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說著“awsl”的人,個個都是生活藝術大師

“但是大家不停的發‘awsl’的話,我會很高興的。”

今年年初,自稱是狐狸不是貓的Vtuber“白上吹雪”,在直播間裡遇到滿屏的“awsl”後,一臉嬌羞的說道。

在直播中,“白上吹雪”營業起來也是相當忙碌。前腳還在安慰一位找不到工作的焦慮大學生,後腳又講上了中國繞口令。不過從“白上吹雪”剛一露面,到澄清自己“是狐狸不是貓”雙耳聳動的時候,都是一大波“awsl”的衝擊。

原因無它,就是因為視頻裡的“她”實在是太可愛了。

粉絲無處安放的熱情,也使這個視頻成為最高全站日排行第16名,累計135.8萬的播放量,也擁有5.4萬的光輝彈幕戰績。

說著“awsl”的人,個個都是生活藝術大師

該視頻裡出現最多的一個詞,“awsl”,源於“啊我死了”的拼音首字母縮寫,表達對某種美好可愛事物的喜愛之情,並極致到“我死了”程度,也是強烈情感的高度濃縮。

很多人不瞭解“白上吹雪”,但不妨礙其見過“awsl”。B站曾經做過一項統計,僅去年一年,awsl累計使用了3296443 次,其使用頻率之高,也當之無愧成為B站的年度彈幕。

說著“awsl”的人,個個都是生活藝術大師

除了awsl,“淚目”、“名場面”、“妙啊”、“逮蝦戶”、“歡迎回家”等彈幕也入選今年十大彈幕熱詞。

這也是B站第三年進行年度彈幕盤點。在2017年、2018年,B站的年度彈幕分別是“囍”和“真實”,發送次數分別是218062次、477065次,對比之下,今年“awsl”的使用次數再創新高,也更具戰鬥力。

在B站,萬物可“awsl”

不只是“白上吹雪”,B站上也有更多視頻出現“awsl”。

在《書記魔性舞蹈,我就看了幾萬遍而已【輝夜大小姐】》裡,當“書記”小姐姐伴著“吆咿吆咿咚噠呦”從桌上跳起,並開始一段鬼畜又流暢的舞蹈,也在彈幕區引起一片“awsl”,該視頻也成為最高全站日排行1名。

說著“awsl”的人,個個都是生活藝術大師

(感受一下滿屏的awsl衝擊……)

這種彈幕不僅限於二次元,值得一提的是,擁有同樣彈幕待遇的,還有相應《輝夜大小姐》真人模仿版舞蹈視頻。

此外,在一些紀錄片,如《人生一串2》中,當特寫給出冒著滋滋熱氣的烤串時,加上接地氣的旁白解說,也是一波“awsl”表達對美食的垂誕。

《一起疊熊貓呀!軟軟的可好疊啦》視頻裡,當圓滾滾的熊貓糰子跑來跑去,或堆在一起的時候,“awsl”也不失時機的蹦出來。

在主要講解宇宙與未來的嚴肅科普視頻《我們的一生,在這部短片前1分鐘就結束了》中,一開頭也能出現一波“awsl”,具體展示時,也不乏有人對著魔幻的黑洞發出“awsl”的驚歎。

說白了,人們“受到衝擊甚至暴擊”的對象,基本也離不開那幾樣:美人,與美物,再用“awsl”等形式抒發一種感嘆,而B站由於用戶生態的多元性,也是萬物離不開awsl。

如今,值得“awsl”的對象也在不斷擴大:在自家愛豆、心儀cp、心水博主面前,人們也都能發出“awsl”式感嘆,驚歎陣地還能蔓延到微博、知乎上。


沙雕網友總是歡樂多,在“awsl”爆紅後,還衍生出各種諧音說法。

阿偉死了;

啊我酸了;

啊我慫了。

以及,“阿偉亂墳崗”、“阿偉又死了真沒人性”等其他腦洞大開的吐槽。

說著“awsl”的人,個個都是生活藝術大師

也有學者專門研究過這種現象。正如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玉玊所說,從“啊我死了”到“awsl”再到“阿偉死了”,網絡環境與拼音輸入法,也為流行詞的發展更新提供了一條區別於口語環境的新道路。

彈幕背後,跨圈層的共鳴

美國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曾提出一個“部落鼓”的概念,意指在不同的種族、文化圈層,只需一個共通的符號或象徵,即可獲得大眾傳播與共鳴。

“awsl”的原理也是一樣,基於對美好事物的共同情感,用戶一看即懂,一些所謂圈層、身份等聽起來差距挺大,但對傳播來說也根本不是阻礙。

這種信號,不需要接收方與輸出方有什麼共同背景,也能在飯圈、UGC以及各種領域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放大到平臺,B站也是這樣的存在,用戶無關乎職業、年齡、性別,都能從同一個視頻、同一個彈幕找到共鳴。

