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何謂“江郎才盡”,“江郎”是誰?歷史上真有其人嗎?

舞夜心動--靈魂的主宰者


答:“江郎才盡”中的“江郎”名叫江淹,字文通,歷史上是真有其人的。

他是南北朝對峙時的南朝人,歷仕宋、齊、梁三朝,出生於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江集村),家貧,早慧,六歲能詩,才氣飛揚。

江淹的才氣有多高呢?

簡單說個例子。

江淹家貧,其實也沒讀過多少書,特別是十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他不得不天天到深山以打柴、賣柴為生。

這樣的家庭環境和生活壓力註定了他不能像其他才子那樣,有大把的時光端坐在書齋裡讀書寫字、吟詩賦對。

但他靈感一來,詩興一發,佳作層出不窮。

劉宋朝的國子博士檀超眼高過頂,一向自負,認為天下的才氣都被自己獨得了,從沒把別人放眼裡。東晉梟雄桓溫手下有個名士,名叫郗超,是個連桓溫和謝安都佩服的高人。而郗超和檀超同是高平人,時人因此把檀超和郗超並列,稱“高平二超”。

對這個稱呼,檀超是不認同的,他常常反駁說:“老子比郗超牛叉多了!”

瞧,就是這樣一個牛氣哄哄的主,某日拜讀了江淹的作品,竟立刻心悅誠服,甘拜下風。

想想看,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而檀超又是如此自負人,卻對江淹如此推崇備至,則江淹的才氣,可見一斑。

就因為有了檀超這個超級大粉絲,並在這個大粉絲的引薦下,江淹出人頭地了,他先是遊學建康,教授始安王劉子真、建平王劉景素等人,不久又擔任新安王劉子鸞 、劉子真的幕僚,成功混跡於高層貴族圈。

在這個貴族圈中,江淹跟隨建平王劉景素混的時間最長,在建平王府待了十年。

劉景素是個有政治野心的人。公元472年,宋明帝劉彧死,太子劉昱即位。劉昱的個人素質很壞,搞得天怒人怨。劉景素就蠢蠢欲動,想舉兵造反。

江淹大驚,力勸。

力勸的結果是:因為和劉景素政見不同,鬧掰了,被劉景素貶斥為建安吳興令。

十年的感情,說沒就沒了。

江淹很傷心,作了大量詩賦來排憂遣愁。

劉景素這邊,不聽江淹的勸阻,冒冒失失起兵,兵敗身死。

江淹卻因為有“勸阻”之舉,被視為忠心,得封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召還京師。

在京師,江淹和權臣蕭道成走得很近。

蕭道成也很喜歡讀江淹的文章,賜酒食、出題,讓江淹現場作文。

江淹不慌不忙,邊吃肉喝酒,邊提筆作文,嘴裡還與蕭道成談笑風生。

等酒足飯飽,文章也寫好了。

在座眾人視之若天人。

不久,荊州刺史沈攸之反。蕭道成向江淹徵詢局勢。

江淹的眼光毒辣,思路清晰,對蕭道成說:“公有五勝,彼有四敗。”

然後一五一十地告訴蕭道成該怎麼弄。

不用說,蕭道成勝利了。

蕭道成後來篡奪劉宋順帝的帝位,那份《齊王讓禪表》就是江淹執筆寫的。

江淹不但在蕭道齊手下吃香,在齊明帝蕭鸞的手下也同樣吃得開,得蕭鸞深相信賴。

蕭鸞稱讚其為“近世獨步”。

蕭齊東昏侯昏庸,江淹轉投蕭衍——蕭梁代齊後,江淹即被任命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封臨沮縣伯,時年五十九歲。

不難看出,從窮小子發跡,並歷經亂世,卻風光一生,江淹實是人生贏家。

成語“江郎才盡”嘲笑江淹早年文才驚豔,晚年再無佳作。

鍾嶸《詩品》和《南史·江淹傳》用神話故事來解釋這個現象,說江淹早年文才出眾,是因為得仙人傳授有神筆;晚年才思枯竭,是神筆已被仙人收回。

實際上,細看江淹的經歷,就不難理解,他哪裡“才盡”了?他本來的志趣就不在文學而在官場,如清人姚鼐所說:“江詩之佳,實在宋、齊之間,仕官未盛之時。及名位益登,塵務經心,清思旋乏,豈才盡之過哉?”

