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左宗棠的事蹟有什麼?

芷若幽蘭詩詞666


他是一代名將,卻被一老頭打敗,得知老頭名字後,他立刻拜其為師

古人云: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人若是自視過高,則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直到得到教訓後方能醒悟。今人如此,古人也是如此。

左宗棠是晚清名將,從小習文練武,滿腹文物韜略。左宗棠自負天下無人能及,只有諸葛孔明能與自己一比。因而,他稱諸葛亮是“古亮”,自己則是“今亮”。其志得意滿和狂放之態,可見一斑。

左宗棠

清光緒元年(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此時沙俄、英國兩個列強聯起手來,妄圖瓜分我國西北疆土。左宗棠憤然上書請戰,征討阿古柏反動政權,遏止沙俄、英國的侵略野心。

左宗棠雖然年過花甲,卻依然精力充沛,勇武過人。他給妻子兒女交代完後事後,命手下抬著一口棺材隨軍出征,誓死收復被侵佔的領土。

左宗棠當年行軍地

當年8月,訓練有素的湘軍抬著棺材,舉著大旗從河北出發,一路西進。不久後,來到了一個叫做峪門隘的小鎮。此時太陽已經落山,紅日西斜,全軍將士又餓又困。左宗棠也想了解下這座西大門要隘的一些信息,於是下令安營紮寨。

當天夜裡,躊躇滿志的左宗棠避開手下,穿上便衣攜帶腰刀到鎮上閒遊。走到一家藥店旁邊時,掛在藥店門口的木牌“天下第一棋手第一劍手”幾個字引起了他的注意。

左宗棠收復新疆示意圖

左宗棠心中好奇,這窮鄉僻壤之地,誰人竟然有如此大的口氣。我堂堂一軍之帥都不敢標榜天下第一,一個小小的藥店竟然如此大膽。

從不服輸,不甘人後的左宗棠決定親自會一會這個“天下第一”。

此時,正在櫃檯上忙活的一個白髮銀鬚的老者前來招呼。左宗棠心中不悅,以傲慢之態告訴老者:“既然你敢稱天下第一,那我們就來比試比試吧。”

疾馳沙場的清軍

老者連連推辭,但左宗棠的脾氣上來了,非要比試不可。老者無奈,只得推開棋盤與他對弈。幾個回合下來,殺氣騰騰的左宗棠接連得手,最終贏了老者。

緊接著,左宗棠又拔出腰刀與老者比試。30多個回合後,老者再度落敗。左宗棠得勝而回,老者兌現諾言將招牌打碎。

不久,左宗棠全軍開拔,直搗阿古柏的心臟,將這個屠夫趕出了新疆,收回了被佔領的土地,威震了沙俄和英國。

訓練中的清軍

幾年後,左宗棠班師回朝,途經峪口隘鎮時。左宗棠想起了當年之事,於是親自登門拜訪老者。當看到老者店門口還依然掛著“天下第一棋手第一劍手”的招牌時,左宗棠心中頓時不悅。

他很快找到老者,直接與老者比試棋藝,結果左宗棠連連敗北、連輸三局,只得作罷。緊接著,二人又比試了刀劍。同樣的結果,不到20回合,左宗棠就輸給了比自己大了很多的賣藥老頭。

左宗棠的傲氣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火辣辣的臉上如著了火一般。他輕聲懇求老者道出這一前一後為何差距如此大。

駐屯新疆的清軍

老者對他說道:“大帥有軍務在身,事關朝廷顏面,無數黎民,許勝不許敗。我若挫敗了大帥,必將影響大帥的心緒,於開戰不利。如今大帥得勝歸來,沒有了顧忌,因而使出了全力。”

緊接著,老者道出了自己的身世。原來老者叫做馬逸青(又稱馬一青),出身中醫世家,自小在少林寺習武,擅長劍術,因為劍法出神入化被譽為“神劍馬”。

馬逸青因為替人打抱不平,闖入官府殺了貪官,為了家人不受牽連,才到這個地方隱居避禍。聽到這裡,左宗棠不禁說道:“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隨後他便跪拜馬逸青為師。

這段歷史一直以來被人傳為民間故事,然而這確實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清史稿》曾載:“左中堂在進軍新疆途中,巧遇高人馬逸青,竟棋劍技不如,甘拜為師。”

天山腳下的左宗棠塑像

此事多見於檔案文本資料與回憶錄之中,具有相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稗史候說


左宗棠拒交“入城費”,“跺腳罵殿”的故事:

1881年春,晚清著名將領左宗棠經過多年的準備及苦戰,以近70歲的高齡,抬棺西征,終於完成平定新疆,收復伊犁的偉業。此時,正是大功告成,進京覆命,覲見皇帝和兩宮太后,接受封賞之時。

京城崇文門外,今天是人山人海,好不熱鬧。因為大家都聽說左宗棠出師凱旋,今天到京,自然都來看看熱鬧,也希望有機會一睹這位頗具傳奇特色的左大帥的風采。左宗棠自己這次也是志得意滿,毫無顧忌地想出彩一下。沒辦法,人家的性格就是這麼高調啊!

