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北方人的一日三餐吃什麼?

潘靈聰


我是陝西長安人,曾經做過地方誌工作,對當地的習俗比較清楚,在此簡要介紹一下西安市長安區(曾為長安縣,2002年撤縣設區)的飲食文化。

長安是傳統農業大縣,冬小麥主產區,居民飲食以麵食為主,輔以大米、苞谷、小米、豆類和薯類。麥面主要加工為麵條和饃兩大類。饃有蒸饃與鍋盔兩種,蒸饃有槓子饃、罐罐饃、蛋蛋饃、包子、油塔、禮饃之分,其中鳴犢街道吊鐘溝的罐罐饃久負盛名;鍋盔有甜鍋盔、油旋子、飥飥饃、煎餅、鍋貼、菜盒之別。面的加工種類豐富,有臊子面、粘面、biangbiang面、碎面、麻食、旗花面、老鴰顙等幾十個品種。

長安人習慣於一日三餐,喜酸辣,副食單一,口味偏鹹。1977年之前,糧食緊缺,農村人早飯在10時左右,多為苞谷穇、包穀面饃、漿水菜;中午飯在14時前後,多為包穀糝面、攪團等;晚餐在19時以後,多為熬蘿蔔、蒸紅薯等,間或稀飯(拌湯、米湯)。冬季農閒、天短時節,可能改為每日兩頓飯,省卻晚餐。吃飯時,婦女、小孩在家吃,男人們喜各端一粗瓷老碗,冬陽坡夏陰涼,圪蹴於一起(所謂“板凳不坐蹲起來),天南海北,海闊天空,家常裡短,胡吹冒撂,邊吃邊諞,俗稱“老碗會”。20世紀80年代後,糧食逐漸寬裕,加之生活節奏加快,農村飲食習慣亦漸與城市接軌,早點7時,一般稀飯、饃;午餐12時,麵條、米飯等;晚飯18時,菜湯、稀飯等。


北大屠夫陸步軒


對於吃飯飲食,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飲食習慣,全國都不盡相同,我是山東農村人,也就是典型的北方人,我把我們那邊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介紹一下。

早上我們那個地方叫吃飯,不是早餐,也是一頓正餐,在農村一般六點多鐘就起來不吃東西就幹活去了,幹個兩三個小時以後,也就到了八點半左右了就回家吃飯,幹了幾個小時的活一般肚子都很餓,吃的就比較多一點,所以早晨的這頓飯就比充實一點,我們早上一般就炒一個菜加一盤鹹菜,喝糊塗吃饃饃(饅頭),糊塗一般都是用玉米糝熬成的,也有的用小米加白麵熬製,用各種食材熬製的都有,有的還在糊塗裡放上黃豆、地瓜、紅蘿蔔一塊煮,吃起來那叫一個香甜。

中午吃飯,也就是一天中的正餐,中午這頓飯不能馬虎,因為上午幹活透支了身體,下午還要接著幹,所以說中午這頓飯比較豐富,有條件的必須得有肉,再炒兩個青菜,鹹菜就變成了配菜,大蔥大蒜,這是飯桌上的必備,因為我們山東人喜歡生吃大蔥大蒜,不吃大蔥大蒜就覺得沒有味道,中午也是喝糊塗吃饃饃,有的時候中午也烙一烙千層油餅,火燒什麼的。我們那個地方主要是以麵食為主,麵食可以做出好多花樣和各種口味。這也就是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人們的食物都是因地制宜。

晚飯我們那個地方叫喝湯,在傍晚的時候,打招呼一般都是問:喝湯了沒有啊?喝湯,就代表著晚上這頓飯比較簡單隨意,我們晚上一般是熗鍋麵條,一般情況下不炒菜,不炒菜也是窮的原因吧,再要不就是累的原因。在農村幹了一天的活,到了晚上實在不願意動啊,所以說,好賴的喝一口稀飯也就完事了,也好趕快的休息。


我的這種介紹也不能以點蓋面,這只是我們那個地方一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我也是這個生活習慣中的一員,不代表其他地區的人也是這種生活習慣。


用戶93330175028


洛陽地處中原,通常被稱為北方人,作為在洛陽生活了30多年的江蘇江陰人,我還是相當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

北方以產麥為主,一日三餐離不開面食,比如我家的日常晚餐,就是白麵湯、炒菜和涼拌黃瓜——

一家4口,早上白麵湯炒綠豆芽,吃小油條;晚上白麵湯炒白豆腐,吃菜角,是日常的重複和反覆。湯,還可以早與晚換小米湯、玉米絲湯,菜依然簡約。

我早上和大多數洛陽男人一樣愛喝牛肉湯、羊肉湯、驢肉湯、豆腐湯、胡辣湯,喝一碗洛陽湯,精氣神全有啦!



