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沒有堅持每天看書的人?

盧廣奎


堅持一樣東西久了就不再是堅持了,慢慢的就變為了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天都會自動的去做這一件事,就像是每天要吃飯要喝水一樣,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不做的話又會感覺到難受,每天跑步是這樣子,每天看書也是這樣子。

有人問我你為什麼喜歡看書,而不是其它的東西?

對我而言,書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我用一本書就買了別人可能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所思所想,並且我是一個年輕人,在這個時期,我迫切的想要去成長,想要抓住一切能夠讓自己從一棵小樹苗長成蒼天大樹的可能。而讀書恰好給了我這樣的機會,在書中我可以去見到不一樣的人,我們是跨域了時間的維度,在進行著交流。書本就相當於一個時間機一樣,把我帶到了這位富有哲理的人面前,讓我能夠去和這樣富有哲理的人去交談,讓我能夠去理解他的所思所想,從中獲得我成長為一棵蒼天大樹所需要的陽光和養分。

得承認這個時代的年輕人都迫切的想要獲得成功,包括我自身也是一樣。急於想要得到某種東西,而從讀書中我可以靜下來思考,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我可以從書中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的人對於成功不同的定義。再來確定自己對於成功的定義是什麼,這樣的成功是不是真正的是自己想要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看書就是一面鏡子,去了解不同的人的不同思想,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興奮,因為那是一個人把他的思想放在你的面前,赤裸裸的讓你去看,這是一件多麼神聖的事情。

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能夠每天都堅持看書?不會枯燥嗎?

每天都吃飯你會覺得煩嗎?你能不能有一天不吃飯?不行。同樣,看書對我而言就像是吃飯喝水一樣的事情,它不是一件堅持的事情,而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吃飯、喝水會枯燥嗎?不會,看書也不會

每天看書就像是給自己輸送養分一樣,當有一天沒有吸收養分就像自己今天沒有吃飯一樣,一天沒有吃飯不難受嗎?看書已經是是一種本能

看書是怎樣成為我的本能的?

什麼東西曾經拯救過你,那你就那這個東西去拯救別人。

看書曾經拯救過我。第一次是失戀。那時候就不斷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第一次嚐到了承諾原來也會是假的這種感覺,原來說過的話可以不當真,說出的話可以不用真的全部實現這樣的現實,對於現實充滿了懷疑,對人性充滿了懷疑。基本上,當時無人回答我這些問題,碰巧那時候看到某個地方有本書,我就隨便拿起一本來看。一看,我就發現,看書好像能回答我這些問題,能夠告訴我什麼東西才是生活。我在看書的過程中找到和自己共鳴的文字,找到和自己共鳴的情景,試著讓自己去感同身受,讓我發現了原來不止是我自己才經歷了這些東西,原來世界上大家都在經歷著這些東西,只是我之前不瞭解

從《百年孤獨》-《平凡的世界》-《活著》……一直到現在我基本上保持了一星期看一本書的習慣。陰影早已經消失。看書卻像血液一樣融入了我的生命裡。也一直渴望從書中,再找到其他的答案,這是出於對這個世界的好奇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仍然熱愛生活——羅素·羅蘭

我是深度讀書,看書讓我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也讓我繼續熱愛著生活。


深度讀書了嗎


我愛看書,但是一直都是有一搭,無一搭的在看,看過的書,基本上沒有多大印象。

從去年年底,開始學習寫書評,所以,就開始重新拿起書本學習。

幾個月過去了,現在基本上養成了天天看書的習慣。

在這幾個月的閱讀過程中,我也曾經糾結過,比如,我到底是記電子筆記還是記手寫筆記。到底是看完書再統一記筆記還是一邊看一邊記。

隨著時間的增加,自己對於書本的把控,更加嫻熟了。現在都是會手寫筆記,一般現在每次都是閱讀1個小時左右。然後,會把筆記記錄在筆記本上。之後,再讀1個小時左右,再記筆記。如此循環。基本上每天的閱讀量,會保持最少兩個小時。

這樣的節奏,讓我每看一本書,就真的會有一本書的收穫。不再像以前那樣,讀過的書當時有印象,過後就忘了。

讀書是一件每天都會有收穫的事情。從書中看到了一個觀點,會讓人有茅塞頓開的感覺,看的多了,會很享受這個過程。

今年,我看過的書,讓我受益最大的是《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這本書,看了這本書,我就懂了,自己收集信息的方法真是不夠高明。

