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司馬徽說: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

Tom糖木


東漢末年,合久必分,政治腐敗,皇室衰弱,太監專權。各方諸侯做大,分食天下已成大勢。十八路諸侯各懷心思。軍閥混戰,群雄逐鹿。在此時雖得孔明,卻奈天下已見分心。天下處於分裂混亂之局。孔明雖有大才,卻奈天下心散。有治世之能,卻沒有統一之勢。孔明出山,分析天下三分。思想故不能統一天下。偏安一隅。劉備才能有限,資源有限。故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持之以恆879


諸葛武侯諸葛亮絕對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寶藏男孩,諸葛孔明的身上有太多的未解之謎等待我們去揭曉。

當年諸葛亮還沒有出山的時候,他的知名度其實在當地已經非常高了。再加上他長的很帥,在南陽地區,名氣絕對不會比打籃球很蔡的蔡徐坤差。

當時在社會上就流傳了這麼一句話,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從這句評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對於諸葛亮的能力的肯定,可是為什麼諸葛亮加入到劉備的團隊之後,卻沒有最終達成安天下的目標呢?

其實水鏡先生司馬徽說的那句話很有道理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劉備雖然非常的賞識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的時間實在太晚,劉備的部下已經形成了派系,那些劉備手下的元老諸葛亮根本指揮不動。

面對像關羽這樣能力過硬,資歷又老,和主公關係又好的大將,諸葛亮就存在無法駕馭的問題。當年劉備帶著大軍進入四川,留守荊州的是諸葛亮和關羽,在龐統死後,劉備緊急招諸葛亮入川。

我相信以諸葛亮的智慧,他肯定會對關羽進行叮囑,一定會對關羽千叮嚀萬囑咐要和孫權處理好睦鄰友好關係。在這非常時期,槍口一致對外,只有打敗曹操奪取了荊襄九郡,還有可能席捲中原,曹魏滅亡,何愁東吳不降?可是結果呢?

關羽根本就不聽諸葛亮的,丟失了荊州之後,整個蜀漢帝國的隆中對基本策略流產。在劉備任性賭氣的發動夷陵之戰後,賭上國運的一戰失敗,整個劉備集團再也沒有問鼎中原機會了。

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太晚,使得諸葛亮的能力沒有在劉備面前得到充分的體現,劉備始終認為諸葛亮是一個單純的內政型官員,對於軍事,沒有太多的見解,所以劉備在進行軍事賭博的時候,都不會帶著諸葛亮。

奪取漢中的時候,依靠法正,在夷陵之戰時,諸葛亮也被留在了後方,比諸葛亮的戰爭能力,如果劉備帶著他去打夷陵之戰,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最大的縱火犯,絕對不會讓陸遜的火燒連營成功!

水鏡先生的這番話,另外一方面說的是諸葛亮出山太晚。此時天下大勢基本已定,曹操佔領了整個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而孫家父子則牢牢佔據了江東地盤,可以供諸葛亮騰挪的空間已經不大。

諸葛亮出山後,面對的局勢可以說是一個hard模式,難度係數非常高,事實上也是如此。就像諸葛亮這樣,經天緯地的大才,也沒有能力力挽狂瀾,扶大廈於既倒,六出祁山,未得寸功。


歷史評說


為什麼司馬徽說“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我們從得其主和未得其時兩方面分析:


1、得其主



劉備雖然是漢室之後,但是到他這一代家裡早已落魄,家庭四壁。他從20多歲開始就起兵征戰,攻打黃巾軍,屢立戰功。可一直到了50多歲,依然沒有自己的基業,到處漂泊,寄人籬下。這樣也沒有磨滅他的信心。


我們自己代入這個位置想一想,自己創業20多年,以前一事無成,換成你,或許早放棄了。但劉備沒有,這就是劉備的堅韌品格,也就是他的內在條件,吸引一大批人才跟隨,不離不棄,成大事沒有個人魅力是不行的,這就是得其主。


後來,遇到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才鼎定天下三分的格局。


2、未得其時


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天下局勢已定,沒有多大拓展的空間了。他自己在隆中對中提出,曹操雄霸北方,孫權據有江東,此誠不可以爭鋒。建議劉備把目標投往荊州和益州,努力經營,靜觀其變,積蓄實力。一旦天下有變,即可出川爭天下,和劉邦一樣的方法。


