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曾引發行業崩潰的《E.T》,何以被稱為“史上最爛遊戲”?

瞭解遊戲發展史的玩家,必定知道史上臭名昭著的“雅達利大崩潰”事件,此次事件由曾經的電子遊戲巨頭雅達利所引發,一時間使得整個電子遊戲行業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蕭條狀態,而導致這起大崩潰的原因則是因為一款名為《E.T》的遊戲,由於其過於糟糕的質量以及不明所以的玩法刷新了人們對於垃圾遊戲的認知,而這款遊戲如今也被玩家們稱為全球公認的“史上最爛遊戲”。

曾引發行業崩潰的《E.T》,何以被稱為“史上最爛遊戲”?

《E.T》是由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拍攝的科幻冒險電影,最早於1982年上映,講述了人類男孩與ET外星人建立純真友誼的故事,主打奇幻溫情的劇情使其在當時大獲成功。這款登錄雅達利2600主機的《E.T》遊戲便是改編自這部電影作品,而翻閱所有相關資料,你會發現所有的記錄都會記載遊戲是誰、在什麼環境下做的、“因為遊戲粗製濫造導致市場對電子遊戲失去信心”、“遊戲玩法不明所以”云云,但卻鮮有人提到這款遊戲究竟爛在哪裡,考慮到雅達利時期距今實在有些久遠,沒人願意深究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曾引發行業崩潰的《E.T》,何以被稱為“史上最爛遊戲”?

甜頭

在聊《E.T》之前,先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其名為霍華德·斯考特·華沙,《E.T》的遊戲製作人。在上世紀70年代,電子遊戲產業剛剛開始起步,以雅達利公司推出的乒乓球街機遊戲《Pong》為行業領軍人物,正式讓電子遊戲成為平民娛樂項目。雅達利出品的2600家用遊戲主機在當時掀起了不小的遊戲熱潮,它讓電子遊戲不再只是擺在街機廳和酒吧中的娛樂設施,在家中也可以輕鬆體驗各式各樣的遊戲作品,而華特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正式成為了雅達利公司的遊戲製作人,專門為雅達利2600製作遊戲。

曾引發行業崩潰的《E.T》,何以被稱為“史上最爛遊戲”?

霍華德·斯考特·華沙

華特的第一款遊戲《亞爾斯的復仇》放在所有的雅達利遊戲當中也算是體量不小的一款,被列入2600必玩遊戲之一,取得了百萬級的銷量,雖然取得了不小成功,但在這背後華特所做出付出也是不容忽視。《亞爾斯的復仇》由華特一人總共花費了正好一年的時間進行開發,並在1981末年交由雅達利銷售,鑑於遊戲的質量比較出色,雅達利當即又交給華特另外一款遊戲的開發工作,這便是上映於1981年的《奪寶奇兵》。《奪寶奇兵》的改編遊戲的質量只能算一般,但卻由於電影的影響力以及粉絲的熱愛而取得了不俗的銷量,這讓雅達利嚐到了甜頭,他們認為電影改編遊戲很有市場,於是他們打算再推出一款熱門電影改編遊戲,而這一次他們相中的就是《E.T》。

曾引發行業崩潰的《E.T》,何以被稱為“史上最爛遊戲”?

《亞爾斯的復仇》

簡單做一下梳理:《E.T》上映自1982年6月,而華特的《奪寶奇兵》於1982年7月完工並交由雅達利發售,鑑於此前的開發經驗,雅達利打算將《E.T》開發繼續交給他,並且需要他趕在聖誕節期間發售,除去進場壓盤以及運輸工作需要花費大概需要三個月左右的時間,也就是說華特需要在9月份將遊戲完成,而時間僅有一個半月,也就是六個星期,再除去與電影方探討遊戲原型需要花費一週,留給華特進行開發的時間僅有五週。雅達利花費了2500萬美元的巨資收購了《E.T》的版權,並且花費大量的人力與財力對這款遊戲進行宣傳,包括大街小巷的報刊雜誌以及各種電視廣告,雅達利這一次無疑是要玩一把大的。

曾引發行業崩潰的《E.T》,何以被稱為“史上最爛遊戲”?

《奪寶奇兵》

“史上最爛?”

