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認識中國56個民族:“住千腳落地房的民族” 傈僳族

傈僳族屬於蒙古人種南亞類型,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文字分為新老傈僳文,普遍信奉原始宗教。

傈僳族源於古老的氐羌族系,與彝族有著淵源關係,主要分佈怒江、恩梅開江(伊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區,也就是中國雲南、西藏與緬甸克欽交界地區,其餘散居於中國雲南其他地區、印度東北地區、泰國與緬甸交界地區。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傈僳族總人口數為1261311人。

認識中國56個民族:“住千腳落地房的民族” 傈僳族

怒江

傈僳族的特點:

1、服飾

新中國成立以前,怒江地區的大部分傈僳族男女都穿自織自制的麻布衣服,只有少數富裕戶及上層人物才穿棉布衣服。織麻的工具很簡單,織架只是兩橫兩直的四根木棍搭成,有的用4根木柱插入地裡,上端扎以兩根木棒,即為“紡織機”。一個手巧的婦女,每天約可織5寸寬的麻布6尺。

傈僳族婦女的服裝樣式有兩種:一種上著短衫,下穿裙子,裙長及腳踝,裙折很多;另一種上著短衫,下著褲子,褲子外面前後系小圍裙。婦女的短衫長及腰間,對襟,滿圓平領,無鈕釦,平素衣襟敞開,天冷則用手掩,或用項珠或貝、蚌等飾品壓住。有的以黑布鑲邊,衣為白色,黑白相配極為美觀。由於各地所穿麻布顏色的差異,又分黑、白、花傈僳3種。聚居在怒江一帶的白、黑傈僳族婦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長裙;已婚婦女耳戴大銅環,長可垂肩,頭上以珊瑚、料珠為飾。年輕姑娘喜歡用綴有小白貝的紅線系辮;有些婦女還喜歡在胸前佩一串瑪瑙、海貝或銀幣,傈僳族語稱這種胸飾為“拉白裡底”。瀘水一帶的“黑傈僳”婦女不穿長裙,上衣右衽,腰間繫一小圍裙,長褲,青布包頭,耳戴小珊瑚一類的飾品。永勝、德宏一帶的“花傈僳”,服飾較為鮮豔美觀。婦女均喜在上衣及長裙上鑲繡許多花邊,頭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裙長及地,行走時搖曳擺動,顯得婀娜多姿。四川德昌地區的女子年幼時,頭頂留3個尖角發,此後逐年增多,到15歲蓄滿。頭頂用羊毛織成的帶子所編成的鬥帽,傈僳語稱“吾底”,兩條髮辮圈好繫於“吾底”下;左右耳各刺一孔,婚嫁時,兩耳各帶一銀耳環,上衣用自織染色布製成,領緣花7至20條;下身著裙,裙下內粘一白布,5寸寬,外用花線刺出6圈花紋,腰繫由羊毛織成的紅黑相間的帶子。

新中國成立以前,各地傈僳族男子服飾都是麻布長衫或短衫,褲長及膝,有的以青布包頭,有的蓄髮辮纏於腦後。頭人或個別富裕之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紅珊瑚,以示其社會地位。所有成年男子都喜歡左腰佩砍刀,右腰掛箭包,箭包多以熊皮、猴皮製成。德昌的傈僳族男子頭頂留髮一小束,他人摸了不吉利。衣服為上衣下褲,用麻織成。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傈僳族的服飾原料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麻布已經幾乎絕跡。

認識中國56個民族:“住千腳落地房的民族” 傈僳族

傈僳族服飾

2、信仰

傈僳族群眾普遍信奉原始宗教,它以自然崇拜和靈魂觀念為基本內容,以遇疾病災害時殺牲祭祀活動為其主要形式存在於傈僳族地區。近代以來,基督教和天主教傳入怒江地區,部分傈僳族群眾轉而信仰基督教,也有少部分信奉天主教。

傈僳族盛行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在他們的觀念中,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動植物等都為“神靈”或“鬼魂”所支配。因而,山有山靈、樹有樹鬼、水有水神,幾乎一切自然現象都成了他們信奉和崇拜的對象。他們把神鬼分成若干類,主要的鬼靈有院壩鬼(“烏沙尼”)、家鬼(“海誇尼”)、山鬼(“密司尼”)、水鬼(“埃杜斯尼”)、夢鬼(“密加尼”)、血鬼(“洽尼”)、路鬼(“加姑尼”)、魔鬼(“尼拍木尼”)和虎氏族鬼(”屋豆尼”)等30多種。所有這些,都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統治人們的外在的強制力在他們頭腦中的虛妄反應。也是歷史時期傈僳族先民在與自然和社會抗爭時一種軟弱的表現。