河南人的午餐簡潔,一碗撈麵條而已。由於工資原因,一家人午餐聚不到一起吃。打工的,能像我一樣吃個3菜1湯1米的也不多吧?

不捨得吃的一生,挺枉來人世,我個人感覺。不喜勿噴,歡迎關注!


老胡寫實


我是山東的,只是按自己的口味說下,不代表全部。早餐,愛吃包子,油條,豆腐腦,煎餅果子,肉夾饃,餡餅。不喜歡豆漿,尤其是早餐最不喜歡吃麵條。午飯家裡就是炒各種蔬菜,一般是3,4個菜,主食是米飯,饅頭。說到這提一下,我雖然是地道的山東人,但是父母喜歡吃饅頭,我就正相反,喜歡吃米飯。晚飯簡單了,一般不會炒菜,只喝稀飯,主食就對付下完事。我們家特喜歡喝玉米麵糊糊,我一開始不怎麼喜歡,到後來也就習慣了。我是屬於吃飯無肉不歡的,光吃菜,受不了。海鮮一般,羊肉,牛肉,雞,都喜歡。喜歡油炸,高熱量食品,也知道對身體不好,就少吃點忍忍,喜歡,燒烤,火鍋,魚火鍋也喜歡,不喜歡農家樂類似的飯菜,。就這些吧,只是個人口味哈。😀


紀念劉哥真俊


北方人一日三餐,得說過去和現在。過去在七八十年代。北方人多以麵食為主。那時候細糧(也就是大米白麵)是按人頭來分的,幾斤米麵根本不夠吃。東北的人家就吃苞米麵大餅子和苞米麵與麵粉兩參的饅頭。然後,就是吃一些油豆角、茄子醬、打飯包、炒鹹菜疙瘩、配一些苞米麵糊糊、疙瘩湯等一些粥什麼的。總之就是個填飽肚子。冬天,沒有青菜了,也就是蘿蔔、土豆、大白菜、酸菜什麼的。都是一些稀湯寡水的食物。真是吃的很艱苦。等到八五年以後,人們的生活開始就有些好轉了,一直到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是越來越高。山珍海味也是應有盡有。雞鴨魚肉也是飯桌上常見。每天,忙碌的東北人,一般在外吃早餐。什麼包子、油餅、韭菜盒子等。然後配上一碗酸菜湯、豆腐腦、豆漿、牛奶什麼的。吃的也是不隨意,但是也很多樣。中午和晚上,東北人一般在家包餃子、做大米飯、副食也就是什麼東北當地的時令蔬菜和牛羊豬的肉等,晚餐多種多樣,另外,年輕人會走出家門,在外吃一些火鍋、烤肉、燒烤等食物。總之東北的人一日三餐吃得豐富,特別有東北人的特色。


伊春美食美客


我老家是重慶的,父母支邊來新疆已經快50年了,周圍的鄰居來自五湖四海,


但我家的一日三餐和當地大多數人家一樣,早餐基本上是包子、饃饃(饅頭)、饢、稀飯或奶茶再加點鹹菜、涼拌菜,午餐的品種比較多,主食一般以拉條子、麵條、米飯、抓飯為主,晚飯一般喜歡吃湯飯式者喝粥,有時也炒菜吃米或面。大盤雞、烤肉、手抓肉等新疆特色美食也經常做,當然飯菜中也少不了父母喜歡的回鍋肉、麻婆豆腐、酥肉、扣肉等老家的傳統菜,有時也會做打滷麵、臊子面等一些和周圍鄰居學的食物,可以說一日三餐是新疆飯、重慶味道與一些地方特色的融合,但不管怎樣,家中味道始終讓人難忘,好吃才是硬道理。


軸線25887136


土生土長河南人,我家人都不喜歡吃米,而且我老家那裡的習慣都是早上稀飯+饅頭+炒菜或者豆漿+包子油條,偶爾嘴饞了也會喝胡辣湯但是早上總體口味偏淡,但是大部分河南人早上是不會吃麵條的特殊情況除外。中午就是麵條或者大米炒菜。晚上跟早上差不多稀飯+饅頭+炒菜。這是我從小到大養成的生活習慣,早上晚上必須喝稀飯,沒時間喝了我也會喝杯熱水,而且大部分河南人不喜歡吃特別乾的食物,必須帶湯。以下是本人的晚餐,中餐,早餐





bee11


到處都能看到有人說北方人頓頓吃麵食,作為一個北方人說說我們家,一個月能買兩塊錢的饅頭四個,這四個饅頭是為了老公晚上喝酒回來餓了墊肚子準備的,平時早上油條、豆漿、豆沫、胡辣湯、雞蛋煎餅、煎餅果子、雞蛋灌餅,中午主食基本都是蒸米飯,偶爾包餃子、包包子、烙餅、炸油餅,晚餐基本跟中餐差不多,麵條二個月吃一次就不錯了,到北方的飯店吃飯買一個饅頭基本服務員會以為你精神不正常。






