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朝皇帝每餐吃多少菜?

坤庭2


受清代古装电视剧的影响,一说起皇帝吃饭,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

“御膳”,然后就会想到负责给皇帝做饭的“御膳房”。而历史上,“御膳房”是清朝独有的一个机构,而明朝之前则没有御膳房。那没有御膳房,明朝皇帝吃什么呢?大家放心,饿不着他们,在明朝之前,有一个专门负责给皇帝做饭的机构叫光禄寺。那明朝的皇帝到底每顿饭吃多少道菜呢?

明朝皇帝的一顿饭有多么丰盛

据《南京光禄寺志》记载,朱元璋称帝后一天的饮食情况:

早膳:羊肉炒、煎烂拖齑鹅、猪肉炒黄菜、素熇插清汁、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炉坢肉、筭子面、撺鸡软脱汤、香米饭、豆汤、泡茶。一共12道。

午膳:胡椒醋鲜虾、烧鹅、焚羊头蹄、鹅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觔、羊肉水晶角儿、丝鹅粉汤、三鲜汤、菉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 一共有24道。

至于晚膳吃什么,历史上并未详细记载。

那有人就会问,种类这么多,皇帝能吃得完吗?这还是明朝刚开国时期的菜谱,而到明朝后期,菜谱要比这更丰盛。

明朝皇帝主食都有哪些

皇帝的主食跟现在差不多,无非是米饭和面条,只不过是皇帝主食花样相对多一些而已。面条有面片、鸡蛋面、白切面等等。还有就是馒头、花卷、饼、馅饼等面食。当然还有好吃的甜点诸如菊花饼、葵花饼、石榴花饼、荷花饼等等。

有关米饭的记载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叫“清风饭”,是一种可以用来祛暑的米饭:水晶饭、龙眼粉、龙脑末、牛酪浆调和,放入金提缸,再放到冰池子里冷透,在没有冰箱的年代,也真是难为这帮光禄寺的厨师了。

明朝皇帝的口味与众不同

在饮食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都知道应该如何养生,所以都很重视饮食的合理搭配,以避免过度饮食造成疾病的发生。而明朝的皇帝可不这样,那时科学不像现如今如此发达,他们只讲究奢华,不会过多的去注意饮食健康,所以他们多以肉食为主,几乎很少吃青菜。

据史料记载,明朝的皇帝都非常喜欢吃口味偏重的菜,他们认为味道清淡的菜觉得不好吃,所以他们要求光禄寺在做菜的时候必须要多放调料。而且喜欢将多种不同的肉质原材料放一起烩成一道菜,简直是腻的不能再腻了。不光如此,明朝皇帝连吃水果都要放一些盐进去。比如夏天吃西瓜,要先放一些盐,然后烘焙一下食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亲自试过盐焗西瓜是个什么口感。

不会做饭的太监不是个好厨师

这么丰盛的餐食,到了明朝后期,皇上渐渐就不爱吃了,为什么呢?光禄寺做的饭:太难吃!

实际上光禄寺做的御膳来来回回也就那么些花样,也没什么山珍海味的稀奇东西,其实也就是大鱼大肉,然后按照皇帝要求可劲放调料罢了?,这跟现如今的食堂大锅饭有啥区别呢?

而当时在京城也流传着光禄寺做饭难吃的说法,《万历野获编》记载:“京城四大不靠谱”: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

可见光禄寺的饭菜做得是何其难吃,连老百姓都知道了。

那怎么办呢?皇帝得吃饭啊,既然光禄寺做得不行,那换人吧,换谁呢?自然是明朝皇帝都比较宠信的太监了。

《酌中志》:“凡圣驾每日所进之膳,俱司礼监掌印、秉笔;掌东厂者二三人轮办之。”

惊奇不?司礼监和东厂的公公们,竟然会做饭?

