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飯鍋簡史:宋朝之前沒鐵鍋,人們用什麼鍋煮飯?

——我國飯鍋簡史之一

題記:中餐是全世界非常豐富的飲食,沒有之一。這一切得力於一個簡單的炊具:飯鍋,包括煮鍋、蒸鍋和炒鍋。有人說飯鍋是人類文明進程的標誌,沒有鍋就沒有今天,當不成萬物的主宰。那麼,如今家家廚房必不可少的各種飯鍋,是怎樣演變而來的?最早的飯鍋又是怎樣的?沒有飯鍋的時代人們怎樣吃東西?或者說,人類從茹毛飲血到吃熟食,飯鍋是怎樣一個神奇的出現和存在?本文從頭道來。


飯鍋簡史:宋朝之前沒鐵鍋,人們用什麼鍋煮飯?


石器時期的飯鍋

石器時代:公元前300萬年~距今約4000年。

——石器時代之前,沒有煮飯的鍋。但是有火,有火就好辦。

人類用鍋的時間,大大晚於用火。據考古資料,用火的歷史早在100萬年之前,有元謀人用火的文化堆積,50萬年之前的北京人有更為確切的用火痕跡。在那漫長的用火歲月裡,所用的火,來自於大自然的恩賜,雷火。然後琢磨著保留火種,接著才會生火種,譬如故事裡的鑽木取火。

人類用火的主要目的,首先就是改變食材,燒熟的肉明顯比生肉好吃。至於取暖、防野獸,都是用火的副產品。有種說法,火改變了人類,促使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那麼,烹飪就代表著人類的文明。如果不想著改變食材的性質,把生肉變得好吃,火對人的用處還真的不很大,起碼沒那麼必要,非火不可。


飯鍋簡史:宋朝之前沒鐵鍋,人們用什麼鍋煮飯?


所以說,真正促進人類文明進程的,是煮飯,火只是條件之一,另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煮飯的鍋。

——沒鍋的日子很逍遙,至今還有不要鍋能做出的美食。

算起來,人類會利用火的時間有100萬年,會做煮食物器皿的證據只有一萬年,就算以前發明會做飯鍋,也前推不到10萬年。也就是說,在90多萬年的時間內,人們是怎樣煮飯的,或者說是如何用火把食物搞熟了吃的?舉例三個,看古人的智慧,就知道為什麼能夠主宰萬物:

●燒烤。這個烹飪方法都知道,沿用至今,最原生的是新疆烤肉,數它最好吃。至於後來邊烤邊撒鹽和香料,再也自然不過,岩羊還知道經常舔舐岩石上的鹽分。人更離不開鹽,身體含鹽量就0.9%,靠吃鹽維持平衡,不能多也不能少,再多的鹽也不會故意吃齁著,下意識裡就有分寸。

●熱烙。利用石板和泥土,把食材加熱到熟。這個當然也有延續至今的例子,新疆的饢,原生的烤法,不是我們看到的爐子,是挖個坑,燒熱了石頭,把生麵糰吧唧上去,再把坑填起來,功到自然熟,扒開就是饢。還有農村地裡烤紅薯,先壘個石頭小塔,裡面生火,燒紅了石頭,放入紅薯,不一會香味蔓延,效果比爐子好得多。還有鐵板燒,直接就是古人的石板燒。把石板支起來,下面生火燒熱,生肉放上面煎熟。

●煮湯。這個古老的做法,如今少有,不是落後,而是條件不具備。沒鍋怎麼煮湯?難不住他們。利用地平凹槽,或者扒拉個坑,鋪上一塊獸皮,倒進去水,放入生肉。然後怎麼著?不能在下面掏個洞生火吧?那會燒壞獸皮。有考證的是先把石塊燒紅,再放入獸皮上的水裡,三番幾次,肉熟湯濃。就這簡單。至今臺灣原居民還有這個古老做法。

飯鍋簡史:宋朝之前沒鐵鍋,人們用什麼鍋煮飯?


——最早的鍋是怎樣產生的?

人類的智慧是後天逼出來的,這話應該沒人抬槓。通過火烤、石烙、水煮,最終發現,還是煮的好吃,連肉帶湯,吃著順滑,起碼的不像吃乾的那樣吃後口渴。而且在長期的燒烤烹飪實踐中,發現了泥土因火燒而堅硬的現象。於是,和了泥用火燒了,居然石頭一樣硬,關鍵還不再被水融化。盛住水,放進肉,火上燒,鍋就自然而然的有了。我們叫它陶器,石器時代的重大發明。

這個時期,陶器被大量的製作和使用,主要有三種:

●鬲。最早的飯鍋,陶土製作,為了使用方便,達到一鍋煮天下效果,外形設計是下面有三個腿。就像行軍鍋,不需要配套的灶,隨手一放,下面燒火就煮起來。《詩經·採蘋》裡的

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這個“錡”就是鬲,帶三條腿的鍋,釜是平底鍋。說的是蘋採回來了,“用什麼東西煮熟啊?就用錡和釜吧。”

飯鍋簡史:宋朝之前沒鐵鍋,人們用什麼鍋煮飯?