只見他擺開陣仗,前有一對白馬領路,開道馬數十騎,又有“恪靖”親兵十餘對,都手持大刀、鋼叉、洋槍等武器,而後是“肅靜”、“迴避”以及“東閣大學士”、“二等恪靖侯”、“太子太保”等銜牌,莊嚴有序,場面真的很拉風!

左宗棠端坐在八抬綠暱大轎中,身穿黃馬褂,頭戴一品紅翎,手持芭蕉扇,雖已鬚髮皆白,但是目光如電,不怒自威,總之精氣神兒那叫一個好。可是,當他們的隊伍來到城門口時,門房管事的卻不讓進去,要他們交納4萬兩銀子的進城費才能通過。您說,這不是有人專門挑事兒,給左大帥添堵嗎?

這裡得給大家補充說明一下,大清朝起先留下過一個規矩:所有任期結束、奉召入京的地方大員(主要是地方總督、巡撫等封疆大吏),都要在入城時交納一筆銀子。這錢一般是貼補給宮裡的太監及京城城防的官兵的,因為京官們的收入少,在中樞又有很大的影響力。就連當年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受封一等毅勇侯進京奉召時,也是出了進城費的。

以左季高(左宗棠的字)的倔脾氣,哪裡忍得下這口惡氣。只見他走下大轎,有點惱怒地看了管事小太監一眼,說:本大人是皇上下旨,命我進京覲見的,如果見皇上需要付錢的話,那這筆錢應當朝廷來付!

小太監一聽,竟然還有這等規矩,也是嚇了一跳。連忙說:當年曾中堂受封一等毅勇侯時,也是從這個門進去的,他交了5萬兩“進門錢”,您怎麼能破壞規矩呢?左季高一聽更加生氣了,心想:小太監一看就太年輕不更事,十幾年前我左某人因剿太平有功,以浙江巡撫、代閩浙總督進京面聖時,也是頂著牛,絕不交這“進門錢”的(當年是恭親王疏通關節,代交3000兩才進得門,此事在當時京城一時傳為佳話)。今天來看熱鬧的吃瓜群眾除了一睹左大帥的風采,也等著看進城費如何處置這個梗呢?

因此,左季高說:原來如此,左某沒錢,今天只好破了這個規矩了。小太監自從入了紫禁城做奴才辦事,見過的高官多如牛毛,今天頭一次碰到個怪人,真的不知如何是好了。這4萬兩是筆大錢,壞了規矩以後的損失可能更大(怕其他人也效仿左宗棠),所以他也做不了主,就這樣僵持住了。

左宗棠見道理說不通,門也進不了,只能硬來了。他說:我從西北來,你不讓我進去,那我就回西北去。但是,見不到皇上和兩宮太后,那就不是我的責任了,後果你們自負。

這麼一說,小太監這邊扛不住了,趕緊報告太監總管李蓮英。李蓮英也知道這位左大帥的牛脾氣,真的頂起牛來耽誤了皇上召見,一旦太后問起罪來,那誰也擔當不起,因此趕緊通知放行。就這樣,一場很有趣的大戲落幕了,消息很快傳遍京城,百姓們拍手稱快,也很欽佩左宗棠的耿直!但據說這次恭親王奕訢又在中間做了調停,擔心太監們以後搗鬼,也避免各方尷尬,花了8000兩擺平此事,這是後話。

第二天一早,左宗棠來到紫禁城太和殿,對守門的小太監說:“前陝甘總督、欽差大臣、大學士左宗棠奉召求見皇上和皇太后!”

這個小太監早已聽說了左季高拒交“進門錢”的事。這次又見到他兩手空空而來,心裡那叫一個不高興,忍不住輕蔑地說:左大人,您見皇上和皇太后,既然需要小的去通報一聲,難道就沒有發現您身上缺了點什麼東西嗎?

左宗棠一看這陣勢,再次非常惱怒,答曰:我身穿御賜黃馬褂,頭戴一品紅翎,手中有皇上詔書,心中有太后之命,到底還缺少什麼?