在天下局勢已定的情況下,個人很難影響趨勢,也是無可奈何。所以也叫未得其時。


職業減肥營養師


在劉備流亡荊州,寄居在劉表麾下的時候,曾在偶然間拜訪到一位隱士高人,水鏡先生司馬徽。水鏡先生在瞭解到劉備欲“匡扶漢室”的雄心壯志後,向劉備推薦“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但在劉備終於三顧茅廬,請得出山的時候,水鏡先生得知此事,為什麼卻說“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的話呢?

一、孔明的治國才能大於軍事才能。

諸葛亮隱居隆中多年,博覽群書,對於天下紛爭大事,可謂瞭如指掌。但水鏡先生對諸葛亮確是相當瞭解的。他知道,諸葛亮雖熟讀兵書,但對於治國之道更加精通。也就是說,諸葛亮做一個治世之能臣完全沒有問題,但要做一個亂世之良臣卻稍有不足。這一點從後來諸葛亮的發展也可以看得出來。因為《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人都以為諸葛亮在軍事上神機妙算。但其實據正史記載,諸葛亮在劉備帳下更具治國智慧。在劉備稱帝后也是任丞相之職。而丞相的治國功能更大於軍事功能。

二、劉備雖是漢室宗親,實為布衣草根。

孔明願意接受劉備的邀請出山,一是受劉備“匡扶漢室”宏願的感染,二是受劉備三顧茅廬誠意的感化。劉備雖自稱漢室宗親,但是家族發展到劉備這裡,已是織蓆販履,實實在在的一個布衣草根。沒有了皇室宗親的光環,也沒有龐大的家族勢力。他不像曹操、袁紹等人,世代大家,有錢有糧又有人。劉備什麼都沒有,基本上就是個光桿司令,白手起家。這樣的實力背景,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客觀上來說難度還是很大的。我認為水鏡先生說“孔明得其主”,主要是覺得劉備很賞識孔明,也會很器重孔明,孔明在劉備帳下能最大限度發揮自身的才能。

三、亂世狀態將長期存在。

東漢末年自黃巾起義開始,天下群雄並起,互相攻伐。大家雖然名義上還尊漢天子為天下共主,其實誰也不服氣誰,都想著“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實實在在的國家最高權力。更有甚者,想取而代之。而且這些軍閥各有各的地盤,各有各的軍隊,各有各的錢糧,誰的實力也不弱。水鏡先生看來,這種軍閥割據互相爭霸的局面將長期存在。亂世需要軍事謀才和善戰武將,顯然,孔明的才能將難以充分發揮。

諸葛亮如今在民間,早已成了智慧和忠義的化身。只可惜諸葛亮生在一個亂世。他一生忠誠的追隨劉備,奈何蜀漢實力弱小,最終在五丈原留下永遠的遺憾。

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收藏。歡迎評論區留言共同討論。


阿魯恩佐


為什麼司馬徽說“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

諸葛先生未出之時司馬徽已經言盡,孔明一生才華命運一世作為。為什麼這麼說呢?皆在司馬徽與劉備寥寥幾語談話之中。《客師萬言歌》有言,天罡遁上論造化,無止無境無有崖。上士行此通天地,一語成讖說古今。第一言徽笑曰“元直欲去,自便去了,又何惹他出來嘔心血也?”一語言盡諸葛先生最終的命運,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大業未成而亡。第二言“徽曰: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諸葛先生學富五車博學多能,滿腹經綸才華橫溢,精通易理奇門是沒有問題的。單論才華是可以成就大業的,在這裡司馬徽先生明確點出人才的主要性,成就大業是需要大才的。第三句:徽下階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言罷飄然而去。這就是精通奇門遁甲之人高深莫測之言。奇門遁甲能知天時也!天下大勢盡在此言。玄德可得地利人才,天時不在啊!

