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說乾隆給嘉慶留下了個亂攤子?

何事男兒不讀書


乾隆一死,確實留了個爛攤子給了自己的兒子。到了乾隆晚年,國庫已經空虛殆盡,這皆因乾隆一生好大喜功,揮霍無度導致。

乾隆算不算一代明主呢,在清代的帝王肯定也算一個,但是相比較於自己的爺爺康熙大帝和爸爸雍正皇帝來說,就差遠了。

康熙是個怎麼樣的皇帝大家都知道,為了大清的基業可謂是戎馬一生,平澎湖收臺灣三徵葛爾丹,滅了吳三桂,開墾疆域無數。

康熙駕崩,雍正繼位,勤儉持家,任用李衛、田文鏡等能臣,將國庫充填的富富裕裕。在他駕崩之後,偌大個國庫就交給了兒子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

但看看乾隆皇帝怎麼樣呢,少年時期頗有作為,而立之後更兼天子威風之氣。爺爺給打下地盤,爸爸給留下無數財富,自己該做點什麼呢?不如下江南吧。

就這樣一次次的下江南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寵信鉅貪和珅,任由其貪汙受賄。到了晚年,自稱十全老人,越發不懂勤儉持家,肆意揮霍。大有一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感覺,潛臺詞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老子愛咋折騰就咋折騰,想咋花咋花。”

好吧,花吧,玩命的花。終於乾隆死了,大清帝國交給了兒子顒琰,也就是嘉慶。可是交給兒子的帝國已經不再是康熙雍正時期的帝國,是他乾隆玩夠了的帝國。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傳給嘉慶也就沒盛世什麼事兒了。

也許乾隆知道自己死後兒子錢不夠用,在給他一個爛攤子的同時,也給他一頭“肥豬”,還是一頭“金肥豬”,那就是和珅。和珅你不是喜歡貪嗎,老子在的時候偏袒這你,就是為了養肥你給我兒子吃!


大獅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著無數朝代的更迭,但不論是哪個朝代,都無一例外的由弱變強、由盛轉衰,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清朝當然也不例外,人們常用“嘉道中落”來形容清朝由盛轉衰,也就是從嘉慶即位開始,清朝便開始迅速的走向衰落,也因此很多人批判嘉慶的無能,那麼清朝之所以會迅速衰落,真的是嘉慶的錯嗎?

小編並不這樣認為,因為清朝從嘉慶時期開始沒落,所以人們才會認為嘉慶無能,但並不是因為嘉慶無能,清朝才會沒落的。

那麼清朝到底是怎麼迅速走上沒落的呢?

乾隆好大喜功,肆意揮霍

雖說清朝時從嘉慶時期才開始迅速衰敗,但其實在嘉慶真正接手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爛攤子。雖然乾隆頂著“康乾盛世”的高帽子,也不過是因為父輩的庇廕,給他在前面打下了一個好底子,所以在乾隆執政的前期,他也算勵精圖治,所以國家也就延續了父輩的繁榮景象,但這並不能說明乾隆的政治才能有多優秀,可能那時候若是讓嘉慶接手,國家一樣繁榮昌盛,沒準就變成了“康嘉盛世”。

但乾隆卻未曾明白這一點,相反,他開始變得貪圖享樂,肆意揮霍,最典型他喜歡南巡,也就是下江南,在他執政期間,總共下過六次江南,表面上是考察民情,其實不過就是遊山玩水,真實的民間情況卻早已被當地的官吏給隱藏起來,而他所能看到的只有一片繁榮的景象,卻並不能真正看到民間疾苦。不僅如此,每次出行都大肆鋪張浪費,耗費大量的銀兩,據說一次出行就要花掉百萬兩白銀,而這些都是百姓的血汗。同時他還大興土木,喜歡舉辦各種宴會。