所以,“江郎才盡”的神話故事,聽聽就好,不必當真。


覃仕勇說史


“江郎才盡”中的江郎確實存在,指的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江淹。

江淹出身貧寒,從小父親就去世了,和母親相依為命,但為人勤奮吃苦耐勞,砍柴供養母親,很小就開始學會當家做主,家庭雖清貧,卻是個神童,喜愛學習,三歲能認不少字,六歲就能自己作詩,小小年紀就有過人才華。

二十幾歲,江淹就在南宋地方官幕僚中找工作,從地方的小吏做起。期間被人牽連誣陷入獄,也是靠自己的一身才華在獄中上書申訴自己的冤屈獲得釋放。



南朝那個時代很亂,皇帝就像輪值主席似的,每隔幾年換一個。

南齊開國君主蕭道成輔佐政權,聽說江淹有才,召其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荊州刺史沈攸之叛亂時候,江淹多次進言,甚得蕭道成的信任。

後來齊高帝執政後,被任豫章王秘書兼任東武縣令,不久後升任中書侍郎。永明初年,又升任驃騎將軍,掌國史。少帝蕭昭業即位,任御史中丞。可謂是一路官運亨通。

他任官“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寛猛能折衷,”任御史中丞,彈劾不避權貴,振肅百僚,一振朝綱。

先後在宋、齊、梁三朝為官,在文學上的成就也讓他名滿天下。



可能是因為官位太高,俗務纏身,疏於學習,也可能是後半輩子太順了,沒有了貧苦時那種衝勁和豪情,到了晚年,江淹的文學大不如從前,隨著年齡的高漲,江淹的文采逐漸變淡,才思枯竭,文句枯澀,索然無味,有時想半天也寫不出一個字來。 人們因此惋惜的稱江淹:“江郎才盡矣。”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閒話


牧子閒話


何謂江郎才盡,江郎是誰?歷史上真有這個人嗎?

“江郎才盡”是一個成語典故。原意是指少年時文采出眾,到後來逐漸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錦繡文章了。有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也就是說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後,由於各種原因,小時候的聰明勁兒消失殆盡。

歷史上卻有“江郎”這個人,他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的辭賦家、政治家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家鎮江集村人(古稱宋州濟陽考城),南朝政治家、文學家,歷仕宋、齊、梁三朝,最後被梁武帝蕭衍封醴陵侯。

相傳江淹小時候很聰明,三歲識字,六歲能詩,被人們稱為神童,和三國時孔融有得一拼。

江郎十三歲時“文”名遠揚,文思泉湧,佳作層出不窮:【君在天一涯,妾身長別離;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秋至搗羅紈,淚滿未能開,送君如昨日,簷前露已團;風光肅入戶,月華為誰來?結眉向蛛網,瀝思視青苔;遠與君別者,乃至雁門關。】這些都是江淹辭賦中的名句,有興趣的親們可用“頭條搜索”搜讀一下。

由於江淹文采出眾,堪稱少年學霸,有道是“成名要早”,江郎就像一顆金子熠熠生輝,很快被朝廷徵辟,出任地方官員。

這本是朝廷重視人才的表現,假如江郎踏入仕途繼續從事有關文學方面的工作,史壇上將有江郎一席之地,也許會和後來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相提並論。

但是現在談起江郎有多少人知道他?他的詩作更是鮮有耳聞。倒是“江郎才盡”這句成語被世人所熟知。

講真江郎成名最早,但他的詩作並沒有“江郎才盡”這句成語傳播度高,到現在,我認識江郎不是通過他的詩,而是經過這句成語才對他有所瞭解,這是我的悲哀也是江郎的悲哀。

原來江郎進入仕途後,慢慢被公務和行政瑣事纏身,沒有精力和心思創作辭賦,人們再也讀不到江郎精彩的詩句了,慢慢人們認為江郎才盡了,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華美的文章了,無不扼腕嘆息——江郎才盡矣!

