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和《北京女子圖鑑》相比,真實的北京女子是什麼樣的?


前兩年,中國青年報曾就“北漂”展開相關問卷調查,報告顯示,51.9%的北漂選擇留在北京,其中在京居住超過3年的人口占據30.5%。而本科以上學歷、初入社會的青年人位居“北漂”榜首。

“回家可以過的更好,你為什麼選擇留下?”這是北漂問卷調查中曾出現頻率最高的一道社會話題。而答案,也五花八門。青年人說“因為夢想”,中年人答“為了生計”。但不管怎樣,選擇了北京,就意味著也選擇了野心和夢想。

在這裡,或許你也曾是《北京女子圖鑑》裡的陳可:是不甘心趨於平淡、獨自一人前往大城市的北漂一員;是初入職場時會說“期望薪資6000”的愣頭青年(注:2008年北京月平均工資在3700左右);是獨自一人流落街頭、無地可去的窮畢業生;是職場中“站錯隊”、被領導刁難的新職員.......

鏡像人生,可以說是《北京女子圖鑑》目前“走紅”網絡的重要原因。編劇通過塑造陳可隻身一人來京打拼來映射當下一批北漂青年,通過“現實”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欣喜的是,《北京女子圖鑑》做到了現實,它沒有像以往都市劇般只聚焦“談情說愛”;但遺憾的是,隔靴搔癢的“陳可北漂”並不能代表一眾北漂青年!


其實,關於北漂,小編覺得可以把焦點放在初來乍到的找房、找房過程中的黑中介、上下班擠地鐵的擁擠、合租房裡的百態人生、職場中的處世之道......這些似乎才是北漂一族的真實經歷,而不是“幾個男人”、“幾個貴人”相助,人生就走上巔峰的順風順水。


娛樂獨角獸


我沒有看劇,但從評論中大致瞭解了劇情,不能說認同不認同,某個人大概只能代表自己,無法整體代表所有的北京職場女性。我就說說我自己吧。

我是2002年年底來的北京,在正義路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屬於掛名律師,沒有任何工資收入。我和一個畫家姐姐合租在通州,距離單位一個小時路程,每天擠公交上班。房子租好後,兜裡只剩下一千元錢,要省吃儉用,煮掛麵拌辣椒麵是家常便飯,處處得算計著花。


通過一些朋友介紹,知道可以在報紙上打廣告,記得當時有信報、晚報等,我交了兩個月的廣告費八百塊,很小的廣告版面,手裡就只剩下200元。可是,來電話的多半還是廣告商,都邀請我在他們的媒體上做廣告,要不就是免費諮詢的,每天電話不斷。我很焦慮。收上點錢就繼續投入廣告。幾個月下來,跑遍了北京城,多小的案子都做,也會和同事一起上門諮詢服務,有時候諮詢完還收不到錢。只要是有錢,不管多遠我們都去,這樣大概做了一年,勉強餬口。


後來,經過朋友介紹,我在郊區的某法院附近跟別人合租門店,其實就是一張桌子,然後可以偶爾接待上門諮詢的客戶,那會我記得諮詢費是二三十塊錢每小時,寫個訴狀50元。然後我就索性轉到法院附近的一家小律所,靠著上門的業務能夠維持著基本生活,繼續做著各種雜七雜八的小案子。每天也都非常辛苦但很充實。


二年以後,我開始不滿足於郊區小所的環境和侷限,轉到室內大一些的律師所,還是繼續做廣告和回答法律網站的問題。大所的好處就是專業分工,大家還可以交叉合作。這個期間,我開始選擇專業方向,並積極參加各種行業的學習、培訓,積極參加社區活動和各種公益活動及媒體普法活動,逐漸積累了一些客戶資源,業務也逐漸好起來。


再過三年以後,我又跳槽轉到更大的律師所,做了真正的投資合夥人律師,並加入了是律協的專業委員會,擔任區律協民委會副秘書長。過去的幾年裡,出版了基本法律專業書籍,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媒體活動也多了起來。目前的情況是,每天都很忙,諮詢的很多,案子會篩選,會與團隊律師合作,每天忙得算計著時間。


可以說,我在北京的十幾年,從一無所有到合夥人,全靠自己的堅韌和努力,全憑自己的勤奮和執著,不斷給自己設定更高的目標,不怕吃苦,始終鞭策自己不斷學習和成長,終於有了今天的收穫。