雍正把皇位交到乾隆手裡時,國庫裡有六千多兩白銀,而乾隆把皇位交給嘉慶時,卻國庫空虛。

乾隆所花的這些錢大部分是由和珅幫忙籌集而來。雖然對於乾隆來說,和珅是個理財小能手,滿足了他各種通過金錢來享樂的需求,但是對於國家來說,和珅是導致國家快速衰敗的罪魁禍首。

作為清朝歷史上最大的貪官,和珅死後被抄家時,總共被搜到了8億的家當,相當於清政府十五年的收入,“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也就由此而來,而這還不包括負責抄家的官員私吞的那一部分。而這些錢財,大部分是和珅在為乾隆籌集各種資金時私自吞下的。

但不論和珅是為乾隆籌集各種款項也好,還是自己私吞也好,這些錢財最終都是搜刮民脂民膏而來,而由於乾隆好大喜功,過度寵信和珅,也在無形中助長了貪汙腐敗的風氣,讓本來雍正期間的廉政官風急轉直下,以至於後期嘉慶難以治理。而百姓在這樣的層層剝削之下,自然是生活越來越艱難,也為後來的白蓮教起義埋下伏筆。

白蓮教起義之後,清朝用了九年的時間才評定叛亂,而這九年之間,耗費的軍費達九億之多,這還不算其他的各項損失,本就空虛的國庫因為戰亂變得更加拮据,唯一的來源就是繼續壓迫百姓,而常年的戰亂早已民不聊生,便開始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除此之外乾隆還頒佈了“一口通商”,閉關鎖國的聖旨。這也是他好大喜功,過於自負的一個表現。也正是因為這個命令,導致整個國家拒絕學習希望的文明,無法跟上世界的腳步,才會看不到其他國家的發展趨勢,只能最終被動的被侵略。若是沒有這道聖旨,能夠早一些瞭解希望的發展歷史以及目的,便可以早作預防,也許清朝也就不會那麼快速的衰敗。

所以說嘉慶也不過是替他父親乾隆背了鍋而已,在他接手時,清朝便已經被乾隆折騰的千瘡百孔,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只不過在他接手的時候才開始全面爆發,若是他能再早些繼承皇位,或者乾隆再活的久一些,嘉慶還是那個嘉慶,但歷史對他的評價可能就大不相同了。


兩半文化


乾隆在位時,重奢靡,專制驕橫,曾六下江南,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興文字獄。政治上越來越腐敗,百姓生活過的十分貧苦。到了晚年全國上下貪汙成風。

乾隆自稱十全老人,寵信大奸臣,鉅貪和珅,使得清朝國庫空虛,由於上邊貪汙腐敗,地方敲詐勒索,以致農民起義在乾隆晚年層出不窮。什麼白蓮教、無為教、龍天教、黃道門等,開始的時候是白蓮教,利用給人治病,勸人入教,後來乾脆宣傳清朝即將滅亡,凡入教的都分給土地,白蓮教徒是越來越壯大。乾隆為了消滅白蓮教,就下令各省捉拿教徒,這一令給地方官吏帶來了福音,地方官吏本來就是敲詐勒索的老手,管你是不是教徒,挨家挨戶的查問,趁機勒索,讓你拿出一筆錢來孝敬,給錢的就沒事,沒錢的就當教徒羅織罪名抓到監獄拷打,甚至送命。不論教徒或一般百姓,都被害的家破人亡。雖然乾隆死後,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但乾隆時期的貪汙腐敗及地方搜刮民脂民膏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貪官是自上而下,百姓是民不聊生,加上民間組織自發反清。所以說乾隆晚年的上貪下刮埋下的社會隱患給嘉慶留下了一個亂攤子。


夏有涼風61


乾隆為什麼選擇嘉慶做接班人

這個問題其實我在昨天的回答裡面說過了的,兩個原因。一是乾隆貪戀權力,要把皇權握在自己的手裡面,就是自己的兒子也別想分走一點權力。

就算是自己在做太上皇的時候也是一樣,所以他要找個平庸一點的兒子來接自己的班,永琰前面有兩個哥哥永璉和永琮,但是他們都早亡,於是乾隆就把目光聚焦到了他。

第二個是因為,乾隆喜歡永琰的兒子,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這段經歷跟自己很相似,當初康熙也是因為喜歡自己,最終選擇了胤禛繼承了皇位。