人們不知道為什麼一個人會變化這麼快,百思不解。

其實是朝廷的政務佔據了江郎的大部分時間,加上有些文案由秘書代筆,沒必要親力親為,江郎的詩作減少也在情理之中。

當然人們不知江郎的苦衷,於是各種傳說紛紛出爐。

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原來江郎在8歲的時候,巧遇兩晉時期的相術大師郭璞,郭璞從面相看出江郎乃文曲星轉世,於是授其一支五彩筆。

從那以後,江郎文章妙筆天下。

長大後(即做官後),有一天,江郎做了一個夢,夢到郭璞向他討要五彩筆:“文通兄,把五彩筆還給我吧”。江郎於是從懷中掏出五彩筆交給了郭璞。從此後江郎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好文章了。

當然這都是傳說,其實江郎才思並沒有枯竭,也不是真的才盡了,而是沒時間寫文章了。

江郎歷仕宋、齊、梁三朝,成了三朝元老,位高權重,仕途上取得的成績遠遠大於文壇上的成就,歷史造就了一個權臣,卻永遠失去了一個可以比肩李、杜、白的詩人,我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


秉燭讀春秋


什麼是江郎才盡?就是之前很牛,現在不牛的人。

文章寫的不好啦?江郎才盡!

寫不出來好歌啦?江郎才盡!

演技越來越爛啦?江郎才盡!

江郎真名叫江淹,是南朝人,不僅政壇上混的風生水起,搞文學創作也搞的妙筆生花。

江郎最高幹到了吏部尚書,左衛將軍,醴陵侯。死了之後,梁武帝蕭衍親自為他穿素服,並一次性發放喪葬費三萬,布五十匹。這個待遇可以說是相當可以的了!

前幾年,《琅琊榜》風靡全國,裡面有麒麟才子梅長蘇,江湖人稱“江左梅郎”,或許人物原型來自於“江郎才盡”的“江郎”吧!

江郎不僅長的相貌堂堂,玉樹臨風,而且吟的一手好賦,流傳於世的有28篇,詩歌流傳於世的有142首,其中最為有名的是《恨賦》、《別賦》。

這個大家或許都沒聽說,但大家肯定聽過“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楊過的“黯然銷魂掌”得名於此!


滿腹才華,出口成章的大才子江郎,如何突然才華消失了呢?到底發生了什麼?

據江郎自己回憶,這全因他做了一個夢,一個奇怪的夢。

這天,江郎晚上睡覺,夢見了晉朝大帥哥大才子郭璞。

郭璞悄悄地對他說:“小江啊,我有一隻水彩筆,放你那怪長時間了,是不是該還我了啊?”

江郎吃了一驚,什麼水彩筆啊,他往懷裡一摸,咦,真的有一隻,於是就把水彩筆還給了郭璞。從此之後,江郎就寫不出好文章了,“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這真是可惜了了!江郎說,他之所以能寫出來好文章,多虧了郭璞的照顧,現在水彩筆要了回去,文章自然寫的不好了!



這聽起來太玄乎了,太不真實了!江郎真的做了夢了嗎?真的“才盡”了嗎?

非也!

江郎此舉是為了“避禍”,江郎從一個小小的幕僚幹起,一步步地爬上了吏部尚書的高位,短短六十載,歷經了三個短暫王朝,即宋、齊、梁,見慣了數不盡的血雨腥風,見慣了數不盡的暴虐殺戮。

晚年的江郎累了,也怕了,此時的他只想急流勇退,告老還鄉,可是梁武帝不許,並且對他越發猜忌,此時的江郎只有借“江郎才盡”,來向梁武帝表態:臣老了,不中用了,不會有別的想法,請讓我安安穩穩地退休吧!


一半秋色


江郎,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就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文學家、散文家江淹,江文通,先後在三個王朝做官,“江郎才盡”出自記載他的一個小故事。

《南史·江淹傳》裡這樣講的:

江淹年輕的時候,是鼎鼎有名的大文豪,詩文都是上品佳作,在當時的文化圈很有名氣。江淹做了官以後,年紀漸漸大了,他發現自己寫的文字沒有以前好了,甚至還有退步的跡象,有靈感了馬上提筆寫下了,乾巴巴的沒有一點文采。

於是,就有人開始編了兩個傳說來解釋江淹文采失去的原因:

