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三十六計》圍魏救趙和聲東擊西有什麼區別?

武聖經


  1. 圍魏救趙的圍是真打,聲東擊西中的聲是佯攻;

  2. 圍魏救趙中我方兵力只有一支,全部都去圍攻敵方的大本營。聲東擊西則是我方兵力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佯攻,一部分是真打;

  3. 圍魏救趙的目的是救另外一個我方陣地,聲東擊西的目的是進攻敵方;

分享兩個曹操聲東擊西的例子和一個圍魏救趙的例子:

官渡之戰初期,曹操聲東擊西解白馬之圍

官渡之戰初期,袁紹派大將顏良圍先鋒先渡過黃河,在白馬這個地方包圍東郡太守。袁紹想以這樣包圍的方式為後續的大部分渡河爭取時間。曹操接受了荀攸的計策,派一支部隊到距離白馬很遠的地方渡過黃河,假裝要從東邊偷襲袁紹的後方。在同時曹操又派關羽和張遼率領輕騎兵悄悄奔襲白馬。

袁紹果然上當,他以為曹操的戰略意圖在東線的渡河部隊,於是派兵與曹操的佯攻部隊作戰。袁紹沒有想到這支渡河部隊是假的,關羽和張遼已經快速趕往白馬。這時袁紹已經來不及派兵增援顏良,於是顏良被輕裝而來的關羽殺死。

潼關之戰,曹操聲東擊西破韓遂馬超聯軍

以韓遂和馬超為首的涼州和關中一共十部將領共同造反,他們佔據潼關有利地形與曹操相持。曹操派人每日在關前擂鼓吶喊,做出不日就要攻城的假象。另外一方面曹操悄悄派人北上,到黃河的上游渡河。馬超等人被眼前的假象矇蔽,等他們知道曹軍已經渡過黃河的時候為時已晚。曹軍的先頭部隊在黃河西岸站穩腳跟之後,曹軍開始陸續渡河,由曹操親自斷後。這時馬超等人佔據的潼關已經失去了地理優勢,馬超只好出關與曹操的斷後部隊做一番廝殺,尾追他們渡河。這一戰雖然馬超作戰勇猛,險些要了曹操的老命,不過最終曹軍還是全部渡河,關西聯軍只好南撤到渭水以南。配合地圖看會比較直觀。

曹操也曾經用過圍魏救趙

曹操還在做東郡太守的時候,他有一次領兵在外,黑山賊於毒進攻他的大本營。曹操沒有帶兵回援,而是選擇了進攻於毒的大本營。至於是該回援自己的大本營,還是該去圍魏救趙這要先分析對方的實力,對方帶了多少人去攻打我們的大本營,對方留了多少人在他的大本營。官渡之戰中,曹操燒了袁紹的烏巢之後,袁紹內部的意見就形成了兩極分化,一方認為該去救援烏巢,一方認為該去進攻曹操的大本營。袁紹優柔寡斷,不知道該聽誰的,他最終分兵分別去救援烏巢和進攻曹操大本營,結果兩邊都大敗,還導致了張郃等人投降曹操。


傳奇歷史觀


圍魏救趙與聲東擊西是完全不同意義上的兩個戰略戰術,圍魏救趙等等核心在於“救”,聲東擊西的和核心在於“擊”,通過解放戰爭中的兩個戰例向大家介紹一下。

首先說解放戰爭中發生的一次“圍魏救趙”事件。胡宗南率領二十萬人馬進攻延安的時候,當時黨中央選擇主動撤出延安,留給國民黨一座空城,毛主席等人就開始連續好幾個月的轉戰陝北。

毛主席、周總理等人在轉戰陝北期間最危險的一次,當屬於1947年6月7日到9日的那一次胡宗南部隊中央所在地的偷襲行動。當時胡宗南利用美軍最新的無線電技術,發現安塞縣的王家灣一帶電頻密集,推斷就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於是立即組織29軍軍長劉戡率4個旅,外加整編1軍軍長董釗的半個旅,約3萬人,人馬直撲王家灣。

國民黨部隊前進到距離中央所在地十幾公里的時候,被我軍偵察兵發現,立即報告給周總理,周總理則立即著手安排撤離,中央經過一夜的行軍到達40裡外的小河村。等到天亮之後,國民黨通過馬蹄等痕跡發現中央撤退的方向,立即率領部隊追擊。當時距離毛主席等人最近已經達到了400多米,不過由於天色以晚沒有發現。