總之,讀書貴在有心得

如果題主像我一樣愛看書,不妨靜下心來,好好研讀各種書籍,你看過的書,會化為你內心的寧靜。

如果你本身不喜歡看書,那不妨先做個閱讀類的主題閱讀,學學閱讀的方法,根據自己的實際問題,有選擇的進行閱讀方法的學習。

當你真正把讀書當成了每日三餐一樣平常的事情,那麼收穫也會豐富多彩。


悅思益明


我現在就是堅持每天會看書的人。要是哪天沒有看書,心裡就很不踏實,一點都不誇張。而且偏好讀紙質書,喜歡紙張的質感。

現在每個月用業餘時間對個三五本書完全沒壓力,我知道很多人讀書很厲害,每年的讀書量大的驚人,我還沒有這麼高的讀書水平,不過我也挺滿足的。

俗話說,時間花在哪裡哪裡就會有結果。我給自己算了筆帳,如果每天我把業餘時間都用在看電視節目,玩手機上,說真的除了當時樂一樂之外,真沒有太大的用處。但是,如果我花半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用來看書,假如看的是工具型的書,哪怕是每週學習到一個實用的技巧,那麼一年我就可以學到幾十個,這是非常驚人的。如果是關於溝通的,我用在人際交往中,溝通能力能提高。如果是思維工具書,我的邏輯性就能得到訓練,就算訓練不了,我對自己的理解也會更透徹。還有親子關係的,職場的等等。

總之,無論是哪方面都會有幫助。所以我就想如果每週讀一本書,一年就能讀52本,這樣收穫會更好。然而,我的讀書速度比較慢,方法就要有所以改善。

平時,我有時讀讀工具方法類的書,獲取一些需要的知識和信息。也會有時讀讀以興趣為先的書。

我看書是業餘時間,習慣的養成是重點。比如,我每天睡覺前,至少看20頁的書,堅持小半年了已經,從沒有間斷過。這個習慣的養成最需要的是戒手機。

很多人,在睡前會拿著手機看一看朋友圈,刷刷微博,或者看看各種新聞,小視頻啥的。注意力分分鐘被分散,不知不覺時間過去了很久,睡眠時間都被佔據了,更何況是讀書的時間呢。


然後,這幾天我剛好讀了一本如何提高閱讀能力的書,也分享一下。

挺實用的,書上說商業書只需要20分鐘就能看完。89條讀書技巧挺好的。


Rose9660


讀書並非堅持,而是喜歡

最好,別用堅持二字,有種老牛拉車的感覺。

有書,我可以渡過一個沒有任何電子產品的下午,可以到書店呆7~8個小時

有書,即使去肯德基也會讓我很安靜,

有書,去哪裡都可以,

早上擠地鐵去公司這個間隙,我也可以打開電子書,翻閱幾頁,

一有閒暇時間,書本不離手,

讀書的更好的辦法就是可以順藤摸瓜,一本書的作者會推薦另外一本,節約大量的時間去找一本好書。

每次搬家是比較頭疼的,大量的書籍堆在牆角,一塊塊,所以電子書有了他的好處,即使不能在上面寫寫畫畫,還可以當著1000本的合集,方便到沒有任何的負重壓力。

我喜歡一本本的讀書,每一本書讀差不多了,才會買下一本,太多的書籍會給我帶來無形的壓力。

另外好書需要反覆研讀,好書很枯燥,像白開水,要去理解加上對生活的思考,才有所獲,

書籍能改變你對生活的看法,能解答你的迷惑,能打開的的視野。

所以我喜歡每天讀幾篇。


大魚XO


問有沒有每天堅持看書的人,我就是其中的一個。我從少年時期就養成了每天看書的習慣,那時候無書可看,好不容易借到一本書,那簡直就象淘到了寶一樣,看書用廢寢忘食去形容一點都不過份。有時候找不到沒看過的書,就看手邊看過無數遍的書也得看,不然睡不著覺。現在好了,每天上網隨便看,更是如魚得水。就拿看《今日頭條》說罷,自從四年前開始至現在,每天不看幾個小時絕對不行,沒辦法,上癮。這種臭毛病恐怕這輩子也改不了。


禎祥人家1


我!