第一個是說,江淹有一天坐著船在禪靈寺的河邊靠岸,忽然很困,就睡著了,夢見一個叫張景陽的人,那人向江淹討要一匹絲綢,江淹莫名其妙,下意識往自己懷裡一掏,真的有絲綢緞子,於是拿出來,給了張景陽,醒過來以後,再也做不出錦繡文章了。

另一個傳說也類似,就是江淹還是在外面睡著了,也不知道江淹哪那麼缺覺,這次是在冶亭睡著的,忽然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對他說:“文通兄,我的一支筆在您哪裡,現在該還給我了吧?”江淹從懷裡(江淹這懷裡是百寶囊麼,啥都有)掏出一支筆給了郭璞,醒過來,寫不出好文章了。

反正無論做的什麼夢,江淹是做不出好文章了,所以後世引出一例成語:江郎才盡。

其實我覺得並不是什麼託夢讓江淹沒了文采,而是混跡官場多年後,所有心思都放在了爭名奪利上,那個文思如泉湧的年輕人江郎早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一個投機鑽營的老官僚罷了。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江郎才盡,形容一些曾經有才華,後來卻逐漸歸於平凡的人。

“江郎”確有其人,指的是南朝名士“江淹”。

不過,當我們同情他“才盡”的時候,人家卻一路高升,直至官拜醴陵侯。

在他死後,梁武帝蕭衍親自穿著素服,前去祭拜他,也算是位極人臣了。

一、五彩神筆

江淹的“才盡”,源自一支五彩神筆。

傳言江淹被貶到浦城當縣令的時候,他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叫做郭璞的人給了他一隻五彩神筆。

郭璞告訴江淹,只要他拿著這支筆,就可以文思如泉湧,成為文壇領袖。

後來,江淹果然如郭璞所言,創作出許多傑出的作品。

別人知道江淹這個夢後,就戲稱江淹是“夢筆生花”。

成也神筆,敗也神筆。

江淹到了中年後,才思大不如前,《詩品》猜測,原因是江淹做了一個夢:

夢中郭璞找到江淹,對他說“五色彩筆借給你這麼久,現在該還給我了”。

失去了這支筆,江淹的才華便宛如才盡一般。

二、文通殘錦 

《南史·江淹傳》還記載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傳聞江淹曾夢見晉代的張協。

張協對江淹說:以前我有一匹錦放在你這裡,今天你要還給我了。

江淹拿出還剩下的幾尺給張協,張協很憤怒:喂,你怎麼這樣,要還也是全部還啊!

江淹沒法,便從自己的才華上,割下了一大塊給張協,這才讓張協滿意。

可至此後,江淹卻失去了才華一樣。

這就是,關於“江郎才盡”的兩則故事。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江郎才盡,是日常用到的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江郎的文才比以前有所退步。這句成語中所說的江郎,是指南朝文學家江淹,在歷史上是有這個人物存在的。


一般我們在形容一個人之前才華橫溢,可後來文采退步,甚至是和普通人沒有什麼異常的時候,就會用到這個成語江郎才盡。比如說,一個人之前寫文章飛快,而文章質量很好,可是到了後期寫不出文章來了,即便寫出來,文章質量也是很差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形容這個人江郎才盡。


而成語中所說到的江郎是南朝文學家江淹,他在年輕的時候非常有文采,是南朝時期有名氣的文學家,政治家。他就彷彿天才一樣,在6歲的時候就能夠作詩,泰始四年時,他被舉薦成為了秀才。同一年,他被任命為巴陵王國左常侍,憑藉自己的才華橫溢接連得到了晉封。可到了後期,他的文采彷彿憑空消失了,寫出來的文章也和年輕時的質量無法相比,甚至讓人感覺食之無味,特別平淡。此外,他寫文章也不和年輕時一般迅速,每每提筆良久都寫不出來幾句話,有這樣明顯的退步,自然是說他江郎才盡了。


而且關於這個成語和江郎,還有一個故事,雖然聽起來不太真實,但到現在都依舊流傳著。故事中說,在江淹晚年的時候,他夢見了一個自稱叫做郭璞的人,這個人對他說了一句話,那麼就是講,我有一支筆一直放在你那裡,到現在已經有許多年了,今天我在夢中找你是為了將這支筆帶走。江淹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有一支如此神奇的筆,可他在懷裡摸索了一番,確實發現了一支與眾不同的筆,這支筆是五彩筆。他只認為來人是為了尋筆,就將筆還了回去,可是在筆還回去之後,他就再也寫不出好的文章來了。