小太監也不怕,以為左宗棠沒聽懂,乾脆直說了:左大人,實話跟您說,求我通報,連王爺們都給個紅包,託我在太后面前美言幾句。況且,我也不是為自己,我是為李大總管收的,您也犯不著對我發脾氣。今天您不給錢,還真可能進不了這個殿門。

其實啊,左宗棠不是不通人情,也不是不懂規矩,他就是看不慣這份壞習氣,把中樞之地搞得烏煙瘴氣,今天他偏和這壞習氣槓上了。只見他火力全開,一跺腳,開口痛罵道:敵人百萬大軍都擋不住我,你一個小太監算老幾(史書上的原話為:“吾嘗入百萬軍中,無人敢阻擋者,安識汝曹小輩?”)?況且,我的收入,各種花銷都有計劃,撫卹陣亡將士,兵事、國事的用度還經常感到不夠,哪裡還有什麼零花錢給你?我是接受皇命而來,你不准我見,老子再回新疆就是了!這一罵,就是清朝史料中詳細記載著名的左宗棠“跺腳罵殿”故事,真真叫人大呼痛快!

小太監以為左季高是在嚇唬他,偏不聽,傻傻站在那裡。只見左宗棠大喊一聲:“走!”,轎伕們抬起轎,真的準備打道回府了。這下子小太監真的害怕了,連忙報告了李蓮英。

今天,皇上和太后召見西征凱旋的左宗棠是朝廷的大事,但因為最近西太后慈禧一直生病,所以沒來,但小皇帝和東太后慈安已經早早地等在太和殿中了。慈安見到小太監悄悄通報李蓮英後,李總管一臉的憂懼之色,莫名其妙。就問李蓮英:小李子,你在嘀咕什麼呀?怎麼左大人還不來覲見呢?

因為慈安太后對下人素來寬厚,李蓮英只能實話實說了:主子,奴才的手下剛才問左大人討點通報的賞錢,沒想到這老頭又小氣又蠻橫,還真心一個子兒都不給,還威脅要回西北去呢?

慈安太后很有寬仁的度量,一聽也沒深究,笑著罵道:小李子,你們也太自不量力了吧!左大人功高蓋世,秉性剛直,連先帝都對他器重有加,我有什麼權威要求他順著你們呢?趕緊向他道個歉,派人去討個饒,求個情,還能保住一條小命!

於是李總管馬上命人去追左季高,說盡好話,速請進殿來。左宗棠也是見好就收,重新整理朝服、衣冠、頂戴,堂堂正正地走進太和殿來。


范蠡的商道妙計


咸豐九年(1859年)太平天國戰亂期間,二品武官、永州總兵樊燮到長沙拜見湖南巡撫駱秉章,見到師爺沒有屈體請安。這個總兵有貪墨之嫌剛被湖南巡撫參劾,當面又如此驕縱,師爺氣不打一處來,竟然大喝一聲“王八蛋,滾出去!”,把他趕了出去。

這師爺年近五十,考了幾次進士都沒中第只有舉人功名,掛個四品卿銜也不是正式編制。樊總兵剛被提名湖南提督,馬上是從一品,哪受得了此等劣幕的惡氣,馬上告狀!

樊總兵狀告湖南巡撫誣陷之餘,揭發師爺交往地方官員,這在清代可是大忌。皇上下旨嚴查有無幕賓把持湖南軍政要務,弄不好是個死罪,嚇得師爺躲了起來。但樊總兵沒得意幾天,這師爺竟起死回生,自己反倒因貪腐被革職了!

辱身奪官,奇恥大辱!樊燮返鄉後,重金聘請名師教育兒子,以樓房為書房,除先生和兒子其他人不準上樓,將“王八蛋,滾出去”六字刻在木牌,兒子只能穿女裝。他告誡兒子考上秀才才能脫女外衣,考上舉才能脫女內衣,中了進士焚木牌。

壓力如此之大,一個兒子承受不了掛了,還好另一個兒子樊增祥頂住壓力開掛了,在光緒三年考上進士,官至兩江總督護理。不僅如此,他還是著名的詩人、書法家和文學家。

可讓樊燮始料不及的是,這麼優秀的兒子,竟然在哪一個方面都追不上那個可惡的師爺!

因為這個師爺是左宗棠!左宗棠輔佐駱秉章“內清四境”、“外援五省”,成績斐然。被彈劾後,胡林翼、郭嵩燾等人仗義執言,潘祖蔭、肅順等大臣披瀝上陳。

特別是潘祖蔭的“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使一場軒然大波得以平息,也讓左宗棠聲名遠揚。

左宗棠因禍得福,次年以四品京堂候補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並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

50歲後人生終於開掛,平定太平天國、平定捻回、收復新疆、打贏中法戰爭,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還任南洋通商大臣興辦洋務。

左宗棠的豐功偉績,樊增祥難望項背。更可恨的是,連樊增祥最擅長的詩文書法,左宗棠也都是大家水準,樊增祥也被甩出幾條街。

但可敬的是,左宗棠的兒子後來在樊增祥手下做事,樊從不刁難,這才是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


春水流的囈語


左公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關於他的那些大的事蹟,別人都已經寫完了,我就不重複了。我只寫一點他的小事。