劉輝律師


朋友時常會跟我說,好些前年,他在夜色中看著北京的萬家燈火,心裡想,什麼時候,能在這個城市裡有一間自己的房。

那時,我們都剛來北京不久,我住在賓館的半地下室裡,對一切都充滿新鮮感,還沒顧上想房子的事兒。十幾二十年過去,按戶籍算,我早就北京人了。對這個城市,既不算太熟悉,也不算太陌生,可能,我天生就是那種可以四處飄蕩的人,家鄉呀,故土呀,對我沒什麼特別強的概念,即便是在國外旅行,也很少有身在異鄉的感覺。

漂泊感這個詞,其實不在於你有沒有房子,有沒有歸宿,有沒有朋友,而是一種心裡的感受。心安然,也就無所謂故土與異鄉。

其實很早,我就想著要逃離家鄉,而且早早地,就為自己選定了職業:記者。

固執的父親一直瞧不起文科,嫌沒一技之長,耍嘴皮子,拒絕給我的文理分科表簽字;母親好言相勸:寫文章不是咱能幹的,弄不好惹事!爭吵、冷戰,我最終坐進文科班的教室,除了讀新聞系,又多了一重打算:去外地,不要人管!

考完填報志願,一水兒的外地大學新聞系。第一志願的那所學校,全省只招一人,父母認為我根本去不了,普通人家的孩子,心別太大。我不服氣:憑什麼就不行?現在想想,有些勇氣,真的只屬於年輕。最終,我成了那個全省的“唯一”(後來知道,是系裡全國統考的最高分),興高采烈地開始了自己的新聞之路。

因為目標很明確,所以,每個假期,我都在新聞單位實習。第一個暑假,去市裡的電視臺找師兄,想讓他幫忙聯繫實習。去了才知道師兄出差了,悵悵然離開他的辦公室,在走廊的盡頭,看到一間辦公室上掛著“臺長室”的牌子。我猶豫幾秒,心一橫,舉手敲了門。估計臺長都有點兒懵,一個不認識的小姑娘,理直氣壯地要求:我要來實習!

那次實習,我認識了省報的老師,下一年的暑假,就去了省報。有了這些實習經歷,當我真正開始畢業實習的時候,就有了經驗。沒過兩週,部門主任就拿著我的稿子四處講:看看人家實習生!那是一個特別關愛我的老師,很快,報社的領導就知道了我。我畢業,突然決定讀研時,他跟我說:名額給你留著,等你研究生畢業再來。

之所以選擇讀研,是覺得留在當地的報社缺少吸引力——一切都已經熟悉,未來似乎隱約可見。真就甘心於當一個都市報記者麼?

讀研是一個緩衝,讓我確認以後的去向。去北京,去那家新聞系學生心中的理想大報。信心就是這樣,在一點點的成功中慢慢培養起來。兩年後,我再次以實習生的身份,開始在心儀的報社實習。

如今來看,這應該算是我北京生活的起點。前面的絮叨,是為這一選擇做鋪墊,或者可以說,以前的經歷(學習和實習),為北京的生活奠定(學歷和能力)的基礎。

大報實習的第一天,就備受打擊。部門主任告訴我:我這裡不要女生,你來實習可以,想留下來沒可能。憑什麼?性別歧視啊?心裡憤憤,卻只能點頭微笑。

大學同學在北京讀研,有一間可以休息的辦公室,我暫時借住。辦公樓裡,晚上空無一人,我去衛生間打水,摸索著想開燈,碰到裸露在外壞掉了的開關電線,差點兒電著。那一刻,突然覺得自己好可憐。一個人,這麼折騰,到底為什麼?

不服氣。為什麼我就不能來北京進大報?

那個夏季,北京特別多雨,我在北京幾所高校間晃盪,不時換住處,蹭校友的寢室住。倒也沒覺得苦,或許,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就不覺得太難。其實姨媽家就在北京,可我寧可不受約束四處“飄蕩”。

相比辛苦,我更愛自由:)

心裡最沒底的還是能不能留在報社。女生,非北京生源,沒關係,再加上部門不要女生,這些疊加在一起,讓前途渺茫。可我就是不甘心。在有些事情上,我確實是一條道走到黑那類,按理,應該多去幾家單位試試才好,可我就認準一家報社。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表現,認真寫稿。

因為有很多實習經驗,加之讀研的時候就在一家雜誌兼職,對編輯採訪工作不算生手,寫過幾篇稿之後,發現主任的態度有所緩和。當時,和我差不多同期實習的,還有幾個人,其中一個,據說家裡很有些關係。但是,最終,我留了下來。

對於有業務追求的領導而言,在能力水平有所差距的情況下,他不會太在意性別。也就是說,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水平差不多,他會選選男生;如果女生能力更強,他多半會放棄性別考量。

後來我參與單位的招聘,發現這其實是一個普遍規則。確實,有一定程度的性別歧視,這是現實,並且,這個現實,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改變的。但是,作為女性,你能改變的是讓自己比別人更優秀。