明朝的太监不像清朝的太监,众所周知,明朝的太监是手握大权的,于是出了不少宦官专权的例子。因为手里有权,所以他们自然就很有钱,可是他们又没个后代,要这么多钱干啥使呢?只有一个字:吃!于是明朝的太监就将大把的银子用在了吃上,“凡攒坐饮食之际……共食求饱,咤食啮骨……罗列果品,饮茶久坐,或至求精争胜”,他们对吃是非常有研究的,不像皇帝久居深宫,也见不到外面的好吃好喝的,正因为如此,太监们做的饭菜就比较符合皇帝的口味,所以从嘉靖后期开始,光禄寺就不负责给皇帝做饭了,改由司礼监太监和东厂公公们代劳了。

这样看来,在明朝后期想当个好太监确实不容易,因为他首先得是个好厨师。

怎么样,好玩不,惊奇不?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邱仲麟:《皇帝的餐桌:明代的宫膳制度及其相关问题》

陈宝良:《明代饮食生活时尚及其新动向》


古曲古风


民以食为天,今天我们就聊一聊明朝天子吃啥:

从节俭到奢华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农家,历尽生活的苦难才当上皇帝,他深知江山得来不易,坐上皇帝的宝座后,身体力行,崇尚节俭,一天吃两餐,饮食不过是家常菜肴。每天都吃一道菜——豆腐。马皇后也是个艰苦朴素的人,还亲自主持宫内的饮食。有一次朱元璋要为马皇后举办“盛大”的生日宴会,群臣兴致勃勃地来,想要大快朵颐一番,品尝到的也不过是四菜一汤。四菜一汤一度成为宴会的标配。

不过朱元璋的不肖子孙并没有继承老祖宗的优良传统,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奢华了,饮食也跟着铺张浪费起来了。明朝中后期宫廷之中依然保持着豆腐的习惯。不过这豆腐已经不是普通黄豆制造而成的白豆腐了,而是用百鸟脑酿成,一盘看似普通的豆腐,其实耗费了上千只鸟脑,极尽奢侈。

皇帝的不同口味

皇帝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天天吃山珍海味。他们的饮食,完全凭个人的喜好。嘉靖皇帝信奉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平常所吃素菜为主,也有“獸酗脯”、“五色芝”这类修仙的食物。明穆宗有时喜欢吃驴肠,有时想吃果饼,常常叫尚膳监甜食房的人到东长安大街勾栏胡同采买。而他的皇后喜吃“市饧”,去崇文街坊釆买。木匠皇帝熹宗喜食什锦海味杂脍,用炙蛤鲜虾、燕窝、鲨翅等海味十余种,“共脍一处食之”。崇祯皇帝则对燕窝鹚情有独钟。每次厨师煮好汤,先呈递给太监,经过五六人的品尝,参酌咸淡,皇帝才能品尝到美食。

皇帝爱吃素

每当遇到斋戒时,皇帝干脆吃素,减节饮食。明孝宗有过一年111天吃素的记录。在吃素其间,不仅禁止屠宰,而且赐宴也用素食,以减省原本御膳所需的猪、羊鸡鹅等物。当然,皇帝吃的素食可不是民间的普通素菜,其制作方法只能让我等平民叹为观止。比如嘉靖皇帝因久居西内享玄设醮,吃素的日子居多,但供给嘉靖帝的素食,必须“皆以革血清汁和剂以进”才能对皇帝的胃口。崇祯皇帝每月要持十斋,但又嫌素膳无味,于是令厨师就将生鹅褪毛,从后穴取出内脏,再将蔬菜放进鹅肚,煮沸取出,用酒洗尽,最后用麻油烹饪成菜肴。

宫廷饮食丰富多样,包括了主食、甜食、菜肴、茶食、酒、茶、贡品等,其中不少是独创食品。总而言之,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越到后期越是极尽奢华。


小高读史


首先请看皇帝溥仪,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皇帝吃饭,另有一套太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时间——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的向守在养心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御膳房里。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已经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食具是绘着龙纹和写着“万寿无疆”字样的明黄色的瓷器,冬天则是银器,下托以盛有热水的瓷罐。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并且为同样的原因,菜送来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太监尝守,叫做“尝膳”。在这些尝过的东西摆好之后,我入座之前,一个小太监叫了一声“打碗盖”!其余四个小太监便动手把每个菜上的银盖取下,放到一个大盒子里拿走。于是我就开始了“用膳”了。

  所谓食前方丈都是些什么东西呢?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样左右,要用六张膳桌陈放。这是她从慈禧那里继承下来的排场,我的比她少,按例也有三十种上下。我现在找到了一份“宣统四年二月糙卷单”(即民国元年三月的一份菜单草稿),上面记载一次“早膳”的内容如下。

  口蘑肥鸡、三鲜鸭子、五绺鸡丝、炖肉、炖肚柿、肉片炖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炖菠菜豆腐、樱桃肉山药。

