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有過因為找不到感興趣的事而焦慮的情況嗎?是怎樣的?

陳威峰


找不到感興趣的事或許不是誘發焦慮的原因,問題所要描述的狀態是否是這樣的,現在對什麼事都不提不起興趣,感覺很焦慮?對其他事情不感興趣是一種態度,與焦慮情緒會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但誘發焦慮或許有其他因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全面瞭解下焦慮

第一,焦慮一般具有如下五個特點。

1, 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基本的內心體驗是害怕,如提心吊膽、忐忑不安、甚至是驚恐或恐怖。

2, 這種情緒是不快的和痛苦的。

3, 這種情緒指向未來,它意味著某種威脅或危險即將到來或馬上就要發生。

4, 實際上並沒有任何威脅和危險,或者用合理的標準來衡量誘發焦慮的事件與焦慮的嚴重程度不相稱。

5, 與焦慮的體驗同時,有軀體不適感,精神運動性不安和植物功能紊亂。

第二,減輕或消除焦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行動。

2.1,找出並明確誘發焦慮的具體事件,即哪種威脅或危險即將發生?

找不到感興趣的事情,不是誘發焦慮的那個事件,只是相伴隨的一種負性的情緒體驗,是焦慮情緒產生的副產品。

2.2 收集相關信息客觀的評估誘發焦慮的這個事件,發生的概率有多大?採取哪些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它的發生?如果真的發生了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到這一步你會發現,其實大部分誘發焦慮的事件大概率都不會發生,即使發生,它的影響程度也在我們的控制範圍之內。很多焦慮都是杞人憂天。

2.3 經過上面的分析,需要我們採取的行動,就要立刻實施。到這裡你會發現自己就不會焦慮或焦慮程度大大減輕,因為此時此刻的你已經相信自己能夠處理引起你焦慮的那個事件,你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點增強了。

第二,轉移注意力也能很好地消除或減輕焦慮。

2.1 人之所以會感到焦慮,除了有誘發焦慮的客觀事件外,還取決於我們的心理活動過程。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就意味著人們常常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關注於自己的體驗上面,而忽視了外部的社會情境。當我們過度關注於自己,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時,往往就會產生負性的體驗,這也是那些有焦慮症、抑鬱症、害羞、孤獨等人的主要原因。

當人們對外界一個事物感興趣時,就會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在該事物上,就因此分散了對於自己的關注,對外部事物關注的越多,對自身的關注就越少,由此就體驗不到那麼多的負性情緒了。

這就是為什麼當你找到感興趣的事物時,你的焦慮程度就會很輕,或者是不會感到焦慮。

但正如前文所說的,當下沒有讓你感興趣的事情,並不是誘發你焦慮的原因。找到讓你感興趣的事情,或者把注意力轉移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通俗的講就是讓自己忙碌起來,你的焦慮體驗就會減輕許多,甚至消除。


大小豆談心說理


有,而且還是經常性的,我發現這背後還是有規律的。

先說明一點,我理解“感興趣的事”是愛好和特長,這一點很重要。


通常在以下這種情形中,容易出現

1.經常打完遊戲後,我會為找不到感興趣的事而感到焦慮。

2.看到別人因為有特長,或者沉浸在興趣愛好中綻放異彩的時候。

3.孤獨一個人不知道幹什麼的時候

4.工作不順心的時候,換工作之機

5.看著別人一邊旅行,一遍通過特長賺錢的自由生活後

等等,這些是短時間內能回憶起來的情形,我在過去時常會感受到因為沒有愛好或者興趣而感到空虛和自責。

產生這種焦慮的原因

針對上述的情形,我們不難總結出幾條規律:

1.內心有顆渴望充實和成功的心,不甘墮落。

從個體心理學中可以找到答案,小時候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聯,我小時候母親總讓我和班上學習好的人比,這樣的教育有利有弊:

好處是有上進心:至少保證你的人生是一個向上走的曲線,進取心很強。

壞處就是很容易形成自卑感:寸有所長,尺有所短,身邊總有比自己強的人,如果都要在各個方面和最強的人比,換來的肯定是一顆自卑的心。


2.沒有持之以恆的心,不自律的結果

這個也是我現在所處的困境,想一想已經成人的我們,竟然找不出一點興趣,不得不懷疑自己的自律問題。

關於興趣和愛好,我一直認為和基因關係不大,而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自己一直不堅定,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結果,其實任何興趣都是堅持的結果。

小時候我喜歡過畫畫,學了一段時間,還沒有體會到畫畫給我帶來的深度樂趣時,就突然轉到了唱歌上。

沒有達到一定的深度,是體會不到深度快樂的,每一行都是這樣。

綜上所述:建議你找一個和現在有關的興趣,不管是什麼堅持一年,每天都要看到它,抽出1個小時足矣,不要急著能給你帶來收益,更不要妄想通過它能給你帶來衣食無憂的生活,堅持住就行。

在培養興趣的時候,建議你學習行為心理學的知識,會助你一臂之力。

加油助你好運!


因為分享所以更強,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心理學分析


你說的是存在主義哲學涉及的虛無感嗎?覺得所有事情都稱不上終極的意義?首先需要直面生活的虛無,承認生活的無意義,不要幻想外界能給你一個意義驅動人生。然後需要不斷去感知,感知自己的情緒如何因外在變化。最後儘量和社會和他人多交流鏈接,利他是符合人類集體潛意識的。在思維層面找不到普世價值,但可以在感覺層面確立個體化的意義


樂培心理張老師


不會為找不到感興趣的事而焦慮,因為感興趣的事情很多,缺的是時間和金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