為此不僅有了江郎才盡這個成語,還有一個成語也是由此而來,那就是妙筆生花。在這個故事流傳之後,很多後人都在猜測,應該是郭璞將自己的文采借給了江淹,才會讓他在年輕的時候擁有才華,寫出來的文章也是與眾不同的。而到了江淹晚年時,郭璞在夢中將才華帶走,江淹就會成為一個普通人。不過,這只是一個比較玄幻的說法罷了。江淹之所以文學退步,與那支神奇的筆沒有什麼關係。只是因為在他為官之後,多年沒有寫過文章,所以才會讓他的文采退步。畢竟當一個人擁有高官權位時,又怎還需要自己來寫詩作文呢?不管多麼熟練的技藝,長時間不用的話也一定會退步,這是必然的。



此外,當時江淹年齡已經很大了,作為一個老人,記憶力都會有所衰退,再加上經歷與年輕時不同,感情也沒有之前那樣的豐富,所以寫不出一樣的文章也是在情理之中。

綜上所述,便是關於江郎才盡的由來,以及關於江郎這個人的歷史原型了,你們之前是否有了解過呢?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時人在評價某些人以前的時候厲害,但後來的時候,才能反倒不如以前時,總是喜歡用江郎才盡這個成語。

這個成語既然存在,那麼肯定就不會沒有出處的,很多成語可能僅僅是時人在寫文章的時候,碰巧寫出來的,但是還有那麼一些成語,背後都是有些小故事的,江郎才盡這麼一個成語,一看背後就肯定有一段小故事。

何謂江郎才盡?江郎才盡,意思就是江郎的文才沒了,江郎的才思減退,年輕的時候江郎寫詩作文,當時之人都稱之為奇才,而後來,江郎寫詩作文再也沒了之前的那種恢宏大氣,時人稱之為,江郎才盡。

江郎是誰,江郎自然就是江淹,江淹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江郎才盡的故事也不是隨意杜撰出來的。

江淹是南北朝時期南朝之人,歷仕宋,齊,梁三朝,江淹,自小家境貧寒,他也非常好學,實際上也因為家裡貧窮沒讀過多少書。

江淹的天才,從六歲的時候就開始了,六歲,換成現在的人,還在幼兒園裡邁著蹣跚的步伐,到處跑著玩,人家這個歲數已經開始寫詩了。

江淹後來及其擅長寫詩撰文,江淹的文章寫的那是繪聲繪色,膾炙人口,江淹文章中的許多詞句,在後世流傳都十分廣泛,江淹本身就有才,所以自然受到了掌權之人的重視,在他二十歲的時候,就開始入仕。

江淹之前的文字,名氣都非常大,當時的人都對他的文章十分讚美,但是到了他年紀大了一些,卻再也沒有寫出來過那麼優美的文章,他的文章不僅是沒有以前寫的那麼好了,相對的,比以前還差的多了。

這時候江淹的文章,讓人食之無味,顯得平淡之極,更多的時候,往往都是提筆,卻遲遲寫不出幾個字來。這麼大的退步,自然便是江郎才盡了。

其實關於江郎才盡,還有一個很玄乎的小故事,當時的江淹正在園中午覺,夢中迷迷糊糊的,就夢到一個名叫郭璞的人,郭璞說他有一支筆放在江淹那裡很久了,江淹哪裡知道這支筆是什麼,但是一摸袖袍之中,還真就發現了一支無色筆,他倒也沒有遲疑,直接把筆還給了郭璞,自此夢之後,江淹再也寫不出好文章來了。

這就是江郎才盡的故事。

然而江淹真的是才盡了嗎?其實江淹是因為當上了官,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漸漸的位高權重起來,自從他位居高官,再也不需要自己寫詩作文,時間已久,自然也就寫不出來多好的文章了,其實這很正常,若是長時間不做某件事,漸漸的自然也就手生了,更別說寫詩作文這種需要靈感的事情了。