有人問我,招聘中,能力和關係哪個更重要。我說,肯定會存在照顧關係的情況,但是,如果你足夠強,也一定能留下。因為任何一個領導都不是傻瓜,他需要能幹活的人,你要努力把自己變成有用能幹的人。你足夠優秀,沒有關係也一樣能成功。

我留在了北京,進了想進的報社,開始“北京人”的生活。

沒有房子,租住在單位對面賓館的半下室裡。後來,和人合租了一套房。那時候年輕,基本沒想過買房之類的現實生活;那時候的媒體,也還算不錯的工作,能養活自己,不會顛沛流離。

想的最多的是如何當一個好記者。身邊的同事,當年都是出現在教科書上的“大神”,當你和他們一起共事,心裡多少是有壓力和不自信的。真的很感謝那時候的“前輩”們,叫他們“老師”那是罵人,基本沒有論資排輩這一說,大家看的是“活兒”幹得漂不漂亮。對於一個沒有多少社會經歷,也沒受過什麼挫折打擊,不懂得鑽營之道的“學生”而言,這實在是太好的環境。

後來也有過一段不順利的時候,被突然調到一個部門。而這個部門,恰恰是我不喜歡不擅長的。鬱悶了一些日子,不服氣又冒了上來。憑什麼我就幹不好?於是,開始改變知識結構——以前,我是標準的文藝青年,幾乎不看社科、哲學方面的書籍。閱讀相關書籍,彌補知識結構的缺陷,研究相關文章,努力讓自己稱職,而不是做一個可有可無的版面編輯或“花瓶”。

再後來,部門主任突然離職,成了轟動一時的熱點事件。風口浪尖上,我被試試看地找來“負責工作”。“負責”了一年多,估計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我的業績也還不錯,於是,就正式被任命,成為當時業界該領域少有的女主任。

再再後來,基本比較順利,按班就搬地走到現在。要說職業感受,勉強能總結幾點:

選擇你喜歡做的事情,堅持,就有機會;

如果你沒有關係可以依靠,就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幹活兒”的,哪個單位都需要能幹活的人;

簡單地做事做人,儘可能把複雜的事變簡單。

有同事曾經說我:不是二百五,就是城府太深。我其實就是一個二百五,考慮問題比較簡單,用老領導的話說是“有著傻傻的安全感”。一篇稿子壓在領導那裡,遲遲沒回音,別人會揣測為什麼,思忖各種原因,旁敲測擊地打探,我會抓起電話來直接打給領導,問為什麼。可能正是這種簡單,反倒成了事。

至於婚姻嘛,我在那個年代算是晚婚吧,好在30歲之前嫁掉了。選人的標準也簡單:人品不差,好玩。如果現在改標準,依然兩條:靠譜,有趣。這世界,既靠譜又有趣的男人太少,所以,只能把自己變成這樣的人。哈哈~

我是在大街上被人領回家的。有沒有房產,有多少錢,是不是精英,一概不知。就看到一臉陽光燦爛。反正我也能養活自己,大不了離婚唄,有啥好怕?以前沒靠老爸老媽,不也一切如願?靠誰都不如靠自己,哼哼!

至於未來,誰又能說得好呢?當年,一群人成雙成對出去玩,我逗某人,你分析分析看,誰有可能分手?他隨口說了一二三四,沒想到一語成讖,前幾對兒都被說中了,第四對兒是我們,結局不明中。這幾年看到好幾對80後“小朋友”離婚,很感慨地跟某人說:我居然沒跟你離婚,多奇葩啊……

每個生活在北京的人,尤其是女性,都有自己的故事,但那故事一定不像《北京女子圖鑑》那樣,都是依靠男人。這個世界,最可靠的其實是自己,沒有人能陪你幫你一輩子,除了你自己。我承認,靠男人實現夢想也是一種本事,可我缺少這種能力。

多年以前,我在外地,母親唸叨:也不知道娃過得咋樣?父親回她:你娃給個梯子敢摘星星!

其實,我摘不了星星,只記得老爸的名言:就是賣紅薯,也要比人賣得好!


