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朝皇帝每餐吃多少菜?

坤庭2


受清代古裝電視劇的影響,一說起皇帝吃飯,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

“御膳”,然後就會想到負責給皇帝做飯的“御膳房”。而歷史上,“御膳房”是清朝獨有的一個機構,而明朝之前則沒有御膳房。那沒有御膳房,明朝皇帝吃什麼呢?大家放心,餓不著他們,在明朝之前,有一個專門負責給皇帝做飯的機構叫光祿寺。那明朝的皇帝到底每頓飯吃多少道菜呢?

明朝皇帝的一頓飯有多麼豐盛

據《南京光祿寺志》記載,朱元璋稱帝后一天的飲食情況:

早膳:羊肉炒、煎爛拖齏鵝、豬肉炒黃菜、素熇插清汁、蒸豬蹄肚、兩熟煎鮮魚、爐坢肉、筭子面、攛雞軟脫湯、香米飯、豆湯、泡茶。一共12道。

午膳:胡椒醋鮮蝦、燒鵝、焚羊頭蹄、鵝肉巴子、鹹鼓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麵觔、羊肉水晶角兒、絲鵝粉湯、三鮮湯、菉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 一共有24道。

至於晚膳吃什麼,歷史上並未詳細記載。

那有人就會問,種類這麼多,皇帝能吃得完嗎?這還是明朝剛開國時期的菜譜,而到明朝後期,菜譜要比這更豐盛。

明朝皇帝主食都有哪些

皇帝的主食跟現在差不多,無非是米飯和麵條,只不過是皇帝主食花樣相對多一些而已。麵條有面片、雞蛋麵、白切面等等。還有就是饅頭、花捲、餅、餡餅等麵食。當然還有好吃的甜點諸如菊花餅、葵花餅、石榴花餅、荷花餅等等。

有關米飯的記載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叫“清風飯”,是一種可以用來祛暑的米飯:水晶飯、龍眼粉、龍腦末、牛酪漿調和,放入金提缸,再放到冰池子裡冷透,在沒有冰箱的年代,也真是難為這幫光祿寺的廚師了。

明朝皇帝的口味與眾不同

在飲食文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都知道應該如何養生,所以都很重視飲食的合理搭配,以避免過度飲食造成疾病的發生。而明朝的皇帝可不這樣,那時科學不像現如今如此發達,他們只講究奢華,不會過多的去注意飲食健康,所以他們多以肉食為主,幾乎很少吃青菜。

據史料記載,明朝的皇帝都非常喜歡吃口味偏重的菜,他們認為味道清淡的菜覺得不好吃,所以他們要求光祿寺在做菜的時候必須要多放調料。而且喜歡將多種不同的肉質原材料放一起燴成一道菜,簡直是膩的不能再膩了。不光如此,明朝皇帝連吃水果都要放一些鹽進去。比如夏天吃西瓜,要先放一些鹽,然後烘焙一下食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親自試過鹽焗西瓜是個什麼口感。

不會做飯的太監不是個好廚師

這麼豐盛的餐食,到了明朝後期,皇上漸漸就不愛吃了,為什麼呢?光祿寺做的飯:太難吃!

實際上光祿寺做的御膳來來回回也就那麼些花樣,也沒什麼山珍海味的稀奇東西,其實也就是大魚大肉,然後按照皇帝要求可勁放調料罷了?,這跟現如今的食堂大鍋飯有啥區別呢?

而當時在京城也流傳著光祿寺做飯難吃的說法,《萬曆野獲編》記載:“京城四大不靠譜”:翰林院文章,武庫司刀槍,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

可見光祿寺的飯菜做得是何其難吃,連老百姓都知道了。

那怎麼辦呢?皇帝得吃飯啊,既然光祿寺做得不行,那換人吧,換誰呢?自然是明朝皇帝都比較寵信的太監了。

《酌中志》:“凡聖駕每日所進之膳,俱司禮監掌印、秉筆;掌東廠者二三人輪辦之。”

驚奇不?司禮監和東廠的公公們,竟然會做飯?

明朝的太監不像清朝的太監,眾所周知,明朝的太監是手握大權的,於是出了不少宦官專權的例子。因為手裡有權,所以他們自然就很有錢,可是他們又沒個後代,要這麼多錢幹啥使呢?只有一個字:吃!於是明朝的太監就將大把的銀子用在了吃上,“凡攢坐飲食之際……共食求飽,吒食齧骨……羅列果品,飲茶久坐,或至求精爭勝”,他們對吃是非常有研究的,不像皇帝久居深宮,也見不到外面的好吃好喝的,正因為如此,太監們做的飯菜就比較符合皇帝的口味,所以從嘉靖後期開始,光祿寺就不負責給皇帝做飯了,改由司禮監太監和東廠公公們代勞了。