大家都知道,左宗棠才華蓋天,脾氣也是暴烈如鍋中之油。那些暴脾氣的人,除了一小部分是天生的原因後,大部分是由後天的環境造成的。

左宗棠家貧,成年後便做了倒插門女婿。老丈人姓周,是湖南湘潭的一個大戶人家。

左宗棠是讀書人,而且當時已經考中舉人,看起來前途無量。所以,周家人待他還不錯。但不管怎麼說,堂堂七尺男兒,入贅妻家,在古代並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左宗棠因此而落落寡歡。

更讓他鬱悶的是,此後數次進京趕考,卻每次都名落孫山,始終沒能考中進士。周家人雖然嘴上不說啥,但心裡是瞧不起他的。

一次次的科考失利,讓左宗棠的性情大變,他變得狂傲不已,甚至是目中無人。他對於自己的才華很自負,自稱是當今的諸葛亮,因此自號“今亮”。

從心理學上來講,這種狂傲其實是對於挫折和世人白眼的一種反抗。

後來,儘管左宗棠成為了國之重臣,但他始終是舉人出身。在他平定西北時,忽有一日,他突然給慈禧上了一封奏摺,希望慈禧老佛爺准許他回京。

回京幹啥呢?回京參加科舉考試。他要繼續考進士。

慈禧看到奏摺後,哈哈大笑。回覆道:你還考什麼啊,我賜你一個進士就是了。

就這樣,左公終於得償所願。

左宗棠的真正發跡,要感謝曾國藩。但他罵了一輩子曾國藩。有人說,這是因為兩人性情不合,左宗棠瞧不起曾國藩。

此言差矣。左宗棠罵曾國藩,很可能是兩大重臣唱得一出雙簧戲。只有這樣,朝廷才能對這兩大漢臣放心吶。


趣談國史


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生於湖南湘陰,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併成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二十歲鄉試中舉,後會試中屢試不第。遂潛心農事,鑽研地理山川,時事兵務。腹有雄謀,與兩江總督陶澍及其女婿胡林翼,以及賀長齡等交好。知其潛心於山川形勢,關隘駐軍之研究,林則徐特意將其擔任陝甘總督時有關新疆的整理材料、地圖悉數相送,並大膽預言:“將來可以平定東南海疆的應該不乏其人,但是將來可以平定新疆的,非你莫屬”

果不其然,1865年,割據今烏茲別克斯坦的浩罕汗國派出軍事首領阿古柏入侵新疆,到1870年,逐漸佔據新疆幾乎全境,阿古柏自立為汗,建立所謂“哲德沙爾汗國”。同時,俄國,英國也相繼與阿古柏訂立條約,以各種形式染指新疆。新疆形式岌岌可危,而此時經略西北軍務的左宗棠,受命於危難,力主出征,期間多次與主張放棄新疆,主防東南海疆的李鴻章等權臣據理力爭。最後,終於獲得朝廷支持,領兵西征新疆。

阿古柏

1876年,經過一年籌備,左宗棠準備揮師西進,就在這時一件事,打亂了出征計劃,原來西征的所部官兵多是劉錦棠率領的湘軍,得知要去西北的消息,士兵多有畏戰、厭戰情緒。不敢打先鋒。左宗棠此時也是心急如麻。

這一日,左宗棠欲前往肅州,路過部將董福祥所部駐地時,一名老兵突然闖到左宗棠矯前,大聲呼叫,胡言亂語。左宗棠以為是瘋子,但是聽到老兵喊得話的話,其他官兵驚魂不已,老兵喊的是:“老統領要出關打先鋒!大家吃飽了,隨老統領去打新疆”。原來,這老統領,指的是劉松山,1870年,在甘肅安定與回民叛軍作戰時,不幸戰死。而現在劉錦棠所部就是劉松山的舊部。湘軍老兵們突然聽到老統領忠魂猶在,要隨大家一起去打新疆。禁不住陡漲雄心,畏戰之情一掃而空。劉錦棠又問老兵的長官,老兵的長官說,此老兵平時好好的,今天不知道怎麼了。之後又問那老兵,老兵說:“忽然感到一陣冷風,老統領就來了,讓我說這些話,後來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此事傳開,群情激奮,左宗棠藉機命令設壇做祭,激勵士氣。而實際上,這是左宗棠與劉錦棠事先設好的計謀,事先安排好了一切。借老兵之口的“連篇鬼話”,激勵將士,奮勇直前。1878年1月,歷經數次大戰,周旋,割據新疆的阿古拉勢力終於被左宗棠徹底消滅。新疆之亂一舉而平。新疆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踏歌看歷史


1885年9月5日清晨,74歲的左宗棠在福州停止了最後的呼吸。他一死,意味著大清王朝最後的頂樑柱倒下了。接到喪折後,慈禧太后的心情是複雜的。“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言猶在耳,可左宗棠走了。