女子兵法


我也是外來北漂,有自己壓力,也有自己的苦惱,也許是因為理工科的原因,並沒有把包包放到第一位。

因為經歷過生死,我現在覺得家庭生活完美才是最重要的,也許因為有了家庭,現在每天都在努力奔生活,當然不能說圖鑑的生活有什麼問題,只是說每個人的想法和價值觀的差異,像我這樣保守的人,就是希望有一個經濟適用男,有一個健康可愛的孩子,老人身體健康,然後不要出現什麼大的意外,這樣就夠了,我的狀態是不是有些庸俗,不過也沒有關係,但是我真的從內心感受到現在這個狀態挺幸福的,我的幸福感源於以下幾點:

  • 家庭美滿,雖然我們家的人員冗餘度很低,每次有一個人出現了問題,就會雞飛狗跳,比方說我們家老人要會老家,那我去接送孩子,就會遭到領導白眼,但是我也沒辦法,因為我們家就一個男老人,老家有事情,真的要處理,總不能不管娃吧,雖然遭人白眼,很不開心,但是隻要想到家裡人平平安安的,就都過去了了。

  • 家裡人超同一個目標在努力,我和老公都是北漂,雖然收入不夠買房,但是我們租房過的也很快樂,現在兩個人正在一起努力為娃打拼學區房,因為兩個人的目標一致,生活上並沒有很多需要費力爭吵的,所以雖然奮鬥有些辛苦,但是卻也很有愛,不覺得苦。

  • 我們家有了一個小朋友,因為小朋友到來,生活就會變得更有樂趣,雖然有時候很辛苦的時候,會想想為什麼會要娃呢?但是她帶給我們的樂趣真的很多,每當她調皮的笑笑,或者用小手摸摸我們,心都融化了,就覺得真的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 順勢而為,因為我學佛也研究易經,所以對未來的的狀況也有所瞭解,心裡也有一些未來發展的概念,所以每天都很努力,但是也不強求,運勢差的時候也努力,運勢好的時候也努力,日子過得雞飛狗跳的時候也不放棄,只要家人好,自己身體不錯,未來都是有的。


福堂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我沒有陳可依從小城市來到北京打拼的那種艱難和無助的經歷,但作為女人,我一直認為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不同於老北京人,我出生成長在學校大院,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父母在學業上一直沒有給我太大的壓力,他們對我的要求就是要快樂、積極,有責任心,有愛心。所以我一直抱著隨遇而安的態度,這讓我一直生活在一種快樂,無壓力的生活環境之下。   高中畢業成績一般的我只考取了北京招生的一所大專,看著其他同學上了本科,我第一次感到危機的存在。從小家裡環境不錯,但父母對我們的要求卻很是嚴格,從小就要求我們做家務,很小就學會了針線和做飯,更養成了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由於動手能力極強,嘗試用自己的所能幫助身邊的同學、朋友,建立了很好的人際關係,人際交往能力在這一階段開始得到較好的發展。我的專業是財務會計,畢業後,性格開朗的我,沒有按父母的安排去銀行工作,而選擇了一家外資企業做總裁秘書,我較好地遺傳了母親的優點:能吃苦、有熱情、有思想、因此在工作中表現也非常突出,在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績,工作2年後,跳槽去了一家臺資企業,開始了我的人力資源工作,在這家公司,我被提拔為總經理助理、部門經理,事業的長足發展,給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對人生價值的深刻認識和感悟。人力資源的工作點燃了我的激情,我和同事們一起共同成長,那份喜悅、那份執著、那份感動,讓我在自我成就的同時也感到一份責任。回首走過的人生路,每一次的付出都是一次飽滿的充實。2007年我考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應用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碩士研究生,由於對心理諮詢職業的無比熱愛,二年多的學習生活讓我彷彿又回到了大學時代,心情變得簡單、快樂、充實。在學習中我也慢慢地懂得:面對身邊的人要學會接納、包容,少些嫉恨,多些愛心,少一些猜疑,多一些信任,努力創造真情的空間,構建和諧的精神家園。對“成熟”也有自己的見解:我認為成熟的人是一個有“度”的人,簡約不簡單、放鬆不放縱、成熟不世故、果斷不武斷;自信又謙虛;懂得堅持也懂得放棄。成熟的人還應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有追求、有思想、有情趣、有智慧、有作為。 經過多年的歷練,我的人生觀、價值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深刻地體味到:人生就像登山,別愁這世上已經沒有更高的山讓你去攀登,山在你的心裡,每個明天都是一座山。就像那句廣告詞:人生最難攀越的山是自己,只要一小步,也有新高度。現在的我更注重追求自我的實現,因此,我為自己確立了每一階段的奮鬥目標:完成研究生學習,充實業務能力;完成心理諮詢師學習,做一名合格的諮詢師;作為頭條的原創作者,我堅持寫作2年多,希望把我的經驗和正能量傳遞給更多的人。