嘉慶面臨的政治局面

乾隆朝晚期,朝廷的腐敗問題確實比較重,代表性人物是和珅,嘉慶抄家的時候和珅的家產有10億兩白銀,相當於大清15年的財政收入。不管是不是乾隆為嘉慶養的一頭大牛,畢竟和珅帶來的貪腐之風是屬實的。

嘉慶接管初期,全國範圍內出現了較多的農民起義,最突出的就是白蓮教。嘉慶用了整整九年的時候擺平了白蓮教,國內民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除此之外,嘉慶二年還有貴州的苗夷王叛亂,四川的塗添德造反,嘉慶三年江西西寧州叛亂等。大清從嘉慶一代開始走下坡路。


嘉慶面臨的經濟局面

這塊就更加容易理解了,乾隆晚年的奢靡揮霍益盛,包括他先後六下江南,雖然有花江南鹽商的孝敬,但主要還是花的國庫的錢。他這麼的造法,有多少錢能經得住燒呢。

嘉慶四年,永琰親政,扳倒了和珅,罷黜和珅親黨,廣開言路,改革吏治。但是,大清積弊已久,很難有迴轉之機,嘉慶也無能為力。嘉慶上乘康乾盛世,下啟道鹹衰世,這是歷史的必然。【我是胡來,喜歡就關注我吧】


胡來說史


一,財政問題。清朝經康熙和雍正兩朝的勵精圖治,到乾隆前中期,達到鼎盛。但因乾隆好大喜功,鋪張浪費,到晚期,出現了國庫空虛的狀況。

二,吏治腐敗,乾隆晚年,懶於政事,把權力都交給大貪官和坤,各地官吏貪汙腐敗十分嚴重,百姓苦不堪言,騷亂時起。

三,和珅問題。和珅是歷史上最大貪官。嘉慶上臺伊始,便罷了和坤的官,並賜其自盡。

四,白蓬教起義。由於上述原因,1796年,即嘉慶登基那一年,爆發了劉之協,王聰兒,姚之富等人領導的白蓮教大起義。起義縱橫湖北,河南,陝西,四川等省,持續達九年之久。清王朝經此次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五,兩次紫禁城事件。第一次是以林請為首的自蓮教數百人,勾結宮內一些太監,攻擊紫禁城。另一次,是一個在內務府當雜役的名叫成德的人,持刀欲行刺嘉慶。兩次事雖未成功,但給嘉慶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

六,乾隆時期,西方國家正大搞工業和自然科學革命,而乾隆卻在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從此沒落下去,導致了後來的百年恥辱。

上述嘉慶朝所出現的各種亂子,可以說都是乾隆晚年造成的。嘉慶還算是一個比較勤奮的皇帝,但他老子給他留下的這筆"遺產"也著實把他折騰得不輕。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這又是一個坑兒子的主。



乾隆最長壽,活了89歲,在位近64年,大權一直在握。前中期還好,可是中期之後,更加奢靡,又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六下江南,遊山玩水。如此折騰,國庫能夠經受住?

與此同時,極度寵幸和珅,借他的手索取鉅額錢財,和珅又從哪裡來?顯然是從下面來,層層剝奪。如此風氣,下面的人素質怎能不降低?



乾隆晚期,起義頻繁,雖然很小,但也極其損耗國力。

嘉慶四年,乾隆逝世。

此時,大清國庫匱乏,吏素質低,時不時爆發起義……這不是爛攤子嗎?



康熙後,大清碰到雍正,為她續命;

乾隆後,大清碰到嘉慶,還能扭轉乾坤嗎?

顯然不能,嘉慶沒雍正的手腕!他只是一個平庸的天子!雍正這樣的君王,少啊!