雲南傈僳族的氏族圖騰,有虎、熊、猴、羊、蛇、鳥、魚、蜜蜂、蕎、麻、茶、竹、柚木、霜、火等20多種。傈僳族還把火、霜作為圖騰加以崇拜。有的氏族雖以動植物命名,但並不把它們作為崇拜對象。如魚氏族是由於這個氏族的成員善於捕魚而得名;蕎氏族、麻氏族則是因長於種植蕎、麻而著稱。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圖騰崇拜逐漸減弱,或者只保留某些象徵性的殘餘形式了。

20世紀初,基督教和天主教由英法傳教士傳入怒江傈僳族地區。由於它有統一的經典,又有較完整的禮儀形式,其倡導的某些戒律信條與傈僳族傳統道德規範相吻合,於是在怒江傈僳族中間逐步傳播開來。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人民政府提倡“三自愛國”前提下的宗教信仰自由,基督教因此又得到較大傳播。基督教現已成為怒江地區大部分傈僳族群眾中信仰面較廣的宗教。

3、語言文字

傈僳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傈僳族是語言比較統一的民

族,內部沒有語支,方言分怒江、祿勸兩個方言。怒江方言又分為兩個土語。各種方言、土語的語法差別不大,詞彙也基本相同。因此,傈僳族不論居住在雅礱江流域還是分佈於金沙江、怒江、瀾滄江流域,使用的語言大體相同,相互可以對話。

歷史上傈僳族沒有創立文字,只能口耳相傳、刻木記事。20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青年旺忍波創制了共有1030個字的象形文字,這是傈僳族歷史上的第一種文字;20世紀20年代初,英國人傅利葉和克倫族青年巴東以英文字母為基礎創制出第二種文字,即老傈僳文;1913年,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省武定、祿勸兩縣自稱傈坡[Li phoj]、他稱傈僳[Li su]人的語言,以武定縣滔谷村語音為基礎創制出了一種“格框式”的拼音文字;第四種文字是20世紀50年代由中央民族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目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內各民族通用傈僳語和老傈僳文。

認識中國56個民族:“住千腳落地房的民族” 傈僳族

傈僳文

4、曆法

傈僳族的自然歷法,很富於民族和地區特色。

他們藉助於山花開放、山鳥啼鳴、大雪紛飛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作為判斷生產節令的物候。傈僳族人民把一年分為乾溼兩季,乾季一般從頭年公曆11月雨季結束到次年2月雨季來臨,溼季則從公曆3月到10月,正是氣溫升高、雨多溼度大的時期;把一年劃分為:花開月(3月)、鳥叫月(4月)、燒火山月(5月)、飢餓月(6月)、採集月(7、8月)、收穫月(9、10月)、煮酒月(11月)、狩獵月(12月)、過年月(1月)、蓋房月(2月)等10個節令。

5、建築

傈僳族的住房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建築形式。怒江地區及四川鹽邊一帶的傈僳族住房多以竹篾房和木楞房為主;麗江、德宏和四川西昌等地區的住房則以土木結構為主。竹篾房又稱“千腳落地房”,建築時先在斜坡上豎立幾十根木樁,在木樁上面鋪蓋木板,四周圍以竹篾籬笆,上覆茅草或木板。屋內一般分為兩間,進門第一間為客室,屋中央設一大火塘,上面置鐵三角或3塊石頭,作為燒飯時的支撐,客至都是圍火塘而坐。第二間為男女臥室,一般不允許外人進入。若子女結婚,有的另蓋新房,有的則將房屋面積擴大,父母住內室,子女住外室。竹篾房的下面,一般作畜廄。

內地的傈僳族,受漢、白、納西等族的影響,大都採用較為經久耐用的土牆房。以木頭為柱,用土衝牆圍四周而成,一般開有一小窗,屋頂用草或木板覆蓋而成。土牆房的四壁用紅土拌稻草衝成,因受衝力擠壓牢固性強,可使用幾十年;有的房屋蓋頂的木板、瓦片早已損壞,但土牆仍堅硬如鐵。

認識中國56個民族:“住千腳落地房的民族” 傈僳族

傈僳族建築

6

、藝術

民歌:民歌是傈僳族人民喜愛的藝術活動。用傈僳族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鹽不吃不行,歌不唱不行”。民歌幾乎成了傈僳族人民的“第二語言”,無論在各種生產活動中,或是婚喪嫁娶時,傈僳族都要唱歌,甚至告狀打官司或調解糾紛,也常採用唱調子的方式解決。

