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滬上公益組織搭建網絡平臺,讓心理援助從西班牙直達武漢


滬上公益組織搭建網絡平臺,讓心理援助從西班牙直達武漢


當下,滬上公益組織搭起了網絡平臺,聚集了大江南北的志願者提供免費心理援助,為抗擊疫情開展了一次“線上逆行”。


記者 | 王 煜

當下,滬上公益組織搭起了網絡平臺,聚集了大江南北的志願者提供免費心理援助,為抗擊疫情開展了一次“線上逆行”。

曾文婷是福州市長樂區天朗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總幹事,這次出國訪學也是去學習當地的社工經驗。“如果能早些知道疫情有這樣的發展,我們一定不會來西班牙,而是留在國內提供心理服務。”不過,在國外的時差,也能方便她為小金這樣失眠的求助者提供心理支持。她看到網上的招募信息後,第一時間報了名。“我跟求助者是這麼說的:請相信我們不會‘拒人千里’,就算人在萬里之外的西班牙,我們的心也跟你們在一起。”

“現在,和疫情相關的心理援助需求是比較大的,在疫情嚴重地區當地的專科醫院、心理機構之外,我們心理支持志願者在網上的服務也起到了很好的援助作用。並且,這樣的時刻,我們這些線上的異地誌願者,或許能讓求助者在傾訴時覺得更安全,可以有效地幫助他們減輕部分焦慮。”楊煦怡說。

趙紅說,交流之後,小郭表示壓力有所緩解,可接下來她的工作任務還會很重,“但願我們做的能有點幫助”。實際上,趙紅的援助工作也很繁重。在1月27日的這個下午,她一直在為求助者提供心理援助,只在晚飯時間才抽出了半個小時與記者交談,匆匆吃好飯後,又迅速開始了下一段溝通。

記者 | 王 煜


四十多歲的武漢市民周先生最近每天反覆量體溫,大年三十晚上泡腳後測出體溫有點高,在家嚎啕大哭。七旬老父親抱著他說,“不擔心你得肺炎,就怕你是精神出了問題!”《長江日報》報道的這則新聞,是當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重地區民眾心理狀況的一個縮影。

病毒帶給人們的不僅是身體健康上的威脅,也讓他們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緩解心理危機同樣刻不容緩。

當下,滬上公益組織搭起了網絡平臺,聚集了大江南北的志願者提供免費心理援助,為抗擊疫情開展了一次“線上逆行”。


滬上公益組織搭建網絡平臺,讓心理援助從西班牙直達武漢


萬里之外,心在一起


28歲的武漢小夥小金(化名)在剛剛進入心理援助平臺的微信群時,顯得比較激動、脾氣暴躁。“他說自己最近有一些呼吸困難的感覺,沒有發熱,害怕自己感染上了新冠肺炎,怕得晚上睡不著覺。”為他提供心理援助的曾文婷說,通過平臺與小金建立起聯繫時是北京時間1月25日的晚上10點多,而她正在西班牙訪學,當地時間是下午3點多,正好能在坐車途中抽出時間來交流。

小金告訴曾文婷,武漢對疫情的前期防控不到位讓他很失望,所以現在非常害怕。他開始不敢出門,曾經連著幾個晚上打120,希望救護車來把他送到醫院。但打通的幾次,對方都說他這樣的症狀沒法判斷是感染新冠病毒,無力安排。後來他去過醫院好幾次,終於排隊拍上了肺部CT,證實並沒有感染新冠肺炎;但回來後他又產生了新的恐慌——醫院裡有很多咳嗽的人,他害怕自己在那裡已被感染。