換做是誰也很難不在這種情況下不會感到有壓力,況且《E.T》作為一款溫情主題的劇情向電影,要如何改編成遊戲、改編成一款什麼遊戲都是問題,更何況僅有五個星期的時間進行開發。不得不佩服華特的意志力,他還是頂住了壓力將遊戲做了出來,對此甚至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但後面的故事就是大夥比較熟悉的內容了,遊戲首發銷量爆炸,但卻由於遊戲品質引發無盡的差評與退款,電子遊戲行業至此進入灰色時期。如果放到現在,將一款劇情向的影視作品改編成遊戲,則有很大概率成為Telltale出品的那種交互式電影遊戲,而在那個時候,影視改編遊戲的玩法很大程度上需要與電影情節進行契合。

曾引發行業崩潰的《E.T》,何以被稱為“史上最爛遊戲”?

遊戲開始界面

《E.T》本質上是一款動作冒險類遊戲,玩家需要扮演E.T外星人在遊戲世界中尋找三個通訊零件以呼叫飛船並回到太空,遊戲允許玩家在幾張地圖面板中進行移動,但是卻不知為何會隨機讓主角掉進深坑當中,而關鍵在於,玩家需要收集的零件也都在這些坑中。由於主角是外星人,因此會有許多科學家與警探想要將E.T抓走,而這些角色就是遊戲中主角的敵人。除去需要收集的通訊零件,遊戲中還有許多輔助道具,諸如能夠在地圖之間進行瞬移的裝置等,一但被這些敵對角色抓住,則玩家就會失去身上所有的道具和零件。另外,整個遊戲流程存在時間(能量)限制,道具與深坑以及收集品甚至敵人均是隨機刷新在地圖當中,運氣好可能開局幾分鐘就通關,運氣不好則可能直到時間結束都找不齊零件。

曾引發行業崩潰的《E.T》,何以被稱為“史上最爛遊戲”?

玩家多數時間都會遇到的坑,需要伸長脖子靠“原力”飛上去

這麼看來,《E.T》的遊戲規則其實還像那麼一回事,並且遊戲的玩法全都已經寫在遊戲的說明書上,但對於那時候的玩家們來說,絕大多數遊戲都是隻要將卡帶插在主機上,隨便一摸索就能明白遊戲的玩法,而《E.T》則是一款不看說明則絕對不知道如何進行的遊戲,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若是沒有說明書就不能上手,則說明遊戲本身的引導與系統設計非常的隱晦,並不是那種拿到手就可以直接玩的作品。同時,遊戲本身的諸多機制若是放在當下其實可謂司空見慣,而對於那時候的玩家來說則會覺得匪夷所思,遊戲強迫玩家掌握背板的能力,若是對於遊戲沒有一定的熟練度,則即便知道規則也很難通關,更不用說很多家長都是將遊戲作為聖誕禮物買給自己年齡尚小的孩子。

曾引發行業崩潰的《E.T》,何以被稱為“史上最爛遊戲”?

追捕E.T的警探

結語

毫無疑問的是,作為一款僅用五週製作而成的遊戲,至少《E.T》的玩法和規則是非常全面的,但毀就毀在雖然有了合適的規則與玩法,但卻缺乏相應的引導、並且系統方面還欠缺打磨。誠然,同時期的雅達利平臺上比《E.T》玩起來還要糟糕的遊戲還有很多,但鑑於IP的影響力之大與雅達利的狂妄自大,導致“雅達利大崩潰”和遊戲產業蕭條的發生,簡單來說,雅達利大崩潰與《E.T》的關係並不算大,而是因公司的全方面失誤而造成的悲劇。

曾引發行業崩潰的《E.T》,何以被稱為“史上最爛遊戲”?

從掩埋場出土的雅達利遊戲

雅達利為《E.T》準備了約400-500萬套卡帶,但最終的銷量卻不足150萬套,高額的入不敷出導致雅達利嚴重虧損,而為了逃避支付昂貴的倉庫管理費,雅達利則選擇了將一眾卡帶與遊戲機掩埋至新墨西哥的阿拉莫戈多垃圾填埋場。這一不齒的行為成為了玩家口中永遠的笑柄,但從好的方向看,若是沒有雅達利的隕落,則或許也很難凸顯出後來由任天堂重振的遊戲市場所給人帶來的希望之光,過去的事情就將其永遠留在過去吧,畢竟時間永遠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