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突然發現個問題,人類只吃食草動物,比如羊豬牛,真的是這樣嗎?

王洪振


在哺乳動物中有大量的動物類別都是雜食性動物,它們即吃植物性食物也吃動物性食物,而靈長目中也有很多種是雜食性動物。現代人類的祖先是智人,屬於人科、人屬下的一種動物。最早可以追溯至三五百萬年前的南方古猿。

實際上無論是我們的老祖宗還是現代人類,一直都是雜食性動物,在東非的大草原上人類的祖先群居生活,最初只能靠著撿食野果果腹,如果運氣好的時候還能撿食其他捕食性動物剩下的獵物殘骸,總之在當時野性十足的時候只堅持一件事情填飽肚子生存下去。


隨著發展進化人類學會使用簡單工具,擅長交流團隊合作,可以圍捕獵物,只要是能吃的自然都不會放過。但是關於食肉性的動物有幾點問題,以非洲大草原為例:獅子、鬣狗、花豹等都可以算做是非洲大草原上的頂級掠食者,人類如果想要捕食它們難度可想而知,況且肉食性動物的肉必然不會有草食性動物的“鮮美”,除此之外在食物鏈中越處在頂級的掠食者,身體裡積攢的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就更多。

在二百多萬年前人類從東非走向全世界,在世界各地因為不同的生存環境進化出不同的人種,例如尼安德特人等,而在非洲剩下的人類也開始發展進化出不同物種例如智人、直立人等。當智人走出非洲的時候必然會於其它人種相遇,有一種很恐怖的理論認為:尼安德特人是被智人消滅並吃掉。

可想而知我們的老祖宗好像並不太忌口,但實際上雖然經常有人說人類靠著科技手段一躍到食物鏈頂端,但本質上人類的食物鏈位置並沒有變,並非屬於頂級掠食者。至少從口味上就沒有變。肉食性動物和草食性動物的肉質是沒辦法相比的,況且人類可以通過圈養家禽、牲口等作為食物,但是肉食性動物既難抓捕又養不了。

我們不可能養肉食性動物,還得餵它們肉,而目的就是為了吃它們的肉,這樣的轉化率是不是有點低?況且還沒有更大的收益,因為肉的本質都是一樣的主要都是蛋白質。


科學黑洞


其實,人類只吃陸地上的食草動物,海洋中的魚類很多都是食肉動物,比如:鱖魚、三文魚等,但陸地上的食肉動物,人類幾乎不吃,這是為什麼呢?

人類為什麼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其實,人類之所以不吃食肉動物的肉,是因為捕食食肉動物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我們知道,食肉動物由於要捕食獵物,所以爪子比較鋒利,牙齒比較尖銳,咬合力比食草動物要強。如果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在捕食獵物的過程中,有很大的概率會被食肉動物所傷。

而食草動物的攻擊力較弱,人類在捕食食草動物時比較方便,傷亡率不高。

食肉動物數量較少

雖然捕食食肉動物比較危險,但是古人類在石器時代就開始獵殺大型食肉動物,他們獵殺食肉動物並不是為了吃肉,而是為了獲取皮毛,以及減少食肉動物對自身的威脅。

也就是說,獵殺食肉動物雖然比較危險,但人類在石器時代就能夠獵殺對方了,更不用說在當今社會。

之所以沒有以食肉動物的肉為主要蛋白質來源,其實是因為食肉動物數量較少。

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能量是可以流動的,而能量的最初來源,大多數都來自於太陽。

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量,儲存在自身體內。動物雖然不能通過光合作用生產能量,但動物可以吃草來獲取能量,食肉動物可以通過吃食草動物來獲取能量。也就是說,能量從植物——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之間流動。

然而,能量在流動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損耗,並不能將自身能量完全傳遞給下一個生物,在每次傳遞的過程中,生物只能傳遞自身能量的5%-20%。

這意味著想要養一隻體重5kg的雞,至少需要100kg的植物才能夠滿足。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處於能量最底層的生物,數量最多;處於能量最高層的生物,數量最少。

也就是:植物數量>食草動物數量>食肉動物數量,如果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食肉動物的數量遠遠達不到人類的需求。

而且,人類在以食肉動物為食時,會浪費大量的能量,比如:一隻100kg的牛需要2000kg的植物才能養大,而一頭100kg的老虎,需要40頭牛才可以養大,人類直接吃掉40頭牛,比吃一隻老虎獲取的能量高多了,所以人類才不以食肉動物為食。

食肉動物難以馴養

其實,古人類很早就放棄了狩獵的生活,而是轉型馴養動物,比如:豬、牛、羊,馴養動物的好處是食物來源穩定,不用整天打獵,滿足了人類對蛋白質的需求。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能夠馴養,能夠馴養的動物,一般食材比較容易獲得,比如:牛羊豬可以以人類不要的穀物秸稈做食物,而一些對食物有所挑剔的生物,則不能被馴養,比如:駝鹿,雖然體型較大,但它們的食物有50%是水草,所以它們不能被人類馴化。

