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有些心臟病人沒有症狀,被體檢發現有了,反倒是天天有症狀了?

劉家銘新


為什麼有些心臟病人沒有症狀,被體檢發現有了,反倒是天天有症狀了?

心臟病中,最常見的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從名稱就知道,並不是心臟有問題,而是血液,血管有問題。醫學定義,血管堵到70%以上就可以診斷為冠心病,有的人到了70%有症狀,有的堵到90%還沒有明顯症狀。

冠心病的症狀有胸悶氣短,心慌心悸,某些疼痛,這是因為血管堵到一定程度,一般是70%以上,血管困難造成的。

有的堵到90%沒有症狀,但已經是實實在在的冠心病患者了,只不過自己還不知道,如果被體檢發現告知,在瞭解一些猝死的案例,就會出現焦慮情緒,人在焦慮的時候,也會出現胸悶氣短,心慌心悸的症狀。這時的症狀不是因為供血不好引起的,而是焦慮引起的。

對於這樣的患者,一方面通過運動,飲食補充礦物質等降低血脂,軟化血管,另一方面要調整情緒,降低焦慮。


霍體清


這種情況多半是由於緊張情緒造成的,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像有些癌症患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狀態相對較好,而一旦得知病情後情緒極度低迷,其中一些在短期內死亡。

這種情況和自身的情緒有很大關聯。


對於有些心臟病,的確沒什麼症狀,但是做心電圖檢查,可能提示心肌缺血,但是缺血的程度又不足以引起臨床症狀,這種情況下,不需要治療,只需要調整飲食、作息習慣,保持良好心態,過段時間再檢查,缺血灶已經不存在了。

我懷疑題主說的情況,符合我們常說的疾病焦慮障礙

此病的特點如下:

一,不存在軀體症狀,即使存在,其程度也是輕微的;

二,患者本身對於健康存在過分的關注,導致出現對於疾病高度的敏感性和警覺性;

三,與個體症狀嚴重性不相稱的持續的想法,並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經歷在這些症狀或對健康的擔心上。

這些患者在沒有得知自己疾病的前提下,心理上已經存在對於健康的關注,並患有或獲得某些嚴重疾病的先佔觀念。

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什麼叫“先佔觀念”。即通過強烈的情緒嗎,導致個體對某種事件作出過度的評價,並堅持這種評價,用行為維護這種評價。比如:某人總是擔心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因為一次咳嗽有血絲,就懷疑自己患肺癌,從此便經常卡著脖子刺激咳嗽,並頻繁做檢查,以確定自己的懷疑。



其實,實際情況並沒有那麼嚴重

通常這種情況都是因為患者自身的焦慮情緒,加重了症狀的出現,我們可以通過分散注意力、運動、找人聊天等方式將這種焦慮發散出去,這樣症狀的嚴重性會大大被降低。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這些人往往容易受到暗示作用,當某次複查結果被告知已經痊癒時,其自身的焦慮就會降低,同時症狀也會好轉。

對於疾病焦慮障礙,首選心理治療,當患者頻繁的身體不適,甚至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時,就需要就醫服藥治療了,可短期服用抗焦慮藥物,並給予心理疏導。經過系統治療,大多預後較好。

希望我的解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將持續更新相關醫學問題


精神科汐煒醫生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患者越來越多,而這些疾病很容易導致血管硬化,如果血管硬化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就容易引起心臟心律不齊、供血不足、甚至心肌梗死,在臨床上很多老年人體檢心電圖就會發現ST-T改變(低平甚至倒置),我們要考慮患者存在心肌供血不足,患者就會奇怪我明明沒有任何感覺,怎麼就供血不足了?心臟供血不足較輕時,有時候的確沒有症狀,但是有的就是偶爾心悸,勞累時間過長出現心慌胸悶,只是沒有引起患者注意,而診斷後會給患者交代注意什麼,平時出現什麼症狀時需要就診,患者就會多多留意,平時沒有感覺到的症狀就會被患者發現,甚至會感覺放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