就在國民黨部隊打算繼續前進的時候,後方突然被襲擊,國民黨部被迫回防。襲擊國民黨追擊部隊的就是王震率領的部隊,然來當中央發現國民黨的偷襲後,周總理給彭老總髮電,彭老總就讓你王震率領部隊,猛烈進攻國民黨追擊部隊的後方,迫使國民黨回。

國民黨部隊也的確如彭老總所料,停止向前追擊,回頭進攻王震的部隊,而中央也因此得以脫險。彭老總和王震將軍這一軍事行動就屬於圍魏救趙,最終使中央脫離險境。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最後的一個軍事集團就在大西南,當時解放大西南的任務落到了劉鄧大軍的手中,當時國民黨在西南主要有兩個軍事集團,既胡宗南軍事集團30萬多人和宋希濂軍事集團20多萬人,一個駐守比方漢中,一個駐守湘南。

當時毛主席為了迷惑蔣介石將主要防守兵力防止在北方,特意讓劉鄧先北上鄭州,並且大張旗鼓的講話,然後突然南下,使用第四野戰軍的番號,直接從湖南插入貴州,進入四川,完成對宋希濂部隊的突然襲擊和包圍。

而由於之前的誤導,蔣介石沒有調集胡宗南部隊防守川東,等到蔣介石完全明白我軍的意圖,用卡車拉部隊進入川東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我第二野戰軍已經進入了蜀地,開始秋風掃落葉的征程。

毛主席和劉鄧首長導演的入川這一手筆,就是一個聲東擊西的典範,其中“擊“敗國民黨大西南部隊攻擊90餘萬人。

通過上面的兩個故事,我相信大家能明白圍魏救趙中的“救”,也能明白聲東擊西中的“擊”,對兩個區別也應該很清楚啦。


帝國烽火


簡單來說,“圍魏救趙”是我知道你要幹啥,也告訴你我要幹啥,但是你不得不按我的意思去辦,屬於陽謀。比如說張三跑去找李四的麻煩,李四打不過張三,不過李四有個很牛逼的親戚王五,而王五與李四距離較遠,但距離張三家較近,於是王五就喊話張三,你敢打李四,我就打你在家的老母,張三為了保護老母不受傷害,只能放棄欺負李四。

“聲東擊西”是我知道你要幹啥,但是不告訴你我要幹啥,然後騙你去按我的意思去辦,屬於陰謀。比如說,張三又想去欺負李四,但又害怕王五故技重施,於是告訴王五,上次的事情我很生氣,我決定要和你決鬥,決鬥的地點選在距離自家很遠的地方,並且約定不見不散,結果暗地裡跑到張三家,把張三揍了一頓,等王五反應過來,張三已經把李四打的生活不能自理了。


文史並蒂


《三十六計》圍魏救趙和聲東擊西的區別:

這個問題一定要用偉人毛主席寫的《矛盾論》的對立統一來分析,要用偉人毛主席的經典案例來解析:

一,矛盾就得對立統一:

圍魏救趙: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 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聲東擊西:指造成要攻打東邊的聲勢,實際上卻攻打西邊。是使對方產生錯覺以出奇制勝的一種戰術。

相同之處是:

都是從側面出發達到戰鬥勝利的目標。

不同之處是:

圍魏救趙是以目標非常明確攻擊敵人後方(或者要害),迫使敵人回援而解困。

聲東擊西是以目標虛幻迷惑敵人,出奇制勝。

二,毛主席經典案例:

毛主席精讀《三十六計》,把圍魏救趙和聲東擊西用到了極致。

圍魏救趙:

1929年1月,蔣介石命何鍵糾集湘、贛二省國民黨軍隊三萬餘人,五路並進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三次“會剿”,企圖一舉消滅井岡山紅軍。在此生死存亡關頭,毛主席提出:我們既要保住紅軍,又要保住根據地,那隻能採用‘圍魏救趙’的辦法。它是擊破敵人‘會剿’唯一切實可行的策略,也是確保井岡山紅旗始終不倒的最積極的方針。