●釜。鬲的升級版,可以叫它平底陶鍋,不再有三條腿。也就是說,有了專用的配套灶,已經不是鬲那樣灶鍋一體化。建安七子曹植的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詩裡煮豆子的傢伙什,就是平底鍋了。還有楚霸王項羽的“破釜沉舟”,為表達決一死戰的精神,到了彼岸,把做飯的陶鍋砸碎,戰船鑿沉。

飯鍋簡史:宋朝之前沒鐵鍋,人們用什麼鍋煮飯?


●甑。甑是釜的升級版,現在叫它蒸籠,最原始的蒸籠。就是在鬲或釜上再加個釜,不過這個“釜”底有眼透氣,放到釜上。下面的燒水,熱蒸汽把上面釜裡的食物蒸熟。這次升級是在有了穀物種植後的,人們不再全煮肉,有了穀物。穀物就不能像煮肉,連湯帶肉一鍋熬,不能光熬粥。就想著辦法,把穀物煮了煮撈出來蒸熟,就有了乾飯,至今河南新縣,還存在這種乾飯做法。

飯鍋簡史:宋朝之前沒鐵鍋,人們用什麼鍋煮飯?


青銅器時期的飯鍋

青銅時代:公元前4000年~公元初年。

前面的敘述,鍋的出現,陶鍋,屬於石器時代特徵。然後人類發明金屬,並且能夠提煉出來,最早的是青銅,這就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史稱青銅時代。有了金屬,首先要滿足做飯,而不是戰鬥兵器。道理很簡單,陶器笨重容易破碎,傳熱慢,費柴火。青銅也笨重,但是結實,傳熱快,而且可以做很大。我們看幾個歷史故事。

——所有的瓦罐都摔破在井口。

用過砂罐的都有體會,砂罐煮肉湯非常好,但是風險很大,號稱“兩大破”:一是忽冷忽熱會破,燉好湯了,端過來放地上,猛一遇冷就會炸裂,一罐好湯完了;二是不耐磕碰,煮飯的傢伙什,難免勤加搬動,隨便磕碰就會碎。尤其是陶鍋兼作汲水用具,與井口的碰撞最多,所以西方人說,井口就是陶罐的墓地。我們有更確切的說法。據《漢書·遊俠傳·陳遵》所載:

觀瓶之居,居井之眉,處高臨深,動常近危……一旦叀礙,為瓽所轠,身提黃泉,骨肉為泥。

後來的大白話表述為“瓦罐不離井上破”: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自古道:‘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中亡。’”

《水滸傳》第一○四回也有:

三個人鬭了三數合,三個人裡倒了一個。正是瓦罐不離井上破,強人必在鏑前亡。

——有鍋就要有廚房。陶鍋做飯費柴火,煙氣大。

鬲,不大擇地方,有火就行,掛著、放著、支著都可以。釜就對環境條件有要求,首先要有個灶。有灶了就要有廚房。系列的進化,實際標誌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這裡面就有個經典故事,叫做“曲突徒薪”,記在漢代桓譚的《新論》裡。

飯鍋簡史:宋朝之前沒鐵鍋,人們用什麼鍋煮飯?

說的是齊宣王時期著名學者淳于髡的故事,他有一天到了鄰居新家裡,看到鍋灶的煙囪直直的,灶口還堆著柴草。就對鄰居說,你這樣不好啊,叫做“此且有火”,應該把煙囪改成彎曲的,再把柴草挪開搬走,免得以後火災之患。這個意思就是“曲突而徙薪”。但是鄰居不聽他的,結果很快因之失火。大火撲滅後,鄰居殺羊備酒,宴請救火的人,沒請提前勸告他的淳于髡。後來就有人說閒話:

曲突徙薪無恩澤,燋頭爛額為上客。

意思是你要是聽了人家的意見,改了煙囪和柴草堆放,就不會失火。結果不僅不感謝,反而把救火人奉為座上賓,實在是本末倒置啊。後來唐代詩人杜牧也在《李給事》詩用到這個典故:

曲突徙薪人不會,海邊今作釣魚翁。

——金屬大鍋能煮人。

大約在春秋戰國之前,就有銅和鐵的發明,只是提煉困難,產量微小。根據實際需求,首先用於鍋灶,其次用於農耕,再就用於武器。因為有史以來,陶鍋不可做很大,還容易破碎,有了銅就解決了這問題,可以做很大,那時叫做鑊。大到什麼程度?能夠把人囫圇個煮了,《漢書·刑法志》裡就有記載。劉邦與項羽之間有個關於鑊的經典故事,記在《史記·項羽本紀》裡。說的他倆翻臉前曾結拜為兄弟,後來在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之戰,項羽攻城不下,情急之中,要把劉邦的老爹鑊裡煮了。劉邦回答道,我倆是哥們,我爹也是你爹,煮就煮吧,煮好了分我一碗羹啊。

飯鍋簡史:宋朝之前沒鐵鍋,人們用什麼鍋煮飯?


