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大明風華丨為啥宰相李善長被誅族,劉伯溫被下藥?

朱元璋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文治武功自不在話下,但其最大的長處還在於善用人,比如,對李善長、劉伯溫、宋濂等人的賞識與重用。但朱元璋晚年同樣犯了開國帝王嗜殺的毛病,一大批功臣被除掉。這是不是說明朱元璋就是一個暴君呢?顯然不能。記得電視劇《朱元璋》中,劉伯溫說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那就是不能以好壞評價帝王,在帝王眼裡只有利害關係。


大明風華丨為啥宰相李善長被誅族,劉伯溫被下藥?


好了,一起看看朱元璋與李善長和劉伯溫的關係吧!

李善長是元至正十三年(1353)投奔朱元璋的,二人相談甚歡,很是投機,被委以幕府掌書記,隨朱元璋“下滁陽,為參謀,預機畫,主饋餉”,很受信任。至正二十 年(1360年),朱元璋請劉伯溫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謀臣。從時間上看,劉伯溫要比李善長晚加入朱元璋集團。從地域上看,朱元璋生於濠州鍾離、安徽鳳陽人,李善長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兩人算是老鄉;劉伯溫浙金青田(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就要離得遠一些了,而且是被請來的先生,是尊重少了親熱。


大明風華丨為啥宰相李善長被誅族,劉伯溫被下藥?


不過,二人的才華卻各有千秋。

朱元璋把李善長稱為“再世蕭何”,把劉伯溫比作“吾之子房”。一個是相才,一個是軍師,二人是可以和平相處的。李善長曾建議朱元璋效仿同鄉劉邦“緩稱王,高築牆,廣積糧”(徽州謀士朱升提出),可以說在元末亂世紛爭中既保存了實力,又暫露頭腳。劉伯溫向朱元璋提出集中優勢兵力,避免兩線作戰、免遭各個擊破的策略,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

青年時期的李善長讀書不多,粗通文墨,但為人有智計,喜歡法家學說,“策事多中”,裡中推為祭酒。劉伯溫聰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元統元年(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求學時,曾得《六甲天書》、《奇門遁甲》而且還結識了一大批明教聖者,鄉里稱讚他有魏徵、諸葛孔明之才。可見,劉伯溫是個全才。


大明風華丨為啥宰相李善長被誅族,劉伯溫被下藥?


李善長的淮西勳貴

朱元璋自立為王,李善長拜為右相後,恢復制錢、榷淮鹽、立茶法、開鐵冶、定魚稅,還監修了《元史》,進爵韓國公,為六公之首,位極人臣。他在朱元璋最勢微的時候投奔而來,一直負責軍隊的糧餉供應,成為前線將士風掃殘雲的“發動機”。他是朱元璋登基典禮的“總導演”,是朱元璋大封功成時的“首席公卿”,是朱元璋的親家翁。但是李善長的鄉里觀念很重,在戰爭年代,這個缺點還不很明顯,到明王朝建立以後,他的同鄉觀念不免有結黨之嫌,最後則成了致禍的口實,可以說是淮西勳貴的領頭羊。

李善長推薦胡惟庸為太常寺少卿,後為丞相,兩人往來甚密。十三年,胡惟庸案發。二十三年,李善長以胡黨獲罪,連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一律處死。朱元璋只免了他女兒女婿,也即公主附馬(李祺)。

李善長被誅殺實則是皇權對相權的持續打壓,消滅淮西勳貴的影響力,最後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


大明風華丨為啥宰相李善長被誅族,劉伯溫被下藥?


劉伯溫的浙東黨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朱元璋即皇帝位,定都應天(今南京市),國號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劉基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劉基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賜劉基還歸家鄉。

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而被治罪,李善長一向私寵李彬,故請求從寬發落,劉基不聽,並派人騎馬速報太祖,得到批准,劉基便在祈雨時,將李彬斬首。因為這件事,劉基與李善長開始不和。朱元璋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太祖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於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劉基叩首說道:“這怎麼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樑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後來,李善長辭官歸居,太祖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日待劉基很好,可劉基仍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太祖於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劉基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託。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後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事獲罪。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最後於農歷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

劉伯溫晚年由於身體有病,並沒有太多建樹。但其才能卻是天下共知的。劉伯溫與李善長早年曾經合作共事,共同商定法律條文,二人皆有相才。但後來由於鄉土觀念及分屬不同部門政見不合,二人逐漸產生了矛盾。不過劉伯溫的理性要大於李善長的私情,但二人的才能都在朱元璋的領導下得到了發揮,也可算得遇明主,不枉此生。二人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