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諸葛亮跟司馬懿與漢初三傑的差距在哪裡?

凋零之石


差距在對手。曹魏和東吳都有一統天下的決心和準備。而項羽沒有,項羽還是稱霸思想。


真誠地看著你


先說漢初三傑

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韓信(約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

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但後來卻遭到劉邦的疑忌,最後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而遭處死。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蕭何出生於秦泗水郡豐邑縣(今江蘇豐縣)東護城河西岸,現蕭何宅遺址尚存。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蕭何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蕭何慧眼識才,力薦韓信,韓信率漢軍渡陳倉,戰滎陽,破魏平趙,收燕伐齊,連戰連勝,在垓下設十面埋伏,一舉將項羽全軍殲滅,為劉邦平定了天下。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蕭何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諡號"文終侯"。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其一生用這幾個字概括,躬耕隴畝、隆中對策、赤壁大戰、足食足兵、先主託孤、北伐中原、病逝五丈原。孫中山:“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毛澤東主席也曾評價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裡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其子司馬昭稱王后,追尊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人物生平經歷豐富主要有,奇策善謀、輔政平亂、擒斬孟達、抗蜀北伐、對陣五丈原、平定遼東、明帝託孤、退敵徵吳、誅滅曹爽、去世辭封,毛澤東主席曾評價“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歷來說他壞,我看有幾手比曹操高明。”認為曹操攻下張魯以後應該聽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進攻四川;評其“出身士族,多謀略,善權變,為魏國重臣”。曾在《三國志·陸遜傳》中評註“此司馬懿敵孔明之智也”。

根據以上對比發現幾人之間的差距基本上沒有可比性,漢初三傑有志在天下的決心,並且成功了,諸葛亮,司馬懿雖然也有一統天下的信心但是,終其一生都沒能看到天下一統而抱憾終身!究其原因就是時代不同,所碰到的對手也不同!而且所有人的戰略思想也不同!


那年的路人甲


你好,我是職場工作15年的拉拉。這5位“大神”,都有他們的傳奇和不同之處,且聽我慢慢道來。

第一、漢初三傑之張良,韓信,蕭何

  1. 張良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說的正是一代謀臣張良,他生於秦末漢初,韓國貴族后羿。

張良曾試圖刺殺秦始皇,未果。在楚漢之爭,鴻門宴等出謀劃策,成為漢高祖劉邦開國元勳之一。

因為信奉黃老學說,通曉功成身退的道道,於是在拜為“封留候”後,急流勇退,雲淡風輕,得以千古留名。

後人對張良的評價為仁,智,勇具全,遂得以善終。

2. 韓信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一人之上下、萬人之上的統帥,漢初的軍事家。家喻戶曉的戰術,比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都是韓信用兵的傑作。

大家搜索一下QQ音樂,有一首歌唱的是“國士無雙”,說的就是韓信。論武功,論打仗,論靈活用兵,無一敗仗,還真的是天下無敵手。

這武功用在攻城掠地上沒問題,但在“辦公室整治”上明顯是一個幼兒班水平。

一個人再有能力,有人能決定你的生死或去留,這就是韓信的老大呂后。

因為自己智謀不足,被呂雉和蕭何合夥坑死。再武功蓋世如何呢,連自己的小命都未能保住。

還好現在沒有生活在古代宮鬥之中,否則以我平民的智商,估計匆匆忙扮演個群演,沒見到第二天的月亮就死翹翹了。

後人評價韓信勇敢和仁義有餘,但智慧不足。

3. 蕭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擅長管理國家,制定了各種法規,各種方針,使政績斐然又國泰民安。

有一個故事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一開始讓韓信當一個倉庫的管理員,後來韓信跑,他追。他老謀深算,發現這韓信有點能耐,於是力薦韓信。也是對韓信有知遇之恩。

大恩即大仇。

所以,人們說不要過度向他人索取,也不要過度幫助他人。

後人評價蕭何老謀深算,老奸巨猾。

智有餘,但仁不足。

後期,蕭何知道韓信不會造反,但依然同呂后設立殺了韓信。原因是他自己要避嫌。

現實中,對於這種仁心不足的人,還是識別為上。

第二、曹魏謀臣司馬懿

青年時期的司馬懿就善謀略,後來被曹操任為己用。

“狼顧之相”“三馬同槽”說的都司馬懿。侍奉了曹家3代人,最後取而代之,滅掉了曹魏,由他的孫子終結了三國,開創了晉朝。

很多人說,司馬懿才是三國時期的贏家。

司馬懿人家活的長,三國時期醫療條件差,一般人平均壽命36歲,他愣是傲嬌的活到了72歲,接連送走了老曹家3代君主,他還沒走,曹魏最後一任君主曹芳去世兩年之後,他才走。

後人評價,詭計多端,善於隱忍。

第三、一代風流人物--諸葛亮

諸葛亮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一篇《出師表》上奏給他的後主劉禪,之後劉禪直接給他派軍隊北伐曹魏。