三叔小記


清朝的皇帝第一當屬於康熙,第二是雍正,而乾隆皇帝雖然戴著“康乾盛世”的高帽,但實際上他的能力和眼光是遠遠遜於他的父輩,而且乾隆是中國近代深受帝國侵略和國家風雨飄搖的罪魁禍首。

現在影視劇對乾隆皇帝的吹捧讓人忽略了他一生的眾多過錯,而真是這些過錯讓給大清國埋下禍根,更為嘉慶皇帝留下爛攤子。

第一,坐吃山空

雍正的強制性改革,真正為大清國續命,扭轉了國庫的虧空,在雍正駕崩之時國庫盈餘6000多萬兩白銀,這給乾隆皇帝留下一個穩固的江山,也給他留下坐吃山空的資本!

在前期,乾隆也算是勵精圖治,努力去自己國家,在雍正的基礎上,也讓國家逐步繁榮!隨後,他就貪圖享樂,最典型的就是“六次南巡”,表面上是考察民情,實際上是遊山玩水,更多的大肆鋪張浪費,耗費民脂民膏。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為國庫增加了很大一筆開支,因為他每次南巡都要花費五六個月,每次用掉上百萬兩白銀,直接給民間老百姓帶來了很大的騷擾!他所看到的都是一片祥和,繁華富貴,而實際上真正的民間疾苦,抱怨滿腹都被下屬官員隱瞞過去!



第二,吏治腐敗

說到乾隆,他的寵臣和珅不得不提,作為歷史上第一大貪官,和珅的大名早已刻在老百姓的心中。作為乾隆皇帝的寵臣,他利慾薰心,結黨營私,貪汙腐敗,草菅人命。在乾隆死後,和珅失去了大靠山,被嘉慶皇帝毫不留情的查處抄家,宣佈和珅的“二十條大罪”,竟然抄得白銀高達八億兩,簡直讓人瞠目結舌。而乾隆年間每年的稅收,也不過才七千萬兩,和珅竟然貪汙數額了將近11年的朝廷稅收。故而後人就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但和珅絕不是個例,這也真實的反應了乾隆年間的吏治腐敗問題,雍正用了十三年的時間讓吏治變得清明,官員作風清廉,但乾隆好大喜功,無所作為,導致吏治狀況急轉直下,最終也留下積重難返的爛攤子,讓嘉慶皇帝無能為力,畢竟嘉慶沒有他爺爺雍正皇帝那樣的魄力和能力,更沒有那種殺伐決斷,這就導致嘉慶皇帝“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終直到妥協。

而乾隆留下的吏治腐敗的問題一直到清朝滅亡都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也是亡國的一大根由。



第三,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可以說是乾隆皇帝最愚蠢的決定,作為一國之君,他的戰略眼光實在不敢恭維,他早年接觸過西方思想,也知道科技進步帶來的巨大進步,但是他怕開放海運會導致外國滋生各類糾紛問題,同時也是對自己國家富強盛世的盲目自信!乾隆皇帝在1757年頒發“一口通商”的聖旨,正式“閉關鎖國”,最終導致大清沒有吸收西方國家科技革命帶來的先進成果,進而被西方國家遠遠甩在身後,而西方國家為了打開中國的國門絞盡腦汁,實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這也就為後來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埋下了根源。

正是乾隆皇帝缺乏戰略性眼光,用自己的方式一手造就了中國近代長達一百年的水深火熱,生靈塗炭,而始作俑者就是乾隆。

所以,乾隆皇帝表面是風光無幾,而實際上是歷史的罪人,作為一個皇帝,他沒有解決國內問題,反而目光短淺,留下無數禍根。他不光是為嘉慶皇帝留下爛攤子,更是一手造成了整個大清的滅亡,這種負面的影響力更是深遠。




忠肝義膽嶽老三


主要是由於乾隆晚期,皇帝年事已高,處於老年痴呆症的狀態,曾經的積極進取變成了倦怠,然後放大到整個官僚階層,引起了全面的危機。

黑格爾對中國式專制政治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說過:

