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河北有個偏僻小縣,出土大批文物自稱六朝古都,如今卻只剩一堆土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古往今來,無論是哪一個政權建立,必然都會有對應的都城。不論這些城市在成為都城前是什麼樣,但它們都會因這一身份成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中國歷史上,有著許多耳熟能詳的都城,比如洛陽、西安、南京、開封、北京。其實還有一個著名的“六朝古都”,但現在卻只剩下了零星遺蹟,這就是鄴城。

河北有個偏僻小縣,出土大批文物自稱六朝古都,如今卻只剩一堆土

▲鄴城博物館

在如今的河北臨漳縣西南20公里處,便是古代鄴城的所在地。鄴城首次出現是在春秋時期,到戰國時已經發展成為魏國陪都,地位僅次於國都大梁,小學課本上的“西門豹治鄴”就發生在這裡。當時西門豹是這裡的縣令,任職期間對當地風俗予以大刀闊斧得改革,還花大力氣治理漳河水患,引水灌溉農田。在他的努力下,鄴城百姓豐衣足食。

不過鄴城真正迎來輝煌時期,還要從東漢末年說起。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敗了袁紹,佔據鄴城。由於此地靠近黃河流域,水、陸交通相對發達,又和戰爭頻繁的內陸也有一定距離,受戰亂影響小、人口相對穩定,所以頗得曹操的青睞。為此,曹操下令在鄴城大規模興建城池,還將自己的所有家當和幕僚都轉移了過來。

河北有個偏僻小縣,出土大批文物自稱六朝古都,如今卻只剩一堆土

▲曹操劇照

曹操死前曾留下遺囑,囑咐後人要時常登上銅雀臺,向西眺望他的陵墓,近年來發現的曹操高陵正是在距離鄴城不遠的安陽縣被發現。曹丕建立曹魏政權後,也遵照父親的心願定都鄴城,這是鄴城第一次成為一國首都。此後400年間,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先後定都於此,逐漸將鄴城的輝煌推向了高潮。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改革者——北魏孝文帝元宏曾打算將國都遷往鄴城,雖然最後是洛陽被定為國都,但鄴城在北方的影響力仍不可小覷。

河北有個偏僻小縣,出土大批文物自稱六朝古都,如今卻只剩一堆土

▲出土的北齊造像

東晉鹹康元年(公元335年),後趙皇帝石虎將都城遷到鄴城。隨著西域高僧佛圖澄來到鄴都弘揚佛法,佛教在此地向北方各地傳播,一時間出家為僧成為風尚,各地寺廟越來越多,也就因此成為其在中國傳播的源頭之一。建國後,國家考古隊曾在鄴城遺址附近發現一處坑洞,其中有大量造像,經過搶救性發掘,共出土文物2895件,年代多在東魏和北齊,是我國出土類似造像最多的一次。

河北有個偏僻小縣,出土大批文物自稱六朝古都,如今卻只剩一堆土

▲如今的鄴城遺址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派軍隊攻滅北齊,鄴城作為都城的日子就此終結,後來的戰火更是將這座古都日漸凋敝。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外戚楊堅發動政變,在鎮壓尉遲迥的過程中攻下鄴城,為杜絕反對勢力死灰復燃,下令火燒鄴城。就這樣,六朝古都一夕之間成為灰燼,令人惋惜不已。如今的鄴城,只剩下一片光禿禿的遺址,夾著黃沙的風從此處吹過,只能聽見風聲嗚嗚,似乎在的低訴著往昔的風華和苦難。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魏晉南北朝史綱》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