這是我一個北方人的日常飲食,現在家裡條件都好了,哪裡還分北方南方啊,自己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好了,北方人不吃饅頭的人很多,南方人喜歡吃麵食的人也很多。


豆豆44315827


我是信陽人,隸屬河南,與湖北省和安徽省搭界,河南的最南邊。初中那會學的秦嶺淮河一線,南北派系劃分的那條線,而我所在的地方就是這條地理線上。北國江南,江南北國,說的就是我們這裡啦。

地理位置決定了我們這裡的食物註定不是很平凡,湖北食物偏辣,而安徽食物偏鮮鹹,河南呢,就是麵食。三省彙集,取百家之所長美食,信陽人愛吃,信陽人會吃,豫省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信陽臘肉不同於蜀地臘肉,熏製而成。而是先用鹽醃製一段時間,單純的用鹽,保證了食物原有的風味。再在冬日裡曬,曬的出油,這種獨特的處理方法是由這裡的氣候決定的。吃起來柴而不膩,香而不肥,咬一口,臘肉的風情便瞬間充斥整個味蕾。信陽人好客,當遠到而來的客人到來時,主人家冬日裡便割點曬好的臘肉來款待遠來客。



臘腸也是不可或缺的,白酒與糖,還有肥瘦相見的五花肉一起遇見用腸衣把它們包裹起來,用太陽讓它們的味道更加香濃,吃它,就那麼的理所當然。

春秋戰國時期,黃歇發明了悶罐肉,黃歇就是羋月傳裡的那個無敵大暖男,才貌雙全,對羋月痴心一片。

他也是個美食家,發明的悶罐肉,用瓦罐小火悶制而成,眾所周知,用瓦罐煲湯,食材的美好便能更好的散發出來。只是味道過於平淡,如果用十餘種佐料悶制只會讓人更加欲罷不能

固始鵝塊,口味鹹辣,湯頭純正,採用五穀飼養的鵝燉燒而成。

潢川貢面,與一般的掛麵不同,空心晾曬而成。

產婦及剛做完手術的人燉一鍋老母雞湯,下一點貢面,補元氣,利脾胃

信陽胡辣湯,與逍遙鎮胡辣湯不一樣,愛她的人對她讚不絕口,不愛她的人,避之不及。而我卻是喜歡的,湯用牛骨頭燒製,肉Q彈爽滑,粉條細膩充滿了牛骨頭的湯汁,更重要的是便宜,三塊錢一碗,早餐必備。童叟無欺,有什麼理由不喜歡。

息縣的面炕雞,土雞用麵粉拌制,地鍋中火炕制,再佐以佐料。
還有很多,像綠豆丸子,荷葉餅,三股油條,有機會,來嚐嚐。


回憶裡的安娜蘇


我是大西北的,也算北方的一份子,我來說說我們當地的一日三餐。



我們對早餐很不重視,吃的簡單,吃得草率,甚至很多人不吃,不過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早餐也在發生變化,變得豐富了,但城市和農村差別很大。農村人依舊以罐罐茶加饃饃為主,男的熬罐罐喝茶吃饃饃,女的也順兩嘴。城市人的早餐有饃饃加攤雞蛋,豆漿油條,荷葉餅,包子小米粥,攤餅卷菜,荷包蛋,牛肉麵,羊肉泡,如今,早餐吃牛肉麵的人越來越多。



午餐,農村人大多是臊子面,面片子,幹拌麵,豆麵餑餑,漿水面,攪團,懶疙瘩,拌湯,總之,以麵食為主。城市人吃炒菜饃饃多,下班時間緊,炒兩個菜,拿饃饃就吃,也有面條,漿水面,幹拌麵,醬油麵,涼麵,米飯等的。



晚餐,西北人不將就飲食養生,晚餐就比較重視,都要吃飽吃好。農村一般吃米飯炒菜,炒麵,燴麵,臊子面,煮洋芋,都會加些肉臊子,吃得油膩一點。城市人吃米飯炒菜,臊子面,幹拌麵,炒肉片,餃子,包子,火鍋等。



一日三餐是有很明顯的地域特色,也是人們生活水平的象徵。有人說,看吃什麼,就知道這裡的人生活怎麼樣,是有一定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