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藥王孫思邈與大關山老庵寺的傳說

臥龍山老庵寺藥王洞古今漫言

藥王孫思邈與大關山老庵寺的傳說

臥龍山老庵寺文殊殿後吉祥崖頂上有兩座小洞窟。最高處是普賢菩薩洞,稍低一點的懸巖上便是藥王洞。洞裡打坐著正在跨虎針龍的藥王菩薩孫思邈,側坐虎背,一手擎龍頷,一手執銀針,為龍療病。至人馭龍虎,仁慈滿胸臆;一般皆生命,物我等無異。

藥王孫思邈“善老莊,通陰陽,推步醫藥,於釋典無所不究。"有說於梁天監十四年(515)誕生在京兆華原(今銅川耀州),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168歲高齡。

藥王一生,踐行道德,以醫濟世,救危濟困,活人無數。有二十多項發明,均屬世界醫療首例。辭官遠政,遊世救人。

唐高宗永徽元年(65O),以百歲高齡,西行隴州,入大關山採藥行醫。留下許多傳說佳話。

藥王孫思邈與大關山老庵寺的傳說

一次藥王在關山採藥,發現山客們經常飲水的山泉裡,也有蛇和其它蟲獸來喝水。藥王怕山客們飲水中毒,就守在泉附近,以便轉告及救護。守著守著進入坐忘,恰好此時有山客多人來飲水,飲罷見一老人在樹下打盹,喚醒相談。藥王知其已飲泉水,大驚失色。山客笑而告之緣由:“入夏山泉多有毒蟲共飲,可於飲水後,吃乾糧時,佐以大蒜,雖飲無妨"。藥王聽言,沉吟半響。遂將所帶藥囊,拋空一灑,此後歸隱著述。而此傾囊一施,留給大關山人民遍山的藥草。

事實上藥王多年潛心佛學,“嘗手寫《華嚴經》。"與唐太宗論道談經,極力推崇華嚴。堅決主張不用動物各部入藥,“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已,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

藥王孫思邈與大關山老庵寺的傳說

辭世時又留下遺囑,要薄葬,不要焚燒紙紮的陰間器物,祭祀時不宰殺牲畜。

唐太宗讚揚說:“故知有道者,羨門廣成豈虛言哉!鑿開經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和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發明“虎撐”,為虎醫取卡喉之骨,虎為報恩,藥王居時守杏林,出則騎虎行。又以銀針治癒患病之龍,遂得龍宮厚報。辭拒珠寶玉帛,取得活人秘方;載於《千金方》中,澤被後世八方。

老庵寺藥王洞高居半崖,攀援不易,洞口狹危。先前把手鐵鏈鏽蝕嚴重,難保懸險。

為方便信眾遊人,於上溝闢地立殿,造像禮祀。逾二十年。山間溼潮,又瀕危傾。

經寺院主持釋靜鹹大師提議,寺管決定重修藥王殿。居士倡和,各界樂助,善緣輻輳。

藥王藥上,日光月光,消災延壽,琉璃光王。

重建後的藥王殿,將會以嶄新的面貌呈現給世人,現已開工平基,運沙運磚。

“華夷愚智,普同一等。人命至重,有貴千金。"藥王踐行的等視群生,珍重生命的大醫精神,帶給人們的必定是健康自強的永壽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