江淹的才能並非是真的消失了,他不過是因為為官之後變得比以前忙碌了很多,沒什麼時間寫文章了,再說了,年紀大了以後自然也不可能跟年輕的時候一樣才思敏捷。

現在江郎才盡這個成語很多人都是常用的,江淹在某種程度上,結結實實的背了這個鍋。


魏青衣


“江郎才盡”意思是江郎的文才沒了,比喻才思減退。那麼,成語中的“江郎”到底是誰,他為什麼會才盡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穿越歷史,瞭解成語背後的故事和秘密。

“江郎才盡”中的“江郎”確有其人,指的是江淹,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江集村)人,南朝的政治家和文學家。這個江淹是一個神童,6歲就能夠作詩,13歲喪父,家境貧窮。為了改變命運,他20歲從政,成為權貴們的御用文人。他這份文秘工作一干就是十餘年,這十年他是政治上失意,但是在文學創作上大放異彩,成為文壇巨星。



永元三年(501年),江淹改投蕭衍,得到賞識,一路升遷,高官封侯,達到了人生顛覆。但是他在文學創作上變得令人不忍直視。於是,人們說他是江郎才盡。而關於江淹才盡的原因,有兩個傳說。第一個傳說是江郎夢中還筆。據說,有一天,江淹午睡夢到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筆在你這裡放了很久了,今天要拿回去。”江淹從懷中果然掏出了一支五彩筆,並將其還給了郭璞。然而,從此江淹才思減退,再也寫不出絢麗的文章了。


第二個傳說是有一次,江淹在禪靈寺附近的河洲邊睡覺,夢中一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掏出幾匹綢緞還他。從此之後,江淹的文章就不精彩了。

以上關於江淹才盡的託夢之事當然不可考,但如果以他文學家的身份來看,江淹35歲以後,的確就沒有什麼比較好的文章了。實際上,這是江淹的一種選擇。其他人笑他再也寫不出好文章來了,江淹根本不care。他內心可能在想:“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老子寫不寫閒散文章,關你屁事。”



人家江淹從35歲之後,迎來了人生巔峰,在仕途上一路升遷。亂世之中,略有文名,有個毛用,哪有時間去搞什麼文學創作。沒有用心的雕琢,又怎麼會寫出好的文章呢?各位,你們認為呢?


密探零零發


江郎才盡的意思是沒有了創新和思考,止步不前。江郎才盡一詞,最早出現於《南史·江淹傳》。詞中的江郎則是江淹是也。

江淹生平

江淹是南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所以他能夠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屬於自己的一筆。據說江淹出生貧寒,但是天資聰穎,6歲的時候便可以作詩。不過天才少年年少時候確實十分不幸,13歲的時候父親去世。而江淹卻只能依然靠著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南朝宋泰始二年到梁天建元年,江淹從一個被人賞識的窮小子,到被冤枉入獄後被釋放之後,開始了自己的升遷之路。他一路從南徐州秀才升到了巴陵王國左常侍最後到醴陵侯。

可以這麼說,江淹整整歷經了三個朝代。

江淹的政治成就並不如他的文學成就。雖然他的存在,極大的保證了南朝時期濟陽江氏的地位,但是他的辭賦和詩歌對當時的文壇甚至後世文壇的影響都非常深遠,他的文學作品十分清麗悲壯,與當時的靡靡之音並不相似,足以見得,江淹以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抱負。

江郎才盡

其實這是對於江淹的一種誤解,人少年壯年之時,才思敏捷,自然能做出大量有意境的詩歌,而人到暮年,創造力衰退是可以理解的。

在《梁書》中對於江淹有十分客觀的評價,“淹少以文章顯,晚節才思微退,時人皆謂之才盡。”

總的來說,江淹才盡的真實原因是因為人到暮年。不過在奇聞軼事上,關於江淹才盡的說法則顯得有趣很多。據說江淹辭去了宣城太守的官職之後,突然夢到一位叫做郭璞的男子,讓江淹將自己遺落多年的五彩筆還給他。從此江淹失去了創作的才能。

江郎才盡中江淹算是背了一口大鍋,畢竟為官之後十分繁忙,少了作詩的閒情逸致是可以理解的,人到暮年江淹無多餘心力作詩也是可以理解的。只不過可惜的是,後世的人們,只會道江郎才盡,卻不知江郎為何才盡。若不是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怎會無法抒發自己文學上抱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