時運不濟不可能成就大業,無力改變的歷史規律,主客乃是天下式,昨為主來今為客。英雄小子同一悲,榮辱興亡何作為。司馬徽先生此行想來有事指點,聞諸葛先生出,知道大勢已成,玄德挽留而不住,仰天大笑感憾英才無為而無奈。



天罡觀復


都別搶,我來答。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微(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完諸葛亮以後,便深藏功與名,仰天大笑而去,留下一段耐人尋味的話說:

徽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言罷,飄然而去。

這是故事中的情節,那在真實的歷史中司馬微是沒有說過這樣的話。那麼我們就從故事的角度去看看,諸葛亮算不算生不逢時?個人認為不算,倘若我們把失敗看成是生不逢時,那麼這個世界上所有失敗的人都可以說自己生不逢時了。

曹操雖然開創了魏國基業,但是因為漢家天下的影響力還在,始終沒辦法,也不敢取代漢獻帝,導致他頗為無奈的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那麼我們是否也可以說曹操不得其時呢?要是他晚生十幾年,等漢家沒有什麼影響力了,他是不是就可以取代漢朝了。

對於這個邏輯其實我是不贊同的。

不管是曹操、劉備還是諸葛亮,他們都屬於一家企業,一個政權的創始人,在創業的過程中本身就會遭遇各種各樣和現實相悖的事情,說他們不得其時,不如說他們恰恰是因為東漢末年的這種混亂局勢造就了他們。

什麼叫生不逢時,說明你出現的不是時候,這個時代不需要你,就像一個和平年代,一個人卻懷有一身的軍事謀略,這叫毫無用武之地,所以才叫生不逢時。但諸葛亮跟著劉備,非但不是好無用武,反而是物盡其用。

劉備把他從南陽請出山開始,諸葛亮就成為劉備集團的核心謀士,使他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而且劉備又沒有其它多餘的謀士可以蓋過諸葛亮的風頭,像法正、龐統這些謀士都是劉備創業過程的過客,只有諸葛亮自始至終得以發揮自己的能力。

從荊州開始,諸葛亮一路輔佐劉備直到建立蜀國,其發展軌跡就是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進行的,如此又怎麼能夠說諸葛亮生不逢時呢?蜀國這個大舞臺可以說完全就是提供給諸葛亮一個人發揮表演的。

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集權於一身,南征孟獲,北伐曹操,這些都是由諸葛亮親自來操刀,後主劉禪對他的這種信任恐怕是歷朝歷代都找不到的例子。除了說這本身是劉禪沒有什麼政治才能,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諸葛亮在劉禪的支持下得以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

但他最終沒有完成自己心目中“匡扶漢室,收復中原”的目標,並不是生不逢時,而是自身的種種客觀條件限制了這一點,蜀漢集團能夠從最初的一個遊走集團發展成為一度佔領荊益兩州和漢中的政權,這些無疑都是諸葛亮策劃的功勞。

從這一點上來看,諸葛亮已經獲得了成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倘若說因為諸葛亮沒有完成收復中原的理想,就說他生不逢時,那麼顯然是在吹捧這個人了,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我們也可以說項羽生不逢時,遇到劉邦這麼一個人。

也可以說周瑜生不逢時,遇到了諸葛亮,實際上真正生不逢時的人應該是想岳飛、辛棄疾這類人,雖然懷有一身的本領和志向,像人家岳飛本可憑藉自己的本領收復北方,但偏偏遇到宋徽宗為代表的主和派,最終讓一個優秀的軍事將領無好無用武之地。

這才叫生不逢時,它的一個重要判斷標準就是:你本來可以做一些事情,但是因為現實的客觀條件,導致你沒法去做。顯然岳飛就是這類人的代表,他有能力,有志向,有情懷,但是現實偏偏不讓這種人去發揮自己,不給他提供一個大舞臺。

那麼諸葛亮可以說是生不逢時嗎?

