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央行的野心——全球首個法定數字貨幣背後的邏輯

原創: BMBInsights BMBGroup 3月25日


中國央行將發行全球首個法定數字貨幣的消息被人們津津樂道。什麼是法定數字貨幣?它與比特幣之類的虛擬貨幣有什麼不同?這背後又透著怎樣的監管邏輯?


央行的野心——全球首個法定數字貨幣背後的邏輯

央行的野心——全球首個法定數字貨幣背後的邏輯

消息來源的可信度

前段時間,各大區塊鏈媒體紛紛報道中國央行即將發行全球首個法定數字貨幣的消息,一時間圈內歡欣鼓舞。然而讀者們冷靜下來後一定會感到奇怪,這麼大的消息,在沒有任何鋪墊的情況下就一下子被放出來,而且又是在兩會期間,明顯不符合老大哥以往穩健的作風。到底是真實的消息?還是標題黨?還是被精心炮製的假新聞?

我們可以通過查看消息的最終出處,來對消息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做個判斷。通過搜索得知,這個消息的出處有兩處。一個是北京電視臺BTV財經頻道的報道:

近日央行在發行數字貨幣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央行推動的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已經測試成功。由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已經在該平臺運行。

而另一個出處更加重磅,是新華網財經板塊轉發了羊城晚報的報道,原標題為“未來的人民幣長什麼樣?”而新華網的標題更加直接:中國或成首個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國家。

報道的主要內容與北京電視臺相似,表示中國央行從14年起已開始從事數字貨幣的研究(專利數量第一不是吹的),央行推動的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已測試成功並運營法定數字貨幣。同時,時任行長的周小川也強調,未來的數字人民幣作為法定貨幣必須由中央銀行來發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籌備組組長姚前表示,目前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並沒有時間表。

由此可以看出,央行對於推行法定數字人民幣的消息並非空穴來風。央行早已開始潛心研究,穩步推進。不過法定數字貨幣與比特幣等代幣的差別較大。央行也並沒有放棄對貨幣發行的主導權。同時我們可以看出,大規模推出數字貨幣還需要充分的驗證技術,經歷足夠多的場景試驗,並解決諸多法律問題,因此尚需時日。

央行的野心——全球首個法定數字貨幣背後的邏輯

什麼是“法定數字貨幣”

央行推行的法定數字貨幣跟Q幣和比特幣不同(這些都被央行定義為虛擬商品),也不像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一樣僅僅作為支付手段。簡單來講,它是融合加密技術的數字化人民幣,跟紙幣和硬幣一樣,本身就是央行發行的人民幣的一種形態。在這裡,我們可以引用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有關支付手段的分類圖,更好地闡釋數字化法幣的特點。

央行的野心——全球首個法定數字貨幣背後的邏輯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國際清算銀行從四個角度出發,對支付手段做了劃分。這四個角度是:是否對所有人開放(universally accessible),是否為電子形態(Electronic),發行方是否為央行(Central bank-issued),以及是否可以點對點支付(peer-to-peer)。圖中灰色的部分就是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加密貨幣(Central Bank CryptoCurrencies,簡稱CBCC)。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法定數字貨幣有著電子化,央行發行和點對點支付的特點。而BIS又將其分為零售和批發兩部分,零售部分指的是在市場上廣泛流通的加密貨幣,對所有人開放;批發部分是金融機構間用於結算支付的加密貨幣,普通人不會用到。

我們可以看幾個其他的典型支付手段作為對比。在CBCC左下角的現金Cash,有著點對點支付、央行發行和對所有人開放的特點,但沒有電子化屬性。同樣在CBCC下方的加密貨幣(包括比特幣),除了不是央行發行,與零售CBCC有著近乎相同的屬性,但這卻意味著本質的區別(關於比特幣與法幣的區別,我們後續會深入探究)。在圖的左上角有虛擬貨幣(virtual currency),值得指出的是,在BIS的定義中,它不是加密數字貨幣,而是開發者在虛擬環境中發行的“貨幣”(類似於Q幣)。

我們還可以從發行機制裡進一步驗證加密數字貨幣的屬性。傳統的人民幣採取中央銀行—商業銀行的兩級發行機制,由央行發行基礎貨幣,商行擴大貨幣乘數,完成最終的貨幣投放。而數字加密貨幣也採取了同樣的兩級發行機制,只不過是在央行和商行的雲平臺上完成。由此可見,央行數字貨幣本身就是數字化的人民幣。

央行的野心——全球首個法定數字貨幣背後的邏輯

央行的野心——全球首個法定數字貨幣背後的邏輯

央行的背後邏輯

數字貨幣最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大大節省了紙幣的成本,包括製造,防偽,押運,清點等一系列的成本。同時也像支付寶和微信一樣,極大的提升了支付的便利,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而央行真正在意的,是加密數字貨幣帶來的透明度。是的,你沒看錯。數字貨幣的匿名性並不是其必需的特徵,如果需要,它也可以提供完整的溯源。在目前的央行—商行二級體系下,央行發行的基礎貨幣的最終去處難以確定,而最近的金融亂象和低效的監管體系已經導致央行傳統的貨幣傳導機制失靈。用經濟學家任澤平的話說,貨幣創造機制已經變為“央行—商行—銀行表外—影子銀行”的複雜模式。除了金融亂象,老大哥最頭痛的還有人民幣流出難以管制。在美國咄咄逼人的外部形勢和內部實體壓力下,兩會也繼續對金融體系加強監管。金穩會已經成立,央行的職能也大大增強,肩負防範系統性風險的重任。超然的統一監管體系已經形成,而數字貨幣能夠更好地監測貨幣流向,除了能打擊洗錢等犯罪行為,更是為有效調控經濟行為提供了最真實的數據資料。這些都是監管機構極為看中的。

同時,加密數字貨幣讓人民幣與區塊鏈上的資產有了更緊密的結合機會,從而對各行各業的供應鏈體系和國際貿易體系有了更強的滲透。在區塊鏈的世界裡,人民幣數字貨幣作為硬通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些都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遠期目標有著巨大的推動潛力。

央行的野心——全球首個法定數字貨幣背後的邏輯

對區塊鏈行業的影響

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推出對於其他虛擬貨幣來講,除了“情緒面的拉動”,沒有任何的實質影響。

而人民幣數字貨幣的推出和逐漸普及,會給幣圈原本的“硬通貨”,比如Tether、TrueUSD、比特幣等帶來擠出效應。同時,法定加密貨幣的可溯源性,又讓法幣與代幣世界的接口變得更加透明。

從監管的大方向來看,強監管和金融壓抑仍然是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的基調。隨著最近眾多空氣幣不斷被質疑,區塊鏈從業者們只有迴歸技術的本源,提供價值,才能行穩致遠。

路漫漫,上下而求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