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十年前的年味沒有了,但只要團圓在一塊兒,年味就一直在

十年前的年味沒有了,但只要團圓在一塊兒,年味就一直在


春節越來越近,和往年一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抱怨:

年關了,可是我一點都沒有感覺到春節的氣氛;

過年越來越沒意思了;

年味真是一年比一年淡

……

其實變淡的並不是年味,而是人的感覺。

年,一直都在;年味,也一直都在,自始至終都是縈繞在我們心頭的溫暖羈絆。

十年前的年味沒有了,但只要團圓在一塊兒,年味就一直在

十年前的年味沒有了,但只要團圓在一塊兒,年味就一直在

從前我們渴望物質

如今我們期盼團圓

網上有人問,擠春運那麼辛苦,為什麼要回家過年呢?哪裡沒有年夜飯吃?

有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

過年回家,是哪怕跋涉千山、經歷萬難都要完成的最好的儀式感,甚至超越了對親戚朋友逼問各種隱私的恐懼。

看到一支廣告短片:

定居在北京的一家三口驅車回老家過年。一路坎坷終於抵達村口,但是大雪封路,就連唯一回家的後山路也被堵了。

天越來越黑,就在他們打算放棄,返程尋找旅館落腳的時候,前方出現了一束光,那是年邁的父母頂著風雪掃開了一條回家的路……

著名的人氣歌手周深在短片中深情地唱著:“踏平旅途的孤單,回頭看也算平凡,人世間總會有心酸,還好有家是靠岸......”

正因為家是靠岸,所以才千辛萬苦都要回家,回到這暫時可以休憩的港灣,抖落一身的疲憊。

而對於父母來說,你如期歸來,就是年味的最大意義了。

從前的我們渴望物質。因為新年才有新衣服穿,才有好吃的,所以過年就成為了一件超有儀式感、超值得期待的事情。

現在的我們期盼團圓。長大了,身在千里之外,常年漂泊的心更加渴望回家過年。年味對於我們來說,主要還是親人團聚的溫情和甜蜜。

大家都在說,年味變淡了,其實並沒有。

當你擠破頭,通過各種渠道,跨越人山人海,對回家過年有著無比深沉的眷念和堅定的信念時,年味是濃得化不開的。

當一家人圍著吃年夜飯,嘻嘻哈哈地互相嘮嗑,說著陳年往事的時候,年味也是濃得化不開的。

只要家在,年味就一直都在。

十年前的年味沒有了,但只要團圓在一塊兒,年味就一直在

十年前的年味沒有了,但只要團圓在一塊兒,年味就一直在

從前我們享受年味

如今我們營造年味

每年臨到春節,閨蜜都會帶著孩子一起置辦年貨。

家裡哪裡可以掛一串小彩燈,玻璃鏡面可以貼些什麼樣的窗花,買什麼樣的年畫……

在大家都抱怨年味變淡的時候,他們一家反而興致勃勃,一起參謀,一起行動,把家裡裝扮得喜氣洋洋的。

不僅如此,閨蜜還堅持做一些有儀式感的事情,比如剪頭髮、穿新衣,拍全家福。

閨蜜說:“做這些事的時候,孩子是十分期盼和高興的。我也從孩子亮晶晶的眼睛裡看到了小時候盼望過年的自己。其實我們懷念的年味不過是小時候父母給我們創造的儀式感,現在我們給孩子創造的儀式感,不正是年味嗎?”

想想也是,我們記憶中的年味是什麼?

是媽媽買的新衣服,是爸爸給的新玩具,是爺爺給的壓歲錢,奶奶做的長壽麵……

我們享受的年味是長輩營造出來的。

一眨眼,我們成為了那個要給孩子準備新衣的媽媽,成為了要給孩子準備玩具的爸爸。

身份的轉換,忙碌的籌備,似乎讓我們對年味的觸覺變得沒那麼靈敏了,繼而抱怨過年沒意思。

但轉頭看看那些小孩子,有得吃,有得玩,有紅包收,還可以名正言順地打著旗號不做作業,恨不得天天過年呢。那種興奮、那種喜慶洋洋不正是年味嗎?