左宗棠, 晚清三傑之一, 他的人格,功勳,命運和聲譽, 和其他兩位(曾國藩/李鴻章)是那樣的不同, 他沒有曾國藩的名聲響亮, 卻勝之於才能;論對晚清政治的影響深遠, 他不及李鴻章, 但在品行上勝之。他比曾國藩多活了13年, 卻早於李鴻章16年逝去, 他在同治中興的榮光中和對大清興旺發達的期待中死去.。他有更多時間在消滅太平軍後投身洋務, 而沒有親歷帝國的更大的災難。

左宗棠考場失意後憤而回家做一農夫, 開始他那自由的隱居生活, 計劃“長為農夫沒世”,但他豈肯真心做一名農夫?

隱居後, 他可以撇開那些乏味的八股文, 專心研究經世之學, 歷史,地理,軍事,經濟,水利等學問,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從他以後的優異表現來看, 他必定還有其他更深入的”經世”學問, 而且遠離了那些書呆子的讀書方法,他必定找到了建功立業的真締。

同時,他還是晚清中唯一能夠讓外國列強敬佩的武將,唯一一位能夠大戰無不勝的“不敗之將”。

倘若沒有左宗棠,也許新疆也就不復為我們所有,對於阿古柏在新疆成立的“洪福汗國”。英國特使曾說在中亞建立起一個伊斯蘭國家對大清國來說是利大於弊的。然而事實卻是他們想通過支援阿古柏將俄國的擴張阻止在天山以北,讓自己在大清西部的利益得到保障。

面對此事,左宗棠提出“既事關君國,兼涉中外,不能將就了局”。左公認為新疆若失,則滿蒙不保,滿蒙不保則北京危矣!因此極力提出收復新疆,最終左公率師進駐蘭州,收復新疆。

有的人為了貶低新疆之役,將它說成一場“不過剿滅了幾個土匪”的戰爭,似乎它的勝利是一蹴可就的,這其實是一種無知的說法。如果沒有那種“每一發兵,鬚髮為白”的殫精竭慮,沒有極其審慎縝密的運籌帷幄,而是“專務養尊處優,不為未然之計”,實行李鴻章的那種“裱糊工作法”的話,新疆之役是絕對不可能取得那樣輝煌的勝利的。

老百姓說,左宗棠死了,此乃天意,要毀我長城。左宗棠死了,左公行轅標著“肅靜”、“迴避”字樣的燈籠。已被罩以白紗的長明燈代替,沉重的死亡氣息,壓得人透不過氣來。

這盞盞白燈,宣告著時代強音的終結,這是一個奮起抗爭、抵禦外侮的時代,左宗棠是中流砥柱。而擁有“二等恪靖侯、東閣大學士、太子太保、一等輕騎都尉、賞穿黃馬褂、軍機大臣、兩江總督、南洋通商事務大臣”等八個頭銜的左宗棠,這個風光了半生的男人,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


王銘葦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晚清人物。(約530字,閱讀需2分)

左宗棠是晚清重要的歷史人物,其一生事蹟頗多,這裡做一個大致梳理。

左宗棠,曾國藩的湖南老鄉,出身於湘軍,一開始聽令於曾國藩,但是後來自立門戶。李鴻章的淮軍勢力坐大後,清政府就像當年擔憂湘軍一樣警惕著淮軍,慈禧太后採取的辦法就是抑制淮軍扶植湘軍,在湘軍中,老佛爺看重的兩個人,一個是劉坤一,一個是左宗棠。

有很多人將左宗棠當做當時中國最偉大的人物,這種評價離不開左宗棠為中華民族所做的一個巨大貢獻——收復新疆。在海防塞防之爭中,左宗棠力排眾議,堅決要收復新疆。坐鎮西北的左宗棠不負眾望,打敗了侵略者,將新疆收復。另外,左宗棠創辦了一些洋務企業,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

後來俄國人陳兵邊境,對中國虎視眈眈,這讓清政府感覺到了極大的威脅,不得不調威望極高的左宗棠回京。這次左宗棠當上了曾國藩、李鴻章終其一生都沒有當上的職務——入職軍機處,正是因為有過這個身份,左宗棠有了宰相之名,被人稱為“左相”。但左宗棠行伍出身,脾氣又火爆,他與其他幾位軍機大臣王文韶、李鴻藻等人關係很是一般,雙方尿不到一個壺裡,不到一年,左宗棠在軍機處位置上還沒坐熱和便被調兩江總督。

中法戰爭爆發,結局大家都知道——中國不敗而敗。潘鼎新等淮系將領在戰爭中將左宗棠手下的湘系將領彈劾去職,左宗棠為部下鳴冤無果,不久左宗棠病逝,去世之前左宗棠還對中法戰事自己還未能打敗侵略者而“懷恨平生,不能瞑目”。

更多歷史文化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也歡迎私信交流~

歷史寶藏


左宗棠,一個曾飽受爭議的民族英雄!

