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看待河北梆子?

魏青衣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大批京腔藝人兼唱山陝梆子,而這批京腔藝人又以河北和北京人居多,這些藝人結合當地的民間藝術及方言,慢慢的形成了河北味道的梆子。

大約到了道光年間,河北梆子已經具備雛形了,開始出現了河北梆子戲班。


到了同治、光緒年間,河北已經有了數十個戲班子流動在河北廣大城鄉演出,並出現了一些實力雄厚的戲班子相繼進入北京、天津與京劇爭衡。

由於河北梆子先進入北京,所以觀眾習慣稱之為京梆子。後來進入天津,比較講究唱功,真假嗓兼用的河北梆子,被稱為衛梆子。


清末民初的幾十年間成為河北梆子的鼎盛期,出現了大批優秀演員,比如侯俊山、郭寶臣、田際雲、魏聯升等人,又出現了以劉喜奎為代表的一批女演員。

而侯俊山和郭寶臣,正是將山陝梆子轉化為河北梆子的關鍵人物。

這些優秀演員的出現,使得在京城一家獨霸的京劇,也受到了不小的衝擊。

但是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情況迅速逆轉,河北梆子盛極而衰,觀眾的喜愛程度和影響力都開始下滑,這時候,原先河北梆子的名家,都改行唱了京劇。

抗日戰爭爆發後,河北梆子的戲班紛紛解散,藝人們不是轉行唱京劇,就是改行做別的了,沒了戲班和藝人,河北梆子也逐漸消失了。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河北梆子才開始逐漸恢復。

老藝人們又回來繼續唱,同時也出現了一批新的藝人,同時新編了一些劇目。

河北梆子是能夠充分體現河北民間色彩的優秀劇種,不過近些年來,發現不是很好,一方面是距離京劇太近了,不好招演員,一方面是戲曲市場整體低迷。

河北梆子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魏青衣


燕趙之地的代表劇種,其唱腔自可以“慷慨悲歌”四字概括。輝煌時和京劇平分秋色,經常出現“兩下鍋”的現象,京劇大師荀慧生初學戲即學河北梆子,裴豔玲先生大部分藝術生涯也放在河北梆子上。這個劇種對演員嗓音的先天條件要求比較高,一般來說就是高亢嘹亮,高低不擋。


書叢一蠹魚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文化內涵!河北梆子是華北地區的文化特色文娛形式。高伉、激揚。我們為什麼提倡傳統文化,書法和戲劇是最好的修練,其內涵很深,搞文化,搞藝術的人不懂戲劇,很難達到高的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