樂器:傈僳族較流行的樂器主要有琵琶、口弦等。琵琶是傈僳族民間流行的一種古老樂器,也是人民最喜愛的樂器之一。形狀與漢族琵琶大致相同,琴身較小(有的是方形的)。琴把上沒有固定的音位劃分,僅用松香點一小點作為1個音位的標記,用4根金屬弦。演奏時用拇指與食指彈撥。

舞蹈:傈僳族的舞蹈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日常勞動生活、向大自然進行鬥爭的過程以及豁達的精神面貌。如有模仿動物動作和習慣的猴子划拳舞、鴿子喝水舞、鳥王舞等;表現日常生活的婚禮舞、洗衣舞、腳跟舞等。這些舞蹈都是以琵琶、口弦等作伴奏;也有某些舞蹈是沒有伴奏的啞舞如腳跟舞和生產舞,這樣的舞蹈,大都通過下肢的動作來表現,臂的動作較少,兩人一對互碰腳跟,以腳跟的撞擊來掌握節奏。由於舞姿生動形象,舞蹈的圖樣富於變化,加上舞蹈者的歡樂飽滿情緒,使整個場面顯得非常熱烈。

7、婚俗

傈僳族的婚姻和家庭的基本形式是一夫一妻制。

在形式和過程上則具有較為獨特的特點。男女青年婚前享有較大的社交自由,人口較多的村寨,習慣上都要利用新建的空房或修蓋窩棚,為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動提供方便。男女青年到晚上可以自由到這樣的房內彈弦子、唱調子,鬧到深夜大家都圍火塘而臥。有時,這種社交活動也可在看守莊稼的窩棚裡進行。女孩子到十三四歲要行“穿裙禮”,行過穿裙禮後即可參加這種社交活動。

過去通常男女在幼年時,即由父母代為訂婚,有的甚至指腹為婚。聘禮很重。姑舅表優先婚配權也很盛行。傈僳族有句俗語:“樹最大是杉樹,人最大的是舅舅。”因此,形成“有女先問舅”的習慣。今天,傈僳族男女青年婚戀自由,婚姻家庭建立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

認識中國56個民族:“住千腳落地房的民族” 傈僳族

傈僳族婚禮

8、節日

傈僳族群眾稱一年一度的年節為“闊時”。怒江地區的傈僳族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主要以對物候的觀察來決定過年的時間,因此沒有統一、確定的日期,但一般均在夏曆十二月初五至次年正月初十這段時期內,即櫻桃花開季節。年節期間,習慣上都要舂秈米粑和糯玉米粑,並釀製香醇的水酒。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和糧食豐收,每一家都要將第一臼舂出的秈米粑放少許在桃、梨等果樹上;有的地方在吃飯前先盛一小碗讓狗吃,據說是表示對狗給人世間帶來谷種的回敬。年節的第一天,各地的男女青年都要盛裝打扮,聚集到所屬村寨的公共場所——打場,舉行射弩、跳舞、對歌等活動,這是青年男女互相吐露愛情,定親結友的大好時機。

德宏、騰衝的傈僳族族群眾每年農曆二月十七日過“刀杆節”。分兩天活動,第一天“下火海”,用慄柴燒成一大堆火炭,表演開始,五個人赤腳圍著火炭跳出跳進,然後“打火滾”,即在火炭上翻滾;“洗火臉”,即捧起火炭洗臉;最後把在火炭裡燒燙了的鐵鏈子拿在手裡傳來傳去,叫“拉火鏈”,表演完畢群眾一起跳舞。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鋒利的長刀,橫綁在兩根高4丈的粗慄木杆上成梯子形,頂端有紅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鑼鼓聲中開始表演。

收穫節也是傈僳族的一個重要節日。每年農曆九至十月,當新谷、玉米開始收穫時,家家戶戶煮酒嘗新。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寨廣場,高燒篝火,老人彈琵琶、月琴,邊唱邊跳,講述遠古的歷史;青年男女則圍成圓圈跳集體舞,邊跳邊飲水酒,歌舞達旦,盡歡而散。

作為基督教信徒的部分傈僳族民眾,則要在每年4月過復活節,10月過感恩節,12月過聖誕節。由於受周圍其他民族的影響,靠內地區的傈僳族的節日同附近的漢、彝、白、納西等民族相近。農曆正月過年,人們首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對耕牛辛勞一年的尊敬。六月過火把節,八月過中秋節。

認識中國56個民族:“住千腳落地房的民族” 傈僳族

傈僳族“闊時”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