在兒時的課本中,太平天國是敢於反抗的正義化身,而曾國藩、左宗棠等則是屠殺人民的劊子手。

隨著年歲的增長,對左宗棠瞭解的加深,左宗棠的形象越發飽滿起來。

概括起來,作為一個封建官僚,在面對世界大潮的衝擊時,左宗棠審時度勢、敢作敢為,盡到了自己的本分!

那麼,左宗棠有什麼事蹟呢?

1、少年大志,結交名流

1812年11月10日,左宗棠出生於七代秀才傳世的書香世家。他四歲開蒙,六歲讀經,九歲學文。道光六年,左宗棠15歲,縣試第一。次年長沙府試第二。道光十二年,左宗棠中鄉試第十八名。

1832年,左宗棠參加會試,三次不中,心灰意冷,但他沒有像洪秀全那般走上邪路,而是專心於經世致用之學!

1833年,左宗棠進京參加會試,結交胡林翼,開始瞭解新疆局勢。

1836年,左宗棠在湖南醴陵結識兩江總督陶澍,兩人結成兒女親家。

1848年,胡林翼向雲貴總督林則徐推薦左宗棠,左宗棠開始進入林則徐視野。

1850年1月,林則徐罷官回鄉,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資料和繪製的地圖全部交給左宗棠,並說:“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終無成就之日。數年來留心人才,欲將此重任託付!”他還說,將來東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屬。以吾數年心血,獻給足下,或許將來治疆用得著。

後來,林則徐談起這次會見,稱讚左宗棠是“不凡之才” 、“絕世奇才”,寄予了厚望。

2、平定太平天國,創建楚軍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舉事,太平天國爆發。

太平天國席捲大半個中國,沉重打擊了清朝在南方的統治,但是也是左宗棠聲名鵲起的絕佳契機。

1859年左宗棠出佐湘幕,也就是曾國藩的幕僚,初露崢嶸,引起朝野關注,時人有“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之語。

1861年,清廷正式補授左宗棠為浙江巡撫,督辦軍務。

太平天國後期,左宗棠組建了自己的團練,為了和曾國藩的湘軍區別,他的軍隊被稱為“楚軍”,楚軍作戰勇猛,是太平天國後期的主要對手之一。

3、開辦洋務,創辦福州船政局

第兩次鴉片戰爭對清朝上層產生了巨大刺激,隨即清朝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此時的左宗棠倡議減兵並餉,加給練兵。1866年,左宗棠上疏奏請設局監造輪船,獲准試行,在福州馬尾擇址辦船廠,派員出國購買機器、船槽,並創辦船政學堂,培養造船技術和海軍人才。

時逢西北事起,左宗棠改任陝甘總督,他推薦原江西巡撫沈葆楨任總理船政大臣。1867年,福州船政局正式開工,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

在福州船政局中,誕生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艘自主建造的鐵甲艦——平遠號。隨後,平遠號被李鴻章北洋艦隊要走。

1872年,左宗棠在蘭州創辦甘肅機器製造局。

4、平定暴亂,威震西北

1862年,陝西回人白彥虎等趁清朝平定太平天國的時機爆發叛亂,隨後,寧夏、甘肅也出現大面積的暴動,此時的白彥虎等人煽動民族對立,對陝甘等地的漢民進行逐城逐村的屠殺,西北漢民損失人口超過1500萬人。

此時的陝甘局勢一片混亂,難以控制,清朝不得不將左宗棠調往西北。

1866年末,左宗棠準備率領清軍平定暴亂。但因西捻軍進犯陝西,左宗棠認為捻強於回,遂首先重點鎮壓捻軍。

1868年,左宗棠協助李鴻章剿滅了西捻軍。隨後,左宗棠將主力放在剿滅回暴上,

1871年,左宗棠進攻甘肅河州,1872年消滅叛軍主力。1872年,左宗棠收復西寧,白彥虎等退入甘肅。

1873年,左宗棠集合徐佔彪、宋慶、金順、劉錦棠等部大舉圍攻肅州,親往肅州督戰。肅州城破,白彥虎等敗退新疆,陝甘暴亂被徹底平定。

在左宗棠平定陝甘暴亂的過程中,清軍出於對暴民民族仇殺的痛恨,對暴民進行了報復性屠殺。在平定暴亂的過程中,除西安5萬回人倖免於難外,整個陝甘地區被殺人數超過600萬,這導致伊教在西北的擴張受到巨大挫折,至今沒有恢復元氣。

