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感覺太原南城發展比較快,北城發展比較慢,你怎麼看?

水屬性的龍


我覺得這很正常,任何城市都有發展快的區域和發展慢的區域。南部發展快確實有各方面因素。主要還是地形因素吧,如果南邊是山,北面是平川,那格局就完全不通了。

地形:太原的地形想一個簸箕,北東西都是山,而南部相對地勢平緩、開闊,所以向南發展就成了一個必然的選擇。

戰略:山西的城鎮化水平還不高,城市群更是不成形,唯有太原榆次最接近城市群概念,所以,為了更好發展,從戰略角度上,山西提出了太原城市群率先發展,太榆同城化也就成了必然的趨勢,而城南與榆次接壤,建築已基本連成一片,大學城也搬到榆次,有了政策的傾斜,城南發展自然會快。

產業:由於歷史原因,城北集中分佈了各大廠礦,已經沒有太多空間吸收新鮮血液了,所以高新區經濟開發區都選擇了城南佈局,而隨著去產能的深化,第一產業的發展後勁並不很足,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新技術產業儼然成了改革發展的排頭兵,這也是城南發展快的又一個原因。

機構:目前,從省政府到各廳局委辦到市級單位再到各種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都有南遷的趨勢,省政府搬到了小店區,龍城大街沿線新遷來的機關單位越來越多,最近公安廳也確定了大醫院對面的位置,已開始佈線,明年就要搬到龍城大街,緊接著發改委財政廳也將搬家。而城南的長風商務區則是市級單位新址的集中區。優質的小學中學在小店區、晉源區建新校區的不勝枚舉,醫院也是如此。這些舉動就明顯告訴大家,城南是太原發展的風向標。


山西新聞網


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了解太原進三十年的歷史:

1996年,太原市區分南城、北城、河西、南郊、北郊五區。

1997年太原市調整行政區劃,市區分為杏花嶺區、迎澤區、小店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和晉源區,形成了6城區.後來太原市的城市規劃定位為“南進西移”,太原南城西城瘋狂發展,成為新城區,拉開了與北城兄弟的距離。

1.城市風貌不同:南城高樓大廈林立,寫字樓集中,街上的汽車堵個水洩不通,而北城多是二三十年的六層老樓,破破爛爛,有些甚至是危房,路上的自行車電動車佔了半壁江山。


2.市政單位不同:近幾年新建了長風商務區,市法院檢察院房產交易中心等都南遷長風街,省政府也南遷長風街,使長風街成了太原市名副其實的市中心。

3.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南遷使北城人民就醫存在困難:我有一朋友想到婦幼保健院生孩子,可無奈得知該醫院的產科早已遷到了南中環附近,只好無奈放棄。

4.空氣質量差距:南城空氣質量好,北城尤其是太鋼以北,一到颳風天簡直是嘴裡鼻子裡都是土。

5.交通便利程度不同:南城路寬公交多,而北城道路狹窄,解放路地鐵修建期間甚至連一趟公交車都沒有,出行真是困難!

6.就業機會有差距:南城就業機會多,選擇廣,北城就沒那麼多就業機會了.

我就簡單列舉這幾點哇,歡迎各位補充。

這幾年太原南城北城也開始了較量:南城要建設投資500億元的華僑城,晉陽湖夢幻奧萊小鎮,蘇寧廣場,北城要建設方特遊樂園和宜家,相信不久的將來北城一定能縮小和南城的距離!


太原的那些事兒


這個這很好的體現了太原城市發展的重心和新的佈局。太原市核心區域南移和東擴,西部逐步成為居住區,而北部因為歷史原因,現在相對發展是比較緩慢的。

現在的太原人喜歡把城市分為南城和北城,北城主要是老城區,十年前太原市主要的商業街區以及政府辦公區都位於老城區,也就是北區。隨著城市南移,機構也開始南移,促進南部的發展,按照區域劃分實現不同的功能。

北區發展緩慢是近年來的現象,如果城市依舊往北發展,首先北部大量的重型企業和原有的商業環境就要被打破,而這種狀況就遇到了嚴重的阻力,而且北部發展空間不夠廣闊。南部發展,地理位置的優越性非常明顯,而且可以帶動晉中等區域的經濟協調發展,輻射能力更強,社會效益要更好一些。

城市的發展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不同的變化,但是南移是絕對不可逆轉的趨勢,北城的人民已經享受了幾十年的紅利期,可以考慮給南城人民造福了。


太原看點


這在全國範圍內都是這樣,這個角度是近十幾二十幾年的觀點,但把時間軸拉長從近代開始則完全不同。

太原從閻錫山主政開始就集中發展現在北城,民國三大兵工廠之一的太原兵工廠就在北城。建國後太原的大部分輕重工業都在北城,太鋼,新安,江陽,北方重工,晉機,重機,二毛,西山煤礦等等都在。

但在改革開放後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21世紀太原經濟開始飛速發展,產業結構和經濟模式開始轉變,城市規模開始擴張。