毛主席還解釋說:戰國時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國並不派兵去邯鄲,卻反過來圍攻魏國都城大梁,結果魏軍不得不回國救援,趙國都城也就此解圍。

毛主席的“圍魏救趙”之計,決定毛主席、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主力迂迴敵後,向贛南閩西進軍;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主力會同井岡山地方武裝堅守井岡山。紅四軍主力進軍贛南閩西,打亂了何鍵的部署,何鍵急忙追擊堵截,紅四軍在大柏地一戰打敗敵軍。

陳毅曾說,大柏地一戰“為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爭”。

聲東擊西: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一生中的"得意之筆"。這場戰役多次“出神入化”運用聲東擊西,取得戰鬥最後勝利。

毛主席根據情況的變化,吸取前幾次戰鬥的教訓,指揮中央紅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為紅軍贏得了時機,創造戰機,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這兩場戰役領略了圍魏救趙和聲東擊西區別了嗎?

圍魏救趙是A和B戰鬥,A遇到困境,用A1攻擊敵人重要B1,這樣來解困。

聲東擊西者大不一樣:A和B準備戰鬥,A分出A1,A虛張聲勢攻擊B東邊,實際A1攻擊西邊才是真正目的。並且聲東擊西能“靈活運用,多次運用”更能迷惑敵人。

這兩場戰役真正領會了毛主席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和把“兵書”靈活運用到極致的智慧。偉人毛主席智慧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活學活用”。


讀毛選改變人生


圍魏救趙和聲東擊西是有本質區別的

咱們先來解釋詞義

圍魏救趙:原指戰國齊國用圍攻魏的方法,迫使魏撤回攻趙國國都邯鄲部隊而使邯鄲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它的精彩之處在於,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捨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

聲東擊西:聲東擊西在現實生活中被提及的頻率非常高,它以假動作欺敵,掩護主力在第一時間擊其要害。聲言出東,其實擊西。聲東擊西之計,雖然早已被歷代軍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時必須充分估計敵方情況。方法雖是一個,但可變化無窮。

直接效果上,我們可以發現

圍魏救趙是襲擊敵人後方以迫進攻之敵撤退

聲東擊西是虛張聲勢使敵人產生錯覺,而襲擊其不備之處。

戰略目的上,我們可以發現

圍魏救趙是已出被動,而挽回戰略主動權

聲東擊西是指左打右,掩蓋真實戰略意圖。

戰爭態勢上,我們可以發現

圍魏救趙是己方被動時,應敵之法。

聲東擊西是己方主動時,尋求戰果。


木落生花


圍魏救趙:處於戰略被動地位的一方通過曲線出擊扳回戰略主動權,即製造次要矛盾來迂迴化解主要矛盾。

聲東擊西:主動一方做出假動作或放出假消息,以達到掩蓋己方真實意圖、迷亂敵方判斷的目的。

這兩個計策的典故我就不說,我說說運用了這兩個計謀的官渡之戰,通過這個例子可以很好的理解圍魏救趙和聲東擊西。

聲東擊西解白馬之圍

建安五年,袁紹奉衣帶詔討伐曹操,曹操亦怒,官渡之戰拉開帷幕。

劉備曾經參與了衣帶詔之謀,所以等曹操一跟袁紹對立,立即起兵反曹。劉備佔據下邳,屯兵沛縣,兵至數萬,聯繫袁紹共同抗曹。曹操為了避免被兩面夾擊,於是決定率先出擊。柿子先挑軟的捏,次年二月曹操親率精兵東擊劉備。曹軍侵略如火,一路作戰,佔沛縣、攻下邳、降關羽,勢如破竹。劉備全線崩潰,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在曹劉酣戰之際,袁紹的謀士曾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是袁紹卻沒答應,理由是他兒子生病了。


二月袁紹進軍黎陽,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試圖奪取黃河南岸要地,以保障主力渡河。此際白馬之圍。四月,曹操為解除側翼威脅,北上營救白馬。曹操聽取謀士荀攸的"聲東擊西"之計,先率軍在延津渡河,做出要突襲袁紹大軍後方的姿態,誘使袁紹分兵延津,阻擊曹軍,袁紹果然上當,"聲東"之計達成。然後曹軍主力疾行如風,奔襲白馬,此乃"擊西"。在距離白馬十餘里處,兵遇顏良。曹操派張遼、關羽迎戰。關羽在張遼軍隊掩護之下,策馬揚鞭,於萬軍叢中斬下顏良首級。袁軍潰散,白馬之圍遂解。

