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太湖鎮”被撤銷17年後,蘇州又準備增設“太湖街道”了

“太湖鎮”被撤銷17年後,蘇州又準備增設“太湖街道”了

江蘇蘇州,太湖三山島。 本文圖均為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提到太湖,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無錫(的)太湖”。這與無錫近年來在旅遊推介及城市品牌宣傳上善打“太湖牌”有關。比如,無錫常以“太湖明珠”自居。而在民眾心目中流傳甚廣的“太湖佳絕處”,說的就是無錫的黿頭渚。

但實際上,作為孕育了江南文明的“母親湖”、中國第三大淡水湖的太湖,其橫跨江浙兩省,水域涉及無錫、蘇州、湖州、宜興、常州等地。若論水域面積,居於榜首的反而是佔其3/4的蘇州,但“蘇州太湖”卻鮮少被提及。

不過,這一現象有可能會在未來得到徹底轉變。

日前,蘇州將在其下轄的吳中片區太湖新城增設一街道,街道擬命名為“太湖街道”。5月28日,蘇州市民政局在《重大地名命名方案公示》中表示:擬增設街道緊鄰太湖,以“太湖”為名,與當地的自然地理特徵相契,具有較強的指位性。

這是距蘇州的“太湖鎮”被撤銷17年後,“太湖”二字重新迴歸到蘇州的政區名稱中。

地名被譽為“城市的臉、市民的眼”,它作為一個地理標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地區的歷史、地理、文化、經濟特徵,是宣傳地方品牌形象的一個窗口。

蘇州此番以“太湖”命名增設街道,也因此被外界視作自2010年前後,蘇州宣佈由“金雞湖時代”邁入“太湖時代”以來一個新的發展信號,即蘇州將大力做好“太湖”文章,打響“太湖”牌。

“任何行政區劃的調整,都是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蘇州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處長莫俊洪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經過前幾年太湖新城的建設,社會對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部門就要出面調整區劃。

“現在我們蘇州向南發展,向太湖發展。太湖街道的設立體現了這一主旨,反映了蘇州城市發展的脈絡。”莫俊洪說。

“太湖街道”重回蘇州行政區劃名稱中

“太湖”一詞也曾在蘇州的政區名上出現過。

1982年,吳縣太湖鄉人民政府成立。1995年太湖撤鄉建鎮。隨後在2001年,撤銷吳縣市,設蘇州市吳中區、相城區,太湖鎮屬吳中區。同年,太湖、光福兩鎮合併為光福鎮,太湖鎮建制由此撤銷。

“太湖對我來說,是地名,是文化,更是生命。蘇州再次激活這個行政地名,是正確的”、“讓外界更多地知曉太湖的變遷,也是很好的文化宣傳”……太湖街道擬新設後,不少經歷過太湖行政機構變遷的市民對當地媒體說道。

作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不但淡水儲量豐富,而且風景秀麗、引入入勝,有范蠡西施泛舟太湖的美麗傳說,有蘇軾的《贈莘老七絕》。在上個世紀,也曾經給蘇州帶來豐饒的水產和秀美的風光。不少老市民也因此懷著很濃的“太湖”情節。

“但太湖街道的設立與太湖鎮不可相提並論,它不僅僅是承載鄉情鄉愁。”莫俊洪如此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在他看來,曾經因為區劃太小而按國家政策撤銷的“太湖鎮”代表的是蘇州的傳統農業發展階段,而17年後即將新設立的“太湖街道”,則象徵著蘇州現代城市文明發展的成果

“街道是城市化的概念,側重城市發展主軸的變化。原來太湖鎮在太湖周邊比較中心的位置,現在我們蘇州向南發展,向太湖發展,太湖街道就體現了這一脈絡。”莫俊洪說。

2013年,蘇州將環太湖建立的原吳江濱江新城更名為“太湖新城”,面積200公里。作為當時蘇州市委市政府“四核一城”戰略重要組成部分,太湖新城被認為是蘇州邁向“太湖時代” 的重要契機,是蘇州搶抓長三角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提高蘇州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歷史機遇。

“十幾年前,太湖新城是一張白紙、百廢待興,隨著項目、設施、人口等要素變化,太湖新城已經對社會治理和管理提出了要求,靠開發區這樣一個經濟部門來實施肯定有困難,因此設立一個新的政區要求——太湖街道就提出來了。”莫俊洪說。

