度範圍為10—35℃,以25-30℃最適;同時要求90%以上的相對溼度,在水滴中萌發率最高。高溫、高溼有利於該病的流行和蔓延,陰雨天較多,或長時間悶棚、葉面結露、光照不足、晝夜溫差大都會加重病害的發生程度。

三、大棚黃瓜褐斑病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選育抗病品種是控制大棚黃瓜褐斑病的有效途徑。

2、加強栽培管理冬季大棚黃瓜應以控制溫度降低溼度,及時通風換氣,控水排溼。

3、及時清理老株病葉,澆水、施肥均在膜下暗灌溝內進行,能降低棚內空氣溼度,抑制病害發生。

4、藥劑防治瓜定植後15天,可用百菌清+46%氫氧化銅葉面噴霧預防。

5、發現病情需及時用藥,可選用21.4%氟吡菌酰胺+21.4%肟菌酯+46%氫氧化銅,間隔3天葉面噴施1次,連續葉面噴施2次,治療大棚黃瓜褐斑病特效藥配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