HR老槍


《北京女子圖鑑》追到第10集,女主陳可的北漂經歷只是編劇人為設定的一種格式,一種為她量身定製的生活,雖然不具有普遍性,但還是多多少少能引起一些共鳴。不過北漂的女孩,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活,這跟每個人的學歷、專業能力、人生際遇是密切相關的。算起來我在北京也待了十年,期間認識不少女性。記得剛來北京時,租住在海淀四季青那邊,一套三居室的房子被分割成大大小小七八個隔斷間。我住的對面是一個重慶女孩,二十四五的樣子,皮膚很白,長相很美,說話很好聽。她上夜班,就是你想的那種。


每次晚上九點多走,凌晨三四點回來,白天在家睡覺。有一次週末在家,我剛上完衛生間,她進去洗澡。一會兒,住她隔壁的東北女也要上衛生間,見裡面有人,就開始叨叨,她在裡面聽到了,回了句"你就不能等一下嗎?著什麼急?"東北女一聽急了,破口大罵,各種髒話洶湧而出,充滿了對這個世界的恨意。重慶女可能有點怕事,就不敢說話了。還有一次,重慶女凌晨歸來,不知在家做什麼,弄出了聲響,吵醒了東北女。東北女站在她門口邊砸門邊罵,一副要衝進去殺人的樣子。而東北女家裡常常人滿為患,一群老鄉酒氣熏天地談天說地大聲吵嚷。所有人不堪其擾,但沒有人挺身而出。有一次東北女可能是失戀了。打電話從晚十一點到凌晨兩點,一會兒哭泣一會兒叫罵。合租的人個個苦不堪言,後來有一哥們忍不住去提醒她"大家都休息了,明天還上班,你小點聲好嗎?"東北女不聽勸,不但粗口蓬勃地怒懟這哥們,而且還威脅說要找人叫訓這哥們。我們都有點看不過去,但也不想給自己惹上麻煩,沒有人做聲。不久,我離開了之前的公司,隨即搬離了那裡。一年後,一天中午我在公司樓下吃飯,遇到一個在那兒住過的女孩,閒聊中,她告訴我東北女在動物園批發市場幫別人賣衣服,一次和掃貨的客戶發生了衝突,她揚手打了對方一耳光,沒想到打落了對方一顆牙齒,對方不依不饒報了警。之後經調解,她給對方道歉並賠償五千塊錢才完事,事後她被僱主辭退。這個女孩還告訴我,重慶女可能是上夜班被抓了,好久沒回家,後來是一個自稱她老鄉的人過去收拾行李結算了房租。

在北京待過的人,毎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故事,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不容易。幾年前我在西城一家文化公司上班,認識一女的。她是人大研究生,長相中上,口才不錯,寫的一手好文章,多篇曾在《人民文學》雜誌上發表。這樣一個人正常來說應有鮮花著錦般的人生。可她兜兜轉轉在北京十多年一事無成,後來不得不返回老家。她讀研時談了一個男友,對她很關心。後來研究生畢業,她順利進入一家大型報社上班,男友在家接一點私活,幫人寫個廣告文案或做下PPT之類賺點錢。一開始,兩人各幹各的,相安無事。慢慢地,她發現男友掙的那點錢太少了,而他們日常開銷卻很大,在北京生活這樣那樣的東西總需要買,總需要花錢。她勸男友應該出去上班。最初男友說是會考慮的,可幾個月過去了,男友仍每天宅在家,有人找乾點小活,沒人找就打遊戲。她開始討厭他,兩人冷戰。

一次男友去見一個客戶,正好這個客戶的公司和她上班的公司離得近。男友見完客戶出來,正好她也下班去坐地鐵回家。和她同行的是個男同事,男同事是個性格開朗的人,一路上他們說說笑笑,男同事不時做些誇張的動作逗她。不曾想,這一切被她身後不遠處的男友看個正著。待他們前後腳進家門,男友開始對她冷嘲熱諷,說她"外面有人了,為何欺騙他”,說她"水性楊花,沒有廉恥",話越講越難聽,羞辱似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向她襲來。她怒氣衝衝地提了分手,男友慨然應允。她收拾了幾件衣服,趿拉著拖鞋,一手抱著養了半年的寵物狗,一手拽著銀色的拉桿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他們同居了八個月的房子。這次分手後,她又經歷了幾段感情,每次都會出一些問題,要麼是她覺得對方不是研究生學歷,要麼是對方不願意在北京買房置業,而她實在不想隨便找個人嫁了。感情上屢遭變故,工作上也頗不順心。她有能力,可不知怎麼的,換了幾間公司,一直在版面編輯上打轉,從未有過領導重用她。而她多少有點清高,不願折腰降尊屈己下人。前幾年是微信公眾號爆發期,我勸她註冊賬號發文,積攢粉絲,她沒太當回事。轉眼幾年過去了,物換星移,青春燃盡,她拖著一身疲憊離開了帝都,投向那片生她養她的土地。