蘇州市人民政府官方微博如此說道:未來設立太湖街道後,吳中太湖新城將不受越溪街道和橫涇街道兩個行政管轄政策影響,可以統一出臺徵地動遷、舊城改造、就業安置、社會保障、撤村改居等配套政策。

除了新設的太湖街道,此次蘇州民政局也表示,將擬設街道(太湖街道)範圍內的道路、橋樑、河道等地名以太湖的山、島名和歷代太湖水利專家名、歷史人物名規劃命名,充分體現了當地太湖文化的特色。

“把太湖元素放在蘇州地名上是我們長期的任務,要體現蘇州與太湖的關係,特別是東城區與太湖無縫對接的時代發展印記。”莫俊洪表示。

新時期蘇錫兩地如何共享“太湖時代”

“太湖镇”被撤销17年后,苏州又准备增设“太湖街道”了

蘇州太湖航拍。

事實上,無論是太湖新城,還是太湖街道,早在2006年,在隔湖相望的對岸——無錫,就已經存在了。也就是說,在環太湖區域,無錫有太湖新城、太湖街道,蘇州也有太湖新城、太湖街道。兩個城市爭打“太湖牌”,已從暗中較勁升級為光明正大的“兩軍對壘”

澎湃新聞記者採訪發現,早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無錫便將“太湖”這一品牌資源與自己的城市形象緊緊相連。

“因為老城區面積小,無錫比較早地把市區挪到太湖邊上,開發無錫(馬山)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靈山大佛、黿頭渚聲名在外,而無錫的太湖新城也經過20年發展已成為無錫最好的黃金地帶。”江南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張煥勇對澎湃新聞說。

當時的蘇州,眾人稱道的是她的園林,是金雞湖,卻未對外強調蘇州擁有太湖3/4的水域。此外,蘇州還坐擁太湖72峰中的48峰,太湖13個國家級景區中蘇州也佔8位。

“蘇州當時對太湖價值的認識跟無錫相比略有不足,對經濟、科技、古城保護、非物質文化價值很重視,相對忽略了太湖的價值。”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首席專家方世南對澎湃新聞說。

但2010年前後,蘇州開始提出要從“金雞湖時代”走向“太湖時代”,蘇州對太湖的重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方世南提到,當時的蘇州中心城區首位度不夠高,“蘇州的經濟總量大部分靠縣級市。上世紀90年代的格局是一體兩翼,一體是古城區,要保護,限制開發,兩翼是高新區和工業園區。古城經濟體量比較弱,比如姑蘇的就無法跟崑山、太倉、常熟比。”

為了拓展發展空間,蘇州開始把太湖納入整體發展規劃。“原來吳江雖然也很注重太湖開發利用,因為它的民營經濟比如紡織,需要太湖的水資源和運輸功能。但現在是整個蘇州都很重視。”方世南說。

太湖給蘇州能帶來的好處,恰如無錫近些年的實踐。“它是綜合性的效應。”方世南說道,太湖水資源是蘇州經濟命脈,而在生態功能上,太湖風光與蘇州“人間天堂”的美譽相契;經濟功能上,太湖旅遊資源對蘇州未來旅遊空間擴展非常有利,“現在園林承載力有限,拙政園一天一萬多人趕不上浙江太湖邊上一年一千多萬遊客量的烏鎮。要把蘇州旅遊做大,‘太湖’這個牌必須抓在手中”。

此外,方世南還認為太湖有文化方面的效益,對吸引人才也有重要作用。

作為無錫人,張煥勇對蘇州的“蘇州灣”印象深刻。它於2013年提出,是位於蘇州吳中與吳江區之間的太湖水面,蘇州計劃用幾年時間,把吳江太湖岸線打造成“東太湖百里風光帶”,成為面向長三角、乃至全國全世界的高端休閒度假目的地。

“規劃起點非常高,加上蘇州歷史底蘊、經濟實力都比無錫有優勢,蘇州也大刀闊斧、比較超前,未來可能給無錫壓力。”張煥勇對澎湃新聞說。

從歷史看,無錫的確是搶佔先機地打好了‘太湖牌’,但從客觀上看,蘇州也擁有了後發超越的足夠優勢。”方世南認為,各方對太湖重視是好事,說明太湖有價值,但“爭”不是目的,怎麼利用開發保護好是目的

“首先要保護好,健康的水資源是根本。過去無錫因為藍藻事件對當地的太湖治理提出挑戰,但這不是無錫一地的事,蘇錫常等環太湖地區應該聯手治理太湖。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方世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