肯定是不能的,蜀國這個舞臺我感覺從頭至尾就是為他提供的,簡單來說,他成就了蜀國,蜀國也成就了他。雖然他的人生並非沒有遺憾,但是他到底是成功的,相比較來說,岳飛這類人就真的顯得太可惜了。

綜上所述,所以我並不認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所說的諸葛亮“生不逢時”,這顯然沒有任何的依據,至多隻是對諸葛亮沒有幹出更大成績的一個惋惜罷了。


圍爐談史


我也是三國愛好者,以下是個人意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曹操已經一統中原,孫權也鞏固江東很久,可以說蓄勢已久,根基穩固,手下兵多將廣,中原,江東,都沒有立足之地,唯一的蛋糕就是荊州,巴蜀,漢中等地,天下三分已經明朗

其時?何為時也,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如果我們把他分開不難發現,曹操得了天時,時間好,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等等……這些曹操得以迅速壯大,我們反觀劉備,忙活了十幾年啥都沒撈著,運氣不好,在看孫權,一家三口死了兩,你說倒黴不倒黴

孫權得地利,江東偏居一方,有長江天險,曹操一統北方後,八十萬大軍都折戟在了赤壁,被斷了一統天下的機會,可見其地之利

劉備得人和,大漢四百年,忠於漢室的人何其多,一聲劉皇叔也不是蓋的,走到哪裡都能吃得開,劉備先後投奔的人不下五人,基本哪裡他都待過,但名聲一樣好的不行,在看呂布被人叫了兩千年的三姓家奴,

司馬徽說的沒得其時,我認為是,天下格局已經明朗了,諸葛亮才出山,已經晚了,群雄割據最好的時間點已經過去了,這其實跟諸葛亮的歲數有關,諸侯伐董的時候葛亮才九歲,那個時候很多人才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了,如果諸葛亮早生十年,天下格局肯定改變

值得一說的說,很多人說啥子,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以此來抬高郭嘉的地位,其實我想說,郭嘉出山的時候,諸葛亮才十五歲,還在讀初中呢,郭嘉死了,諸葛亮才剛剛大學畢業出來找工作,這倆人根本說不到一起好嘛!

從郭嘉和諸葛亮的年齡差勁我們也看的出來,諸葛亮時間生完了,如果早生十年輔助劉備,中原還不一定是誰的,畢竟,曹老闆都一統北方了,諸葛亮才出山,就算是這樣,也卻硬深深斷了曹老闆的一統天下之路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諸葛亮的,不是說他多厲害,而是他身上的那種優秀品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喜歡他的一句話,志當存高遠


我們都愛笑L


司馬徽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我們先看下這句話的意思,孔明是諸葛亮的字,諸葛亮雖然得到了明主(劉備),但是卻‘生不逢時’。自古以來,想要取得勝利必須滿足的三個條件,即天時,地利,人和,根據司馬徽的這句話,很明顯諸葛亮沒有得到天時,倘若諸葛亮生逢太平盛世,應該是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也能夠芳留百世、名垂千史,可惜生錯了年代,不是盛世而是亂世,註定成為一個失敗者,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至使蜀漢連年征戰,百姓疾苦,最終被拖累死在五丈原,北伐戰爭絲毫沒有進展。所以說漢朝的氣數已盡,是應該埋沒在歷史的潮流中,所有逆流而上的人都會被歷史的洪流捲走。


以史為鏡可以明智


諸葛亮之所以名聲好,是因為後世的皇帝都喜歡拿他做榜樣,願意給他唱讚歌,把他塑造成有實力造反,卻因為他忠誠,因為他高風亮節,而選擇做一個忠臣的偉人,而不是因為他的功勳卓越。

諸葛亮實際上只是一個偏安小朝廷的丞相,如果劉備沒有稱帝,那諸葛亮就是一個軍閥的助手形象,

這也就是諸葛亮等人慫恿劉備稱帝的原因,因為劉備稱帝了,他們就是王侯將相,劉備沒有稱帝,諸葛亮就是軍師將軍,其他人也是某某將軍,

司馬徽認為,諸葛亮的才智跟他所取得的成就不相匹配,如果諸葛亮生在一個統一王朝,如漢初,那諸葛亮就如蕭何張良那樣建立一個統一王朝,開創盛世,或者如他想要成為的管仲,稱霸天下。

即使後世知道諸葛亮的人遠多於管仲、蕭何,但是管仲、蕭何的成就肯定是比諸葛亮高的。


南朝居士


司馬徽認為,諸葛亮的才智跟他所取得的成就不相匹配,如果諸葛亮生在一個統一王朝,如漢初,那諸葛亮就如蕭何張良那樣建立一個統一王朝,開創盛世,或者如他想要成為的管仲,稱霸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