我就是堅持每天看書,或者說每天必須看書。


每次有人問我:“怎麼能堅持每天看書?”我都會建議他兼職做閱讀推廣人,這樣有錢激勵,就能堅持每天看書。


每篇講書稿的稿費是2000元到1萬元不等,按照稿件質量具體定價。


每篇拆書稿的稿費是1000元到1萬元不等,按照稿件質量具體定價。


每篇書評的稿費是200元到5000元不等,按照稿件質量具體定價。


想想讀書寫出圖書類稿件,稿費就會源源不斷的到來,就有動力讀書了。每次有人跟我說:“功利性閱讀有害,你這樣閱讀是沒有前途的!”我內心就呵呵了,書最原始的作用不就是收集信息、傳承知識嗎?!你沒功利性閱讀,你天天賭錢、打遊戲就有前途了?


而且我現在每天閱讀,不光有收入,對孩子也是一個好榜樣。


做閱讀推廣人,首先是要會讀書。肯定會有人反駁:“讀書誰不會?”誒!彆著急啊!你還沒準真不會。看完一本書,複述一下書裡內容,你試試。說不出來了?那就來學學怎麼閱讀吧!


先別說高深的,我先來推薦幾本初級的閱讀方法的書。

奧野宣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原尻淳一《高效能閱讀》

從培養興趣、快速閱讀、消化知識和工作應用四個方面分析了閱讀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光會讀書還是一部分,再來看看,怎麼把稿子寫出來。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

列舉了20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寫作原則。


在這裡說一下,圖書類稿件作為這兩年的熱門項目,各平臺都在約稿,這個平臺不行投別家,沒必要在一家死磕。


鼴鼠的土豆



我自己就是堅持每天看書的人,會堅持每天讀紙質書籍,有時是全天候的讀書,有時只是拿出一小部分時間來看書,這是不太確定的,但確定的是一定會每天堅持讀書這件事。

在過去長達半年的時間裡,自己看了很多的紙質書籍,有關於母嬰育兒的雜誌,這是自己長達數年訂閱的專業類期刊。還有這方面的圖書,有腦科學、思維開發、不同國家媽媽的教育理念、還有親子旅遊的書籍,很多都呈現了不同作者的個人風採和鮮明的家庭教育方式。從中習得了大量的知識和他們的經驗論、方法論。另外還有時尚類的期刊、美容服飾、家居設計、旅遊賞析的。在這些專業的著名期刊中,瞭解到很多不同領域、不同人物、不同社會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價值觀及活著的狀態。也通過買大量的旅遊書籍,像伊斯坦布爾、泰國、清邁、臺灣等各國的跟蹤視角,瞭解不同文明下人們的生活的樣子。打開不同世界的大門,各種活潑的樣子一躍而入的。可以說,想了解的世界太過豐富了,只是時間、精力、金錢上的原因。此外,迷上收納、手工帳這些日常手作類的玩意,也買來一些想關的書籍,收納主要是日本的還有韓國媽媽的,裡面大量介紹各自作者自己擅長特有的收納術,各有不同吧,可以通過這些媽媽的巧手學到很多這方面的東西,自己也試著開始家居收納起來了,從自家小屋開始的。也會看一些傳記、經濟類的書籍,總之書的種類是豐富多彩的,到現在還有一百多本書還沒有開封,等待著閱讀了。也跟風買了日本作家的一些書籍,想試著學習寫寫小說、都市故事之類的文體。也會在不同媒介去聽書,豐富紙質書籍的另一種方式,聽聽別人的說書觀點、提要精煉的精華吧。



總體說來,書是每天的必備品,是會天天去觸碰的。書是自己的最大愛好,和音樂、服飾一樣。並架為自己的“三架馬車”哈哈哈!


馨語


看書是我每天的必修課。對於養成讀書習慣的我而言,讀書就如吃飯睡覺一樣普通平常,看書就是件順手拈來的事情一樣。

可能很多人會問,工作都那麼忙了,你怎麼還會有時間看書呢?魯迅曾經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會有的”。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充斥著大量的碎片化時間,如果能夠很好的利用起生活中的零碎時間,時間效用就會高出許多。

我的身上隨時都帶有電子書,走到哪裡都可以閱讀,所以也大大的提高了時間成本。我的日常看書時間安排如下,可以做個參考哦。

6:20-7:00

早起是件特別有收穫的事情。清晨的頭腦格外清晰,閱讀也最容易進入狀態。通常在清晨都是閱讀一些有深度的書籍,這類書籍可能會有些枯燥,甚至艱澀難懂,那麼我會把它放在有一大塊不被打擾的時間裡學習。所謂的深度書籍並不是去啃大書,而是閱讀一些目前我正需要且需要快速補充能力的書籍。

