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地,圍棋這個關鍵詞,在2015年算是火了。用上行下效來詮釋這個時代的潮流與風靡背後的規律,真真恰如其分。隨著聶旋風時代的遠去,圍棋本已淪為自娛自樂的小眾項目;但在近年來幾位終極老總或有心或無意的數次提點之下,從政治到軍事、從文化到教育的各界精英如夢初醒,紛紛熱情響應雷厲風行高舉高打口沫生津,圍棋似在一夜間化身時代病的救命良方,以沐猴而冠的飄飄然姿態重現於社會的主流視野。作為圍棋界的一員,筆者當然願意坐享這忽如一夜春風來般的歌舞昇平——這也是本系列軟文的成因之一;但作為節操和下限尚未全數淪喪的良知尚存之士,依然希望在眾人拾柴的腳步中能稍加分篩,以更加專業和客觀的角度維護軟文最後的尊嚴。
圍棋並不適合今天的時代。換句更準確的話講,圍棋並不適合這個如此功利的時代。狹義的功利概念,不外乎細分為兩方面:社會交換論(付出與回報的關係)和效率至上論(付出時間與回報多少的關係);而不論從哪方面看,圍棋都顯然與之背道而馳。或許有人對此尚有存疑,但前些日子馬佳佳女士在朋友圈的軟文《絕望的大學生》一石激千浪,已用事實向我們證明效率和社會交換在當今社會主流價值觀中的地位和不可質疑。
圍棋本身就不是一個追求時間效率的遊戲。與之相反的是,一代又一代圍棋人追求的最佳體驗,始終都是在大量時間堆砌後弈出周全一著後的實現完美的滿足,以及自此以後對所有各種韜略瞭然於胸的掌控感。除開現代快棋戰的時間因素,風靡世界多少年的Y理論人性假設在圍棋世界中根本就站不住腳——棋手不懂什麼是有限理性,也不會追求滿意解——在非黑即白的勝負世界中,只要所獲利益不如對手,再美好的解決方案也與滿意毫不沾邊。棋道尊嚴四字絕非兒戲——只要在重大比賽中利用時間因素干擾棋局的最終進程,不論手段再符合規則,不論辦法再天衣無縫,“有傷風化”“棋品低劣”等令人望而卻步的大帽一定會伴隨一生。把棋下的又快又好,從來就不是勝負師們的自律準則,也不是棋界評價任何棋手的重要指標;至於效率,則更是笑談。
圍棋,為什麼一定要對我們的生活有用呢?不適合鑽研圍棋的人,就一定不能玩圍棋,也不能享受圍棋這個遊戲項目帶來的快樂嗎?這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似乎都已經十分習慣這樣的邏輯:我們在下決定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仔細思考這件事對我們生活到底有什麼進步和改進,因為我們天生就是一個“唯利是圖”的種族。從小到大,“連草履蟲也知道趨利避害”這樣的詼諧論點似乎已經根深蒂固(從科學上來講,這個例子顯然刻意混淆了生物的趨向本能和功利主義的差別),而這樣的思想在父輩為子女“選擇”興趣愛好的時候凸顯地尤為嚴重:請學鋼琴,因為可以鍛鍊樂感;學舞蹈,因為可以身體協調;學聲樂,因為可以陶冶情操;學圍棋,因為可以磨練性格。最誇張和聳人聽聞的理由甚至可以是:學興趣,因為將來可以有一技之長。誠然,上述論斷都可算是貼近實際,但為何我們卻往往忽略了興趣愛好的本質特徵——樂趣呢?我們為自己或是子女選擇一項興趣愛好的首要因素,難道不應該是本人能夠在學習和娛樂過程中得到快樂嗎?難道這個功利和快節奏的社會,已經讓我們失去了追求快樂的意識和勇氣了嗎?輸入文字
迴歸到圍棋話題,我們在評判圍棋是否適合自己時,除了連篇累牘地推敲它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促進作用外,最先應該考慮的,難道不是這個遊戲項目到底好不好玩嗎?你要想磨練性格,你可以去做生存訓練或是冥想啊?你想提升課業成績,你可以直接報班加以輔導啊?你想陶冶情操,你可以多讀名著多聽紅歌,這難道不會立竿見影的多嗎?我們一方面希望圍棋帶給我們快樂,另一方面又希望圍棋幫助我們在社會上勝人一籌,這是否太過強人所難了一點呢?又要貌美如花,又要賺錢養家,還要勤儉持家,連人類都做不到的事,況乎圍棋?