5、打擊分裂,收復新疆

1864年,回亂波及新疆,新疆出現了割據紛爭的混亂局面。這引起了中亞浩罕國的阿古柏的覬覦,隨即,他於1867年佔據新疆大部,建立“洪福汗國”,此時的沙俄趁火打劫,於1871年7月侵佔伊犁。

新疆丟失震驚清廷,但此時朝廷內部卻爆發了“海防”和“塞防”的激烈爭論,李鴻章主張棄守新疆,而左宗棠則據理力爭,終於獲得了慈禧太后的支持。

左宗棠提出“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收復戰略。

1876年4月,左宗棠在肅州祭旗,正式出兵。左宗棠分兵兩路,先後率師出關。8月,兩軍協力,掃清烏魯木齊外圍,隨後在8月18日兵不血刃收復烏魯木齊。隨後,清軍進佔昌吉,攻克瑪納斯城,北路蕩平。

北疆收復後,清軍隨即南下,進攻南疆。1878年1月2日,和田光復。阿古柏之亂被徹底平息。

清軍收復新疆大部後,隨即開始了中俄伊犁談判。1881年2月24日,曾紀澤與俄方代表訂立了《中俄伊犁條約》和《陸路通商章程》,清朝收回伊犁大部。

為鞏固新疆,左宗棠上書新疆建省。1884年,新疆成為行省。

6、迎戰法軍,堅守東南

1884年8月,孤拔所率法軍於在馬尾海戰全殲駐紮福建馬尾的中國福建水師,破壞福州船政局。9月,堅決主戰的左宗棠奉旨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閩海軍務,挽救戰局。12月,左宗棠抵達福州,積極佈防,並組成“恪靖援臺軍”東渡臺灣。

1885年3月,黑旗軍、恪靖定邊軍等在鎮南關得勝,奪取了諒山。清政府“乘勝即收”,令前線各軍停戰撤軍,與法國議和。左宗棠不滿,上《密陳要盟宜慎防兵難撤折》,但沒能改變清廷的方針。

中法戰爭後,左宗棠上書請求寶島建省,1885年,寶島成為行省。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享年73歲。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左公千古!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個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左宗棠與曾國藩、彭玉麟、胡林翼被史學家並稱為清朝“中興四名臣”。(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左宗棠少時屢試不第,功名止於舉人,轉而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後竟因此成為清朝後期著名大臣,並破格敕賜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其實,左宗棠的人生轉機是在湖南醴陵的淥江書院。可以說,如果沒有淥江書院,如果沒有在書院擔任山長(相當於校長)的經歷,就可能沒有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左宗棠!

淥江書院,位於湖南株洲醴陵市,始建於宋淳熙二年(1175年)。株洲所轄各縣市歷來有重教興學傳統,其中辦學最長、影響最廣的是位於醴陵市城郊的淥江書院。淥江書院三面環山,面向淥水,佔地近7000平方米。

淥江書院早年從東正街青雲山下遷至西山,宋明皆為學宮,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命名淥江書院。李立三、程潛、陳明仁、左權等都曾在這裡求學。

金秋季節,涼風習習,記者一行慕名遊覽了淥江書院。

1833年(道光十三年),左宗棠第二次赴京會試落第後,只好仍執教鞭。1836年,左宗棠就任醴陵淥江書院山長。

據記載,左宗棠出生書香門第,其祖父是國子監生,父親是秀才。

3歲開始隨祖父、父親學習儒家經傳,第一次應童子試便獲得全縣第二名的好成績,但因母親病重需要照料,未能參加“院試”;不久,其父病逝,家境窮困艱難。

19歲到城南書院讀書,受教於名儒賀熙齡。由於買不起昂貴的書籍,他經常到賀家去借書。

賀家藏書很多,見他聰明好學,十分樂意將書借給他閱讀。每次左宗棠來借書,賀老必“親自梯樓取書,數數登降,不以為煩”,還經常同他討論問題。

1832年,20歲的左宗棠參加本省鄉試,與哥哥同榜中舉,這是他在科舉道路上獲得的唯一功名。

左宗棠年輕時自號“今亮”,即當代諸葛亮,自許“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23歲結婚時,左宗棠就在新房自寫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氣壯山河的宣言,是對自己的勉勵,也是他一生的寫照。執教淥江書院,實則是他的權宜之計。


此時的左宗棠年輕氣盛,自命不凡,極想由此一舉登上仕途。但他先後數次到北京參加會試,均遭失敗,於是絕意棄詞章,將精力集中到經世致用方面。

因為外患日深,加之受不少士大夫的影響,他悉心鑽研地學,尤其是西北、西域的史地著作,加深了他對社稷安危的關切和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識,形成了比較遠大的政治眼光。

而此期間,淥江書院山長任上的他,與朝廷重臣陶澍的相識相交,由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1836年9月,醴陵知縣得知兩江總督陶澍由江西檢閱軍伍後赴湖南安化省親,將要路過醴陵,特意準備了館舍。左宗棠應知縣之邀寫了副對聯,以示歡迎和敬仰。

