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高中生赴陸 蔡當局才是推手

高中生赴陸 蔡當局才是推手

近年大陸不斷出臺優惠政策,吸引越來越多臺生登陸求學

最近臺北建中和桃園武陵高中校長因為幫畢業生寫推薦信到大陸讀書,以及發表有關臺生赴陸求學的相關言論,兩人都受到臺當局有關單位的關切,引起各界關注。

優秀高中生出走逐漸成為趨勢,臺灣若無法改善高教環境,避免校園泛政治化,長此以往,將成為安全危機。

高中生赴陸 蔡當局才是推手

臺北建中

高中生赴陸 蔡當局才是推手

桃園武陵高中

臺北建中校長徐建國說,今年他已幫70多位建中畢業生寫推薦信赴大陸讀書,這個數量是去年的3倍。而桃園第一志願的武陵高中,今年有47人申請大陸大學,是去年的5倍,其中不乏保送臺大物理系的學生,仍選擇申請就讀北京大學。

從絕對數量看,建中70多人和武陵47人佔全校學生的比例很少,且因為前一年的基數低,造成今年人數看似暴增,不過,臺灣的大學在全球的大學排名始終無法提升,優秀的高中生自然會去思考要不要留在臺灣讀大學,這是人才流動的自然規律。

再從兩岸關係層面看,蔡當局執政已屆兩年,這兩年兩岸關係急轉直下,最近甚至有升級為熱對抗的趨勢,一度令人憂心臺海危機可能重演。

問題的癥結仍在於兩岸當局間沒有共同的政治基礎,甚至連基本的互信都沒有,在此情況下,大陸仍要繼續推動對臺政策,因此不斷推出單邊的惠臺措施,吸引臺商、臺青和臺生到大陸投資發展、生活學習。

高中生赴陸 蔡當局才是推手

今年初,國臺辦主動發佈“惠臺31條”措施,加大對臺灣民眾的開放力度,同時在各省市區陸續推動設立臺灣青年創業園區,協助臺青登陸創業和就業,在臺灣面臨“悶經濟”困局下,大陸確實提供了強大的發展機會和誘因。

把臺灣優秀高中生西進大陸讀書逐漸成為風潮,放在上述的兩岸情境看,就不難理解為何有些高中生寧可捨棄臺灣名校,也要擠破頭去申請大陸一流大學,這對臺灣至少會有兩大警訊。

首先,優秀高中生選擇到大陸讀書,必然希望先建立當地人脈,瞭解當地法規,為將來在大陸就業發展鋪路,在兩岸綜合實力差距越拉越大之際,大陸持續單方面磁吸臺灣人才的效應,已由過去的臺商臺幹,向下延伸到高中生和大學生。其次,如果優秀高中生赴陸讀書成長期趨勢,且人數逐年增加,對飽受人才外流之苦的臺灣來說,又是一次沉重的衝擊。當局必須認真思考因應之道,否則將成為臺灣未來發展的安全危機。

高中生赴陸 蔡當局才是推手

臺教育主管部門結合司法資源百般攔阻爭取多年的大學自治,劣化教育環境,塑新“綠色恐怖”氛圍

蔡當局應從改善臺灣高教環境著手,挹注更多教育資源,放寬優秀學生來臺就讀條件。同時也要改善青年就業和薪資待遇條件,讓優秀人才願意留在臺灣貢獻所長,提升臺灣社會和經濟能量,才是治本之道。

(本文原載於臺灣《中國時報》 作者為大葉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前海基會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