白馬之圍後,袁紹率軍渡河,派大將文丑領兵追擊。曹當時騎兵不足六百,而袁軍超過六千,兩相對比,天壤之別。曹操駐軍於白馬南,下令解鞍放馬,示敵以弱,袁軍又中計,紛紛下馬爭搶財物。這時曹操一聲令下,曹軍翻身上馬,又擊潰袁軍,大將文丑死在了亂刀之下(真實的歷史上的文丑是被曹軍所殺而不是關羽)。


曹操火燒烏巢,袁紹圍魏救趙

在接下來的半年裡,雙方戰況僵持,各有勝負。曹操兵少糧缺,士兵疲憊,曾想過退守許都,但是被荀彧阻攔。袁紹也很難,數千輛糧車被曹仁、史渙所截擊燒燬。而且汝南的劉闢還叛變了,還好有劉備小老弟,能去幫忙。

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令淳于瓊領萬人護送,夜宿烏巢。正好這時候袁紹的謀士許攸叛變,投靠了曹操。許攸建議曹操出兵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當即採納,親率五千精兵,趁著夜色兵臨烏巢。一把大火燃起,黑夜驟亮。

袁紹知道了烏巢被襲,心生圍魏救趙之計,一邊派少部分兵馬救援烏巢,一邊命張郃、高覽率主力大部隊趁著曹軍群龍無首時猛攻曹操大營。可惜曹營十分堅固,袁軍久攻不下。而烏巢那邊,曹操趁著袁紹援軍未到,勵士死戰,直破淳于瓊大營,將其斬於馬下,並燒燬全部糧草。 張郃等人聽到烏巢被破,於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袁軍軍心渙散,意志崩塌,遂大敗。袁紹倉皇出逃,回到河北。

這一戰中袁紹本有機會去救烏巢,但是他選擇了圍魏救趙,直攻曹操大營。結果大營沒打下來,糧草也全沒了。導致軍心渙散,大敗而歸。

圍魏救趙雖然是很聰明的一計,但是奈何袁紹沒有考慮到三點。

1、烏巢堅守不住,短時間就被曹操攻破。

2、圍攻曹操大營,卻久攻不下

3、兵力不足,且分散,被逐個擊破。

總結

聲東擊西和圍魏救的區別大抵如此。曹操聲東擊西成功,袁紹圍魏救趙失敗,決定了官渡之戰的勝負。所以雖然是簡簡單單的兩個計策,八個漢字,卻決定了歷史的走向。


文史漫談


個人認為圍魏救趙和聲東擊西都是不直奔主題,採取迂迴戰術,區別就是:

一是從打擊對象來說,圍魏救趙就是有特定打擊對象,聲東擊西就是你不知道會打擊哪裡。

二是從時間上來說,圍魏救趙時間緊迫是不得已而為之,主動權在對方手上,只有這樣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聲東擊西主動權在自己手裡,想打哪裡就打哪裡。

三是從參與方來說,一般情況下圍魏救趙有攻防助三方參與,聲東擊西是攻防雙方參與。

四是從效果上來說,圍魏救趙就是你必須跟我的節奏走,抓住了三寸,哪怕你識破了也要硬著頭皮過來捱打;聲東擊西就是隻要識破了,相應做出部署,這個計策效果也就不大了。

個人淺見,歡迎指評。


胡楊品獨


圍魏救趙在兵法《三十六計》中排第二計,聲東擊西要排第六。二者之間對比就是前者意圖在明面上就能看出,後者真實的目的確是隱藏在明面之下的,敵人很難發現。



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這一計策,從字面上來看就不難理解,戰國時期的趙國遭受到了魏國的攻擊,趙國為了化解危機,就向齊國求救。齊國為了救趙國,決定出兵去攻打魏國的都城,因為此時的魏國的主力部隊都派出去攻打趙國了,所以他的後方就顯得十分薄弱,當齊國出動主力進攻魏國的都城時候,魏國僅存的兵力無法抵抗趙國,所以就只能撤回前方正在攻打趙國的主力部隊回援自己的後方,如此以來也就解除了趙國的危機,這就是圍魏救趙的由來。