如果人類想要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為了餵養食肉動物,還需要人類再飼養大量的豬牛羊等動物才能夠滿足1只食肉動物的需求,很有可能還要去打獵獵殺其他生物餵養食肉動物。

從這方面來講,人類飼養1只食肉動物的成本,很可能比養育一個家庭還要困難,然而在人的一生之中,需要吃無數只食肉動物,才可以獲取足夠的蛋白質,從這個方面講,人類馴化食肉動物的成本較高,最後有可能導致人類因食物短缺而死亡。

所以,人類更喜歡馴養食草動物,而為了自己馴養的食草動物不被食肉動物所獵殺,所以人類也會獵殺食肉動物,比如:《狼圖騰》中為了保護羊群,而獵殺了大量的狼。

有時,人類也會為了獲取食肉動物的皮草、骨骼、肝臟等,獵殺食肉動物。所以雖然人類不吃食肉動物,但也沒少殺食肉動物。

病毒

同樣是生物,吃食肉動物的肉相對於吃食草動物的肉更危險,這是因為食草動物的食物主要是植物,一般植物身上的病菌很難傳染到動物身上。

而食肉動物吃的食物是動物,病菌在動物與動物之間傳播,比較方便。如果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或許人類感染病毒的危險更高。

再加上重金屬富集效應,會導致食肉動物身上的重金屬含量相對於食草動物更高,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的話,很容易導致重金屬超標。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所以人類才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薛定諤的科學


我來給你介紹一下人們經常吃的肉食動物和雜事動物。肉食動物:烏魚、鯰魚,牛蛙、魷魚、金槍魚、墨魚……雖然種類不太多,但絕不是隻吃食草動物吧?雜食動物:雞、鴨、鵝、豬、鯽魚……雜食動物進入人類食譜的就要多的多了。你憑什麼說人類只吃食草動物呢?


嘟嘟的大樹


人類什麼都吃,但是畜牧業不是什麼都養!

畜牧業當中有個詞叫飼料報酬,飼料報酬低的話,沒有養殖的價值。 肉食性動物是吃肉的,飼料報酬低到令人髮指,所以才沒人養,最終沒多少人吃。

我們所有擺上餐桌的東西在畜牧上都有易於養殖易於獲得的特性,沒有這個特性,再好吃也不能普及。 比如:你聽說過牛奶、羊奶,你聽說過豬奶麼?實際不是因為豬奶不健康,而是因為牛羊有乳池,豬沒有,豬奶比牛羊奶難獲得的多,僅此而已。


強哥好高興


為什麼不吃食肉動物?主要原因有這幾點:

一是食肉動物太少;

二是飼養成本太高;

三是捕捉起來太難;

四是食肉動物的肉通常都不好吃,不信你看食肉動物也不喜歡吃食肉動物。[摳鼻]


酒囊智庫


食草動物出肉多,利益最大化。


叭叭罷


食草動物也吃肉,什麼豬牛羊雞鴨鵝沒有不吃肉的,不信的話你整盆紅燒肉看看他們吃不吃!


默小默523


人類不是隻吃食草動物,是吃食草動物遠高於吃食肉動物。主要原因在於成本,人類行為社會化以後,人們的食物來源主要靠種植和養殖,像打獵及採摘山果之類的情況就越來越少。為什麼人們吃食草動物的比例要遠高於吃食肉動物的比例,主要是食肉動物需要吃食草動物才能長大,養殖食肉動物比直接養殖食草動物多了一道工序,養殖成本上升了不少,味道也不見得比食草動物好,市場規則便將食肉動物從人們的餐桌上淘汰了。但是,一些有錢人不太在乎少量成本,為了追求新鮮感,還是會去吃一些食肉動物的。

總之一句話,吃食草動物還是吃食肉動物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microyy


有幾點,第一,早期人類可不挑食,沒那個資本,什麼都吃,但是一圈吃下來發現還是那幾樣好吃,就重點吃那幾樣了。第二,為了獲得長期穩定的肉食來源,必然要通過養殖來實現,那麼養殖的話,肯定是草食動物更合適,安全不易傷人,植物飼料簡單易得同時便於儲存。第三,成活率更高,出肉率更高。


西貝隊長別開槍


人類食物 肉用以六畜為主。

但是雞鴨 你把狗肉剁碎 雞鴨也吃。

至於牛羊 也吃牛骨粉 豬骨份 肉粉(作為飼料蛋白添加劑)促進食草動物的出肉量。

魚類 很多種都是食肉魚類 不多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