這樣看來,在明朝後期想當個好太監確實不容易,因為他首先得是個好廚師。

怎麼樣,好玩不,驚奇不?歡迎留言討論。

參考資料:邱仲麟:《皇帝的餐桌:明代的宮膳制度及其相關問題》

陳寶良:《明代飲食生活時尚及其新動向》


古曲古風


民以食為天,今天我們就聊一聊明朝天子吃啥:

從節儉到奢華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農家,歷盡生活的苦難才當上皇帝,他深知江山得來不易,坐上皇帝的寶座後,身體力行,崇尚節儉,一天吃兩餐,飲食不過是家常菜餚。每天都吃一道菜——豆腐。馬皇后也是個艱苦樸素的人,還親自主持宮內的飲食。有一次朱元璋要為馬皇后舉辦“盛大”的生日宴會,群臣興致勃勃地來,想要大快朵頤一番,品嚐到的也不過是四菜一湯。四菜一湯一度成為宴會的標配。

不過朱元璋的不肖子孫並沒有繼承老祖宗的優良傳統,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奢華了,飲食也跟著鋪張浪費起來了。明朝中後期宮廷之中依然保持著豆腐的習慣。不過這豆腐已經不是普通黃豆製造而成的白豆腐了,而是用百鳥腦釀成,一盤看似普通的豆腐,其實耗費了上千只鳥腦,極盡奢侈。

皇帝的不同口味

皇帝並非我們想象的那般天天吃山珍海味。他們的飲食,完全憑個人的喜好。嘉靖皇帝信奉道教,追求長生不老,平常所吃素菜為主,也有“獸酗脯”、“五色芝”這類修仙的食物。明穆宗有時喜歡吃驢腸,有時想吃果餅,常常叫尚膳監甜食房的人到東長安大街勾欄衚衕採買。而他的皇后喜吃“市餳”,去崇文街坊釆買。木匠皇帝熹宗喜食什錦海味雜膾,用炙蛤鮮蝦、燕窩、鯊翅等海味十餘種,“共膾一處食之”。崇禎皇帝則對燕窩鷀情有獨鍾。每次廚師煮好湯,先呈遞給太監,經過五六人的品嚐,參酌鹹淡,皇帝才能品嚐到美食。

皇帝愛吃素

每當遇到齋戒時,皇帝乾脆吃素,減節飲食。明孝宗有過一年111天吃素的記錄。在吃素其間,不僅禁止屠宰,而且賜宴也用素食,以減省原本御膳所需的豬、羊雞鵝等物。當然,皇帝吃的素食可不是民間的普通素菜,其製作方法只能讓我等平民歎為觀止。比如嘉靖皇帝因久居西內享玄設醮,吃素的日子居多,但供給嘉靖帝的素食,必須“皆以革血清汁和劑以進”才能對皇帝的胃口。崇禎皇帝每月要持十齋,但又嫌素膳無味,於是令廚師就將生鵝褪毛,從後穴取出內臟,再將蔬菜放進鵝肚,煮沸取出,用酒洗盡,最後用麻油烹飪成菜餚。

宮廷飲食豐富多樣,包括了主食、甜食、菜餚、茶食、酒、茶、貢品等,其中不少是獨創食品。總而言之,就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越到後期越是極盡奢華。


小高讀史


首先請看皇帝溥儀,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皇帝吃飯,另有一套太語,是絕對不準別人說錯的,飯不叫飯而叫“膳”,吃飯叫“進膳”,廚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飯時間——並無固定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我吩咐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便照樣的向守在養心殿上的殿上太監說一聲“傳膳”!殿上太監又把這話傳給鵠立在養心門外的太監。他再傳給候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這樣一直傳進御膳房裡。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已經出了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齊整的太監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進到明殿裡,由套上白袖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餚兩桌,冬天另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食具是繪著龍紋和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明黃色的瓷器,冬天則是銀器,下託以盛有熱水的瓷罐。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並且為同樣的原因,菜送來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太監嘗守,叫做“嘗膳”。在這些嘗過的東西擺好之後,我入座之前,一個小太監叫了一聲“打碗蓋”!其餘四個小太監便動手把每個菜上的銀蓋取下,放到一個大盒子裡拿走。於是我就開始了“用膳”了。

  所謂食前方丈都是些什麼東西呢?隆裕太后每餐的菜餚有百樣左右,要用六張膳桌陳放。這是她從慈禧那裡繼承下來的排場,我的比她少,按例也有三十種上下。我現在找到了一份“宣統四年二月糙卷單”(即民國元年三月的一份菜單草稿),上面記載一次“早膳”的內容如下。

  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燉肉、燉肚柿、肉片燉白菜、黃燜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

