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為什麼有些發燒友會害怕測量自己的音響?

相信很多音響發燒友家裡都有自己喜歡的音響,但是有些剛進門或者入門不久的朋友來說,經過商家甜言蜜語之後,回到家有沒有想過專業測試一下?

(1) 根本不懂

(2) 怕測量出來,推翻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的器材

其實這個問題太敏感了!!,因為....

測量後的結果,往往會推翻"自爽"的感覺!!因為"正確"的聲音,不見得是用家"喜歡"的聲音,從某角度來看,又何謂"絕對正確"的聲音呢?舉例來說,鄧紫棋的國語和偶爾pitch跑掉的歌聲,是我們認知鄧紫棋的"正確"聲音,如果去掉了這些特色,還能算是鄧紫棋的"正確"聲音嗎?,又如果去掉了這些特色,我們會覺得好聽嗎?,音響的測量應該著重於能發出"頻段正確"的聲音就可以了,在一定的頻段內都能夠以平順的響應發聲。

為什麼有些發燒友會害怕測量自己的音響?

有人以'方波'去測~2條"聽感差距"很大的電源線..,波型差距不到 3%..很多規格差距極微的器(線)材..人耳硬是分得出明顯不同處.,同意~測(量)得好看..不等於好聽.,但如果是(公認)好聽..測出來也絕不會差到哪.,玩音響"自爽"是重要的第一步..!!

測量時輸入是固定的訊號,多半隻能測試失真、量感等基礎。其實,這些項目多半在開發過程中就會測試,我也不大相信有廠商會把測試很扯的產品拿出來賣。Stereophile測試這麼多器材,數據上真的能挑出大毛病者有幾個?

但音樂卻不是固定的訊號。一對喇叭有可能提供「足夠的低頻量感」,卻有「很稀少的低頻資訊」,這時候也許聽起來就會覺得它低頻不好(鼓沒有紮實形體、貝斯沒有線條)。

我想很多東西是的確測不出來的,像psycho-acoustic的現象(例如,sound stage的深度)。但是很多東西是很容易測的,相位是否相反,是否有駐波,那些頻律有過多的衰減/加強,等等。

比如有人花了一大筆錢買了一套音響,但因為他的擺放,調整有問題,這套音響只發揮了很少的實力,他不會很嘔嗎?當有人斤斤計較銀線和銅線的差異,但他的音響分不出小提琴和中提琴的不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聲音不相上下,那不是捨本逐末了嗎?

為什麼有些發燒友會害怕測量自己的音響?

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花大把大把鈔票,得到好結果是皆大歡喜,反之 臉要掛哪裡?這種問題見人見智,沒問題都說沒問題,有問題也當做沒問題.好像去發燒友家聽,說好是好,說不好誰敢說,不是嗎?所以已經不去發燒友家聽,說與不說都難受,何必找罪受...

也有人要說到發燒友家中作客是純粹欣賞別人的優點,不好的自己反省,除非是很熟的,才會進升到切磋,甚至相互漏氣求進步。

現在的科技還沒有辦法解釋或者說呈現音響的好壞,所以現今談的量測到底能發現多少秘密呢?搞不好只是九牛之一毛。所以與其用有限的能力來窺探無窮的世界,倒不如多利用有限的時間來欣賞美好的音樂。音響的好壞就留給商人、科學家來傷腦筋,我們還是先耳聽為憑吧。(小弟的愚見)

為什麼有些發燒友會害怕測量自己的音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