陶澍一到館舍,立刻被這副對聯所吸引: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

上聯描述的是,道光皇帝去年底召見陶澍,詢問陶澍的家庭狀況和成長曆程,並特賜御筆“印心石屋”匾額。

下聯借晉代陶淵明的曾祖父掌督八州軍事的典故,引出陶澍遠祖的光榮歷史,並展現出家鄉父老對陶澍榮歸故里的祈盼。

此聯對仗工整,寥寥26個字將陶澍及祖先歷史、榮耀全部囊括,頌揚與敬仰之情融於其中。

陶澍對此聯大為賞識,並要求一見寫聯人。

知縣不敢怠慢,立即請來了左宗棠。陶澍覺得左宗棠雖是位年輕的教書先生,但舉止軒昂、談吐不凡,視為奇才。

左宗棠對陶澍能詩善對的才情、鹽政海漕的政績早有耳聞,難得地對陶澍由衷敬佩。

自清朝以來,湖南人才稀少,以陶澍為首的湘系經世派開始在政壇嶄露頭角,並得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一致肯定。

兩人一談,才知家鄉距離不遠,談古論今,越談越是投機,不知不覺地談至深夜。


陶澍特意在醴陵多逗留了一天,以便和左宗棠深入長談,並勉勵他多研究些經世致用的文章,最後還叮囑他下次赴京考試歸時可到南京再聚。

這一年陶澍57歲,左宗棠24歲,而人生的轉機恰恰就在貴人相助!


歷史三日談


介紹一件知者不多的左宗棠晚年的軼事。

光緒十年六月二十六日,是清德宗的“聖誕”,滿朝大臣在乾清宮跪倒一地,齊祝萬壽聖節。大學士左宗棠“秩居文職首列”,固應做好表率,行禮如儀,只是,七十三歲的他,腰腿已不靈便,實在經不住跪拜逾刻的儀式,遂致失禮。禮部尚書延煦據此糾參,上了一摺,請太后與皇帝懲罰這個無禮老臣。

只是,延煦的摺子,下筆極重。說宗棠“不由進士出身”,雖經帝后破格施恩,授以大學士,他卻不但不知感恩,反而日益驕慢,以致“蔑禮不臣”。“不臣”二字,隱有造反之義,可不能隨便說,一旦說出來,則要麼深究宗棠不臣的實跡,要麼反訴延煦的誹謗,其間決無妥協的辦法。

慈禧太后接到參摺,覺得不好處理。她不信宗棠真能“不臣”,對延煦的小題大做有些惱火,可是大不敬的事情已經發生了,也不好隨便放過。於是,與小叔子恭親王商量。她問了個技術問題:既然事關禮儀,為何不用禮部名義,而用延煦個人名義(“單銜”)參劾?恭親王一聽,就明白嫂子不想窮究此事,趕緊順著意思,說“為保全勳臣計”,建議此摺“留中”(不公開),以免掀起波瀾,而對宗棠僅施薄懲就夠了。太后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表示照辦。

不過,還有一位小叔子,同時也是太后的妹夫,皇帝的生父——醇親王,對此不敢苟同,大表憤怒,反參了延煦一摺。他說,延煦不能就事論事,而是“飾詞傾軋,殊屬荒謬”。太后對宗棠的勞苦功高,固然早已“洞燭”,平日也能體恤老臣,常示優容,不致因此“搖動”對宗棠的信任,但是,將來皇帝親政,恐怕不能如此明戲,一旦因此誤會三朝勳舊,則是“此風一開,流弊滋大”。他這話的意思,就是說不能讓延煦這樣的佞人肆意胡說,離間君臣,必須嚴肅處理,以儆效尤。

慈禧再次略感頭疼。延煦也不是什麼佞人,而是當時滿族大臣中少有的直臣——未來他還對慈禧犯顏直諫,逼她去慈安太后的墳前磕頭——儘管這次參劾稍嫌過分,可要說延煦“傾軋”,她也不敢信從。然而兩造都在上綱上線,不可調和,除了各打五十大板,似已再無辦法。於是,七月中上諭,左宗棠罰俸一年,延煦革職留任。

仔細衡量,延煦所受處罰還要重一點兒。或曰,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歷代太后垂簾,從來沒有“戡亂萬里外者”,只有慈禧可以“自負武功之盛”,在排行榜上穩居前茅,而所以取得這分成績單,則多虧了左宗棠在西域的戰勝,因此,慈禧對宗棠這副隱形的翅膀抱有感恩的心,不願輕易被人汙損。對延煦的板子打的重一點,也是預先警告其他不尊重左宗棠的人。自此,儘管七十老翁還會說一些昏話,做一些糊塗事,而“朝臣無敢論宗棠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