關於飯鍋的故事,劉邦還有個更經典的。因為一碗剩湯沒吃到,激發了起兵造反的雄心。說是劉邦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掙錢養家,還成天帶著一幫子朋友去哥哥家蹭飯吃,把嫂子煩死了。這天又去哥家,嫂子很生氣,用勺子颳得砂鍋山響,沒好氣的說,沒飯了沒飯了!搞的劉邦難堪至極。後來起兵鬧事,沒想到竟然得了天下。這下不得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沾親帶故都有大大封賞。就是哥哥家不給,只追封了逝去的哥哥,不提嫂子孤兒寡母的事。後來老父親說情,才勉強給侄子封了一塊地,就在安徽舒城,至今還有個“羹頡山”,他侄子劉信的封號就是羹頡侯。“頡”是空、沒有,空響的意思,就是鍋裡沒湯了,勺子颳得山響。

——青銅大鍋演變成鼎,國家的象徵。

因為金屬很少,一般人家根本用不起,也不適用,做不了那麼多的飯。古時候祭祀活動多,尤其是皇家,經常祭天祭地祭祖先,大場面活動用到大鍋煮肉,先當祭品,後作參與祭祀活動者的賞賜。逐步的外形也有大的改變,怎麼莊重怎麼來,就成了現在看到的大鼎,既是擺設,更是祭祀煮肉的大鍋。


飯鍋簡史:宋朝之前沒鐵鍋,人們用什麼鍋煮飯?


鐵器時期的飯鍋

鐵器時代:公元前1400年。

我國最早的鐵器文字證據在《左傳》,有晉國鑄鐵鼎。實物證據是1990年河南三門峽發掘的虢季墓,出土有鐵製兵器。在春秋時期,鐵主要作為農具,但被國家嚴格控制,漢代恆寬寫的《鹽鐵論》,說的就是國家對鹽和鐵實行專營,把鐵和鹽相提並論。主要還是因為鐵比銅堅硬,更適合做武器,而且產量小,物以稀為貴。所以就很少用來做飯鍋,民間百姓還是以砂鍋為主要炊具。

——最早的炒菜。

歷史文獻裡烹飪食譜最早、最完整的是周代《禮記·內則》,沒有炒菜;往後的漢代《鹽鐵論》裡,出現有“韭卵”一詞,疑似韭菜炒雞蛋,沒有進一步解釋。但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裡,卻有著香蔥炒雞蛋的詳細做法:

(將雞蛋)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以)麻油炒之,甚鮮美。

只不過那時候,一般百姓做不來,首先沒有銅鐺,其次沒有芝麻油,都是非常稀缺的物資,除非皇家用得到。


飯鍋簡史:宋朝之前沒鐵鍋,人們用什麼鍋煮飯?


——唐代開始把鍋叫“鍋”,也有了炒菜。

唐代是我國又一個飲食鼎盛期,豪華至極的宮廷大餐《燒尾宴》,一度普及到京城百姓家。但是因為“鍋”的侷限,基本都是烹炸蒸煮燉,很少有炒菜,也就有“五生盤”,類似於現在的生煎,勉強算作炒菜。這道菜是用羊、牛、兔、熊、鹿等肉片,菜油炒熟後,切成細肉條,佐料拌了成菜。

單說到飯鍋,唐代也算是里程碑,因為那時起把飯鍋叫鍋,有了正式的名稱。譬如詩人陳裕的《過舊居》:

昔日顏回宅,今為裹飯家。不聞吟秀句,只見南油麻。豉汁鍋中沸,粕糕案上葩。朝朝唯早起,簷從自排衙。

——宋代正式開啟炒菜模式。

若論唐代屬於中國的中世紀,宋代則宣告其結束,近代文明的開始。主要特徵,是冶金業的突飛猛進。三個主要數據: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鐵的年產量15萬噸。為我國19世紀前的峰值,也超過歐洲17世紀以前總量。

●盛唐的鐵產量年5000噸。宋代是他的30倍。

●其他金屬產量是唐朝10-80倍。


飯鍋簡史:宋朝之前沒鐵鍋,人們用什麼鍋煮飯?


發達的冶金業,讓鐵鍋得到普及,百姓終於可以用到了。飯鍋再也不容易破碎,更省柴草和烹飪時間,關鍵是可以炒菜,開始了飲食文化的新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