後來這一計又演變成了圍點打援,同樣是齊國在圍住魏國都城的時候,派出主力部隊在魏國回來的路上設下埋伏,然後等待著魏國回援部隊的到來,從而一舉將其殲滅,這就是圍魏救趙最終的效果。意思就是為了救援自己盟友或者同胞,集中優勢兵力進攻敵人最薄弱的地方,從而瓦解敵軍在前方的力量。計謀本身就是一個真實的案例,所以就不用再舉其他的例子了。

聲東擊西

聲東擊西也不難理解,就是在東邊敲鑼打鼓躁動聲勢從而吸引敵人的注意力,但在西邊實施自己真實的目的,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這一計策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有相似之處,都是避實就虛的意思。


最典型的案例就公元228年,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當蜀軍走到秦嶺南麓的時候,諸葛亮讓趙雲率兵走斜谷佯攻郿縣,造成要攻打長安的勢頭。諸葛亮自己卻率蜀軍主力繞道祁山去攻隴右。

如此以來魏軍還真的中了諸葛亮的計,魏國大都督曹真還真的率主力阻擊趙雲,殊不知諸葛亮已經繞道了祁山以西,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所以這就是典型的聲東擊西的策略和效果。

總結


圍魏救趙是在明面上實施的,敵人立馬就能感覺到危機。聲東擊西卻是在暗地裡實施的,敵人在一時間內很難察覺到。這就是圍魏救趙和聲東擊西的區別。


小程看歷史


引言

圍魏救趙和聲東擊西有相同之處,都是避實就虛。但是實際上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圍魏救趙是為了牽引敵人,扳回戰略主動權;聲東擊西是為了迷惑敵人,掩蓋戰略意圖。

下面我們就再回顧一下,一場戰役中同時使用了圍魏救趙和聲東擊西兩個計策,從中瞭解一下其中的區別吧。

公元前354年,趙國攻打衛國,意圖把衛國變成自己的附屬國,可衛國是魏國的附屬國,於是魏惠王派大將軍龐涓率領八萬大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這裡龐涓已經使用“圍趙救衛”的計策了。

邯鄲告急,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派孫臏為元帥率軍救趙,孫臏與龐涓同師鬼谷子,為了迷惑龐涓,改派田忌為元帥,孫臏藏於軍中暗為軍師,率領大軍援救趙國。

可趙國都城邯鄲岌岌可危,就是齊軍趕到也難以挽回。

孫臏先命令部隊佯攻魏國的平陵,平陵在魏國的東方邊界,離齊國較近,城池雖小,卻易守難攻。同時,為了更好地迷惑魏軍,派殘兵弱將攻打平陵。”龐涓更不以為然,魏軍攻下邯鄲後,命令部隊加緊攻打遠在衛國的趙軍。

然後,孫臏趕緊集結部隊,直奔魏國都城大梁。大梁被圍困,魏惠王急令龐涓火速撤軍回援。龐涓來不及休整部隊,日夜兼程趕回大梁。

幾日幾夜的急行軍,魏軍人困馬乏,士氣低落。孫臏卻在龐涓回大梁的必經之路馬陵設下伏兵,一舉殲滅魏軍,龐涓陣亡。趙國得以解救。

小結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不去趙國解圍,而去攻打魏國,反而解救了趙國,這就是圍魏救趙。佯攻平陵,實則圍困大梁,圍困大梁實則圍點打援,這就是聲東擊西。

感謝關注,我是沒事閒拉呱,我將與您持續分享有現實觀點、有人生態度的歷史分析!


沒事閒拉呱


圍魏救趙,是用優勢兵力攻對方要害,迫使對方改變現有戰略部署,不再對己方弱點進行攻擊。著名的戰例便是孫臏與龐涓之間的鬥爭,也是圍魏救趙的出處。

而聲東擊西是屬於佯攻,只是放出風聲,虛張聲勢要攻擊對方,但實際上自己部罩的計劃是針對另一個位置或者另一個敵人的。聲東擊西講究消息保密性,不能讓對方知曉行動意向,而圍魏救趙則是直接擺上面來跟敵人說,我就在這裡,你來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