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春晚舞臺上曾被罵過的5部小品,刺痛了誰的神經?

春晚對於老百姓來說,是大年三十晚上的一道“大餐”,多少人對它滿懷期待,守候在電視機旁,等待著精彩的演出和明星愛豆的節目。

然而,歷年春晚的作品並不都是完美無瑕的,有些節目特別是小品,在播出後遭到了觀眾的吐槽甚至是批評,有些評價是客觀中肯的,有些則是無端詆譭。

下面,我就給大家盤點盤點5部曾被“罵”過的春晚小品吧。

春晚舞臺上曾被罵過的5部小品,刺痛了誰的神經?

一、2018年春晚小品《同喜同樂》被吐槽“歧視黑人”

這部鄭凱主演的小品,當年在除夕夜播出後,遭到了網友的質疑。

裡邊的非洲姑娘自豪地宣佈:當上了乘務員,身份不同了,美得不行了,嫁個高富帥,這輩子贏了。

而黑人大娘(其實是中國人扮的)戴著假屁股,用誇張的口音說:我愛中國人。

當時小品播出後,世界很多英文媒體發文批評,比如:黑臉和猴子服,中國晚會關於非洲的節目激起憤怒。

國內很多網友也紛紛吐槽說這個小品不倫不類,醜化黑人。

不知道黑人朋友看了這部小品,會有何感想呢?

春晚舞臺上曾被罵過的5部小品,刺痛了誰的神經?

二、2017年春晚小品《真情永駐》被指“強化性別刻板印象”

閆學晶主演的小品《真情永駐》播出後,有人說:這是在物化女性,將女性當成生殖工具。

比如小品裡演員特別自豪地說“祖祖輩輩單傳”時,吐露出生男娃光宗耀祖的老舊思想。

還有閆學晶飾演的妻子理直氣壯地要求丈夫“那你給我消費了嗎”,以及臺詞“我們女人就要......”都在強化性別的刻板印象,遵從傳統的社會習俗。

雖然這些觀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大家都習以為常了,但是出現在春晚這種大型舞臺上,還是有些“不正確”。

春晚舞臺上曾被罵過的5部小品,刺痛了誰的神經?

三、2015年春晚小品《喜樂街》被批評“嘲笑剩女和胖子”

這部由著名演員賈玲、沙溢和瞿穎主演的小品,臺詞中調侃了“女神”和“女漢子”,引發不滿,被一些網友指出“歧視女性”。

當然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說“嘲諷”在相聲中很常見,無非是一種塑造藝術形象的手段,怎麼到小品中就不行了呢?這種調侃沒什麼惡意,只是烘托節目氣憤而已。

春晚舞臺上曾被罵過的5部小品,刺痛了誰的神經?

四、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錢》被罵“低俗”

這部《不差錢》當年紅遍大江南北,也讓主演小瀋陽名氣大漲。

裡面服務生的陰柔裝扮和言談舉止是作品搞笑吸睛的手段,也是招致罵聲的來源。

當時著名性學家李銀河批評趙本山說的那句臺詞“屁精”是辱罵同性戀者。

小瀋陽還被美國媒體稱為是“最低俗的中國人”,一時間引來各種討論。

不過,後來李銀河也說錯怪趙本山了,他不知道“屁精”一詞的含義,不知者無罪。

春晚舞臺上曾被罵過的5部小品,刺痛了誰的神經?

五、2001春晚小品《賣柺》被認為歧視殘疾人

趙本山演的小品《賣柺》很經典很出名,成功地逗笑了觀眾,讓人記憶深刻。

就是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在當時被一些學者和藝術家認為是在“諷刺殘疾人”,拿殘疾人的生理缺陷尋開心。

然而,小品的真正寓意並不是拿殘疾人來取笑,而是揭露現實生活中的假象和騙局,演員東北式的誇張幽默也是為了突出戲劇效果。

春晚舞臺上曾被罵過的5部小品,刺痛了誰的神經?

其實,大部分人看春晚小品就是為了圖個熱鬧,看個愉快,並不會去較真和深究其中的含義。

包括那些作品的創作者和演員,可能也沒想到自己的一句臺詞會暗含這麼多寓意,乃至引發非議和眾怒。

然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部作品也沒法滿足所有人的口味,能做到讓大部分人滿意,就足夠了吧。

文章作者簡介:尷尬星人social指南,一個溫暖而又鋒利的90後。善於剖析人際關係,拒絕心靈雞湯,分享給你最實用的社交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