圍棋的快樂很簡單也很單純,細究起來卻很高級。入門第一天的人,就可以由最簡單的吃子規則開始最原始的對局,並從最幼稚的著法中體會到最直接的吃子快樂。風靡一時的三國殺,以非常小眾的桌游出身獲得如此大範圍的成功,主要就是因其與殺人遊戲的快樂本質異曲同工;其實,圍棋中吃子的樂趣,比三國殺或是殺人遊戲的滿足,只多不少。而隨著圍棋水平的提高,我們贏下一盤棋所需要考慮到的因素越來越多,與之相應的成就感和自我實現感也就越強烈。而每一個具有基本圍棋實力的人在對局中都會體會到的認真思考帶來的大量時間的流逝,不論從性質、範圍還是強度上看,都與心理學上一個大名鼎鼎的學術稱謂——高峰體驗如出一轍。完成殘局的每一環佈置,擊敗強敵的成就和實現,也是高峰體驗的直接實現方式。(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閱馬斯洛和羅傑斯的相關理論著作,便可大致瞭解高峰體驗在人類生活中的可遇而不可求。)箇中體會,就只有棋迷才可品茗一二了。
筆者認為,相較於兒童和青少年,成年人更容易也更適合享受圍棋帶來的樂趣,其主要原因或許是成年人有更加自主的選擇權。正如前文所述,圍棋的快樂主要來自於吃子、自我佈置和擊敗對方三個方面,而每一個方面都直接決定於對局雙方水平的高低。一方面,成年人能更加自主地選擇適合自身目前實力的對手,更有可能取得對局的勝利(而每一個小朋友的學棋生涯中,恐怕都會因為老師一邊告訴自己“只有跟高手下棋才能進步”一邊給自己安排比自己厲害得多的其他小朋友而心生委屈罷);另一方面,大量小朋友被家長以各種各樣的理由逼迫著學棋,也幾乎不可能體會到圍棋的樂趣。近年的中國棋界高層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圍棋普及工作在成年潛在受眾中的重要性,筆者對此甚為欣慰。
當然,誠如前文提到的那樣,圍棋帶給我們的各種快樂,都是建立在不斷戰勝更高水平對手的基礎上的。同時,前文的科學證據告訴我們,只有極少數相關智力遠超常人的棋手,才能在這樣的不斷進步中走到金字塔的最頂端。而對於同筆者一樣天資有限的圍棋愛好者來說,我們總有一天會遇到自己再也無法突破的瓶頸。筆者覺得這完全不必沮喪——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不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試錯功能嗎?我們只有親身體會過,才會知道有些東西確實不適合我們,這對我們今後的生活難道不也是一種明確的指示和幫助嗎?
人們的性格千差萬別,能力也參差不齊,能在圍棋的不斷考驗中找尋最適合自己鑽研的方向,其實也是圍棋重要的社會功能之一。科學史上有那麼多著名的失敗的實驗和研究,又有哪一位科學家膽敢全盤否認這些以現在的眼光看來荒謬無比的嘗試呢?在筆者有限的教棋生涯中,所遇學生不到千數也有八百,其中真的適合吃圍棋這碗飯的,就筆者看來不過兩三人。如果一個小孩因為確實在圍棋中找不到樂趣和進步而最終投入足球或是籃球的懷抱並如魚得水般找到自己的歸宿,不也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嗎?再退一步講,那些被筆者一句話釘死在案板上的其他小朋友,若是能在每一堂生動活潑的圍棋課和每一盤或許贏不到最後的對局中體會到做作業體會不到的快樂,又有什麼不好的嗎?
圍棋是一斗大篩子——它一方面不斷淘汰不適合參與到更激烈競爭中的人們,另一方面讓這些被淘汰的棋迷心甘情願地接受這樣的設定並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除對局勝負外其他的樂趣。數日前的第二屆南北大學生對抗賽(嘉年華)活動中,賽事組織者十分用心地開發出八卦圍棋、幽靈圍棋、道棋、啤酒圍棋、馬拉松圍棋等超脫傳統對局規則之外的趣味玩法,讓參與到活動中的每一位玩家都能由衷享受到圍棋帶來的樂趣,這才是圍棋最本質的特徵。當一位水平普通到甚至不敢恭維的棋迷能夠體會到與職業大師同樣程度的快樂時,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對圍棋苛責更多呢?最後,請容許筆者以一位好友為圍棋所創的七言詩作為本篇序文的結尾:一局棋罷指微涼,春花落盡菊花香。莫笑棋盤誤歲月,人生何事不空忙!
閱讀更多 弈招圍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