比如說我遇到了職場瓶頸,在公司待下去看不到轉型或者升職的希望,離職跳槽又沒有合適的機會,一直在猶豫不覺徘徊不定。那麼我就會進行主題閱讀,將職場相關聯的書籍都閱讀一遍,並做好相應的筆記,從書中去找答案。每次看書前明確閱讀目的,看書本身就不會再成為枯燥的事情,而是尋找方法和提升學習能力的階梯。

8:00-8:40的地鐵上

公司與家有一部分距離,通常在地鐵上需要花費40分鐘。40分鐘對於有閱讀習慣的我來說,時間是非常寶貴的。通常在地鐵上我都會看一些文學書和小說,這一類的書籍閱讀起來相對比較輕鬆,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思考。

看電子書是非常方便的事情,不僅不傷眼睛,還隨時可以做筆記,把重點和經典語錄隨時都可以標註下來。金庸和古龍的武俠小說,我都是在地鐵上讀完的。閱讀的過程不僅可以打發坐地鐵的無趣,無形中還博覽群書了。

23:00-23:40睡覺前

每晚睡覺前,我都會躺在床上看看書,晚上的書籍選擇就比較隨意了。比如喜歡的作者出了新書,或者看某個名人的傳記。又或者電視電影中,看到某些有趣的內容,而這些知識是我以前所不知的,就會去尋找相關的書籍。

比如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這部電視是很有歷史時代感,裡面很多的歷史內容是我不知的,就會去尋找與那個時代背景相關聯的書籍,每個人背後有過怎樣的經歷和人生等等。這樣一來,每一次的閱讀就會變得有意義,每一次的閱讀就會有收貨。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犯這樣的思維定勢錯誤,認為讀書只能在大塊和整塊的時間裡進行,並且不受任何外界干擾才能好好讀書。只要將這種定勢思維稍加調整,然後每天給自己定個小目標,固定閱讀時長,久而久之,閱讀的習慣就養成了。


愛讀書的熱帶魚


有,我就是。

因為我已經養成了每天看書的微習慣。

《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是全球知名的學習博主,他曾經是個天生的懶蟲,為了改變這一點,他開始研究各種習慣養成策略。他說:微習慣會幫助你改變自己的生活,在這一點上,你會勝過世界上99%的人。


每天看一本書,難嗎?我至今也做不到,除非那種特別吸引我的內容,或參加訓練營打卡。但每天閱讀一頁書,難嗎?相信誰都不會認為自己連一頁書也閱讀不完。

每天做30個俯臥撐,難嗎?我會覺得很難,但如果每天只做一個,難嗎?相信男士們都會覺得可以完成。

完成一個小目標的意外收穫是,摟草打兔子,寫50字就可以完成目標,寫著寫著就寫出了2000字,此時內心會充滿成就感,感覺自己超額完成了目標。 本來做1個俯臥撐就可以達成目標,而做的時候覺得已經開始做了,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這種執行力是響噹噹的,是完全超出預期的。

由此可見,微習慣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不過,不要一開始就用力過猛。使用《微習慣》中的策略,才能真正讓我們做出持久的改變。

《微習慣》中指出:大多數人無法堅持做出改變,不是意志力不夠,也不是動機不足,而是改變策略出了問題。

給自己打雞血,下一個大決心,剛開始確實有效,可持續一段時間就不行了。

經濟學上有個“邊際效應遞減”的說法,意思就是,吃第三塊披薩時的愉悅感會低於吃第二塊的,吃第二塊的時候又略低於吃第一塊的。

當我們強迫自己重複一個行為時,每發生一次,帶來的愉悅感就會降低一次,堅持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4月份還沒過完,就中斷了新一年的目標計劃,因為熱情會隨時間不斷遞減,等到心中不再充滿動力,就不知不覺地放棄了。

我們的大腦是天生抗拒改變的,如果目標足夠小,小到不可思議,那你的潛意識不會覺得受到了控制,就不會害怕開始,也因為足夠小,邊際效應遞減的速度就足夠慢,會慢到你幾乎察覺不到。

只說不做假把式。怎樣才能培養微習慣?

《微習慣》告訴我們,其實徹底改變只需三步:

第1步:制定計劃、挖掘價值;

選擇出適合自己的微習慣和計劃。這個微習慣,最好設定成即使在你最困難、最疲憊、壓力很大、極其忙碌的時候,也能完成的小目標。如果堅持每天喝一杯水都做不到,那就設定成往杯子裡倒一次水,如果每天堅持寫50個字都做不到,那就改成打開文檔敲一個字。微習慣最多不要超過4個,切記,不可中斷!