  驴肉炖白菜、羊肉片川小萝卜、鸭条溜海参、鸭丁溜葛仙米、烧茨菇、肉片焖玉兰片、羊肉丝焖跑、炸春卷、黄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丝、五香干、祭神肉片汤、白煮塞勒、烹白肉。

  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它之所以能够有一声传膳之下,迅速摆在桌子上,是因为御膳房早在半天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等候着的。他们知道,反正从光绪起,皇帝并不靠这些早已过了火候的东西充饥。我每餐实际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或太妃们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的都远远摆在一边,不过做个样而已。

  太妃们为了表示对我的疼爱和关心,除了每餐送菜之外,还规定在我每餐之后,要有一名领班太监去禀报一次我的进膳情况。这同样是公式文章。不管我吃了什么,领班太监到了太妃那里双膝跑倒,说的总是这一套:

  “奴才禀老主子:万岁爷进了一碗老米膳。(或者白米膳),一个馒头(或者一个烧饼)和一碗粥。进得香”!

  每逢年节或太妃的生日(这叫做千秋),为了表示应有的孝顺,我的膳房也要做出一批菜肴送给太妃。这些菜肴可用这四句话给予以鉴定: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

  这种吃法,一个月要花多少钱呢?我找到了一本《宣统二年九月初一至三十日内外膳房及各等处每日分例肉斤鸡鸭清册》,那上面记载如下:

  皇上前分例菜肉二十二斤计三十日分例共六百六十斤。

  汤肉五斤 共一百五十斤

  猪油一斤 共三十斤

  肥鸡二只 共六十只

  肥鸭三只 共九十只

  菜鸡三只 共九十只

  下面还有太后和几位妃的分例,为省目力,现在把它并成一统计表(皆全月分例)如下:

  太后—— 肉1860斤 鸡30只 鸭30只

  瑾贵妃——肉 285斤 鸡7只 鸭7只

  瑜皇贵妇——肉 360斤 鸡15 只 鸭15只

  贵妃——肉 285斤 鸡7 只 鸭7只

  合计: 肉3150斤 鸡74只 鸭74只

  我这一家六口,总计一个月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只鸡鸭,其中八百一十斤肉,二百四十只鸡鸭是我这五岁孩子用的。此外,宫中每天有大批为这六口之家效劳的军机大臣、御前侍卫、师傅、翰林、画师、勾字匠、有身分的太监,以每天来祭神的萨满等等,也各有分例。连我们六口之家共吃猪肉一万四千六百四十二斤,合计用银二千三百四十二两七钱二分。加上杂费支出三百四十八两,连同分例一共是一万四千七百九十四两一钱九分。显而易见,这些银子除了贪污中饱之外,差不多全为表示帝王之尊而糟蹋了。这还不算一年到头不断的点心、果品、糖食、饮料这些消耗。

  掌管皇帝的饮食机构叫御膳房。御膳房设有劳局、素局、挂炉局、点心局、饭局等五局。荤局主管鱼、肉、海味菜;素局主管青菜、干菜、植物油料等,挂炉局主管烧、烤菜点;点心局主管包子、饺子、烧饼、饼类,以及宫中独特糕点等;饭局则主管粥、饭。

  以上各级分为两班,各班一名主任,下设厨师6名司操作。各局设内监7名(监视和防卫投毒)。另外还有5名官吏专司供应材料。总计75人。

  这75人专为皇帝一个人做饭,想像当是相当豪华高贵的,但是结果呢?正如溥仪皇帝的评价是: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

这些都是秘密,也就是溥仪写出来了,不然就不知道了,明朝皇帝估计也相差不多……


历史老猫


明朝皇帝至少要一百零八道菜,是按照阴阳五行二十八星宿来做菜和布局。

菜品的制作有专门的御膳房来制作,从原料到制作都有专人专门经手,每一道菜都有专人负责,可追溯可查询到每一个人,从这一关做到避免在食物中下毒。

到了传菜和吃的环节,先有人试菜,吃了没有问题再由皇上吃,而且每道菜皇帝最多不能吃三口,为了有人下慢性毒药。

皇帝喜欢吃的菜是保密,108道菜就是为了不让人知道皇帝喜欢吃哪道菜。

所以明朝皇帝菜多不是为了胃口和吃多少,是为了安全考虑。


飞越人间


按照皇家规制,最少要三十道菜,皇帝吃饭叫用膳,转门的品菜官,俗称试菜的,古时候,为防止有人给皇帝下毒,每一道菜都来一点,是不会让其他人彻底摸清皇帝的喜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