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從三個方面淺談對智慧的理解

從三個方面淺談對智慧的理解

首先,智慧是一種內求的方法。

當我們遇到一個外在事物時,不管它是一本書、一門技術、還是什麼,有一種認識方法是以自己為起點,對這些外在事物進行種種研究,這樣就可以增長知識,可以提升科技,也可以變得更聰明。但是這些知識、科技、聰明,都不一定能幫助我們減少內心的煩惱。還有一種認識方法,是觀察我們面對這些事物的內心狀態,體會外在事物對我們內心的擾動,進而觀察我們內心的反應模式。

比如,當面對外在困難時,看看內心有沒有恐懼?恐懼是怎麼來的?當面對鮮花掌聲時,看看內心有沒有傲慢?傲慢是怎麼來的?後面這種方法,也是一種認識方法、研究方法,只是其認識、研究的方向是向內求的,與前者很不一樣。這種內求的方法,也叫內明。掌握並運用這種方法來認識自己,我覺得就是智慧,這種智慧是與知識、科技、聰明有所不同的。

其次,智慧是一種成長的能力。

人的成長有身體的成長,也有知識的成長。比如,我們從一個1米高的小朋友長到1米7的成年人,從小學生成長為大學生、博士生,等等。吃飽飯,身體就可以成長;多讀書,知識就可以成長。但當身體、知識等方面成長時,我們內心的能力和狀態並不一定會同步成長。也就是說當我們身高1米7時,我們內心的脆弱或傲慢,與我們身高只有1米的小朋友狀態的時候不見得有很大的差別。同樣,也很難說一個博士畢業生一定就比一個小學畢業生更傲慢或更謙虛、更堅強或更脆弱。

從外在特徵來看,我們成長了,但問一問自己,內心有沒有成長?我想,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很多人都不敢說大話。內心的成長,是內求的智慧給我們帶來的能力。如果我們掌握了內求的方法,那麼,在面對外在困難時,就能夠成長內心堅忍的能力;在面對外在順境時,就可以成長內心淡泊的能力。

如同《華嚴經·淨行品》中,文殊菩薩所說的141個“當願眾生”偈子一樣,無論面對什麼境界,哪怕是睡覺、走路乃至上廁所,只要善用其心,都可以獲得勝妙功德。當我們掌握了內求的方法,任何外在境界,都是我們內心能力成長的資源。這樣一種能力,我們想不想要呢?值不值得我們花時間去鍛鍊呢?

最後,智慧是一種自在的境界。

所謂自在,就是沒有障礙。如果我們掌握了內求的方法,隨時隨地都有能力讓內心成長,這時候,我們的內心就可以很平靜,但不妨礙我們對眾生、對社會有萬丈豪情;我們外在的承擔可以非常忙碌,但不妨礙我們內心很灑脫。當我們內心沒有障礙、沒有對立的時候,就可以身忙而心不累,身閒而心不懶,事業小而心志高,事業大而心平淡。這樣一種自在的生命境界,我想是每個人都向往的,卻不是隻靠知識、科學、聰明就能達到的,因為這是智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