當時劉備3顧茅廬,諸葛亮作出《隆中對》的時候也只是才27歲。一個27歲每天在茅草屋喝茶的人,竟然能和君主論天下大事,語出驚人又一語中的,被劉備奉為上賓。

還有一個《後出師表》,有人說是諸葛亮作的,有人說是這不是諸葛亮作的。我們認為它還真不是諸葛亮作的,箇中文風不同。《出師表》作的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啊,還被寫進了中學語文必背篇目。

司馬懿評價說,諸葛亮是天下的奇才啊。

諸葛亮能輔佐一無所有的中山晉王之後劉備,和曹操、孫權實現3分天下的局面,在劉備彌留之際,對諸葛亮說了:“你的能力10倍於曹丕,以後劉禪如果未行,你可以取而代之”。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然後,並沒有取而代之劉禪。

第四、總結一下5人的差別

看他們的差別從志向,仁心,智慧三個角度。就他們5人而言,根據程度的多少以1~100表示 :

張良 : 志向80 仁心80 智慧90

韓信 : 志向80 仁心80 智慧50

蕭何 : 志向80 仁心50 智慧80

司馬懿 : 志向100 仁心50 智慧100

諸葛亮 : 志向80 仁心100 智慧80

在現在生活中,有一句話說的是有德無才可以培養任用,但有才無德卻不能任用。

莫以善小而不為,

莫以惡小而為之。


中華歷史智慧


諸葛亮跟司馬懿與漢初三傑比較差距在如下五個方面:

一、壽命

諸葛亮活了53歲,不算長壽,比司馬懿72歲差很遠,比漢初三傑張良61歲、蕭何64歲也是不如,韓信被擒殺時36歲,總的來說諸葛亮養生養氣功夫欠佳,可能太操心了。

二、生前官銜

諸葛亮生前蜀漢丞相,蜀漢多年二把手,司馬懿生前太尉、太傅,給他相國沒做,臨死前曹魏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韓信張良生前封了留候就淡出政壇,蕭何位列宰相,總的來說做官比其他都強。

三、忠貞品性

這個諸葛亮沒得說,忠心蜀漢朝廷,為官清廉,政事公正,司馬懿陷入政治鬥爭做大家族勢力隨堅辭高位,終不免作秀嫌疑,韓信涉嫌謀反,之前攜兵自重,張良功成名退,獨善其身,蕭何和諸葛不相上下,多次就朝廷於危難。

四、政壇成果

諸葛亮這點較不如,維持了蜀漢內部安定,北伐無功,建立制度、培養人才等延長蜀漢三十年國運,司馬懿位列魏國高位,平定內叛,抵禦外敵,壯大家族等給了篡魏的基礎,初漢三傑為大漢統一各盡展才華,從結果來說,諸葛亮的成果最差。

五、文化遺產

諸葛亮比較高,有散文《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還聯合建立蜀漢法典《蜀科》,司馬懿沒有東西流傳下來,張良述而不作,韓信有兵法三篇留世,蕭何纂漢朝法典《九章律》。

六、能力指數

諸葛亮全面發展,但是軍事奇謀、武力較差,司馬懿和其相比政治權謀較長,韓信除軍事謀略、統御最高外,其他都較差,張良運籌權謀最高,其他一般,蕭何政治、外交最高,其他一般。

還有哪些角度小編沒想到的,大家可以補足不全。


石家言


張良閉門不出,蕭何盡心盡力,韓信被誅殺,這是漢初三傑在漢朝建立之初的處境,他們三人的情況,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的出身不同。張良是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張良家擔任過五代韓王之相;而蕭何則是劉邦的老鄉,可以說跟劉邦最親近;韓信則家境貧寒,先投身於項羽,後來才投奔劉邦的。

  劉邦對三人的任用也不一樣,劉邦和張良是一見如故;蕭何不用說,那是心腹。韓信則是個外來戶,可以說劉邦自始至終沒有信任過韓信,只是在用韓信的才能。張良祖上世代為韓國相,對於鳥盡弓藏看的非常清楚,所以張良在漢朝建立之後就託病不出,出行沒有規律,遠離權力中心,但又是在劉邦的眼皮子底下。

  而蕭何自認為是劉邦的老鄉,又擁立劉邦,並且屢次搭救劉邦,他認為自己應該盡心的輔佐劉邦,再就是認為劉邦不會懷疑他的。殊不知劉邦已經不是當初那個亭長了,已經是大漢的皇帝了,蕭何沒有認清這一點,才被關進牢房的。

  而韓信則是軍事天才政治低能,呂后殺韓信的理由那是欲加之罪,如果韓信真的參與謀反的話,是堅決不會去朝賀的,他去了,說明他沒有參與,再就是政治敏感太差了,韓信是一個自負的人,他由於家裡窮,曾經有過胯下之辱,所以他自尊心很強,韓信離開項羽就是因為沒有得到重用。

  


古今歷史觀文


曾經的諸葛亮一心戶主,為扶不起的阿斗出謀劃策,累死在漢中,到此還在算計如何殺死司馬懿,遠不及張良的激流勇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