據B站官方統計,在過去一年中,B站用戶總共發送超 14 億次彈幕。在龐大的彈幕大軍裡,你也能窺見各種人生。

說著“awsl”的人,個個都是生活藝術大師

比如在某個吃播視頻裡,有用戶上來就紛紛自報年齡,並自嘲“98年老阿姨”、“90大叔”,還有人開玩笑,“2023前來考古”,或是紛紛自報觀看時間或年份,上午、晚上或凌晨,這種自發性的“自報家門”,也能讓用戶在看視頻之外獲得一種相當奇特的感受。

各種第三方數據統計顯示,B站是90後、00後最喜歡的社區,但同時,B站也是一個面向最主流網民的平臺,18到35歲人群佔比78%。

由於B站這樣平臺的存在,也讓我們得以一窺不同環境與人群的精神世界。其中,作為彈幕種類之一的縮略語,如今也與彈幕一樣,成為年輕一代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如果你有一個00後05後的朋友或親戚,就知道他們有多愛用縮略語交流。這種最初僅限於小眾人群的“暗號”,由於平臺的傳播,以及各種熱心用戶的科普,到後面也基本成為大部分網民耳熟能詳的梗。

就像當初的2333、666等,awsl、qwq、emmm也變成了更多90後,甚至是80後的語言。換句話說,你不知道如今發著“awsl”彈幕的人,到底是一名00後、90後,還是80後。

此外,像awsl這種原本小眾彈幕的“出圈”還有一層意義,便是互動的情感本身。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鄭熙青所說:

“彈幕某種意義上是一種表演,是一種多人參與互動的語言儀式,重要性不在於傳達多少有效的信息,而在於和所有人一起在特定的場合和時刻做出相同或類似的反應。

所以,awsl這樣的具有強烈情感意味,並帶有豐富含義的詞彙就成為B站溝通最有效的語彙。”

在多人齊刷刷發著awsl的背後,也讓某種情感表達更強烈,甚至在屏幕上呼之欲出,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強視頻與up主的影響力,讓更多人因awsl而“慕名前來”。

“是不是B站的,一開口就知道”

眾所周知,彈幕歷史悠久。開個玩笑,都9102年了,還有人沒聽說過彈幕,那他一定不算是合格的現代人。就像吃油條沒有豆漿、餃子沒有醋一樣,看視頻若少了彈幕,也等於沒有靈魂。

作為一個B站不算資深、但時不時會打開的用戶,摸著良心說,B站不一定是常刷的那一個,但一定是在諸多app裡非常特別的一個,這種神奇的效果,放到彈幕也是一樣。

簡單說,就是相比其他視頻平臺裡普通敘事的彈幕,B站的彈幕,相當具有辨識度。

在B站的彈幕裡,你能看到在其他平臺上完全看不到的場景,“awsl”、“火鉗劉明”、“此生無悔入B站”、“前方高能預警”這種原創、獨特的彈幕,也屬於B站用戶的共同默契。情懷十足,當然情感也十足。

說著“awsl”的人,個個都是生活藝術大師

但不得不說,彈幕也並非空洞無意義,B站的用戶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從小接觸發達的信息,也讓他們對精神有更高的追求。

所以自然而然,無論是B站上的年輕創作者,還是愛發彈幕的年輕粉絲,皆具備對內容較高的審美力與共情,這也使得很多彈幕,並不是所謂的“廢話”或“水文”。甚至很多時候,B站彈幕比視頻本身更有價值。

一個國內頭部遊戲主播“文森特”就曾說過,B站的彈幕氛圍特別好,更容易讓人團聚,自己的粉絲多半都是B站過來的。

在B站,也會有用戶認真探討刷屏彈幕的價值。

說著“awsl”的人,個個都是生活藝術大師

彈幕由於簡單直觀,且操作成本小,也更方便用戶表達觀看當下的感受,從“看不懂彈幕”,到彈幕“真香”,承載的是越來越多的表達訴求與人情味。

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電影裡,一群人在深夜發著彈幕“生日快樂”,齊刷刷為視頻裡的松子送去溫暖;在某位韓國大胃王的吃播中,也有人科普各種韓國美食文化;在B站某個考研黨直播自己早晚自習的視頻裡,也有“加油”、“我與你一樣”等暖心彈幕。

就像《奇遇人生》導演李琦曾經說過,好的內容,就是能讓不同圈層、不同文化的人都能獲得感動。B站的彈幕文化,也讓用戶在會心一笑的同時,得到更多共鳴。

此外,這其中相比其他彈幕,“awsl”更特別的一點是,作為表達對美好事物的驚歎,本身也具有積極正向的力量。

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普遍焦慮氣氛下,“我太南了”、“從未見過厚顏無恥之人”等似乎更容易被掛在嘴邊,讓現代人感受到快樂、幸福已經不算易事。

平心而論,在生活中,每個人多用“awsl”,在讚許他人的同時,也像在治癒自己。多用awsl,你會發現人間更多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