滬上公益組織搭建網絡平臺,讓心理援助從西班牙直達武漢


近日,武漢某醫院門前等待就診的長隊 圖 | 健康時報

“他還告訴我,他的母親是個腫瘤病人,他擔心自己感染後會傳染給她。他感覺到自己的精神狀態不好,又怕患上了心理疾病。多重焦慮困擾著他。”曾文婷說,她告訴小金,試著接納已經發生的一切,把更多注意力放到做好“自我隔離”“自我保護”上去。比如,可以在房間裡做一些運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溝通了三個多小時之後,小金的焦慮有了明顯的緩解。交流中,曾文婷覺得小金其實是一個非常懂得感恩也很樂觀的人,只是在特殊的環境裡,出於本能的求生渴望,遇到了心理危機。她由此鼓勵小金也做一個“線上逆行者”,在朋友圈裡、在微信群裡去告訴親友保持信心、不要恐慌,讓自己成為身邊人中的一道光。小金非常樂意地答應了。

曾文婷是福州市長樂區天朗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總幹事,這次出國訪學也是去學習當地的社工經驗。“如果能早些知道疫情有這樣的發展,我們一定不會來西班牙,而是留在國內提供心理服務。”不過,在國外的時差,也能方便她為小金這樣失眠的求助者提供心理支持。她看到網上的招募信息後,第一時間報了名。“我跟求助者是這麼說的:請相信我們不會‘拒人千里’,就算人在萬里之外的西班牙,我們的心也跟你們在一起。”


滬上公益組織搭建網絡平臺,讓心理援助從西班牙直達武漢


24小時在線的支援


當下,需要心理援助的並不只限於身處疫情嚴重地區核心的人們。小楚(化名)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現居上海,有兩個孩子,還在哺乳期。她本來有一些產後抑鬱,當武漢的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她就更加擔憂了:她在武漢的家人,就住在華南海鮮市場的對面。“他們住得離病毒源頭這麼近,我媽這些天又有點高血壓不舒服,我很難受,想哭,不知道該怎麼辦好。”

小楚還面臨著其他的壓力:有些人在網絡上歧視“武漢人”整個群體,而她覺得很委屈:“我們武漢人不是壞人,不是病毒傳播者,少數人的不良行為不能代表我們所有人啊,為什麼要這樣罵我們?”關於新冠肺炎的消息,她不想再看,卻又忍不住不看。

為她提供線上心理支援的是昆明紅十字會心理救援隊隊長楊煦怡。她對小楚的處境表示理解,告訴她:武漢現在是全國醫療保障和社會支持最強的地區,一切情況只會越來越好。“多注意休息、睡眠。你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想想他們,他們是你最大的動力。”


滬上公益組織搭建網絡平臺,讓心理援助從西班牙直達武漢


楊煦怡在為求助者提供線上心理支援

楊煦怡第一次跟小楚溝通是晚上10點多,第二天早上,小楚主動繼續跟她聯繫,吐露了更多心聲。“我告訴她,我24小時開機在線,隨時可以聯繫我。”楊煦怡說,這樣能儘可能地為小楚多提供一些支持;並且,如果有可能,她也想跟小楚的先生聊一聊,希望也能讓他給到妻子更多的支持。

“現在,和疫情相關的心理援助需求是比較大的,在疫情嚴重地區當地的專科醫院、心理機構之外,我們心理支持志願者在網上的服務也起到了很好的援助作用。並且,這樣的時刻,我們這些線上的異地誌願者,或許能讓求助者在傾訴時覺得更安全,可以有效地幫助他們減輕部分焦慮。”楊煦怡說。


滬上公益組織搭建網絡平臺,讓心理援助從西班牙直達武漢


為“白衣天使”減壓助力


疫情嚴重地區的醫護人員是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心理上負擔都非常重的群體。趙紅(化名)是一名有2000小時專業心理服務經驗的公安心理諮詢師,她在幾天的線上援助中,和一名奮戰在武漢抗擊疫情一線的兒科護士小郭(化名)做了溝通。

小郭這些天的工作很緊張,她很累,一直在給病人打針、抽血,從早上上班到晚上9點才可以休息。在交流中,趙紅感到小郭明顯焦慮,她本身工作壓力就大,加上目前對疫情的擔心,壓力重疊在了一起。