劉言章看


說起北漂,特別是妹子肯定不是和劇中那樣,可能某些人是吧,但是就普通女孩來說肯定不是的。我認識的一個小姐姐,88年的,去年還沒結婚,今年就不知了,她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北漂女孩。

她來自安徽的小地方,家裡有個殘疾的哥哥,而她媽媽也是蠻多病痛的,她真的是一個人撐起一個家。本科時讀的美術設計,畢業以後在一家廣告公司上班,中途準備換工作的時候,公司給加了工資,現在應該有1萬多快2萬工資了吧。

而我和她認識,是在一次做淘寶達人的時候,那時她做的是淘寶達人,而我做的是愛逛街,因為那時候,她找人寫帖子,而我也剛好也想試試做淘寶達人,於是就和她聊起來。那時她也對我很好,給她寫了100多個款,一個月賺的錢,就和我對半分。因為那時她忙著上班,沒有怎麼更新,不過也算是我佔便宜了。

從她的自我介紹裡,我就知道,她雖然畢業於美術學院,但是夢想是做服裝設計師,但是現在卻在廣告公司上班,可以說她的錢很大一部分都被花在家庭裡,很拼的一個女生。

她白天在廣告公司做設計,晚上就接私單,一個logo800塊,一個戶外廣告設計稿就幾千左右,那時有些固定找她的客戶,一是她設計真的很美,很專業,二是她收費還算合理。一個星期幾乎有幾天需要熬夜。然後除了做設計,有時還做一些簡單的類似淘寶達人的兼職。那時她也賺了一些吧,後來達人不好做了,就還是專職做設計。

看過她的設計,算是比普通的要高級,比較專業,而且自己也花很多時間去做學習和接單,在這點上我很佩服她,但唯一擔心的是她時常熬夜,身體會有問題啊。再後來和她聊天,才知道,她又在北京買了一套房子,才70平方,卻要100多萬,還是很郊區。之前她就跟我說,她以後是要買車買房的。那時就感覺這個女的真的很努力,而且有時還聽說她媽媽住院做手術就要4萬塊,她那次就說一下子就給她了,自己沒什麼錢用了。

但這個姐姐,雖然比我大一歲,但是感覺就像是自己的姐姐,其實有時蠻心疼的,有次交了男朋友,就變得很卑微,因為這個年紀大家都想結婚了吧,但她之前認識一個要出差的男的,聊了快一個月了,那男的若即若離,她還有點眷戀。其實都知道這種男人不靠譜,但是她抱有希望,最後怎麼樣也不知道,就是和我聊的時候很不安定那樣。也不靠男人,這些年就自己踏踏實實的過來了,每個月3000-4000的房貸,然後自己租房子,每天上班運動排行榜都看到要走1萬步左右。

但現在她至少過得很好,雖然一身債,也沒有去靠男人,有時自己也去旅行。有時感覺生在貧窮家庭確實很讓人很無奈。像她這樣的女孩子,其實北京很多,幾乎群像都是這樣的,而不是和劇中那樣,去哪裡都靠男人,要什麼都是靠一時的運氣,和旁人的優待。

其實如果我是她身邊的人,知道她的故事,或許能寫出一部比《北京女子圖鑑》更真實的劇本,這才是真的《北京女子圖鑑》。


行走在小城


這兩天一直在追,說實話,有點超出個人的預期。

本劇畢竟是改編自《東京女子圖鑑》,只要不出格,接地氣一些,品味不會太差。

前兩集的質量確實也值得一看。

戚薇飾演的陳可是一個來自四川的北漂,她千里迢迢來到北京,開啟奮鬥生涯。

她畢業於一所普通大學,雖說是本科生,在面試時卻遭遇了種種拒絕。

結果忙來忙去,最後竟然也只是做了一個前臺,起點真的非常非常低。

之後呢,也並沒有說一路開掛,而是步步為營,穩紮穩打,職場一如戰場。

為了事業線,果斷放棄感情線,這就是劇中女主角所做出的果斷選擇。

僅僅只是因為經濟適用男無法滿足她的名牌包包之夢嗎?當然不是。

劇中有一個細節,無論是辦公室的電腦,還是自己的筆記本,都是那個包。

對於她來說,奢侈品不只是虛榮,而是潛移默化中,對於階層流動的本能渴望。

我們也知道,作為一部劇,自然不可能完整還原出真實的北漂生活。

只是人物刻畫之上的很多觀念,說法,其實都透露著現實的骨感非常。

比如不告而別的分手,比如不了了之的情感,比如職場潛規則與自我保護。

每一集都在一個富有爭議性的主題當中,推動著情節的自身發展。

有慾望的女人不被男人喜歡?當代女性果真就不能追求自己的生活嗎?