正如某個知乎網友說,“不用糾結年味在哪裡,因為年味一直都在,而且你一直都在年味裡。”

十年前的年味沒有了,但只要團圓在一塊兒,年味就一直在

十年前的年味沒有了,但只要團圓在一塊兒,年味就一直在

從前我們過舊年俗

如今我們追新年味

三秦都市報曾經採訪過不同年代的人,傾聽他們心目中的年味記憶:

40年代,年味是大年初一的一碗臊子面;

50年代,年味是鑼鼓聲聲下的秧歌盛會;

60年代,年味是拿著糧票布票去備年飯裁新衣;

70年代,年味是大人給的壓歲錢;

80年代,年味是全家人圍坐一起看春晚;

90年代;年味是經歷春運後的一家團聚;

00年代;年味是“換個地方”感受年俗。

可以看到的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年味,時代在變化,習俗也在變化。說得沒錯,當鞭炮聲、硫磺味組成的年味逐漸消失,新的年俗也在逐漸崛起。

數據報告《指尖上的新年》顯示:

電子紅包成為新年期間親朋好友溫暖的互動;

教父母理財成了過年的必備功課;

置辦年貨不用再摸黑趕大集;

一部分人則選擇了外出旅遊過年。

朋友每年都會帶著父母孩子外出度假過年,有人問她,覺得這樣的過年方式會不會少了些味道。

她聳聳肩說:“對於我來說,一家人在一起就是過年啊。這是新的年味!”

自從學會使智能手機後,父母也加入到過年搶紅包的行列,甚至還讓我教他們用軟件去製作一些有趣的拜年視頻,近60歲的人像個孩子一樣搞怪,給遠方的親人拜年,其樂融融。

我也曾好奇地問過媽媽,會不會覺得這樣的方式好沒年味。媽媽說:“新年俗也好,舊年俗也好。開開心心過年就好。”

年味變淡了嗎?

其實並沒有,只是表達團聚歡樂的方式更加多樣化了。儀式上的變化並沒有淡化年味,反而為年味注入了更多新味。

只要一家人能夠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哪怕載體從放爆竹、看春晚變成搶紅包、集五福,濃濃的年味都不會消散。

十年前的年味沒有了,但只要團圓在一塊兒,年味就一直在

十年前的年味沒有了,但只要團圓在一塊兒,年味就一直在

“年”在一起,就是年味

著名的作家馮驥才說:

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

就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

就是屋外菸花閃耀飄進鼻內的一股幽香;

就是媽媽忙前忙後做的一頓年夜飯中的餃子;

就是逛廟會看著舞龍吃著糖瓜兒彷彿又回到童年的一種享受;

就是不管認識不認識,見面都說過年好的那種友好感覺;

就是家家戶戶都貼上喜慶對聯迎接新春,慶祝新的開始;

就是滿大街掛滿了紅燈籠充滿了祝福話語的那種氣氛……這就叫年味。

這一段話詮釋了人們記憶中最好的年味,其本質依然是種種儀式感底層的情感流動。

過年所有的儀式感都是為團聚而設。也許現在我們不放煙花了,也不逛廟會了,甚至也不用忙前忙後去準備一頓年夜飯的餃子。

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團圓喜慶的氣氛一直都在。

“年”在一起,就是年味。

特別喜歡人民日報裡的一段話:

年味,究竟是個什麼味兒?其實,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不論春節的景象如何變化,年味永遠不會變。因為它是刻在國人骨子裡的信仰,是關於團圓、關於幸福、關於新年的期盼。

與其年年去抱怨年味變淡,不如好好用心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年味,從來不會消散。

我們有了越來越多的新方式去演繹“年”的情懷,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

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裡多花些時間去陪陪父母和孩子,讓這個重要的日子變得更加與眾不同,讓這個年味越來越濃。

十年前的年味沒有了,但只要團圓在一塊兒,年味就一直在

作者簡介:花朵之藍,富小書的人,富書專欄作者,自由撰稿人,有最樸素的生活和最遙遠的夢想,希望字字鏗鏘有力,句句擲地有聲,帶給你溫暖和力量;本文首發富小書(ID:fxsfrc),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