趙紅告訴小郭:“你們的犧牲奉獻讓我們感動,你們的職業操守讓我們敬佩。”她希望這些發自肺腑的話,能幫小郭樹立職業榮譽感和自豪感,帶去支持和勝利的希望。


滬上公益組織搭建網絡平臺,讓心理援助從西班牙直達武漢


武漢抗擊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 圖 | 中國經營報

她給小郭提供了調節壓力的方法,推薦了心理學專家專門為這次抗擊疫情錄製的減壓音頻。小郭表示很願意嘗試使用,並同意推薦給身邊的同行。

趙紅向《新民週刊》記者坦言:和一線醫護人員的交流並不容易,需要心理援助志願者有足夠的耐心和技術。原因在於,他們有繁重的醫療任務在身,普遍疲勞和缺乏溝通的時間;同時,他們擔心說出自己的心理困擾後,會被他人誤解為“意志不堅定”“軟弱”。

針對這樣的情況,趙紅告訴小郭:所有的一線工作者,不分職業,都是血肉之軀。血肉之軀遇到應激狀況,有些情緒和軀體反應是正常的。做好自身防護才能做更多事情,尋求支援是保持戰鬥力的很好選擇。

趙紅說,交流之後,小郭表示壓力有所緩解,可接下來她的工作任務還會很重,“但願我們做的能有點幫助”。實際上,趙紅的援助工作也很繁重。在1月27日的這個下午,她一直在為求助者提供心理援助,只在晚飯時間才抽出了半個小時與記者交談,匆匆吃好飯後,又迅速開始了下一段溝通。


滬上公益組織搭建網絡平臺,讓心理援助從西班牙直達武漢


為“線上逆行者”搭橋


為上述行動搭建平臺的,是公益組織上海拓新健康促進中心。大年三十的晚上,看著各個微信群裡面都在討論關於肺炎的事兒,該中心“精神健康急救”(MHFA)的項目群開始了激烈的討論,有人問:我們除了在家不出門之外,還能為戰勝疫情做些什麼呢?

大家很快想到,疫情嚴重地區急需的不僅是救治身體的醫療資源,也需要及時的心理援助;而MHFA這個項目本身就已經匯聚了不少該領域的專業人士,那為何不試試組織一下各方的力量,在網絡上為疫情嚴重地區的人們提供免費的心理援助呢?

群裡的小夥伴紛紛支持,於是這件事很快就落實起來。大年初一,大家在群裡發出了志願者招募通知,邀請具備專業能力的人士能加入。《新民週刊》記者看到,活動對志願者的資質要求包括:心理諮詢師必須有全國或者上海二級資質、個案諮詢累積超過500小時等;醫務社工必須在醫院從事醫務社工滿三年及以上、熟悉醫療體系等。

“危機干預是一項比較專業的心理工作,因此我們對志願者的資質也嚴格把關。”此次活動負責團隊協調的志願者葉立志說,志願者提交的資質證明會由兩名專門的工作人員初審,再由資深的心理諮詢師和社工師複審。求助者會由工作人員收集基本情況後與志願者配對,求助者簽署知情同意後,兩人一對一開展溝通。


滬上公益組織搭建網絡平臺,讓心理援助從西班牙直達武漢


本次活動志願者的工作群

志願活動上線兩天多的1月27日晚上6時,已徵集到了志願者350餘名,求助者入群100餘例、已經受助20餘例。所有志願者從一開始就進入每天16小時的待命狀態,接下來更要拓展到全天候待命。活動本身的工作流程也還在不斷優化迭代中。

看到招募信息後加入的志願者許多是資深的心理諮詢師或者社工師,有不少本身也是公益機構的負責人,他們都對來自上海的精細化的公益服務組織流程表示由衷的讚賞。

葉立志說,目前各地對疫情嚴重地區的各種類型的公益心理援助都已經陸續開展起來,這讓人感到振奮。“希望更多的專業力量匯聚在一起,為抗擊疫情盡力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