自己的女上司,坐擁北京四套房產,出門超跑,各種名包,各種口紅。

陳可想要成為她那樣的女人啊,所以鉚足了勁兒,一股腦子的往上奮鬥。

作為北奔一族,真實的生活自然要比劇中的,要來的複雜的多,心酸的多。

電視劇可以一集一個小飛躍,女主角陳可也可以一步步完成人生多上升。

但她只是幸運的極少數,真實的世界,沒有幾個大客戶會因為你的眼淚,而給你網開一面,商場如戰場,就是這麼殘酷。


獨狼映畫


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裡》說,“假如你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巴黎換成北京,就是大多數姑娘的整個青春。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姑娘看《北京女子圖鑑》會忍不住溼了眼眶。

北京,這座令人傾倒的城市,它是我們的戰場,也是命運的胎記。

1我們這樣的姑娘,註定離開家鄉去闖蕩

如果當初知道,在北京奮鬥得這麼艱難,我還會義無反顧離開家鄉嗎?

跟隨著劇情的節奏,我好像又回顧了一遍我的青春——

四川女孩陳可,家境和學歷一般,她本來可以像多數女孩那樣,早早安定下來,結個差不多的婚,過個差不多的日子。可是,她不甘心。

鏡頭掠過熱鬧的市井,人們悠閒地打牌,聊天,買菜,公交車徐徐穿行,一派熟悉的歲月靜好。

陳可的媽媽託關係給她安排工作,月薪2000多塊,“你不知道多少人打破頭想進來”。

又被安排相親,對方抽菸,抖腳,對她作為四川人卻“不喜歡打牌”表示震驚。

閨蜜結婚,兩家人為份子錢而算計,女孩淡定地挑婚紗,“等我生了兒子,一切還不都是我的。”

這一切令陳可窒息:小城市工作機會有限、反智風氣、狹隘單一的價值觀、錯綜複雜的人際、彼此相互制約的家庭關係……

必須離開的念頭,像一隻小野獸在噬咬著她的靈魂,令她,和千千萬萬的我們,夜不能寐。

我們這樣的姑娘,註定會離開家鄉去闖蕩的。

因為對熟悉的環境、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做不到“理所當然”地接受;

因為對遠方和未知,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用雙腳去丈量,怎麼肯甘心;

因為胸口寫著勇字,心裡住著亂世,野心勃勃的人,自帶天真的勇氣。

陳可終於來到北京,“這座閃光的城市”令她興奮眩暈。可是,也很快被現實狠狠教訓:投了那麼多份簡歷,期待的月薪從6000降到5000,再到不敢提要求。




是的,北京到處充滿奇蹟,這是一座恢弘的巨大的城,總讓人喟嘆皇城泱泱,山河浩蕩。長安街無比寬闊,整個城市高樓林立,高架橋四通八達,地鐵呼嘯而過。

它如此遼闊,如此立體,如此豐盛、包容、自由,它是無數人追夢的熱土。可是,也殘酷而冷漠,勢利而疏離。

沒做好頭破血流的準備,別想在這個城市活下來。

2承認吧,每個女孩都想過靠男人, 也都有過虛榮心

《北京女子圖鑑》最觸動我的,是它的真實:每個年輕女孩,都想過靠男人,也都有虛榮心。

陳可剛到北京時,投靠住在清河的一個男同學。她幫人家洗衣服,分攤水電費,卻在某天晚上遭遇男同學性騷擾。

原來她以為的友情,如此不牢靠。把對方暴打一頓後,倉惶離開。但是又咬咬牙回去,爭取到一個創業公司前臺的工作機會。

一個女孩子,單槍匹馬闖北京有多難?陳可拖著行李住到老鄉佳佳的家裡,沒有想到,多年前就來北京的佳佳,外表看起來時髦又洋氣,卻租住在半地下室,花800塊買一隻假的Gucci,為了一條裙子可以對男人處心積慮撒謊+撒嬌。

陳可借佳佳認識了吳總,被吳總帶著去見識北京的高端飯局,體貼地幫她挑蟹肉,開車門,她的眼睛在一隻漂亮杯子上多停留了幾秒,飯局結束馬上就收到那個杯子作為禮物。

當她心動地以為愛情來臨的時候,吳總往自己襯衫上噴白酒,大方地承認“老婆管得緊”。原來她只是老男人飯局上的一道點心。陳可換了新工作,也終於交到勢均力敵的男友。可是再次跳槽拿到更高薪水時,男友卻不高興地說“有慾望的女人,讓男人不喜歡”。