在中國,皇帝是整個帝國“那個不斷行動、永遠警醒和自然活潑的‘靈魂’”。“假如皇帝的個性竟不是上述的那一流——就是,徹底地道德的、辛勤的、既不失掉他的威儀而又充滿了精力的——那麼,一切都將廢弛,政府全部解體,變成麻木不仁的狀態。”

清朝皇權專制達到了封建王朝的巔峰,皇帝是整個國家的神經中樞,官僚體系的精神狀態就是皇帝一個人精神狀態的放大。皇帝勤奮進取,經過官僚系統的層層傳導,最後可能只剩百分之十。然而皇帝鬆懈懶惰,卻會被官僚系統層層放大,抵達到基層,會擴大十倍百倍。皇帝的心境變化,可以使國家面貌發生根本變化。

朝鮮使臣當時描述:

皇帝近年頗倦,為政多涉於柔巽,處事每患於優遊;恩或多濫,罰必從輕;多濫故啟倖進之門,罰輕故成冒犯之習。文武恬戲,法綱解弛,有識者頗以為憂。

當時許多大臣被處分十幾次,居然繼續得以留任。不僅如此,官員之間互相推諉踢皮球。

不問事理之輕重,動輒批委屬員,督撫既委之司道,司道復委之州縣,層層輾轉推延,初若不與事者。

政事懈怠必然帶來貪腐成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和珅。乾隆晚上也開始收集奢侈品,由此,奢靡之風也開始盛行。

吏治的廢弛,導致社會治安迅速惡化。乾隆晚期,大量的遊民進入四川,形成了遊民組織哥老會。這些人遊手好閒,綁架勒索,打架鬥毆,無惡不作。而地方官怠惰,毫無作為。不但無作為,一些縣吏甚至加入了哥老會,成為幫兇。

在南方沿海,則出現了大量海盜,海盜猖獗到連兵船都敢打劫。各種懈怠奢靡之下,軍隊已經失去了戰鬥力,連海盜都無法應對。一直到嘉慶十五年,海盜才被鎮壓下去。

乾隆末年,白蓮教起義爆發,軍隊連面對起義軍的勇氣都沒有。一直到嘉慶十年才鎮壓下去,耗費白銀2億兩。

種種危機,嘉慶後來雖然嚴加整頓,然而整個官僚體系已經積重難返,腐敗之風愈演愈烈,導致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敗。


江蝶夢


首先,乾隆在位60年,加上後期太上皇的3到4年,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乾隆登基之時,由於雍正的勵精圖治,彼時滿清國庫充盈,吏治清明,留給乾隆的是大好花花江山。而乾隆繼位之後,初期也能像雍正一樣勤勉為政, 寬待士人,促進農耕,經濟情況發展的更好。



但是,到了乾隆中後期,本身就開始出現了懈怠,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而且官吏貪汙腐敗成風,乾隆自己也把自己的意志凌駕在法律之上,屢次赦免那些貪汙的官員,搞得朝堂一團亂糟。後期還特別喜歡出遊江南,說是巡視,其實就是遊玩,幾次江南之行,搞得國庫空虛,百姓不堪其擾。晚期還搞閉關鎖國那一套,搞得國家落後,埋下了滅亡的禍根。


特別要指出的是,乾隆喜歡搞文字獄,目的是從根本上消除漢文化,奴役漢民族,鞏固滿清的權勢。


夜月下鳴蟬


乾隆好大喜功,前期積累的財富化之流失。乾隆後期奢侈無度,寵信和珅,實際有很大一部分是乾隆用掉的。

同時,乾隆寬待親信,導致貪汙腐化成風,造成難以遏止的局面。留給嘉慶的和珅就算再肥也難以彌補官場風氣的敗壞,何況嘉慶遠沒有雍正那樣的鐵腕手段。

民生凋敝,土地兼併嚴重,一個王聰兒起義就沉重打擊了清廷,剝去了所謂盛世的皮。

嘉慶本身是個平庸君主,面對這樣的爛攤子只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局勢日壞,難以挽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