最好的習慣來源於你的生活觀念,如果你不確定來選擇哪個習慣來按部來培養,就選擇那個過程能讓自己很享受的、且讓自己感覺特別的活力又開心幸福的那個。 即使全世界都不認同,我們自己要賦予這些微習慣以價值。

比如讀書會開拓我的視野,寫作可以釋放我的情感,做俯臥撐是為了健康的身體。

第2步: 納入日程、回報執行、追蹤完成

微習慣的根源在於自主、自由和靈活度,其目標是給予你能量,讓你不斷取得成功。

你可以把上床睡覺作為一天結束的標誌,這樣你能搶在最後一刻完成微習慣,成功的概率會更高。 如果你想更加幸福,享受成就感是讓自己對生活滿意的最有效的策略。

培養一個好習慣會帶給你滿足感,而這將給你帶來更多的成功,因為我們喜歡這種結果和成就感。斯蒂芬·蓋斯的經驗法則是在此過程中要讓自己感到快樂,快堅持不下去時,就會給自己一點獎勵。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恢復意志力來讓我閃堅持良好的微習慣。

第3步:由小及大、簡單相信、習慣養成

微習慣可以強化我們的意志力,當下就取得進步,不耗盡意志力。不會阻礙我進步,它們反而是取得成功的關鍵。需要注意的是要從微量開始,超量結束。做一個俯臥撐不是真的讓你每天只做一個,而是至少做一個,上不封頂。

要對自己充滿期待。如果自己都不相信可以練出馬夾線,你永遠都不會擁有。並不是信念提升了你完成任務的能力——而是提升了你不斷努力的意願。而這也意味著你確實從與大腦對抗變成了與其合作。

據科學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平均要66天,不同的習慣需要的時間相差很大,從18天到254天不等。這也在提醒你要有耐心。有些微習慣的火花能夠迅速燎原,而另一些則需要更長時間,這取決於你對這個習慣有多大興趣,以及對超載原始目標後繼續行動的感知難度。

微習慣是―種非常微小的積極行為,小到不可能失敗,正是因為這個特性,它不會給你造成任何負擔,而且具有超強的欺騙性,也因此極具優勢的習慣養成。

從在簡書寫作,我已經發表文章174篇,日更126篇,寫了近30萬字,如果不是數據擺在那,我根本不會相信自己可以在8個月的時間裡寫出這麼多的文字。 這是我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但我卻做到了!

堅持難嗎?講真,不容易。那是我一直沒有掌握方法。幸好,我學習了《微習慣》,讓我茅塞頓開,重新找到了通向成功之路的信心。

其實,每一個偉大的成就,都建立在之前打好的基礎之上,追根溯源,你會發現一切都開始於最初的那一小步。當你開始用微習慣策略教你的方法按照大腦的規律做事情時,持久改變其實很容易。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開始你的第一步,你離成功會越來越近。


媛姐說職場


每天堅持讀書,實屬正常。

很多人把讀書當作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原因無非是自己本身不喜歡讀書,在閱讀中獲得不了愉悅感。說實在的,不讀書並不是那麼讓人難堪的事情。很多人辛苦工作一天,身心疲憊,哪裡還有精力去讀書呢?躺在床上玩玩遊戲、看看視屏,休息一下,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呢?

最近兩年,新媒體帶起一個不好的風氣,就是極力製造焦慮與恐慌。除了很多偽文藝青年以擺拍書為榮之外,還有很多目的不純的公號在渲染著“通過讀書或寫作,我月收入XX萬”的話題。試想一下,一些心思比較浮躁的年輕人,看到這樣的誘惑,內心還不蠢蠢欲動?他們直接把讀書與收益掛鉤起來了,從而讓讀書變質。

讀書當然會產生收益,但並沒有新媒體說的那麼直接與顯眼。讀書本質上是一項非功利的事情,一個完善自我、開拓視野的途徑。去年秋天,我每天很早起來,躺在床上玩手機玩到八九點鐘,然後出門上班。過了一段時間後,我深深覺得這是浪費,於是就早上爬起來,讀一個多小時的書,再去上班。

那麼,期間我有什麼收穫呢?直接的收益並沒有,但堅持讀書開拓了我的視野,從而為我的寫作打開思路。同時,對我來說,讀書也是自我修煉的一種方法。

讀書最終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獲取知識和信息。可現在一部手機,就能知曉天下事。打開一個網站,就能讀到大量的文章。讀“書”早就不拘泥於形式,想想自己一天花多少時間去瀏覽公眾號,也能估算自己有多少時間在“讀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