  驢肉燉白菜、羊肉片川小蘿蔔、鴨條溜海參、鴨丁溜葛仙米、燒茨菇、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跑、炸春捲、黃韭菜炒肉、燻肘花小肚、滷煮豆腐、燻乾絲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絲、五香乾、祭神肉片湯、白煮塞勒、烹白肉。

  這些菜餚經過種種手續擺上來之後,除了表示排場之外,並無任何用處。它之所以能夠有一聲傳膳之下,迅速擺在桌子上,是因為御膳房早在半天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等候著的。他們知道,反正從光緒起,皇帝並不靠這些早已過了火候的東西充飢。我每餐實際吃的是太后送的菜餚,太后死後由四位太妃接著送。因為太后或太妃們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級廚師,做的菜餚味美可口,每餐總有二十來樣。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的都遠遠擺在一邊,不過做個樣而已。

  太妃們為了表示對我的疼愛和關心,除了每餐送菜之外,還規定在我每餐之後,要有一名領班太監去稟報一次我的進膳情況。這同樣是公式文章。不管我吃了什麼,領班太監到了太妃那裡雙膝跑倒,說的總是這一套:

  “奴才稟老主子:萬歲爺進了一碗老米膳。(或者白米膳),一個饅頭(或者一個燒餅)和一碗粥。進得香”!

  每逢年節或太妃的生日(這叫做千秋),為了表示應有的孝順,我的膳房也要做出一批菜餚送給太妃。這些菜餚可用這四句話給予以鑑定: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

  這種吃法,一個月要花多少錢呢?我找到了一本《宣統二年九月初一至三十日內外膳房及各等處每日分例肉斤雞鴨清冊》,那上面記載如下:

  皇上前分例菜肉二十二斤計三十日分例共六百六十斤。

  湯肉五斤 共一百五十斤

  豬油一斤 共三十斤

  肥雞二隻 共六十隻

  肥鴨三隻 共九十隻

  菜雞三隻 共九十隻

  下面還有太后和幾位妃的分例,為省目力,現在把它併成一統計表(皆全月分例)如下:

  太后—— 肉1860斤 雞30只 鴨30只

  瑾貴妃——肉 285斤 雞7只 鴨7只

  瑜皇貴婦——肉 360斤 雞15 只 鴨15只

  貴妃——肉 285斤 雞7 只 鴨7只

  合計: 肉3150斤 雞74只 鴨74只

  我這一家六口,總計一個月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隻雞鴨,其中八百一十斤肉,二百四十隻雞鴨是我這五歲孩子用的。此外,宮中每天有大批為這六口之家效勞的軍機大臣、御前侍衛、師傅、翰林、畫師、勾字匠、有身分的太監,以每天來祭神的薩滿等等,也各有分例。連我們六口之家共吃豬肉一萬四千六百四十二斤,合計用銀二千三百四十二兩七錢二分。加上雜費支出三百四十八兩,連同分例一共是一萬四千七百九十四兩一錢九分。顯而易見,這些銀子除了貪汙中飽之外,差不多全為表示帝王之尊而糟蹋了。這還不算一年到頭不斷的點心、果品、糖食、飲料這些消耗。

  掌管皇帝的飲食機構叫御膳房。御膳房設有勞局、素局、掛爐局、點心局、飯局等五局。葷局主管魚、肉、海味菜;素局主管青菜、乾菜、植物油料等,掛爐局主管燒、烤菜點;點心局主管包子、餃子、燒餅、餅類,以及宮中獨特糕點等;飯局則主管粥、飯。

  以上各級分為兩班,各班一名主任,下設廚師6名司操作。各局設內監7名(監視和防衛投毒)。另外還有5名官吏專司供應材料。總計75人。

  這75人專為皇帝一個人做飯,想像當是相當豪華高貴的,但是結果呢?正如溥儀皇帝的評價是: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

這些都是秘密,也就是溥儀寫出來了,不然就不知道了,明朝皇帝估計也相差不多……


歷史老貓


明朝皇帝至少要一百零八道菜,是按照陰陽五行二十八星宿來做菜和佈局。

菜品的製作有專門的御膳房來製作,從原料到製作都有專人專門經手,每一道菜都有專人負責,可追溯可查詢到每一個人,從這一關做到避免在食物中下毒。

到了傳菜和吃的環節,先有人試菜,吃了沒有問題再由皇上吃,而且每道菜皇帝最多不能吃三口,為了有人下慢性毒藥。

皇帝喜歡吃的菜是保密,108道菜就是為了不讓人知道皇帝喜歡吃哪道菜。

所以明朝皇帝菜多不是為了胃口和吃多少,是為了安全考慮。


飛越人間


按照皇家規制,最少要三十道菜,皇帝吃飯叫用膳,轉門的品菜官,俗稱試菜的,古時候,為防止有人給皇帝下毒,每一道菜都來一點,是不會讓其他人徹底摸清皇帝的喜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