大背景下不是不發展北城,而是北城已經開發完了,沒有足夠的地方承接新型製造業和城市建設,自然要往南發展。

只是如今對很多新發展城市來說如何開發舊城區是一個重要方向。首先要看到南城在未來必然要比北城發展好,無論是城市道路規劃的先進性和新制造業引進以及商業中心的建設看,就業前景南城更好,必然吸引大量人口刺激發展。其次北城作為老城區人口更多,通過市政府這幾年的棚改和道路建設地鐵規劃,會拉進南北城的經濟規模,反向刺激北城經濟發展,未來肯定也會不錯的。

真正的問題在哪兒,在西山以及尖草坪太鋼及更北一帶,如何把這幾個老製造業基地弄好了是一個關鍵。


臥家人


近幾年確實如此,太原三面環山南到清徐,榆次是一馬平川,南移是大勢所趨,可也不是盲目的認為南城就是一切的中心,從雙塔大景區的建設,大柳巷文化街區的改造,北中環商圈的形成,從一直的南移發展慢慢轉向了劃片區發展城市。

1.城市的風貌,對於一個城市最重要的是歷史文化的厚重感,南城的新啟給人一種現代的感覺相比較北城人口密度大,街道部分狹窄確實有不少優勢,可南城的高樓也僅僅是片區的,並不是全部,相對配套任然需要大發展,荒地較多。

2.政府單位不同,長風商務區確實遷入了部分單位,可遠遠沒有到了核心的地位,城市中心定義很多,地理中心,政治中心等,太原中軸線在迎澤大街,政治中心也是黨委而不是政府,迎澤大街有多少銀行的總部,和大批的直屬廳級單位,商務區是名副其實的副中心。

3.教育醫療資源,部分的醫院南遷是為了給南城的居民提供更好的便宜,可對於新建的醫院,學校,任何時候也不可能把最好的資源往出遷,五一路小學富力城分校,只是有了個名字而已,連一個原校的老師都沒有,這樣的分校是不具備與建校幾十年的總校區相提並論的。

4.空氣質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總體太原的空氣質量也許南北有些差距,但好與壞差距不大。

5.交通便利,南北而言,南城的公交是肯定不如幾十年的老城區的,路網也還是需要完善,不過就我而言,南北的路不管再怎麼修都是要通到一起的,都是大太原的。

6.就業機會和商業來看,南城的崛起確實很厲害,好多大型的商城,可只在太原市內,從全國來看,柳巷的知名度自然不多講了,就業南和北具體沒比較過,不過從上下班來看,早高峰南向北的車多,晚高峰北向南的車多。

這幾年太原迎來高速的發展,不管南北都是在太原市的一部分,共同祝願太原明天會更好。


EasonYan66515108


符合目前太原“南移西進”整體戰略規劃。


太原南城發展快,北城發展慢,綜合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地容地貌

太原北、西、東三面環山,只有向南是一大片開闊地,小店區接壤榆次,晉源區接壤清徐,未來發展空間比較大;

2、二青會

2019年全國第二屆青年運動會在太原舉行,這是建國以來山西第一次承辦全國性質的運動會,因此從上到下都格外關注。二青會主會場在南城奧體中心,這些年的發展建設也都在圍繞主會場、周邊配套、路網建設等開展工作;

3、產業轉型

北城太鋼、重機等傳統產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的大環境下,正在做著努力的調整。而南城則已經逐步擺脫對太原化工廠、化肥廠、電廠等傳統工業的依賴,取而代之的是富士康、比亞迪、旅遊業;

4、房地產領域

通過目前太原市樓盤價格也可以看出,南城從長風街、南中環,到龍城大街、晉陽湖,品牌開發商樓盤價格目前都在15000元/平米左右,並且漲幅也遠高於北城。在開發商“攻城略地”的同時,推動加快南城發展建設。


太原近些年的發展戰略是“南移西進”,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也趨向南城經濟發展。


瘋狂太原人


政府機關,都搬到南城辦公了,南城發展肯定快。就算不搬,南城自古皆為商家必爭之地。往大的說,是風水。往小的說,是天時地利人和。而且南邊地式平坦,太原街道,南邊的生意比北邊的好!西邊的比東邊的好!


煙霧中回首曾經的過往


一個太鋼就把北城就拖垮了,滅了太鋼,北面才會有發展


老兵42722


還是南發展慢


海納百川1317685


太原最大制約發展的是人口問題 雖然太原把很多村莊都取消了 但始終無法對人口的增長有多大幫助 太原也太小了 南北開車不到一個小時基本就穿透了 你看 南城道路平展高樓林立 但因為人口問題 已經沒啥發展空間了 再蓋估計就成鬼城了 所以目前開發商把北城作為了開發重點 小店區人口55萬左右 只佔太原人口的六分之一 加上外來人口 也不會有多少 但北城的幾個區卻站了太原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以杏花嶺區 迎澤區 人口最多 尖草坪區次之 老城區最近幾年雖然也有非常大的變化 但老舊小區比比皆是 以廠礦住宅小區居多 太原的建設以北為起點逐步的向南推進才是正確的 盲目的擴大和南延是不切實際 人口就那麼多 再蓋新樓誰買 知道北海有個防城港嗎 看看有多少高樓大廈空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