他計劃著兩個人回他的家鄉買房結婚生子,帶她吃金錢豹還精打細算做攻略,給她的生日禮物是網購的299塊的仿LV的吊帶睡裙。

陳可主動提出分手,“我愛你,可是我好像更愛我自己。”是的,他的地圖沒有她要的風景。
分手後的陳可立即申請信用卡去買了一隻LV包——是的,站在我這個年紀,早已對名牌包雲淡風輕,可是當我只有20出頭月薪幾千的時候,也是踮著腳尖想拼命夠到我當時買不起的奢侈品。

虛榮心,是我們年輕時必須要穿越的魔障;也正是這份想要最好物質的虛榮,讓我們後來走了更遠。



3後來我們自立為王,感謝野心勃勃的青春時光

劇中有個女高管顧總,是陳可的偶像。

顧總在北京有好幾套房,開好車,拎名牌包,活得又美又自由。她把房子租給陳可住,陳可忍不住問她,“你怎麼賺到這麼多錢的?”

顧總神秘一笑,“我離了兩次婚,拿到不少賠償金。”

後來的陳可,交了一個多金男友,穿一千多塊的bra,背幾萬塊的包。

可是我敢肯定,女孩子要走很長的一段路,才會明白男人是靠不住的。

想要在北京真正活得好,你必須徹底斷掉依靠男人的念頭,因為你為此付出的時間機會和試錯成本,可能比自己去踏實奮鬥多得多。

就像佳佳說的,“在北京,除了你自己,誰也不知道誰幾斤幾兩。”

人生從來沒有捷徑。你想要的,自己去闖出來,“那雙可以去參加舞會的水晶鞋,既然全城的女孩都在搶穿,那我不如自己掙錢買一雙,或許能到達得更快。”
可是在回望青春的時候,依然想感謝那個曾經野心勃勃的自己,那個跌到谷底依然不服輸的自己,那個哭完之後就會穿上高跟鞋去戰鬥的自己。



PaulGraham在那篇著名的《cities and ambition》裡說:

“最終決定一座城市是否吸引我們的,是它是否滿足我們對生活的雄心。野心高低決定著我們可以多大地忍受環境並追求自我可能性。你要是在一個城市過得很自在,有找到家的感覺,那麼傾聽它在訴說什麼,也許這就是你的志向所在了。”

獻給我始終熱愛的,北京。


律夫人


作為一個來京六年的“北漂”平時接觸的也大多數都是“北漂”一族,作為一個在網站工作五年的編輯,接觸的都是在京女孩。我自己和身邊的同事朋友幾乎沒有像劇中女主那樣的經歷,凡事離不開男人,或上位或辭職。真正的在北京打拼的女孩,有能力就上沒有能力就辭職走人。

部門副總監就是一個長相一般皮膚黝黑個子不高的女孩,學歷也沒有多漂亮,能做到那個位置全靠自己的踏實認真和領導的賞識。為了工作幾乎全年無休,每天都會加班,遇到節假日值班她也是第一個到崗的。有時候即使不需要到崗值班,也是24小時電話值班隨時聽命。所以她不斷被提拔也是情理之中的。當然凡事有得有失,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結果就是快四十了還沒有男朋友。這樣有房有車的黃金剩女,在互聯網行業很正常。


除了為工作拼命的領導,我們部門的女孩大多比較安於現狀,可能與他們本身家庭條件較好以及個人追求有關。有的不滿現狀的大多在工作兩三年左右就跳槽了,從國企到私企,工資高了壓力也大了。經常處於加班狀態,所以男朋友也沒有機會找。有錢有空的時候自己又想去追星去旅遊,活得也是豐富。

結婚的同事大多是從學校就開始的,畢業後一起在京打拼。所以工作三四年結婚生娃順理成章。結婚的時候也都用積蓄加上家裡人的幫忙在老家或在北京買了房。現世安穩。

可能是工作性質的關係,我所認識的北漂女孩大多社交單一,畢竟工作佔去了絕大部分的時間,有空餘時間還想滿足自己的精神追求追劇看演出旅遊追星代購等等。沒有男朋友照樣自己豐衣足食,沒有轟轟烈烈照樣舒服安穩。她們年近三十卻沒有急躁,單身時間長了,越來越覺得自己一個人挺好自由自在,不考慮買房的話幾乎沒有經濟壓力。

大多數的北漂生活沒有狗血的猥瑣男,沒有不靠譜的同事,沒有奇葩的合租男。大多數都是平常人,隨著工資的增加租房條件越來越好,合租的也儘量是女孩,工作生活與旁人無異。只有到交房租或房東又漲房租或房租到期的時候才會覺得找個合適的房子怎麼這麼難?有個自己的家怎麼那麼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